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朝暮課誦白話解釋卷下 叁、忏悔文

  叁、忏悔文

  禮佛大忏悔文

    這一篇文,是宋朝的不動法師定出來的。法師本來是梵僧,修密宗的金剛部,功夫很深的,所以也稱金剛法師。法師到中國來傳法,住在銀州的護國仁王寺裏頭。那時候的銀州,算是西夏的地方。西夏的國王,因爲法師常常念護國仁王經,很是靈驗,所以就把這個寺,稱做護國仁王寺。現在先講這篇大忏悔文的題目。禮字,就是禮拜。照法師原定的規矩,念這一篇文,總共要頂禮一百零八次,是顯明白忏悔一百零八種煩惱的意思的。現在各處寺院同了法會裏頭,都改做跪念了。忏悔的忏字,是求消滅從前已經造的罪業。悔字,是立願後來永遠不再造出罪業來。照梵網經所說忏悔的道理,若是犯了菩薩戒的四十八條輕戒,那麼只要在大衆清淨僧前,說明白自己所犯的罪,立誓後來永遠不再犯,那麼罪就可以消滅了。這種就叫做作法忏。若是犯了菩薩的十條重戒,那麼應該要在佛菩薩像前,日日夜夜的讀誦這十重四十八輕的菩薩戒法,至誠的禮拜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千佛,要求到見著好相。若是七日裏頭不能夠見到,那麼盡管兩個七日,叁個七日,一直誦戒拜佛。哪怕是這樣的做到一年,總要見著了佛來摩頂,或是見著了佛光,或是見著了佛的花座,才可以算罪已經消滅了。這種就叫做觀相忏。梵網經裏頭,只說了這兩種的忏法,沒有講到那種觀無生忏,所以犯了七遮罪的,就不能夠忏悔了。因爲戒法是偏重在事相一邊的,所以只說作法忏,觀相忏兩種的事相忏法,不說觀無生忏的那種理性忏法。講到要忏悔七遮重罪,那是一定要修觀無生忏法的。有四句偈說的,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罪亡心滅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這四句的解釋,是說造罪的因,都是從煩惱心上起的,所以要忏悔罪業,還是要把自己的煩惱心來忏悔的。只要那種煩惱心消滅了,那麼罪也就沒有了。曉得罪同了煩惱心兩種,都是像空花的樣子,拿不到的,這就叫做是真實的忏悔法。這種道理,就叫做觀無生忏法,那是連七遮重罪,也可以忏悔消滅的。還有一種修普賢行願法,也可以消滅七遮罪的。因爲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願願都是從真實心發出來的,所以修行願法,可以同了修觀無生忏法,有同樣功效的。照叁種的忏法講起來,作法忏的滅罪力量最小。觀相忏的滅罪力量,雖然比了作法忏,覺得大些,但是還有七遮重罪,不能夠忏悔消滅的。只有那種觀無生忏,那麼不論輕罪重罪,一齊都可以消滅的,滅罪的力量,來得最大。現在這篇文裏頭,所有一切的罪,完全都忏悔的。正主是用的觀無生忏法,卻是那兩種作法忏,觀相忏的儀式,也完全都有的,所以叫做禮佛大忏悔文。有人問道,爲什麼大家都要忏悔,難道人人都有罪業的麼。我道,我們這些人,從無始到現在,所造的業,一世一世,一劫一劫的盡管積上去,那還有數目可以計算麼。華嚴經行願品上說,若是惡業有體相的,那是所造的業,盡虛空界,也還容不下去。照這樣說來,一個人所造的業,還了得麼,怎麼還可以不趕緊盡心盡力的忏悔呢。況且我們人如果沒有罪業,怎麼還會在這種五濁惡世裏頭,做人受苦呢。所以既然做人,就是有罪業的證據,怎麼可以不忏悔呢。再進一層說,這一世幸虧還在做人,受的苦報,還是很輕很輕的。若是不求忏悔,不求往生極樂世界,或是這一世又造了大罪業,或是前一世,前十世,前百世造過大罪業的,那麼到了下一世,受起重的苦報來,或是墮落到畜生道,或是墮落到餓鬼道,或是墮落到地獄道,那就怎麼辦呢。到了那個時候,還來得及忏悔麼,還聽得到這種忏悔法門麼。所以從前已經造的業,固然要趕緊的忏滅,並且還要切切實實的發願心,後來一定不再造業,那麼罪業才可以消滅清淨。若是一面盡管忏從前已經造的業,一面盡管再造出新的業來,那就變成了永遠受報不完了。怎麼得了呢,所以既經曉得了忏,還不可以不曉得悔,就是這個緣故。不動法師教大衆依照這種方法去忏悔,真是無量功德。我們很應該至誠懇切的去痛痛的忏悔,才是自己救自己的道理。

