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公师训集锦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
明伦月刊社编辑
台中莲社社风
新春敬为台中连友进一言
敬为在家众新受菩萨戒诸尊进一言
师训集锦
雪公生活点滴
★台中莲社─社风
雪公老恩师,在民国四十年台中莲社成立之时,即手订社风十条,勉励莲友精勤向道,老实修行。 雪公今虽往生,而悲心依在,捧读社风,犹睹师容,愿社风所披,人人菩提芽冒,心心志求解脱。
一、真心奉行教义;用智慧上求佛道,用慈悲下化众生。
二、力遵三皈五戒,虽末受戒,亦当发心守戒。
三、深信因果,多积福德,勿争名利。
四、社内同修,不宜分党分派,互相攻击。
五、不得兼修外道,使邪乱正。
六、同教团体中,不问出家在家,凡有弘法事宜,必须赞叹拥护,不许嫉妒。
七、除探讨教义外,不议论同教中任何人之是非。
八、凡遭毁谤,平心自省!有改无勉,不与人诤。
九、要常觉知,自己道德,修持,学问,皆极浅薄,不可心生骄慢。
十、要精进修持,积德求学,不惜心身二力;布施一切,为众生拔苦与乐。
★新春敬为台中连友进一言
民国四十九年(西一九六○年)雪庐老人
一、朝暮二课若忙到万分,昼可不食,夜可不眠,功课不可不做,若做即要万缘放下,一心系念。
二、抱定弘誓,自行化他,逢人谈话,即劝其学佛,若不如此,即是失去悲心。
三、凡有助于正法宏扬,或利盆众生等事,皆随分去做,须遵不疲不厌之经训。
四、见人有善,不嫉妒要随喜。见人有恶不攻击要劝导,或守默。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协助。
五、不借佛法求名闻利养,不在社团中播弄是非,不破和合众。
六、无根谣言,意外毁谤,一切非理,皆要隐忍,宁舍身命,不退菩提行愿。
★敬为在家众新受菩萨戒诸尊进一言
雪庐老人
(一)严守戒律,充实内德,具足威仪,庄严外表。
(二)定有日课,按时精修。
(三)勤研经典及一切文艺,使世出世法;通达丰富。
(四)上宏下化的心刹那不断;名闻利养的心,抑制使灭。
(五)有毅力,善巧方便,百折不回。
(六)口齿流利,具有辩才。
(七)心力、身力、物力,均乐意牺牲。
(八)柔和忍辱,包涵一切。
(九)认识环境,言行契机,随时注意选拔人才,加强佛教实力。
(十)身体磨炼健强,使能负担辛苦。
★师训集锦
点燃心光
文:致和
十六年前负笈台中,恭逢 恩师开讲佛说孛经,心中闇室,为之点燃。初闻佛法的喜悦,几至废寝忘食,叹为稀有,决心毕生以学佛为志事,以学习当大医王为期许。历经多年,境遇或逆或顺,修行退多进少,然学佛之心念与因缘,劫不敢忘失。
恩师虽已归西安养三载,自己却从不觉得老人离我们而去,因为恩师的道范及根植在人人心中的道种,多么鲜明且深厚。记得因工作必须离开恩师及台中的师友时,无限惶恐,曾去请示老师。恩师道:“我是印祖的弟子,你们就是印祖的再傅弟子,一脉相承。自己要学习独立。”的确,印祖何曾离恩师而去,恩师又何曾离我们而去?从那时起,乃至种种因缘聚散,印祖及恩师就不曾离我而去,心中有了佛,有了祖师,有了恩师,在学佛的菩提道上,也就格外踏实。
纪念点燃我们心中光明的恩师,谨遵训诲,勇猛精进,克期求证。
失学
文:子敬
雪公老师云:“你们都是失学的一代,要更用心好好的学,并且要发心教导下一代,否则他们更可怜,中国文化一点也衔接不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三代的基础,才可望造就拔萃的人才来。我们虽是失学的一代,却宿生有幸,曾经蒙受雪公老师博川大海的滋润,振聋发瞆的启迪,德风遗教,犹有依凭,只有大家肯虚心静气,用功学习,并且有计划的栽培下一代,让他们不仅不失学,还要童蒙养正,有学有承,这样中国文化就有希望。并且我们还应当有个共识,不只是把自己的小孩教好就行,一定要有一批人,才足以扭转社会风气,成就事业,愿有心者,于此致力焉!
做对社会有益之事
文:慧安
雪公老师说:“那一件事情对社会有利益的,我就干。那一件事情对社会有害的,我就不干。我不管它,这件事情是流行不流行。现在是流行杀警察、抢银行、要红包,这个我绝对不干。那么,见洋人叫洋爸爸,我怎么也不干,活著我是一个中国人,死了我也是一个中国鬼。你查查中国历史,凡是念书的,都有点骨子。即使是畜生还有这样子的,大家须知道,狐狸死在远处,跑不回来,它倒下来时,头的方向,必得朝向它的窝,这样死得才瞑目。不冲著它的窝,是死也不瞑目,畜生尚且如此啊!”
雪公老师勉励凡是他的弟子们,所行所为,都要对社会有益,而不要一味的随时尚而逐流,生是中国人,必得要有中国人的风骨,千万不要媚外忘本。“狐死正首丘”狐狸死的时候,都要把头摆正,朝向自己的住处,身为人怎么能连畜生都不如呢?
