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對全民教育的影響
--以“人間佛教讀書會”爲例
釋覺培
目次
壹、前言
貳、靜觀廿一世紀的變化與隱憂
一、利益至上,道德沖突
二、多元價值,困惑加劇
叁、有限資源,無盡開發
四、競爭對立,人我疏離
參、學習型組織的新契機
一、廣學善法,終身學習
二、尊重包容,同體共生
叁、理論實踐,行解合一
四、除弊更新,與時俱進
肆、人間佛教讀書會的緣起與發展
一、創辦緣起
(一)“文化、教育、組織”叁足鼎立
(二)多元化弘法方針
二、發展步序
(一)理念宣導期
(二)方法培訓期
(叁)交流成長期
伍、人間佛教讀書會對全民教育的影響
一、讀書會教育原理
(一)以人間佛教特質爲依據
(二)以四攝法爲帶領人精神
(叁)以聞思修證爲討論的引擎
(四)嚴土熟生成就教學情境
二、全民教育之影響
(一)化解人我疏離關系
(二)拉近貧富城鄉差異
(叁)建立團體共同願景
(四)創造新時代的生機
陸、結語
壹、前言
所謂“法不孤起,仗緣方生”,隨著臺灣經濟成長,政治民主、教育普及、社會多元化,以及佛教在整個臺灣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家師 星雲上人毅然提出“寺院本土化,佛法生活化,僧信平等化,生活書香化”1的呼籲,再次強調“寺院學校化”的理念,期望寺院不僅提供信衆安身立命的地方,佛教徒在信仰的層次,更需要深入經藏,真正了解佛陀的本懷,使佛法應用在生活中,讓佛教走出經忏的桎梏,以文化教育傳達佛教所應發揮的功能。
而當代最令人憂心的問題正是失序的社會倫理,自我異化情況日益嚴重,人類在不斷創造物質文明的世界中,也同時失落了精神文明。憂郁症、自殺等內在無法突破的心理疾病,或對于生命存在的價值也漸由沈淪趨于墮落。也因此,産官學界也開始紛紛地展開“終身學習”的呼籲,鼓勵透過學習以拉近先天與後天的知能差異,並縮小城鄉知識的距離。
家師 星雲上人認爲:正當社會結構的轉變,大家庭型態的解體,資訊快速變化,人心惶惶不安的時代,寺院不能只是信仰的殿堂,更要是心靈補給的加油站。尤其現代人若要迎向人生多元性的挑戰,唯有仰賴“學習”。是此,“人間佛教讀書會”于二○○二年一月一日正式在在佛光山宗務委員會2派下成立,將四十余年來所從事的文化事業,透過國際佛光會3全球各分會的組織運作,並結合全世界兩百余個道場,以及一千多位在各地弘法的出家衆,群起爲“生活書香化”的落實而開跑。短短兩年多讀書會的成立,在文化、教育、組織叁足鼎立的前呼後應下,瞬時成立了兩千余個讀書會團體。也因此,本篇論文以靜觀廿一世紀的變化與隱憂爲探討的背景,針對社會倫理失序、道德價值觀混淆以及人與人之間冷漠與疏離,再回到“人間佛教”的理念,提出讀書會對“全民教育”之影響。
人生是生命活動所産生的現象,佛法則是佛陀畢生修行所證悟的真理。佛教以開發般若智慧、分辨邪正真僞,斷除煩惱,才能自度度人,究竟解脫。“人間佛教”以教育爲前導,寺院則以發揮學校爲功能,讀書會的目的乃結合佛學與人生的關系,從傾聽與對話中展開佛教同體大悲的精神,藉由“聞思修證”四層次有效思考討論的理論,找到解決現代人的困惑與煩惱。使佛法融于現時代的生活,爲人生帶來安祥自在,爲社會帶來尊重包容,爲世界帶來和平無爭。
關鍵詞:人間佛教、讀書會、全民閱讀、終身學習、學習型組織、生活書香化
“人間佛教讀書會”網址:http://sql.fgs.org.tw/bookclub/
貳、靜觀廿一世紀的變化與隱憂
廿一世紀正當世界走向全球化發展的同時,人類也在面臨一場巨大的轉變,這其中的過程既是經濟發展的過程,也是社會結構、生活方式、道德觀念、行爲模式乃至性格不斷變遷的過程。面對急劇的社會變化,不僅人類心靈狀況呈現出錯綜複雜的局面,其它如思想、觀念、生活和習俗,也同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此外,自主意識增強,追求獨立人格,注重自我感受,崇尚個人生活,再加上市場經濟一向以利益爲其基本動力,經濟活動爲了追求實效,市場競爭以經濟效益爲評判標准。因此,它也明顯的以“功利”爲導向,不僅是社會轉型期人們的新觀念,並成爲普遍遵循的價值追求。
一、利益至上,道德沖突
全球化的開放雖然使個人利益受到了應有的尊重和保護,市場經濟的效益觀念、時間觀念、競爭觀念和創新觀念以及獨立人格觀念等給社會的經濟生活注入了活力,各項政策也都在于通過利益激勵機製使得對個人的利益和價值予以肯定,但是,當道德功利性過分凸顯時,其消極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例如:一些人除了過分注重道德的功利性和個人行爲的功利色彩,甚至把個人利益置于一切之上,出現了重利輕義、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的拜金主義傾向。