  大慈大悲愍衆生。大喜大舍濟含識。相好光明以自嚴。衆等至心皈命禮。

    這四句偈,是大忏悔文開頭贊歎諸佛的功德,顯明白自己發心皈依的。能夠使得衆生受著快樂,叫做慈心。能夠使得衆生不受苦惱,叫做悲心。衆生得著了樂處,離開了苦處,自己心裏頭替他們歡喜,叫做喜心。對那一切衆生平等看待,所有憎愛的心,一齊舍棄,叫做舍心。因爲這慈悲喜舍四種心,要放得很大很大,沒有數目可以計算,並且都是用在無量數的衆生身上的,又可以引起衆生無量的福,所以叫做四無量心。這四種無量心,修禅定的,也有這一種修法的名目,叫做慈定,悲定,喜定,舍定。因爲佛常常住在這四種的定心上的,所以佛有真實的力量,去救度十方叁世一切的衆生。因爲佛有真實的力量,所以佛的慈悲喜舍心,就稱他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愍字,是哀憐的意思。衆生在生死的夢裏頭,自己不知不覺,把虛幻的境界,當做真實,冤枉受種種苦惱。佛眼看了,覺得實在是可憐得很,所以說出種種法來,把衆生貪著生死的癡夢叫醒,這就叫做大慈大悲心。濟字,是渡字的意思。佛說種種修行的法門,仿佛是渡人的船。依了法門修,一定能夠渡過這生死苦海的。含識兩個字,含,是包含。識,是知識。凡是有生命的東西,都有一種知識性,包含在身體裏頭的,所以叫做含識,實在就是衆生。一切的佛,發心修道,就是爲了要救度衆生,所以普賢十大願王的末後兩願,就是恒順衆生,普皆回向。恒順衆生,就是大喜心。普皆回向,就是大舍心。這兩個願心,就叫做衆生無邊誓願度。一定要修了這種菩薩的因,才能夠結成佛的果。這第一第二兩句,是贊歎佛心的。佛的報身,叫做法門身,是修了種種的法門,莊嚴成功的,也叫做智身。照十六觀經上說的阿彌陀佛,身上有八萬四千種相,一種一種的相裏頭,各有八萬四千種隨形好,一種一種的好裏頭,還各有八萬四千種光明。一切佛的報身,大概都是這樣的。以自嚴的以字,是用字的解釋。自字,是說諸佛自己。嚴字,就是莊嚴。意思是說諸佛用這種相好光明,來莊嚴自己的身體。這是贊歎佛身的。衆等,就是說眼面前一同做夜課的大衆。若是一個人在自己家裏頭供的佛像前念,那麼應該要把這衆等兩個字,改做弟子兩個字的。至心,是至誠心,就是一心恭敬的意思。皈命禮,就是皈命諸佛,頂禮諸佛。現在改做了跪念,不照不動法師的頂禮一百零八次,就同了這個禮字有些不合了。照修各種的忏法,本來說是禮忏的,俗語叫做拜忏,可見得是重在禮拜的。所以梵網經上說,要忏悔犯菩薩十重戒的罪,一定要至誠恭敬禮拜叁世千佛的。恭敬禮拜佛,才合著忏悔罪業的道理。照我的意思,覺得盡管跪念,念到應該拜的地方,還是照不動法師原來的意思拜,仍舊拜滿一百零八拜,那就更加好了,不過是時間長一些罷了。但是要忏悔消滅自己的罪業,免得將來受苦報,還可以怕延長了做功課的時間麼。

    南無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

  南無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

  南無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賢聖僧。

    照不動法師的原文,這叁句的前面,還有“南無皈依金剛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今發心,不爲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衆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幾句文。現在通行的暮時課誦本子上,把這幾句一齊刪去了,大約是因爲金剛上師的稱號,是密宗稱教主的,禅宗淨宗,沒有金剛上師那種稱號的緣故。並且皈依叁寶同了發願,後邊又都有的,所以刪去的。實在細看那文字,前後是兩種意思的,並沒有重複。禮佛發願,本來是應該一念一念接續不斷的,就是前後重複,也不要緊的。講到金剛上師,雖然是密宗的稱號,不過一樣都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傳的教法,有什麼分別呢。況且後邊蒙山施食,就是依照密宗的規矩做的,那麼念皈依金剛上師,實在也是應該的。現在課本裏頭,既然把這一段文刪去了,本來可以不必解釋了,但是恐怕別處地方,還有依照原文念的,所以簡單的把這幾句的大意,解釋一回。密宗稱的金剛上師,就是毗盧遮那如來,是法身佛。佛的法身,就是一切衆生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永遠不會變動的,所以比做金剛。佛是九界衆生的大師,最尊最上,所以稱做上師。這金剛上師的名號,雖然是佛的尊稱,實在也就是一切衆生自己的本性。本性裏頭原來有的叁種德,就叫做自性叁寶。一種是法身德,就是佛寶。一種是般若德,就是法寶。一種是解脫德,就是僧寶。念念能夠覺悟道理,不生出迷惑來,就叫做皈依的自性佛寶。念念能夠守著正當的道理,不起各種的邪見,就叫做皈依的自性法寶。念念能夠清清淨淨,不貪著一切可愛的境界,就叫做皈依的自性僧寶。先念皈依金剛上師,是表顯皈依自己本性的。再念皈依佛法僧,是表顯皈依自性叁寶的。同了後邊的皈依別相叁寶,意思是不同的。我今發心這幾句文,照大意解釋,是說自己現在所以發心修行的緣故,並不是爲了自己求人間的富貴,或是求天上的快樂,那種的福報。也不是想要證著聲聞緣覺的果位,就是那大乘的各種權教裏頭,所講的一切菩薩果位,也還不是我的心願。我實在是依照了最上乘的佛法,發的大菩提心。願意同了那所有一切的衆生,就在這發心的一個時候,一同證得佛的無上菩提。這是照句子大略的解釋。本來圓頓教的說法,是說初發心就成佛的。就像六祖惠能大師,聽了五祖講金剛經,頓時就明心見性了。五祖對他說,識得了自己的本心,見著了自己的本性,就叫做丈夫,天人師,佛。但是這種佛,還只是分證的佛,不是究竟的成佛。再講同時成佛的一種道理。照真實說,所有叁世一切的時劫,總之只在一刹那裏頭,所以一切的佛…

《朝暮課誦白話解釋卷下 叁、忏悔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