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十重唯識觀”論華嚴宗與唯識思想的交涉(郭朝順)

  從“十重唯識觀”論華嚴宗與唯識思想的交涉

  華梵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郭朝順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第八期(2003.07)

  頁103-132

  

  2003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

  臺北市

  --------------------------------------------------------------------------------

  P.103

  提要

  關于華嚴宗賢首法藏的心識思想之解讀,是一個極爲複雜的課題。因爲其中涉及了經典翻譯,印度唯識學之發展,無著與世親思想性質之定位,唯識與如來藏思想之關連,真谛及玄奘所傳唯識學的異同,攝地論師的傳承,《大乘起信論》的作者及解讀等,上述種種問題都影響了對于法藏自身思想的理解。本文嘗試先對上述種種問題中與華嚴心識思想相關者加以討論,並說明其相關的理由,然後整理出關于這些問題的幾種可能成立的答案。最後,再通過法藏十重唯識觀與窺基五重唯識觀的對比,及十重唯識與法藏五教判之間的對應關系,說明在法藏心目中,唯識與如來藏這兩種心識思想雖都不違背佛教緣起性空思想的基本理念,但二者因果對立的格局,並不能與法藏立于純粹果地之別教一乘圓教的究竟理想等同,唯識與如來藏思想最多只能表示始終頓叁教之唯識觀(第一重至第七重),末叁重圓教之唯識觀,才真正在一心與法界相即的立場上,徹底解決因/果以及空/有對立的問題。

  關鍵詞:十重唯識、如來藏、唯識思想、法界緣起、叁性、叁性同異、法藏、真谛、窺基、華嚴宗、法相宗

  --------------------------------------------------------------------------------

  P.105

  一、序言︰複雜的心識之爭

  在華嚴宗之大成者法藏(643-712)的思想中,一般被認爲有兩項學說明顯是參考法相宗之窺基(632-682)的學說而建立。一是判教論中的“十宗說”,一是“十重唯識觀”。前者是參考窺基在《法華玄贊》中所判的“八宗說”[1],後者則參考窺基在《大乘法苑義林章》及《般若心經幽贊》所立的五重唯識觀[2]。然而在大多數的佛教史著作中,對這兩項參照,並未多加著墨研究,一種想當然爾的想法,認爲這不過是法藏借別人的說法來發揚自宗學說罷了。由于八宗說涉及判教,法藏對此當須提出說法及異議,否則無法突顯自宗的地位;唯識觀則涉及心識理論與修行步驟,這對宗尚以“叁界唯心”思想爲特色的《華嚴經》的法藏而言,當然也必須有所回應。修正與回應是一個可以看出學者對所回應對象之理解,以及自身思想理念之特色的契機。是故法藏無論在十宗說或者十重唯識觀中,對窺基學說的修正取舍,皆可以作爲吾人理解法藏思想的重要參考點。

  尤其是在心識課題上,大乘佛教之唯識思想與如來藏思想之間長期複雜

  --------------------------------------------------------------------------------

  * 送審日期:民國九十二年叁月二十日;接受刊登日期:民國九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本文依發表于第一屆玄奘學術研討會之〈從十重唯識觀論華嚴宗與法相宗的交涉〉2001/11/25大幅修改增補而成,謹志。

  [1] 窺基,《法華玄贊》,《大正藏》冊34,頁657上至中。

  [2] 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大正藏》冊45,頁258中至259上;《般若心經幽贊》,《大正藏》冊33,頁526下527中。

  --------------------------------------------------------------------------------

  P.106

  而又晦昧難明的關系,即便至今日,學者仍然議論紛紛。華嚴宗與法相宗是中國佛教心識哲學的二個重要代表宗派,二宗都與印度之瑜珈行派有密切的關系:法相宗由玄奘始,紹繼印度護法一系的唯識學,這是清楚明確的傳承;而華嚴思想由二祖智俨(602-668)從地論南道派的智正(559-639)學習華嚴,又接觸到南道之始祖慧光(468-537)的《華嚴疏》之後,這才開創了華嚴思想的基礎,故地論師所依之世親(約320-400)著的《十地經論》,也可算是華嚴思想的重要淵源。因法相宗與華嚴宗,有共同的印度瑜珈行派思想的背景,只是法相宗所依爲玄奘(600-664)新譯之經論,這在當時是最新的印度佛學的資料,而華嚴思想所依之舊譯經論(508-511譯出),自從譯者勒摩那提與菩提流支(508來中土)之解讀不同,便已自分裂爲兩派,再經過一百多年到了唐代,華嚴