站在關懷生命的立足點,我們不得不省思的是:即便能直接促使人們重視經濟利益,促進物質文明發展,卻難以直接保證人們重視那些與市場經濟沒有必然聯系的精神文化、理想信念,難以保證精神文明的同步發展;即便全球化,市場經濟能直接促使人們重視實利、實惠,卻難以保證人們的道德情操同時並進。4一旦社會産生利益至上、倫理失序的現象,勢必也需付出龐大的成本代價。
二、多元價值,困惑加劇
“多元化”也是現時代的特質之一。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資訊與大衆傳媒和交通工具已把世界縮小成一個“地球村”,全球交流的日益廣泛和深入,各種文化之間的互相影響、滲透不斷加強。尊重各種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互相取長補短,成爲當前的主流呼聲。這種文化多元化的趨勢是世界格局多樣化以及社會從封閉走向開放的反映,而這也是造成道德價值觀多元化結果。5
道德多元化的傾向使得這一代對社會道德規範的適應或選擇顯得較以往更加困難和複雜,尤其現代人需要把社會道德規範並入自身的人格時,充滿了彷徨、痛苦和選擇時的困惑。
根據統計:憂郁症已成爲全球化的趨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約有四億五千萬人遭受精神健康問題的困擾,每四個健康的有問題的人之中,就有一個是跟精神疾病有關。國際勞工組織將憂郁症列爲心血管疾病之後,造成員工失能的第二大原因。在美國,約十分之一的人受到憂郁症的折磨,是員工請假原因的第二位,僅次于感冒。6尤其臺灣正從積極成長進到穩定高原期,社會必需找到活力十足的生態平衡,一種維持穩定而動態的平衡。因爲不同的文化生命階段,社會價值及時代精神正處于重新建立的時期。
也因此,道德環境複雜性的增加,社會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多種社會文化思潮的彙合,使道德觀念具有表面化、多變性;而不同的道德體系之間所存在著觀念、內容、評價標准等差別甚至沖突時,困惑和沖突必然造成不可避免的時代景況。是此,現代人需要注入多元價值觀,增加人文活動空間,投入不同領域的學習,並追求經濟成功以外的更多成就。7
叁、有限資源,無盡開發
一九九二年六月在巴西裏約所舉行的“地球高峰會議”中,聯合國正式發布一份名爲“全球科學呼籲世人的一封信”,內容共來自七十一個國家,一千六百多位資深科學家連同署名,且曆年來諾貝爾獎得主半數以上通過,內容開頭即說到:
人類與自然正處于迎面相撞的危機,人類的活動,已爲環境和寶貴的資源帶來無可挽回的傷害,嚴重危及人類社會與動植物界的未來,更可能使現在的世界惡化,不再適合生存……,人類必須立刻徹底改變管理地球與生命的方式,否則難逃苦難。8
當地球資源在生産至上,不斷被人類的需求所無盡地開采的同時,我們正在進行一項對全人類生存空間的傷害。站在佛教的緣起思想,人們與一切的生命正生活在一個與大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中,這個龐大的系統,人類及物種每日正在創造著許多倚賴的模式;由于任何一個現象,皆由許多複雜的條件因素所組合,也因此,持續的工業開發生産,帶來有限資源的不斷遞減;這當中也反過來深深影響著人類在思考與行爲上的模式與改變。現代化的文明,如果科技能力與智慧的差距無法縮短,貧富懸殊與城鄉差異不能拉近,那麼生産所提供給人類未來的期待就漸漸失去了意義。
四、競爭對立,人我疏離
“競爭”是現代化進程中客觀存在的現象,良性競爭可以邁向快速成長,但是過度因競爭而産生的對立,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包括物質、製度、價值等層面變化的不一致性,也難免失去了國與國之間、生命與大自然之間,或社會與族群之間的和諧。縱觀世界許多國家的現代化軌迹,不難發現現代化的過程都同時伴隨道德觀念和行爲的急劇變化,尤其是在資訊越加快速,知識量不斷激增,其動蕩程度往往更大,導至整個社會容易形成道德失序、混亂、真空等局面。
在競爭快速的腳步中,家庭因雙薪工作的需要,使親人朋友之間漸而失去了對話與傾聽的互動,因爲忙錄,“各掃門前雪”的心態也日益增加,再加上長期受到聲光媒體的影響,孩子與父母的相處時間,已轉爲被電腦科技遊戲所取代,疏離與冷漠造成越來越多人的心理疾病,憂郁症也幾乎正在襲卷著人類而形成了這一代的文明病。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長洪蘭博士認爲:現在的臺灣處在人與人活在一種互不信任的狀況。“社會信任感降低,社會成本就會提高。人與人找不到一個可以傾吐的對象,什麼事都自己處理,就是一種壓力的泉源。”9現代科技文明雖然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繁榮與發展,但是,不可忽視的,它也同樣帶來了人我疏離、對立的消極影響。
參、學習型組織10的新契機
一、廣學善法,…
《人間佛教對全民教育的影響--以“人間佛教讀書會”爲例(釋覺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