雪公老师又说:“想要中国再延续下去,必得落实中国文化。”现在的社会风气,处处呈现一片浮华不实的现象,人心亦渐趋糜烂,朴实淳厚的古风,已不复可见,这是非常可悲的现象。人人谨记老师的叮咛教诲,绝不与一般人竞逐流行,而忘了做人最可贵的操守与气节。
学呆板合规矩
文:志行
规律的生活,对于一个行者的心境,是关系很大的。
雪公老恩师,行住坐卧,饮食起居,都是次序井然,丝毫不乱。比如说,最平常的穿衣穿鞋,就有一定的规矩,绝无错乱之时,穿衣必先从右手,钮扣从那个先扣也是固定的。穿鞋则必先左脚,必衣著整整齐齐了,才入佛堂或出门,用具也有定处,不得轻易更换,数十年如一日,所以曾说:“我这里的一切都是呆板的。”
一念妄起十声佛
文:清龙
民国六十四年夏历十一月,恩师在台中灵山寺佛七,开示一偈云:“一念妄起十声佛,妄念不如佛声多,若非妄念刹那起,怎得佛号似穿梭”,吾初闻此偈,如雷贯耳,似有“茅塞顿开”之感,为吾日后去烦恼得清凉之不二法门,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恩师之恩大矣哉。
恩师往生已满一年,吾人不肖弟子,德业未进,仅恭写闻偈有感,藉表忏悔及无限追思。
居仁由义
文:净达
雪公老师曾语重心长的告诉晚辈说:“国家的好坏就在你们身上,须知万法唯心造,你们若心事明白,作为纯正,在社会上,处处公道,不作私弊,有了这二条,就能办出好事。”
学佛贵有师承
文:愿西
雪公云:“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发心学佛,贵有师承,闭门造车,出门合辙,不过如虫蛀木,偶尔成文,所以,学者尚乎多问。”
注意因果
文:净持
雪公曾言:“不论在公家机构或私人机关,领薪水,要注意因果。尽责了,则对得起这份薪水。若是义务的也要尽力,不可因义务而不尽心,这些都有因果。即便是说一句话,也都有因果,不可不慎。”
功夫要精勤
文:玉燕
雪公老恩师在莲社一成立,就开设国文补习班,每年免费招收青年男女,义务教学。在四十三年时,论语课中,老师说:“读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你们四书都快读完了,功夫如何呢?”大家面面相觑,不敢吭声。
“你们要把肚子当图书馆,读过的书,都要装在肚子里,如果把书装在皮箱里,大水一来,书被流走了,学问又在那里呢?”
慎独
文:净德
雪公教大家要慎独,而名利之念尤应注意,上焉者为名,下焉者为利。一切病源皆由好名而起,求名则不得往生。君子所以坦荡荡,乃不贪名图利,便坦荡自得。小人患得患失,瞒心昧己,终日不安。
真心诚意
文:净毅
雪公不断以真心诚意来诲示修行人,老人家说:
“礼佛供养在于心诚,诚则苹蘩蕴藻之菜,潢污行潦之水,佛天皆享,不诚钟鼎玉帛,珍错醍醐,佛亦不享。儒家尚且“祭如在”。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如在者,即心念也。
如何推行念佛会
有莲友问雪公老师,要具有怎样的德能去推行念佛会呢?
雪公云:“言语动人,不如以身作则。首先在求学上,要一心念佛,精密研教。在工作上,要身先众作,众止后止,应作即作,莫待明天。在待人上,一切容忍,自谦赞他,体恤慰问,平等遇到,不念旧怨,不舍一人。能如是,即是德能,然必持之有恒,方能生效。”
能够如此,何事不会成功?
站住人格
文:庸德
雪公对青年学子最为护爱,指望甚是殷切,民国五十年左右有数十位参加大专佛学讲座青年,时相聚会共修念佛。 雪公得知甚为欢喜赞叹,并为取名“青莲念佛班”,从此经常开示勉励。民国六十九年三月三日, 雪公特别为这些散居各地的昔日青年,讲解论语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意义,说这就是中国文化,可令天下国家皆得公安。并再三强调,孔子思想,是世间法最高的目标。
雪公又继续说:“佛法云:“人身难得”,所以必先成了人,才能学佛、成佛,成佛必须先得人身。中国文化以“仁”为根本,这与佛法不相违背。汝今学佛,若人格保不住,如何学佛?
咱今在此乃是风雨飘摇,若台湾不存,则是天欲灭道德仁义,天欲灭中国文化,是天之将丧斯文也。
汝既是一个人,人方能学佛成佛,如果将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忘了,则汝亦不可能学佛成佛。佛法亦有次第,以人乘为根本。人天基础未打好,乃是空中楼阁。今奉劝诸位学佛,要以人格作基础。中国以前学佛成功者,皆是真正读书人,早有中国文化基础。
汝等说话做事,只要于公家有妨害的,千万勿干。今日之下,若佛教兴盛,对国家亦有好处,因佛家有戒律,以前法师在丛林,一举一动,吃饭穿衣,都有规矩。屋里几百人吃饭,一点声音都没有。所以住庙里住三两…
《雪公师训集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