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皈依三宝
通过念死无常和念恶道苦,我们会发现,世间一切都是危脆不实的。无论家庭、事业、财富,还是我们的色身,都只具有暂时的意义,不足以成为真正依赖。在死亡面前,这一切显得如此无力。
什么才是究竟的皈依?那就是佛、法、僧三宝。
皈依三宝,大家似乎并不陌生,但多数人只是将皈依作为走入佛门的手续,真正透彻其中深意者少之又少。事实上,皈依本身就蕴涵着重要的修行。因为三宝代表着佛法的全体,皈依既是学佛的开始,也贯穿着整个修学过程,帮助我们完成观念到心行的转变。或许有人会觉得:我们皈依前后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呵。问题正在于此,我们现在的皈依往往只有表面形式而没有实质内容。我们不妨反省一下:是否将三宝作为唯一依赖?比起亲人、名利、地位,究竟什么在我们心目中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唯有真切意识到三宝是究竟皈依,才能走上解脱之道、菩提之道。所以,皈依绝不仅仅是仪式,其中也包含重要的修行。
关于皈依的修学,本论从四个部分进行阐述。一是皈依之因,即为什么要皈依;二是思惟皈依境的殊胜,包括应皈依之境和可皈依之相;三是如何修习皈依,包括知三宝功德、知三宝差别、自誓皈依三宝、不皈依余处;四是皈依后应学之次第,包括各别学处和共同学处。
一、皈依之因
总论皈依之因,虽有多种,然此中则据上所述,今世不能久住须速死,死后随业流转,不能自在。
如《入行论》云:“如于昏夜黑云中,电光刹那才一现。如是设以佛陀力,世间福慧少许生。以是唯有微弱善,常时罪力极暴恶。”白业力弱,黑业力强,思惟由是堕入恶趣之理。既于恶趣生起怖畏,又唯深信三宝能救,以是二心而行皈依。但若徒有言者,则皈依之效亦仅尔。若彼二种发心殷重坚固者,则其皈依必能变更心境,故应励力修此二因。
不同根机者,寻求皈依的原因也大相径庭。下士道学人,是出于对生死轮回的恐怖而发心皈依;中士道学人,是为了寻求解脱而发心皈依;上士道学人,则是为了帮助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发心皈依。发心不同,所获的皈依体也有上中下三种不同的层次。
“总论皈依之因,虽有多种,然此中则据上所述,今世不能久住须速死,死后随业流转,不能自在。”总的来说,寻求皈依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但根据以上念死无常和念恶道苦的修学,我们已经认识到:今生不能久住世间,即将死去,死后又将随业流转,无力自主,这就必须寻求依赖。
“如《入行论》云:如于昏夜黑云中,电光刹那才一现。如是设以佛陀力,世间福慧少许生。以是唯有微弱善,常时罪力极暴恶。”《入菩萨行论》说:佛陀出现于世,就像长劫暗夜中的电火石光,转瞬即逝。因为有佛陀出世说法,我们才能由闻法修道而生起少分的福德智慧。尽管这样,也只有微弱的善行而已,更多的时间,我们的身口意都在不断造作罪业。
“白业力弱,黑业力强,思惟由是堕入恶趣之理。既于恶趣生起怖畏,又唯深信三宝能救,以是二心而行皈依。”因为善业力量太弱,而不善势力无比强大,这就是我们堕落恶道的原因。既然我们已经对恶道心生恐惧,而且深信三宝才是我们在世间唯一的拯救,基于这两种原因,就会生起求救护之心而决定皈依。
“但若徒有言者,则皈依之效亦仅尔。若彼二种发心殷重坚固者,则其皈依必能变更心境,故应励力修此二因。”如果对以上两种必须皈依的原因只是说说而已,皈依的效果也就不过尔尔了。反之,如果对此深信不疑,皈依必定能够改变生命的重心,从而建立与解脱相应的心行。所以,我们对这两种皈依之因必须努力修习,务必令之生起并得到强化。
这里,宗大师也为我们指出了多数人修学中都存在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说说而已,不能真正落实于心行。佛法是以信为能入,其实,信的作用还不仅仅是在能入。很多高深的修行法门,直接就是从信入手。如净宗、禅宗等,都是通过信来契入。在信的过程中承当,然后保任。所以说,信也贯穿着整个佛法的修行。当然,在不同修行阶段,信的程度会有所不同。如果对皈依之因坚信不疑,必将对我们的观念和心行起到重大改变。
二、思惟皈依境的殊胜
1.抉择应皈依之境
如(功德君)《百五十颂》赞云:“谁于一切恶,从本悉皆无,谁于一切中,住一切功德。设若有心(智)者,于彼应皈依,赞彼恭敬彼,住彼教应理。”谓若自有能分别可皈、非可皈之慧者,理应于佛薄伽梵前而行无欺诳之皈依。法及僧众,比例类推。
《皈依七十颂》云:“佛法及僧伽,求解脱所依。”
世间有许多宗教。现存于世的,除佛教外,还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道教等,此外还有各种民间宗教甚至邪教。至于那些宣称没有任何信仰的人,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他们虽然没有宗教信仰,却在皈依财富、皈依权力、皈依地位。那么,我们为什么选择三宝作为皈依?这就要对皈依对象作一番审视和考察。
