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幻士仁賢經講記
目錄
仁賢菩薩
講經題
講經文
仁賢菩薩
這部仁賢經,全文不太長。同時事理並陳,令讀者誦來,無艱深之感。這亦是我選講這部經的主要原因。
華語仁賢,或譯作賢護。梵文作跋陀婆羅,跋陀,跋陀和,或跋陂等。這部仁賢經,是記載跋陀婆羅菩薩,初歸佛陀的故事。
楞嚴經稱跋陀婆羅。二十五圓通中說:「跋陀婆羅,並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聞法出家。于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令得無學。彼佛名我跋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爲上。」
思益經稱跋陀婆羅等十六賢士,並出十六賢士名。十六賢士者,爲跋陀婆羅菩薩,寶積菩薩,星德菩薩,帝天菩薩,水天菩薩,善力菩薩,大意菩薩,殊勝意菩薩,增益菩薩,善發意菩薩,不虛見菩薩,不休息菩薩,不少意菩薩,導師菩薩,日藏菩薩,持地菩薩等。此即楞嚴經所說十六開士名也。
般舟叁昧經中,稱跋陀和菩薩。即跋陀婆羅之異譯。
大集經賢護分,譯爲賢護菩薩。其實賢護分,或賢護經,系般舟叁昧經的後譯本。
由此可知,佛說這部幻士仁賢經,是在楞嚴經,思益經,般舟叁昧經之先。佛說仁賢經時,跋陀婆羅尚未皈依佛陀。其余諸經,則是在跋陀婆羅出家以後所說。
據楞嚴經,跋陀婆羅菩薩,自言于威音王佛所久植善根。所以今生遇釋迦牟尼佛,能有不平凡的成就。
佛說幻士仁賢經講記
西晉月氏國叁藏竺法護譯釋
智 谕 講述
講經題
【佛說幻士仁賢經】
佛有通說別說之分。約通說言,諸如自覺、覺他、覺滿名佛;過盡德圓,福被九道名佛;十號具足名佛。佛是叁界導師,四生慈父。
約別說言,此處之佛,即本師釋迦牟尼佛。這本幻士仁賢經,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
說有「悅」意,悅可衆心也。怎樣悅可衆心呢?佛所說法,上契于理,下契衆生根機,故能悅可衆心。
天竺多諸幻術,仁賢住王舍城,于摩竭陀國諸幻士中,稱第一。這部經便是敘述仁賢歸依佛的經過。
若依七種立題言,這部經是以人立題。
梵文修多羅,譯爲契經。謂經者,上契佛理,下契生機。一般說來,佛與弟子菩薩乃至化人所說之經典,都稱修多羅。是指經律論叁藏中,經藏而言。另一種解釋,十二部經中之長行文,亦名修多羅。當然此處的經,是指叁藏中的經藏而言。
【西晉月氏國叁藏竺法護譯】
司馬懿的後代司馬炎,統一叁國所建立的朝代名西晉。竺法護系晉武帝時人。竺昙摩羅剎是其本名,譯曰竺法護。
竺法護是月氏國人,月氏亦作月支。世居炖煌郡,八歲出家,從竺高座剃度。竺法護聰明出衆,才智頗高,日可誦經萬言。頗爲當時所重。曾譯過正法華,魔逆經等。譯筆簡捷,與衆不同。
叁藏,經律論稱叁藏。通達經律論者,名叁藏法師。今略稱爲叁藏。這部經是叁藏竺法護所譯。
我們講這部經之前,必須注意竺法護翻譯經的文筆,與衆不同。我們必須要加以融會貫通。
講經文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靈鳥山。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菩薩五千具。】
此是證信序,證明此經爲佛所說。此是結集經人之語,非經中本文。
以六種因緣,成就證信序。所以亦稱爲六因緣,或六成就。六成就者,即一、信成就,二、聞成就,叁、時成就,四、主成就,五、處成就,六、衆成就。
有的經中寫作「如是我聞」,有的經中寫作「聞如是」,這部經寫作聞如是。
如是乃信成就,我聞乃聞成就,一時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在王舍城靈鳥山是處成就,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菩薩五千具,是衆成就。
佛取滅前,阿難以四事問佛。其中有一項便是佛滅後,弟子結集經時,經首應置何語?佛回答說,經首應置「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些人說這部經。」
如是取信于衆,謂這部經是佛如是所說。證明不是我阿難杜撰也。
我聞,謂我親從佛聽聞。
一時,是佛說這部經的時間。
佛,是說法之主。
在王舍城靈鳥山,王舍城在中印度,是摩伽陀國的都城。佛世時,頻婆娑羅王所居。
靈鳥山余經譯爲靈鹫山。山在王舍城附近,山中多鹫鳥,同時多有仙人所居,故名靈鳥山。
比丘譯有叁義,一、乞士,二、破惡,叁、怖魔。乞士者,上乞法以養慧命,下乞食以養色身。比丘乞食略有叁義,一、令衆生舍悭貪行布施,爲衆生作福田。 二、比丘自身損減我慢。叁、諸比丘清淨自活。
破惡者,比丘出家受具,身不犯殺盜淫,口不犯惡口妄語绮語兩舌,破此七支惡。
怖魔者,比丘登壇受具,魔宮殿震動,魔生恐怖。以佛弟子增盛,魔眷屬減少故。
大比丘之大字,有大、多、勝之義。大,謂此等比丘,位尊德高,于小乘有學人中最極。我們知道,這一千二百五十人,皆是阿羅漢。
多,謂此等比丘,識見多,博通內外經典。
勝,謂此等比丘,知見殊勝。勝過九十六種外道一切知見。
這等大比丘,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一千二百五十人者,耶舍長者子,率朋黨五十人,依佛出家。優樓頻羅迦葉,率徒衆五百人。那提迦葉,率徒衆二百五十人。 伽耶迦葉,率徒衆二百五十人。舍利弗率徒衆一百人,目犍連率徒衆一百人,均依佛出家。此一千二百五十人出家後,均證阿羅漢。因感佛恩,是以常隨佛左右。
