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履冰霜

  如履冰霜

   ——護持篇系列

  ◎ 妙祥法師 講述

  緣起:佛陀創建叁寶幢相,將弘法利生之重任交付僧伽。並將僧團外護交付國王、大臣、宰官、居士等在俗學佛之人,囑其恒以護法護僧爲己任,應隨叁寶所教、所需,如法如律地護持叁寶,助叁寶常住在世,弘化廣遠。

  而既是護法,當知何者“如法”?何者“非法”?更當知律、知戒(除在家戒外,出家人戒中有關白衣之規定,亦應適當了解,方知如何配合),依法依律而行事、護持。

  針對當前有關護持的一些事項,二〇〇六年叁月十八、十九,在海城大悲寺念佛堂,大悲寺住持上妙下祥法師應居士要求,解答“如何護持叁寶”的問題。利用兩個下午,回答了部分提問。因時間關系,未回答的問題將在以後繼續解答。

  時值叁月陽春,大地複蘇,枝葉嫩綠,一片祥和。是日午時,忽雲霧朦朦,飄降雪花,隨山風漫天飛舞,大悲寺籠罩在雪塵飄揚之中。在此地叁月飄雪實屬罕見。青磚灰瓦,紛紛揚揚,掩映之中,綠葉白雪,落地消融,普潤有情。約一小時後,講法開始時,天空晴朗,陽光和煦,意地清淨,虛空無雲。

  故名之曰:“如履冰霜”,現根據錄音整理成文字,作爲“護持篇”系列之一,以飨大衆。

  時間:二〇〇六年叁月十八

  地點:遼甯省海城大悲寺念佛堂

  聽衆:大悲寺內及道場外護持居士約一百多人

  爐香贊:

  爐香乍爇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

   南無雲來集菩薩摩诃薩

  南無雲來集菩薩摩诃薩

  南無海會雲來集菩薩摩诃薩

  維那師:恭請和尚升高座!

  居士請法:恭請法師,開甘露門,教導我們如何了生脫死,離苦得樂!

  維那師:大衆一起向上排班,聞磬聲至誠頂禮和尚叁拜!

  禮佛一拜!

  大 衆:阿彌陀佛!

  

  今天,應該是給居士講解,每一段時間都要有的,但是沒有堅持好。應該是經常講,常常講。以前是利用上早殿前十分鍾、五分鍾給大家講幾句(編者注:指二〇〇一年夏季爲居士講解的“依教奉行”),但很少這麼集中起來給大家講。可以說這是一個殊勝的因緣,讓我們來開這次關于怎樣護持佛法、提高居士的素質,同時解答居士問題的解答會,也是對于佛法的研討。作爲我來講,沒有修,沒有證,對佛法不深入,有很多都屬于自己的知見,但是勉爲其難,跟大家探討這方面的問題。探討的目的,是讓我們按照佛的教導去做,這是我們應該明白,並去行持的。

  大家提問題可以寫下來,今天和明天,這兩天的時間盡量給大家解答。如果解答不完,時間不夠用,可以抽時間再繼續解答。因爲這個解答,也可能是我,也可能是別人,大家共同來解答這個問題。

  下面第一個問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佛教徒應做到行解並重,作爲在家居士,甚至領導,應怎樣做?”

  首先,我們知道古時候有一句話,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句話我們怎麼樣看,爲什麼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爲在佛教中,有一句話“一燈能除千年暗”。不論這個屋子黑了多少年,千年、萬年,千劫、萬劫,如果有一燈,它不論你十年、千年、萬年,都會亮的。爲什麼呢?我們知道,我們修行就是想要了脫生死。爲什麼要了脫生死?因爲這個生和死,是一種無明,是我們的虛妄和業力所造成的。因爲我們不明真理,才有了無明。妄自追求了貪嗔癡,追求了外相,也就是(衆)生相、我執和法執的問題。有了這些法執和我執,就産生了無明。雖然産生了無明,但它並不是實體,它只是一種幻象,這只是暫時的,是虛幻地生。所以我們修行就應該知道,這個無明、貪嗔癡,都是虛幻而生,並不是實體。

  那什麼是我們的實體?就是我們的如來藏性。如來藏性,它是不生不滅的,它不會被無明所束縛,也不會被無明所牽,也不會爲任何相所動搖。這無明是我們虛妄地生起。自性,它是不生不滅的,它就是星星之火。這個火,就指的是我們自性。

  我們修行,應該是一步一步地修,無明也是一層一層地去除。我們去掉第一層無明,那就是堅固妄想。去掉堅固妄想,我們的星星之火就會露頭的。去掉第二層,這個火就會更大。它這裏有堅固妄想、有細妄想、有微細妄想、還有幽隱妄想等等。去掉一層,這個火就更大。從這個角度來講,這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會把所有的無明都要燒掉。所以說修行中,我們要是按照佛法去修,就可以渡過生死苦海。

  那我們在實際中,應該怎麼樣看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呢?雖然我們處在末法時期,但這並不是法末了。法不會有末的時候,就像太陽一樣,它不會給人帶來寒冷和黑暗的,它只能給人帶來光明和溫暖。那是什麼末了呢?是我們人不修行,貪嗔癡所形成的末。如果我們佛教徒能夠按照佛的戒律、按佛的經典去做,這樣我們就會點燃自性之火。也就是說,我們的努力就會把這個末法轉爲正法,這並不是一件難事。關鍵是我們心中有沒有正法的概念,我們對修證有沒有認識。

