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基础学之佛学问答 1 (照光法师)

  佛教基础学之佛学问答篇(1)

  释照光法师

  问:梵网经中说:手过酒器就遭五百世无手的果报。为什么密宗还要供护法酒?显宗法师说,供护法酒是有罪过的。不知事实如何?

  答:梵网经中说五百世无手的果报,是指“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也就是说给他人饮酒提供方便,而使他人颠倒迷乱,这样就会有五百世无手的果报。

  原文如下:《梵网经》卷下曰:“若佛子,故饮酒,而生酒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

  从原文中我们看到是指自己身手过酒器而为他人饮酒提供方便者为五百世无手之果报。在任何一部佛经中都没有讲到供护法酒会五百世无手的果报。

  佛陀制定这样的一条戒律是不让我们修学大乘佛法之人毒害他人,因酒对我们人来说是毒害慧命之毒药,饮酒会有诸多过患,在《大智度论》中讲饮酒有三十五过,在《阿含经》里讲有六过,在《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云:“饮酒易犯其他诸罪,昔有优婆塞,以饮酒故,邪淫他妇,盗杀他鸡,更妄言无作。以酒乱性故,一时五戒俱犯。”在《俱舍论》卷十四:“诸饮酒者,心多纵逸,不能守护诸余律仪,故为护余,令离饮酒。”

  以上这些经论都说明饮酒有诸多过患,而这里是指自己饮酒或是给他人饮酒,或以诸多方便给他人饮酒者皆为罪过,将来会受到很重的恶报。

  首先来说明护法和人对酒的觉受不同。密宗的护法分两种:一种是世间护法,一种是出世间护法。世间护法者,是指那些天龙八部等神众。而出世间护法者,是指那些佛菩萨为护佑行者而化现之护法,这一类的护法虽外显护法相,但真实之境界为佛菩萨。

  酒,在凡夫世人来看是穿肠之毒药,颠倒之祸端,能令人迷失本性。但在那些世间护法来说,同样见到的是酒,但在他们的境界中就不是酒。如:在阿修罗的境界中看到的酒却是兵器。而在天神境界中则是琼浆甘露。在那些出世间的护法来说酒是大甘露,而亦是法界净相之显现。

  在修罗护法来说,你供他酒是供养了他战胜一切的殊胜兵器,因此修罗护法会非常高兴。既然在他面前不是令他颠倒的酒,又怎么会产生以手过酒器与人饮酒的过失呢?在天神护法的境界来说,你供养他酒是供养了他最妙的甘露,天神饮用甘露不仅不会颠倒,而且还会产生极大的快乐,因此他们会非常喜悦。既然我们手过酒器供养护法酒,没有造成毒害他人,令他人颠倒的事实,又怎么会有过失呢?

  再说,佛陀制定之酒戒是对我们人而言的,凡是对人造成伤害的皆为犯戒。而不同于人的鬼道、修罗道、天道则不再此戒中。又如以饿鬼心之境界视酒,则又为猛火;若以佛心视酒,则又为普度众生之大甘露。

  因此,六道的众生对同一事物的认知是各有不同的,由各自业力的不同感遭之境也不同,就如上所举之同一事物的酒的差别,就应该明白在我们人的境界中所认知的事物,在其它道众生的境界中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所以佛陀在制定不饮酒的戒律时并没有说供护法酒会遭五百世无手的果报。而是强调说明了,不自饮,不与他人饮,如经中说:“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这里分明是说“与人饮酒”才会有五百世无手的果报。

  总说,若是我们的供酒行为导致了他人颠倒和迷乱,则必定有过失。若没有导致他人颠倒和迷乱则无有过失。

  

  问:有显宗法师说,不要学密宗观想,观想容易着魔。请问如何理解?

  答:着不着魔与观想是没有关系的。密宗的观想是为了对治凡夫庸俗不净之心而建立的,凡夫内心中有无量的不净想以及种种邪恶的境相,时时刻刻对境生心,而起无量的颠倒。因此,为对治其颠倒乱想之故,建立清净之观修,以便熏染其识,将诸颠倒转为净观,令心安住于净观当中不起诸不净之攀缘分别,如是则不造一切恶业也。

  另外,观佛菩萨本尊之圣像可获得无边功德,亦可灭除无边罪业。因此密宗的观想不仅不会令我们着魔而且还会令我们的心清净下来,并消除我们无量的罪业。如:《观佛三昧海经》卷九和卷十云:“若于佛之三十二相,专观其中一相,能灭九十亿那由他恒河沙微尘数劫之生死重罪;若观其全身相好,须端坐正受,系念佛身,莫念地、水、火、风等诸余法,常念佛身,见十方三世诸佛悉在目前,可灭除无量劫之罪。”又,《观无量寿经》中亦提倡以十六观法修持观想念佛,而且广泛赞叹观想之功德等等。阿阇世王的母亲和父亲都是修持十六观法而往生极乐世界的。

  如果说观想容易着魔,这个观点若是能成立起来的话,那就等同说世间所有的凡夫都是魔了。因为凡夫每天心里观想的东西更多,每天都在观想名利金钱美色等等,缘诸所见之境,起种种执相。若说到观想就会着魔,凡夫便都是已经着魔者了,这样的荒唐之说实在是可笑至极了。

  佛菩萨本尊之相好乃是由于经历长久之积累功德而感之身相,因此每一相皆是圆满功德之示现,若是能以虔敬心观想之,则必获佛菩萨本尊之圣德加持,又怎么会着魔呢?

