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文殊菩薩
壹、認識文殊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爲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普賢菩薩同爲釋迦牟尼佛的侍。其名稱翻譯爲滿殊屍利、曼殊室利、文殊屍利、滿祖室哩,略稱文殊、濡首、溥首,意譯作妙德、妙吉祥。一般稱文殊菩薩,或稱文殊師利法王子、曼殊室利童子、文殊師利童子、文殊師利童子菩薩、孺童文殊菩薩。
此菩薩與《首楞嚴叁昧經》及般若系經典關系甚深。或有謂其爲曆史人物者,如《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載,文殊菩薩爲印度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之子,生時屋宅化如蓮花,由其母之右出生,身紫金色。初生即能語言,後詣諸仙人所求出家法,因酬對者無,故至佛所出家學道。
或有謂其爲已成之佛者,如《首楞嚴叁昧經》卷下載,過去久遠劫有龍種上如來,于南方平等世界成無上正等覺,彼佛即今文殊師利法王子。
或有謂其爲當來佛者,如《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下謂,此菩薩自那由他阿僧祇劫以來,發十八種大願嚴淨國土,當來成佛名普現如來。
或有謂此菩薩在他方世界教化者,如新譯《華嚴經》卷十二〈如來名號品〉載,過東方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金色世界,佛號不動智,有一菩薩名文殊師利雲雲。
華嚴宗據舊譯《華嚴經》〈菩薩住處品〉所載,文殊菩薩住于東方清涼山之說,而以山西五臺山(清涼寺)爲文殊道場。文殊信仰遂以該山爲中心,傳播遍及西藏、蒙古、日本等地。其形像種類頗多,或作草衣文殊,或作僧形文殊,或作童子形,或作渡海之相,而以右手持智劍,左手執青蓮花,以獅子爲座騎的文殊像,最爲常見。
文殊菩薩的藏語稱作「蔣貝揚」,乃是妙吉祥、妙音的意思。在藏傳佛教裏,文殊菩薩乃諸佛之智慧所化,觀音菩薩乃諸佛之慈悲所化,金剛手菩薩乃諸佛之力量所化,所以他們叁位菩薩即諸佛的智慧、慈悲及力量,合稱爲「叁部主」。
在藏傳佛教裏,文殊菩薩有許多種化身,常見的有紅黃文殊、孺童文殊、五字文殊、白文殊及黑文殊等五尊,合稱爲「五文殊」。五文殊雖同爲文殊大士,但其佛部及化身各有不同,而且亦各有不同之殊勝利益。紅黃文殊法門除了開啓智慧以外,亦有懷攝之作用。孺童文殊是大威德金剛心內的文殊化身。五字文殊法門對證悟空性特別有幫助。白文殊法門除了開啓智慧以外,也特別利于生出菩提心。黑文殊除了開啓智慧以外,亦是一位消除障礙之本尊。
此菩薩在密宗現圖胎藏曼荼羅中,被安置于中臺八葉院的西南葉上,密號吉祥金剛,叁摩耶形爲青蓮花上金剛杵,形像爲通身呈金色之童子相,頂戴五髻冠,右手仰掌持梵箧,左手豎掌屈大、頭、中叁指,執青蓮花,上立五股杵。胎藏曼荼羅另設文殊院,以文殊菩薩爲中尊,又稱五髻文殊,密號吉祥金剛或般若金剛,叁摩耶形爲青蓮上叁股或梵箧,形像爲童子形,身呈紫金色,頂有五髻,右手仰掌,指端向右,左手豎掌,屈頭、中、無名叁指,執青蓮花,上立叁股杵。在金剛界曼荼羅中,文殊菩薩則爲賢劫十六尊之一。
修持文殊法門,能得六種不同智慧,即速慧、深慧、廣慧、說法慧、辯法慧及撰述慧。一般人見一字,或許只能知其一種意義,但具速慧的人,見一字可知多如百種之內義。具深慧的人,即使他隨便發問,其問題也會非常精辟。廣慧乃指涵括多方面之智慧。有說法慧的人,講經時極爲善巧。有辯法慧的人,精于辯論法義,口才也很好。撰述慧即具有法益論著寫作的才能。此外,依真言字數之不同,文殊菩薩也有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等多種化身。
在大乘佛教裏,文殊常與普賢菩薩侍佛左右。文殊在左,代表智、慧、證;普賢侍右,代表理、定、行,二者共诠如來理智、定慧、行證的完備圓滿,而叁者則共稱爲「華嚴叁聖」。
由于文殊菩薩在所有菩薩中,是輔佐世尊弘法的上首,因此也被稱爲文殊師利法王子;或乘金色孔雀,比喻飛揚自在。
在中國,佛寺道場中的僧堂或戒壇,偶爾可以看到現出家僧貌的文殊相,僧形文殊主要是以弟子的身分,協助佛陀推行教化。
依大乘經典所載,在所有大菩薩中,文殊菩薩不只是四大菩薩中「大智」的象征,而且,在過去世他曾爲七佛之師。其明達的智慧,被喻爲叁世諸佛成道之母。
文殊菩薩大權示現爲釋迦牟尼佛的二脅侍之一,並常以智慧開導行者,曉喻具大乘根機的菩薩契入甚深妙法,亦經常用反诘、否定、突兀的語言或行動,來警醒衆生。如《華嚴經》中善財童子的五十叁次參訪,也是由文殊菩薩啓迪成行的。
在印度、西域等地,有關文殊信仰之記載甚少。我國自東晉以來,崇信文殊之風漸盛。據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六載,唐代宗大曆四年(七六九)由不空叁藏之奏請,敕令天下佛寺,食堂中除賓頭盧尊者像外,另安置文殊菩薩像,以爲上座。現今敦煌千佛洞中存有文殊維摩變、文殊普賢像、千臂千缽文殊師利等之壁畫及絹本畫。
文殊師利菩薩在大乘經典中,是到處見得到的。于諸菩薩及諸聲聞弟子中,不但被列爲上首,而且具有最高度的智慧以及證悟到甚深的真理。中國學佛的人,向來只知觀世音菩薩與中國人有深切的因緣,殊不知大智文殊師利菩薩,與娑婆世界的衆生,亦有甚深的因緣。不唯如此,即與我們中國人的因緣,亦同樣的有著不可思議的殊勝因緣!