菩提薩陲,簡稱菩薩。菩提者覺也,薩陲譯有情。故菩薩者,覺有情也。謂菩薩是已覺的有情,複能覺悟未覺的有情。所以我們稱,自覺覺他、自度度人的爲菩薩。
覺又稱爲大道心,有情又稱爲衆生。所以菩薩者,是大道心衆生。
自覺者,上求佛智。覺他者,下化有情。所以我們又稱于佛道中,上求下化的爲菩薩。
上求者智也,下化者悲也。菩薩之德,普度衆生而不失佛智,雖證佛智而不舍衆生。所以我們又稱,悲智雙運的爲菩薩。
如是等菩薩,有五千人參與法會。
【皆神通菩薩。一切大聖悉得總持辯才無礙。其名曰師子菩薩。師子意菩
薩。誠樂菩薩。道禦菩薩。大禦菩薩。光首菩薩。光淨菩薩。寂意菩薩
。人明菩薩。開化人菩薩。常應菩薩。慈氏菩薩。文殊師利六十賢者。
一切五千菩薩。皆此上首者也。】
先表其德,後出其名。如是等菩薩,皆具有不可測無礙之神通力用。贊此等菩薩,地位極高,一切大聖。悉得總持,總持梵語爲陀羅尼。持善不失,持惡不生謂之總持。有四種總持,一、法,二、義,叁、咒,四、忍。
辯才無礙者,于心曰無礙智,于口稱無礙辯。菩薩說法,具四種無礙辯,一、法無礙辯,二、義無礙辯,叁、辭無礙辯,四、樂說無礙辯。這些菩薩,皆具如是之德。
文中略出諸上首菩薩名以爲代表,如是等菩薩共有五千。
【焚王帝釋。四王諸天。龍王神無央數。于時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群臣僚屬
。供奉世尊衣被飲食醫藥床臥之具。世尊名稱普聞遠至。是爲如來至真
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佛世尊。】
次明護法龍天。焚(梵)王,略說即初禅天之大梵王,廣說色界天均稱梵天。如經雲十八梵天。
帝釋是代表欲界天。欲界有六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帝釋是忉利天天主。忉利譯爲叁十叁,其天居須彌山頂。東南西北方各八天,中央一天,爲帝釋所居。
四王天是欲界第一重天,居須彌山腹,爲帝釋之外臣。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龍王神無央數,無央數者,無盡數也。
另有世間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群臣僚屬。大家供養世尊。所謂衣被飲食醫藥 床臥之具者,四事供養也。
世尊名稱普聞遠至以下,廣贊佛德。如來至真等正覺,余經譯作,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余經譯作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佛世尊,余經譯作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前五號自如來至善逝,表自覺德。後四號自世間解至天人師,表覺他德。前五號表覺道圓滿,後四號表化道圓滿。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稱之爲佛。十號具足,名曰世尊。
【諸神通慧普見所無余。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法不共。不舍大慈不廢
大哀。慧眼佛眼具足變化無極。神足變化。說本變化。教授變化得無極
。發意之頃。能使叁千大千世界州城河海。須彌衆山龍神天宮。鐵圍山
川。溝坑樹木。國邑墟聚。在一毛孔。從劫複過一劫。】
佛以神通智慧,普見一切,所睹無余。佛于一知無量,于無量知一,故普見一 切,所睹無余。
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法不共。
如來十力,即如來十種智力。一、知是處非處智力。如來如實知因緣果報,知善得善報,惡得惡報。善得善報,名是處。惡得惡報名非處。二、知過、現、未業報智力。如來于一切衆生,知叁世業報及生處。叁、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如來于諸禅定自在無礙,深淺次第,如實遍知。四、知諸根勝劣智力。如來于諸衆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如實遍知。五、知種種解智力。如來于諸衆生,種種樂欲,善惡不同,如實遍知。六、知種種界智力。如來于世間衆生,種種界分不同,如實遍知。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如來于世間有漏行所至處,于涅槃無漏行所至處,如實遍知。八、知天眼無礙智力。如來證得天眼清淨。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如來于種種宿命,如實遍知。十、知永斷習氣智力。如來破盡無明,如實遍知。
如來證得十種智力,智慧明了決定,于大衆中說法,乃有四種無畏。一、一切智無所畏。如佛言我是一切正智人。二、漏盡無所畏。如佛言我一切漏盡。叁、說障道無所畏,如佛說障道法,一切天魔梵所不能說。四、說盡苦道無所畏。如佛言,我所說聖道,能出世間…
《佛說幻士仁賢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