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幻士仁贤经讲记

  佛说幻士仁贤经讲记

  目录

  仁贤菩萨

  讲经题

  讲经文

  

  仁贤菩萨

  这部仁贤经,全文不太长。同时事理并陈,令读者诵来,无艰深之感。这亦是我选讲这部经的主要原因。

  华语仁贤,或译作贤护。梵文作跋陀婆罗,跋陀,跋陀和,或跋陂等。这部仁贤经,是记载跋陀婆罗菩萨,初归佛陀的故事。

  楞严经称跋陀婆罗。二十五圆通中说:「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思益经称跋陀婆罗等十六贤士,并出十六贤士名。十六贤士者,为跋陀婆罗菩萨,宝积菩萨,星德菩萨,帝天菩萨,水天菩萨,善力菩萨,大意菩萨,殊胜意菩萨,增益菩萨,善发意菩萨,不虚见菩萨,不休息菩萨,不少意菩萨,导师菩萨,日藏菩萨,持地菩萨等。此即楞严经所说十六开士名也。

  般舟三昧经中,称跋陀和菩萨。即跋陀婆罗之异译。

  大集经贤护分,译为贤护菩萨。其实贤护分,或贤护经,系般舟三昧经的后译本。

  由此可知,佛说这部幻士仁贤经,是在楞严经,思益经,般舟三昧经之先。佛说仁贤经时,跋陀婆罗尚未皈依佛陀。其余诸经,则是在跋陀婆罗出家以后所说。

  据楞严经,跋陀婆罗菩萨,自言于威音王佛所久植善根。所以今生遇释迦牟尼佛,能有不平凡的成就。

  佛说幻士仁贤经讲记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释 

  智 谕 讲述

  讲经题

  【佛说幻士仁贤经】

  佛有通说别说之分。约通说言,诸如自觉、觉他、觉满名佛;过尽德圆,福被九道名佛;十号具足名佛。佛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

  约别说言,此处之佛,即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本幻士仁贤经,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

  说有「悦」意,悦可众心也。怎样悦可众心呢?佛所说法,上契于理,下契众生根机,故能悦可众心。

  天竺多诸幻术,仁贤住王舍城,于摩竭陀国诸幻士中,称第一。这部经便是叙述仁贤归依佛的经过。

  若依七种立题言,这部经是以人立题。

  梵文修多罗,译为契经。谓经者,上契佛理,下契生机。一般说来,佛与弟子菩萨乃至化人所说之经典,都称修多罗。是指经律论三藏中,经藏而言。另一种解释,十二部经中之长行文,亦名修多罗。当然此处的经,是指三藏中的经藏而言。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司马懿的后代司马炎,统一三国所建立的朝代名西晋。竺法护系晋武帝时人。竺昙摩罗剎是其本名,译曰竺法护。

  竺法护是月氏国人,月氏亦作月支。世居炖煌郡,八岁出家,从竺高座剃度。竺法护聪明出众,才智颇高,日可诵经万言。颇为当时所重。曾译过正法华,魔逆经等。译笔简捷,与众不同。

  三藏,经律论称三藏。通达经律论者,名三藏法师。今略称为三藏。这部经是三藏竺法护所译。

  我们讲这部经之前,必须注意竺法护翻译经的文笔,与众不同。我们必须要加以融会贯通。

  

  讲经文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灵鸟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菩萨五千具。】

  此是证信序,证明此经为佛所说。此是结集经人之语,非经中本文。

  以六种因缘,成就证信序。所以亦称为六因缘,或六成就。六成就者,即一、信成就,二、闻成就,三、时成就,四、主成就,五、处成就,六、众成就。

  有的经中写作「如是我闻」,有的经中写作「闻如是」,这部经写作闻如是。

  如是乃信成就,我闻乃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在王舍城灵鸟山是处成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菩萨五千具,是众成就。

  佛取灭前,阿难以四事问佛。其中有一项便是佛灭后,弟子结集经时,经首应置何语?佛回答说,经首应置「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些人说这部经。」

  如是取信于众,谓这部经是佛如是所说。证明不是我阿难杜撰也。

  我闻,谓我亲从佛听闻。

  一时,是佛说这部经的时间。

  佛,是说法之主。

  在王舍城灵鸟山,王舍城在中印度,是摩伽陀国的都城。佛世时,频婆娑罗王所居。

  灵鸟山余经译为灵鹫山。山在王舍城附近,山中多鹫鸟,同时多有仙人所居,故名灵鸟山。

  比丘译有三义,一、乞士,二、破恶,三、怖魔。乞士者,上乞法以养慧命,下乞食以养色身。比丘乞食略有三义,一、令众生舍悭贪行布施,为众生作福田。 二、比丘自身损减我慢。三、诸比丘清净自活。