文殊的示現于山西五臺山,而即以五臺山爲其應化道場。如《華嚴經》〈菩薩住處品〉說:「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已來,諸菩薩衆,于中止住;現有菩薩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衆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這明顯的指出我國山西清涼山,爲文殊師利菩薩應化的道場,而成爲中國的四大名山之一。
文殊示現于清涼山,不僅其一人而已,還有其眷屬一萬菩薩,亦同住于此山中,所以文殊師利大士,亦即經常的在五臺山中,爲其眷屬菩薩說法。文殊菩薩示現在中國的五臺山,不過表示其爲根本道場,實際無處不現身,以做其弘揚佛法教化的工作。
貳、經典上對文殊菩薩之描述與贊語
佛語諸菩薩阿羅漢言:「……今我得佛,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尊貴,度脫十方一切衆生者,皆文殊師利之恩。本是我師。前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佛告跋陀波羅:「此文殊師利有大慈悲。生于此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于我所出家學道,住首楞嚴叁昧。……是文殊師利,有無量神通,無量變現,不可具記。」──《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文殊師利者,是菩薩之父母,是則爲迦羅蜜(善友,善知識)。──《阿阇世王經》卷上
時文殊師利白佛言:「我從往昔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劫已來,起如是願:我以無礙天眼所見,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中一切如來,若非是我勸發決定菩提之心,教授教誡,令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乃至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于菩提終不應證。而我要當滿此所願,然後乃證無上菩提。」──《大寶積經》卷六十〈文殊師利授記會〉
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過去諸菩薩常于中住。彼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有一萬菩薩眷屬,常爲說法。──《六十華嚴經》卷二十九
文殊師利所說經法,開發結礙,靡不霍然,逾過聲聞緣覺之上。文殊師利設說大法,一切衆魔皆爲降伏,諸邪迷惑無得人便,諸外異道莫不歸命,其貢高者不懷自大,未發意者皆發道心……自舍如來,未有他尊智慧辯才……如文殊者也。──《文殊師利淨律經》
除了以上列舉經文外,另有:
1.在《妙法蓮華經》中,當佛陀在靈山會上放白毫光,文殊深知佛意,即請佛陀宣揚法音,倡導圓乘佛性,奠定佛教大乘思想的基礎。而文殊菩薩的睿智,也讓與會的菩薩、羅漢等,心悅誠服地尊他爲大善知識。
2.《華嚴經》善財童子也是受到文殊菩薩的鼓勵,因而發起南詣各國,參訪五十叁位善知識,開旅遊參學的先河。
3.在《楞嚴經》中,阿難尊者爲摩登伽女的巫術所迷惑時,文殊菩薩持劍前往裏巷民舍,將阿難救出,這種護持後進,以正導迷的示現,成爲佛門的一段佳話。
4.另外,《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中記載,佛陀曾在祇園精舍,于夜半入定放光,照亮文殊菩薩的禅房。舍利弗知道佛陀現神通相,是爲饒益衆生而說妙法,因此令阿難集合衆僧。會中,佛陀依跋陀波羅之問,向大衆述說文殊師利有大慈悲,隨佛出家學道,住首楞嚴叁昧;並說文殊師利有無量神通、無量變現。若有衆生但聞文殊師利名者,除卻十二億劫生死之罪;若禮拜供養者,生生之處恒生諸佛家,爲文殊師利威神所護。
5.文殊菩薩善說法要,有些疑難的問題經他解說,即能恍然大悟。說法時,經常引用說喻、反诘、引證、否決、機鋒來警醒衆生,善巧開導具有獨到風格。例如《阿阇世王經》記載,阿阇世王造了殺父的五逆罪,內心深感罪惡深重,疑悔不安,而請文殊說法,希望能解脫他內心的疑悔。文殊卻對他說:「若恒河邊沙等佛,也不能爲汝說是狐疑!」阿阇世王應時驚怖,竟從座上跌下來。這不是文殊師利使阿阇世王絕望,而是爲王說:「佛陀覺了一切法如虛空,本來清淨,不是可染汙的,也沒有染汙可除。」文殊菩薩善于觀機逗教,令衆生隨自己的根機領悟佛法。他的學風並不是封閉的,而是透過靈活的問答方式,激發衆生的智慧。
6.「仗劍迫佛」,是文殊菩薩持劍欲刺佛陀的著名典故,《大寶積經》一○五卷(《如幻叁昧經》中亦收錄此故事)記載:大約有五百位菩薩,從用功修行中,已得到宿命智,運用這宿命智,觀察自己的過去,發現多生多劫前,曾造作了極重的罪業,不禁生起極大怖畏,時時刻刻憂愁恐懼,再也不能專心用功修行,不能證得無生法忍。
文殊菩薩發現這五百菩薩有了這種動念,照一般常情的辦法,應該設法去開導他們,使他們繼…
《認識文殊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