“如《百五十颂》赞云:谁于一切恶,从本悉皆无,谁于一切中,住一切功德。设若有心者,于彼应皈依,赞彼恭敬彼,住彼教应理。”《百五十颂》中,有一赞叹三宝的偈颂:是谁断除了一切恶行,从根本上去除不善行为,不仅没有丝毫过失,还圆满成就了一切功德?凡是有智慧的人,都应该以此作为皈依,赞叹并恭敬他们,依照他们教导的方式修行。
“谓若自有能分别可皈、非可皈之慧者,理应于佛薄伽梵前而行无欺诳之皈依。法及僧众,比例类推。”薄伽梵,佛陀十大名号之一,意为有德而为世人所尊。接着对这一偈颂进行解释:如果自己具有分辨什么可皈依和什么不可皈依的智慧,就应该在佛陀前受持真实无伪的皈依。对于佛法和僧众,也应同样如此。因为佛、法、僧三宝是一体的,如果仅仅皈依其中的一部分,是无法使我们成就解脱,成就菩提的。
“《皈依七十颂》云:佛法及僧伽,求解脱所依。”《皈依七十颂》说:佛、法、僧三宝是我们追求解脱的依怙。因为佛是解脱的榜样,法是解脱的方法,僧是修习解脱的导师。
皈依是人生最为重大的选择,是对人生未来的选择。这就需要进行审视,明白三宝为什么值得我们皈依,值得我们作为究竟归宿。如果对这一点不明确的话,所谓的皈依往往是没有力量的,不能成为改变人生的转折点。
2.明可皈依之相
须自己解脱一切怖畏,又有令他解脱怖畏之方便善巧,对一切行大悲无亲疏之分,于一切有恩无恩作义利者,是则所应皈依。然此唯佛为能,自在天等皆无斯德,故唯佛是所皈依处。又彼教法及声闻僧众,亦是应皈依者。
(依《戒经》)《摄抉择(分)》云:“于此等引生决定专一之心,而能求(凡求)作依怙者,无不救护,是故应起决定之心。”于二因中,虽外因无缺,然以内因至诚皈依之心不生,则唯是其苦矣。
皈依之相,说明了皈依对象所应具备的条件。我们选择三宝为皈依处,正是因为他们具备了以下四个条件:
一、“须自己解脱一切怖畏。”第一点,自己已经超越一切恐惧。对于解脱自在的圣者而言,已彻底放下世间的生死、财物、地位,所以这一切都无法对他构成任何影响或伤害。而世人则有种种牵挂,牵挂事业,牵挂感情,牵挂生死。因为有牵挂,就会害怕失去,整日患得患失。
二、“又有令他解脱怖畏之方便善巧。”第二点,不仅自己能够解脱,还具有令他人远离恐惧的能力,能够引导他人走向解脱。仅有解脱能力而没有方便善巧,也是无法令众生从中获益的。所谓方便善巧,是针对众生的不同根机给予引导,未入圣教者令其趣入,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其解脱,令诸有情皆得利益。
三、“对一切行大悲无亲疏之分。”第三点,对一切有情具足圆满大悲,没有任何亲疏之分。其他宗教也提倡博爱,却排斥异教徒,也不能对动物生起博爱之心。而在佛菩萨的境界中,因为断除了我执和我所执,才能将所有众生和自己视为一体,成就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
四、“于一切有恩无恩作义利者。”第四点,对于一切有恩或无恩于自己的众生都能平等利益。《略论释》中,讲到善知识“不重财供,唯重法供”。佛菩萨对我们的度化,不会因弟子供养多少而有分别,只重视我们能否依法修行。
“是则所应皈依。然此唯佛为能,自在天等皆无斯德,故唯佛是所皈依处。”自在天,原为婆罗门教主神湿婆,此派以天为世界本体,谓此天乃万物主宰者。任何具备这四项条件者,皆可作为皈依对象。但唯有佛陀才能真正圆满,即使大自在天等神祇都不具备这些德行。所以,佛陀才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对象。从佛教观点来看,天人尚有爱嗔之心,未能了脱生死,天福享尽仍要堕落。
“又彼教法及声闻僧众,亦是应皈依者。”不仅佛陀是我们的皈依处,他所施设的教法,以及追随他修行的声闻僧众,也是我们的皈依处。关于法的内涵,从究竟意义上说,是法尔如是的。不论是否有佛出世,都没有任何增减。但通常所说的法,是指释迦佛证道后宣说的三学、八正道等种种法要,这是众生解脱和成佛的所依,为正皈依处。至于此处所说的僧,严格地说,是特指贤圣僧成就的清净无漏的品质。
“《摄抉择》云:于此等引生决定专一之心,而能求作依怙者,无不救护,是故应起决定之心。”此等,以上所说的四种功德。《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说:由于认识到以上所说的四点功德,对三宝生起精诚专一之心。凡是祈求三宝为人生依赖者,没有一个不得到救度的。所以我们要以至诚心皈依,不作他求。三皈颂文为:“尽形寿皈依佛,如来至尊等正觉为我所尊,终不皈依邪魔外道。尽形寿皈依法,三藏十二部典籍为我所尊,终不皈依外道典籍。尽形寿皈依僧,清净僧团为我所尊,终…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三节 皈依三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