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玄義》的成就

  《法華玄義》的成就

  沈海燕

  [內容提要]作爲天臺佛學的根本教義,智顗的《法華玄義》在“天臺叁大部”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故此,若能了解這一巨著的成就,我們便能深入智顗博大精深的圓融哲學思想體系。本文從叁個方面闡述了智顗這部著作的成就:一是有關《法華玄義》的文本結構和理論框架,二是有關智顗建立其思想體系所運用的方法和技巧,叁是有關智顗思想體系的內容及其佛教哲學形成的過程。

  [關鍵詞]法華玄義|圓融哲學|中道實相|十妙|天臺佛學

  一、引言

  天臺佛學的重鎮當首推天臺宗的實際創始人智顗(538-597)的“天臺叁大部”,即《妙法蓮華經文句》,[1]《妙法蓮華經玄義》[2]和《摩诃止觀》。[3]前兩部是對《法華經》的教義和教相的诠釋,後一部則論述智顗自己的圓頓止觀體系。盡管天臺叁大部各有不同的側重點,但由于《法華玄義》本身的性質,乃是對作爲最究竟的佛說的《法華經》[4]的全面而系統地诠釋,使得《法華玄義》成爲表達智顗思想體系及其佛教哲學的最完整的著作。通過揭示《法華經》一佛乘實相說的宗旨,智顗得以將他自己的佛教哲學體系呈現在世人面前。智顗之煌煌巨著《法華玄義》以其對佛教系統性的組織和創造性的诠釋,強有力的論證,縱橫交錯而層次分明的文本結構而具有無窮的魅力。這一複雜的結構形成源于智顗對其理論總是從各個角度、用不同的範疇來進行全方位的闡述,故其推理論證邏輯性強,十分精密、准確和完美,同時其文風又富于創造性和創新精神,生動活潑而自由自在,所謂隨心所欲而不逾距也。

  智顗的這部著作的意義在于,它以其完整性和系統性而將佛教的主要理論思想都包容進去了。過去散布于各個佛教經論的主要的佛教理論和概念都在智顗體系化的诠釋中被重新界定和論證,形成了一個前後連貫一致而能自圓其說的佛陀說教體系。同時,智顗也將晉隋之際的主要佛教學說都作了檢視,去芙存精,以嶄新的面貌重新呈現出來。故智顗的哲學一向被譽爲“圓融哲學”。一言以蔽之,《法華玄義》是智顗圓融哲學的具體體現。惟有深得《法華玄義》的精髓,才能深入智顗圓教的思想體系。筆者意圖通過對《法華玄義》文本的研究,就其圓融哲學從叁個方面進行論述,以展現其對佛教中國化之形成所做的豐功偉業。

  筆者的研究表明,智顗在《法華玄義》裏的思想體系是通過對《法華經》的精妙诠釋體現出來的。智顗的成就不僅表現在他的哲學思想,也同樣表現在他運用各種技巧方法來構成其理論,並使其理論完美無缺而立于不敗之地。這是因爲智顗所用的技巧方法是其圓融哲學指導下的産物,而這一哲學又與《法華經》的精神相符。後者被視爲佛陀最究竟的說教,暢佛之本懷,會叁乘方便,歸一乘之真實,謂“諸佛如來秘密之藏,于諸經中最在其上。”[5]故其教義爲一圓實教。智顗之哲學思想所契合的正是《法華經》所展現的不思議佛境,從而使《法華玄義》成爲有關《法華經》之诠釋的最具權威、最有影響力的著作。智顗的诠釋與其理論諸如實相說,契入實相的方法等等成爲天臺佛學的支柱。故本文專注于探討《法華玄義》文本及其智顗在《法華玄義》中所取得的成就,以揭示智顗圓融哲學是如何通過其文本《法華玄義》反映出來的。顯然,智顗的成就爲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後的各個佛教宗派的建立或多或少都受到其理論體系的影響。智顗的哲學理論和宗教體系規範了中國佛教的特色,諸如判教體系,實相理論,止觀學說等等範疇,皆是各佛教宗派建宗的理論要素。在認知論方面,智顗哲學圓融會通和體系化的特性也成了中國佛教的主要思維方式。如爲華嚴宗的實際創宗者法藏(780-841)所大力張揚的“理事無礙”觀顯然受智顗哲學之浸淫頗深,強調理與事之爲一體,相即相入。禅宗則認爲,世間任何現象和事物都可以是頓然覺悟的契機。這種認識乃是智顗的中道實相觀“一切世間治生産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的繼承和發揚。吳汝鈞先生指出,天臺、華嚴和禅宗都注重事用,關注世間。[6]此種對事用的強調顯然也是智顗思想影響的結果。至于由最澄(Saich2)(767-822)創立的日本天臺宗,其基本特性乃承自于中國天臺宗,亦以《法華經》爲根本教說。日蓮(Nichiren)(1222~1282)依據《法華經》開創日蓮宗,不但將《法華經》奉爲最殊勝的經典,更崇奉“妙法蓮華經”五字經題,主張只唱題便能成佛。這些依《法華經》而立宗的派別都可視爲智顗在其巨著《法華玄義》中對《法華經》經題的诠釋所作之努力的結果。因此,本書這一章旨在對《法華玄義》及其智顗在《法華玄義》中所取得的成就進行一番檢視,以展示這些成就是如何反映智顗的圓融哲學的。