  宗依于如此的傳統,自會對心識課題有不同的解讀。

  不管在唐代或者今日,依于新譯的法相唯識宗,易于常識性地被認爲要較傳承舊譯的宗派如華嚴宗及更早之地論及攝論師,對于印度瑜珈行思想有更忠實的理解,然而這其間的問題是相當複雜,不當如此輕率判斷。從舊譯之無著(300-380)的《攝大乘論》及世親之《十地經論》分別衍生出真谛之攝論師系統,以及南北地論師系統,時至今日,由于安慧(約470-550)的《唯識叁十論疏》的梵本及藏譯的出版及研究[3],以及真谛譯本之再檢視,真谛被認爲是傳承安慧一系的唯識古學,與玄奘所承護法一系的唯識學並不相同,這個結論則使得今日學者有必要重新反省真谛之地位,而不能直接將之視爲弘揚如來藏思想的學者;再者,因南北地論師的思想,皆曾受到真谛門下之攝論師的影響,如此一來法相宗與華嚴宗的差異便不只是所依經論之譯本的新舊不同而已,也不當是直接繼承與間接繼承的不同,還涉及安慧一系與護法一系對世親、無著思想的理解與诠釋的差別問題,乃至無著之《攝大乘論》世親之《十地經論》思想是否有差異的問題。

  綜觀上述的所言,並且衡量現代佛教學者的不同诠釋,筆者認爲以上問題有如下幾個關鍵亟待解決:1.彌勒、無著與世親之唯識思想者對如來藏思想的態度爲何?2.世親的《攝大乘論釋》是否忠實于無著《攝大乘論》原本的思想或《攝大乘論》與《十地經論》間有無思想差異;3.世親早期作品《十地經論》的心識理論與其後期之《唯識叁十頌》是否有所改變; 4.真谛所傳

  --------------------------------------------------------------------------------

  [3] 安慧《唯識叁十論疏》的藏文本收在西藏大藏經的丹珠爾部,梵文本由Sylvain Lévi于泥泊爾發現,于1925刊行。

  --------------------------------------------------------------------------------

  P.107

  之唯識古學與玄奘窺基之唯識今學是否等于安慧與護法二系所謂有相唯識與無相唯識的差異;5.真谛的《攝論》立場,如解性賴耶、阿摩羅識等與其所譯之《大乘起信論》的關系爲何?其思想是否必然應歸屬爲如來藏思想?6.中國法相宗之玄奘與窺基除了唯識學外,也相當注意般若經典及其他大乘經典的翻譯與研究,因此法相宗思想的特色是否只是宣揚護法一系之唯識學?此外有無任何其他的目的?7.華嚴法藏思想的成分除了來自地論師的部分,也有來自《起信論》的部分,地論師又受過攝論師思想的影響,可是法藏如何處理攝地論師間思想的差異,實際上根據什麼思想立場來去抉擇窺基的學說。8.華嚴的真心論與攝地論師之說的差別是什麼?其對如來藏說判爲終教,于其上更立有頓圓二教,那麼法藏對如藏思想的所持立場爲何?9.法藏立十重唯識的目的爲何?

  上述問題過于複雜龐大,涉及印度唯識學問題部分,更是難解而缺乏一玫的定論,同時也非個人目前所能處理的問題,因此本文在此只能引述一些學者的觀點,然後試行在這基礎上進行論述,並將論述的重心放在與華嚴宗相關的部分:印順《以佛法研究佛法》中認爲《十地經論》是世親早期作品,代表早期唯識學之彌勒的大乘唯心論立場[4],牟宗叁《佛性與般若》順著印順的說法,也認爲《十地經論》是世親早期不成熟的作品,玉城康四郎也同意《十地經論》的確包了種種問題與矛盾,但上田義文則認爲那是不理解初期唯識學之叁性說之立于“所入”而非後期唯識學之“能入”的立場,以及不知印度初期的唯識學是由彌勒--無著--世親--安慧--真谛所代表,而非後期唯識學之彌勒--無著--世親--護法—玄奘所代表,護法思想雖是合理化無著世親的結果,但郤把思想重點放在心識問題上,以致唯識學被視爲“有宗”,與般若中觀學的色空空色思想形成了對立[5],但是初期唯識思想中並不存在如此的對立。

  關于世親的《十地經論》是不成熟的作品或者的確存在著矛盾的可能性,從地論師之分裂似乎可證成這點,玉城康四郎比對梵文的結果也指出了梵文解讀過程中産生爭議的可能性;但關于此,上田義文則深不以爲然,他極爲推崇真谛的譯作與思想,並且認爲他才是彌勒、無著、世親之初期唯識

  --------------------------------------------------------------------------------

  [4] 印順,《以佛法研究佛法》,臺北:正聞出版社,1991年,頁247。

  [5] 參見上田義文…

《從“十重唯識觀”論華嚴宗與唯識思想的交涉(郭朝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