  所以这样的言说实在是在谤佛、谤法啊!

  

  问:显宗法师说金刚地狱是密宗编造出来束缚居士们的,在经典里就根本没有金刚地狱之说。请问如何理解?

  答:在经典里有说到金刚地狱,只不过那位显宗法师不懂教义,比较寡闻而已。如:《钻石金刚精经》云:“若谤阿阇黎,千劫无食睡,精学金刚乘,亦学金刚狱。”这里就分明记载了金刚地狱之名。再者,佛陀所说的很多经续中都有说过金刚地狱。这位显宗的出家师父自己没有看过这些经典,却非要说佛经没有说过,这样给居士们讲法实在是有点可怕!虽然说金刚地狱和无间地狱不是一回事儿,但若方便说,也可以说金刚地狱其实就是大中之大的无间地狱。之所以叫金刚地狱是形容堕此地狱后时间年代非常的久远,难以用人类的数量来譬喻。又,此地狱不会随着这个世界的毁灭而灭,所以称为金刚地狱。并不是说堕入这个地狱就决定性没有出期了,但是年代久远到无法计算,因此说这个地狱乃是大中之大的阿鼻地狱。堕入金刚地狱要受苦十亿大劫,而一个大劫则是:两百六十八亿八千万年。若是以十亿乘以两百六十八亿八千万年,请各位算算是多少年代?

  

  问:那位法师说学佛就要学佛讲的经典,不要学论,因为论不是佛讲的。请问如何理解?

  答:佛教的教法是以三藏著称的,三藏即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藏百分之九十多是佛陀所讲的,有一少部分是佛弟子讲的。论藏是佛弟子为了进一步阐述佛陀的思想而造的论典,这些能收录在大藏经里的论典都是那些菩萨、大成就者、祖师们造的,他们虽然不是释迦牟尼佛,但他们也证得了圣者的境界,他们的论典都是如佛一样的金刚语。

  学习佛经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但是不能因为论典不是佛陀所讲我们就不能学习,这样的观点可以说是非常荒谬的。如果我们对那些祖师大德们都不能信任的话,身为现在末法时期的人,我们就没有必要学习佛法了。因为佛陀的经典也是后来的弟子们结集的,而且我们现在能听闻到佛法也是那些祖师大德们传承过来的,我们现在的人能听闻到佛法,都是有赖于那些祖师大德们的传承,而且我们现在对佛经的一点点了解,也离不开那些祖师大德的恩德。若祖师大德的论典不是可靠的,那也说明了他们传承过来的佛法也不可靠了?若是按照那位显宗师父的说法来执行的话,恐怕那位法师应该回家抱孩子去了,因为按照他的观点实在找不出来学佛的必要。

  

  问:什么是五戒的开遮持犯因缘?犯戒和破戒是否有区分?

  答:开,许可之意。遮,禁止之意。持,守持和遵守之意。犯,触犯和失毁之意。

  在佛教的戒律中虽然严格要求守持戒律,但是戒律的守持在某种情况下是有变通的,这种变通就是开许。戒律虽有开缘,但务必是要在不损害众生、利益众生的基础上才能的,不能夹杂半点与破戒相应的发心。在小乘别解脱戒中不破戒的开缘,一般是指无相应破戒的发心,但因失误而导致了破戒的结果出现,这种不为破戒。如,修行者盖房子,自己失手将一块砖头从房子上仍下去,而打死了一个路人,这样虽然是杀了人,但是属于误杀,而且也没有杀的发心,因此这种就不属于破戒了,这是小乘中所谓的开,但事实上小乘中是无有根本戒的开缘的。而大乘戒律中的开缘,则是为了利益众生,行者安住于菩提心的境界中可以行开戒之方便,小乘中遮止的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根本重戒,在大乘中是可以有开缘的,那就是必须要行者安住在菩提心的境界中才能开戒。所以,大乘戒法本着慈悲愿行,与活用戒法之精神,时有开许,称为开遮持犯,为大乘戒之特征。如安住净戒律仪之菩萨,见盗贼欲杀害众生,造无间业,不忍此恶贼死后受大苦,以慈愍心,断彼性命,此即开杀戒。此中开缘在《瑜伽师地论》菩萨戒品中有所说明。

  犯戒和破戒这两个词,若详细分别是有差别的。犯戒,是指于戒律有所缺犯,这一般是指触犯非根本戒的轻戒。破戒,则是指做了违犯根本戒的事情,破失了戒体,所以叫做破戒。

  

  问:闻法的四想对于闻法到底有多重要?

  答:闻法之四想乃是闻法能否获得究竟利益之关键,若闻法人不具备此四想,虽在闻法现场,必不能获得闻法的真实利益。故《华严经》云:“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名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此为闻法四想。若闻法者不能起病人想,则必然不知自己何处颠倒,佛法对自己到底有什么利益,就如病人不认为自己有病时,那他会去积极地看病吗?闻法者不具备病人想,则求法之心就不会恳切,不恳切又如何能获得佛法的加持呢?若不能对所闻法生起如病人遇妙药的感觉,此闻法者又如何会如法地依教奉行?对讲法者若不能起如药王如佛想,闻…

《佛教基础学之佛学问答 1 (照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