  破恶者,比丘出家受具,身不犯杀盗淫,口不犯恶口妄语绮语两舌,破此七支恶。

  怖魔者,比丘登坛受具,魔宫殿震动,魔生恐怖。以佛弟子增盛,魔眷属减少故。

  大比丘之大字,有大、多、胜之义。大,谓此等比丘,位尊德高,于小乘有学人中最极。我们知道,这一千二百五十人,皆是阿罗汉。

  多,谓此等比丘,识见多,博通内外经典。

  胜,谓此等比丘,知见殊胜。胜过九十六种外道一切知见。 

  这等大比丘,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一千二百五十人者,耶舍长者子,率朋党五十人,依佛出家。优楼频罗迦叶,率徒众五百人。那提迦叶,率徒众二百五十人。 伽耶迦叶,率徒众二百五十人。舍利弗率徒众一百人,目犍连率徒众一百人,均依佛出家。此一千二百五十人出家后,均证阿罗汉。因感佛恩,是以常随佛左右。

  菩提萨陲,简称菩萨。菩提者觉也,萨陲译有情。故菩萨者,觉有情也。谓菩萨是已觉的有情,复能觉悟未觉的有情。所以我们称,自觉觉他、自度度人的为菩萨。

  觉又称为大道心,有情又称为众生。所以菩萨者,是大道心众生。

  自觉者,上求佛智。觉他者,下化有情。所以我们又称于佛道中,上求下化的为菩萨。

  上求者智也,下化者悲也。菩萨之德,普度众生而不失佛智,虽证佛智而不舍众生。所以我们又称,悲智双运的为菩萨。

  如是等菩萨,有五千人参与法会。

  【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悉得总持辩才无碍。其名曰师子菩萨。师子意菩

  萨。诚乐菩萨。道御菩萨。大御菩萨。光首菩萨。光净菩萨。寂意菩萨

  。人明菩萨。开化人菩萨。常应菩萨。慈氏菩萨。文殊师利六十贤者。

  一切五千菩萨。皆此上首者也。】

  先表其德,后出其名。如是等菩萨,皆具有不可测无碍之神通力用。赞此等菩萨,地位极高,一切大圣。悉得总持,总持梵语为陀罗尼。持善不失,持恶不生谓之总持。有四种总持,一、法,二、义,三、咒,四、忍。

  辩才无碍者,于心曰无碍智,于口称无碍辩。菩萨说法,具四种无碍辩,一、法无碍辩,二、义无碍辩,三、辞无碍辩,四、乐说无碍辩。这些菩萨,皆具如是之德。

  文中略出诸上首菩萨名以为代表,如是等菩萨共有五千。

  【焚王帝释。四王诸天。龙王神无央数。于时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群臣僚属

  。供奉世尊衣被饮食医药床卧之具。世尊名称普闻远至。是为如来至真

  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佛世尊。】

  次明护法龙天。焚(梵)王,略说即初禅天之大梵王,广说色界天均称梵天。如经云十八梵天。

  帝释是代表欲界天。欲界有六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帝释是忉利天天主。忉利译为三十三,其天居须弥山顶。东南西北方各八天,中央一天,为帝释所居。

  四王天是欲界第一重天,居须弥山腹,为帝释之外臣。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龙王神无央数,无央数者,无尽数也。

  另有世间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群臣僚属。大家供养世尊。所谓衣被饮食医药 床卧之具者,四事供养也。

  世尊名称普闻远至以下,广赞佛德。如来至真等正觉,余经译作,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余经译作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佛世尊,余经译作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前五号自如来至善逝,表自觉德。后四号自世间解至天人师,表觉他德。前五号表觉道圆满,后四号表化道圆满。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称之为佛。十号具足,名曰世尊。

  【诸神通慧普见所无余。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法不共。不舍大慈不废

  大哀。慧眼佛眼具足变化无极。神足变化。说本变化。教授变化得无极

  。发意之顷。能使三千大千世界州城河海。须弥众山龙神天宫。铁围山

  川。沟坑树木。国邑墟聚。在一毛孔。从劫复过一劫。】

  佛以神通智慧,普见一切,所睹无余。佛于一知无量,于无量知一,故普见一 切,所睹无余。

  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法不共。

  如来十力,即如来十种智力。一、知是处非处智力。如来如实知因缘果报,知善得善报,恶得恶报。善得善报,名是处。恶得恶报名非处。二、知过、现、未业报智力。如来于一切众生,知三世业报及生处。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深浅次第,如实遍知。四、知诸根胜劣智力。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如实遍知。五、知种种解智力。如来于诸众生,种种乐欲,善恶不同,如实遍知。六、知种种界智力。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如来于世间有漏行所至处,于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八、知天眼无碍智力。如来证得天眼清净。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如来于种种宿命,如实遍知。十、知永断习气智力。如来破尽无明,如实遍知。

  如来证得十种智力,智慧明了决定,于大众中说法,乃有四种无畏。一、一切智无所畏。如佛言我是一切正智人。二、漏尽无所畏。如佛言我一切漏尽。三、说障道无所畏,如佛说障道法,一切天魔梵所不能说。四、说尽苦道无所畏。如佛言,我所说圣道,能出世间…

《佛说幻士仁贤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