  智顗的哲學從何種意義上來說可以被視爲“圓融”呢?根據我們對《法華玄義》的研究,智顗所展示的圓融之實相真理的特性與其佛學思想具有完全的一致性,從而建立其圓融的哲學體系。

  其一,實相所代表的是融會各乘的一佛乘。這是揭示實相的無所不包的特性。顯然,一佛乘之位最高,證悟成佛乃衆生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其至高無上的特性使之成爲唯一能融會其它叁乘(聲聞、緣覺、菩薩)而歸于一乘的力量。故聯系一佛乘而言之,實相具有包容一切的特性,能起到統攝各宗各派的作用。

  其二,實相是由叁元體組成的。這是描繪實相在空間和時間上構成的有機要素:所謂體廣(包容一切之理)、位高(究竟解脫的成就)、用長(恒久之救度衆生的行願)是也。故其境玄而妙,深廣不可測。是一實相而具叁元,是叁元而只是一體。實相非呆板固定的模式,而是靈活而全面的,不可用單一僵化、片面偏頗的思維模式來認知。智顗特別強調實相的靈活性,曰:“即一而論叁,即叁而論一。非各異,亦非橫亦非一,故稱妙也。”[7]

  其叁,實相即是佛境的代表。這是彰顯實相在成佛之境域中理(寂)事(照)兼融的特征。智者認爲,對實相的證悟即是契入佛境。在智者看來,成佛之境即是寂靜而常照。契理成佛解脫是寂靜,由慈悲誓願而應機度生是常照。此一照理鑒機之佛境正說明了實相之理並非靜止的,而是充滿活力的,能動的,具有濟世化他之功能。

  其四,實相即是佛性。這是論證解脫之道落實到個體的可行性上。佛性爲衆生本具之性。既然人人皆有實相佛性,那就爲衆生皆能成佛提供了依據。同時,成佛亦是終極目標,因爲只有一佛乘才能包容一切,普令衆生皆成佛道。再者,佛性[8]這一概念也代表了整個修行解脫的過程,包含了成佛之因和成佛之果。衆生本具之佛性說明了衆生成佛的可能性,是爲成佛之基礎,即佛因;佛性彰顯的極至就是最終修證成佛,是爲佛果。所以,作爲普令衆生成佛的根據和現實,實相佛性具有其全體包容性,體現了大乘佛教不舍一個衆生的菩薩精神。而其整個的修行過程所包括的最初之佛因和最終之佛果,則展現了實相之完整性和圓融無礙的特征。

  其五,實相即是中道。這是從認識論的角度诠釋實相之無分無別、包容萬象、兼收並蓄、肯定一切的本質屬性,由對實相中道的把握而達到解脫自在。實相中道的具體內容即是空、假、中叁谛圓融的真理之境,一心叁觀之于一念心而能圓觀叁谛的實踐進路,由修空、假、中叁觀而破除見思、塵沙、無明叁惑,證得叁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從而成就佛果之叁種德行,即般若、解脫、法身叁德。

  那麼,智顗的思想體系又是如何與上述之實相特性相契合而成爲圓融哲學的呢?筆者試圖從八個方面來闡述智顗圓融哲學的特征,此八個特征正與智顗理論中的實相特性相吻合:即調和性、靈活性、完整性、全面性、能動性、功用性、完美性以及總攝一切性。

  (1)調和性指調和事物之間的差異和各個派別所持之不同的見解,使得現實世界中所有的事物都能和諧共存。這是建立在現象界諸法皆相互依存,不可分離,實沒有獨立存在的個體之上的觀點。

  (2)靈活性指思維和推理方式的綜合模式。一個人的世界觀不是僵化狹窄的,而是多方位的、非對立兩極的、非極端的,因此而能全面地獲得對事物之間內在聯系和相通之處的洞察力。

  (3)能動性指智顗所采用的各式論辯方法,必使其立論有根有據,立于不敗之地。此能動性亦表現在其诠釋的方法不拘一格,呈開放和靈活的態勢。這種態勢部分地表現在智顗對字詞的組合的分析,經此而論證其部分與全體相即認同的關系的理論。此種能動性還體現在智顗通過真理之境與智慧之互動關系來描繪事物真相的方法,境與智因之而呈現互相契入、合和一體的格局。

  (4)功用性指智顗所應用的各種诠釋技巧,爲彰顯其渾然一體、前後一致的思想體系而服務。

  (5)完整性是就智顗整個思想體系的性質來說的。這充分地反映在他對整個《法華玄義》的建構組合之中,反映在他傾力將一代佛教包容于其體系中,同時也在智顗總是將其理論建築在窮盡其它相關理論之上以及契入法界之深度和廣度的實相理論中充分的反映了出來。

  (6)全面性指的是一非片面性、非分別的、非隔離的圓融妙境,在此妙境中,諸法皆和諧一致,無非是一相同的現實,都建築在實相真理上。

  (7)完美性體現在智顗整個體系之組成,無論是其诠釋體系、論證、歸類、觀點、思想和概念的形成,皆是以完美無缺、無懈可擊爲進路的。智顗對某一問題的論述總是窮盡其它一切可能與之相關的理論,以突顯其理論的形成乃是在客觀研討了他人的理論以後才得出的結論,這就使他的理論言之有據而無懈可擊。

  (8)總攝一切的特性體現在智顗對世界的積極的看法,認爲實相是諸法之體,是無遠弗屆…

《《法華玄義》的成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圓滿的成佛之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