  爲什麼把有沒有認識作爲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來講?因爲佛經講,特別是《金剛經》講:“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沒有四相,也沒有內相和外相,一切相都是虛妄的。由于相的虛妄,關鍵就在于我們能否知道。如果知道一切相的虛妄,外面也沒有衆生可度。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修持和定力,就可以轉末法爲正法。佛教徒首先應該知道這個道理。

  作爲佛教徒,我們首先應該做的,就是按戒律去做,這個問題應該從幾個方面來做。有一本書對這個講得很好,給大家念一下:

  作爲在家居士,怎樣修行的問題。首先是居士對佛、法、僧叁寶的態度問題。佛弟子分成兩類:一類是在家佛弟子,就是所謂的居士、信士;一類是出家的佛弟子,即是僧伽,也就是比丘、比丘尼。僧衆的責任是住持佛法、弘揚佛法。而關于信衆對叁寶的態度,有必要說明。讓居士了解在面對叁寶的時候,應該要有幾個正確的概念,也就是觀念。

  第一個,佛陀將住持、弘揚佛法的責任付與僧伽,也就是付與僧團了。佛在世的時候,把這個住持佛法的任務,已經交給僧團了。特別是在佛沒有成立僧團的時候,就已經創立了叁寶。那時候有人要皈依,佛就教他“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未來僧”。

  等成立僧團以後,特別是佛的父親要求受五戒的時候,佛並沒有親自給淨飯王(佛的父親)傳授五戒。而是召集僧衆,給僧衆講了五戒。講授了五戒以後,由僧衆給佛的父親授了五戒。這就說明,佛把住持佛法的任務、教化衆生的任務,交給了僧團,也就是交給了僧人。所以說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叁寶的住世,我們應該知道它的重要性。它不同于外道,外道不存在叁寶的問題,佛教存在著叁寶的問題。佛、法、僧,這個位置不能顛倒。佛爲什麼放在第一位?因爲佛能把法弘揚。佛因法而成佛,但沒有佛,法不能弘揚。所以佛放在第一位,法放在第二位。而佛涅槃後,佛法都要靠僧來傳。只有僧傳,佛法才會久住世間,所以僧放在第叁位。佛、法、僧的作用,它是一定的,不允許我們給予改變。不能把法放在佛的前面,也不能把僧放在前面,應該是佛、法、僧。它的位置不能顛倒。如果顛倒了,是要結罪的。

  我們現在有的人就是這樣,就是顛倒。“我可以信佛,我可以信法,但不信僧”,這就是顛倒。佛、法、僧的位置不能顛倒,也不能缺少。叁寶的住世太重要了!如果有一個或缺,就會使佛法得不到弘揚。

  第二個問題,就是僧團代表叁寶,也是佛法運轉的主體力量。末法時期,佛已涅槃,雖然有法住世,但是不由僧說,佛法不能弘揚。末法時期,一切法的運轉全靠僧來弘揚。僧人質量的好壞,是關系到佛法的興盛和衰敗的問題,也是關系到整個法界的問題。

  佛、法、僧叁寶興盛,國家就會興旺,人民就會安樂、會離苦得樂,最後能成佛。如果叁寶缺了僧寶這一環,佛和法就不能弘揚下去,佛法就要滅掉了。有的人認爲:沒有僧可以,但不能沒有佛、沒有法。他以爲有佛、有法,我就能站住。實際上他不知道,沒有僧,佛法就滅掉了。他說:“我有佛像,我有經書,這我就已經有了。”那只是暫時的現象,表面是有,實際上已經快滅掉了,因爲佛法不可分割。這個僧相,不光是指人來講,它是我們自性所化成的,叁寶是一體的,缺哪個都是不可以成立的。

  特別是末法時期,佛涅槃以後,僧人就成了說法主、坐禅主、行來主等,所以弘法的任務就交給了僧人。僧人的存在,也就是佛法的存在。佛法要是不存在了,僧團就更不能存在了。所以說僧團代表了叁寶,也就是說,僧團成爲弘法的主體力量。它有這樣的重要性。

  第叁個,佛法整體地弘傳,是令無窮無盡的衆生能夠福利安樂,佛法得以延續、綿延之所賴。也就是說,佛法僧叁寶是所有衆生所依靠的。唯獨能讓人們,所有衆生離苦得樂的只有叁寶,離開叁寶,就不可能給衆生安樂。特別是佛法要整體地弘傳,不是片面的,要正確地弘傳。佛所講的一切法,都應該平等繼承下來,不能偏。有的人現在就單能夠念佛,但他不持戒,這是不對的。應該由戒定慧,這麼整體地弘傳,才是一個給衆生帶來福分的、最好的依靠和源泉。

  第四個,供養、擁護叁寶,是一切衆生、也是在家居士福德的源泉。供養和擁護叁寶,特別是擁護叁寶,已經成爲很重要的一關。有的人說:我可以供養叁寶,但我不護持叁寶。這是不行的。供養和擁護叁寶,在我們現在來講,是最重要的一關。不光是居士要做,僧人也要做。

  第五個,佛子出家,乃解脫之因。所以擁護出家僧衆,也就是自種解脫之善因、善緣種子。

  關于以上五點,居士要有正確的信心、信念,認識到在家居士、在家佛弟子是有責任恭敬、供養、和護持叁寶的。

  供養或布施分爲叁種:一個是法施、一個是財施、一個…

《如履冰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