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公師訓集錦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明倫月刊社編輯
臺中蓮社社風
新春敬爲臺中連友進一言
敬爲在家衆新受菩薩戒諸尊進一言
師訓集錦
雪公生活點滴
★臺中蓮社─社風
雪公老恩師,在民國四十年臺中蓮社成立之時,即手訂社風十條,勉勵蓮友精勤向道,老實修行。 雪公今雖往生,而悲心依在,捧讀社風,猶睹師容,願社風所披,人人菩提芽冒,心心志求解脫。
一、真心奉行教義;用智慧上求佛道,用慈悲下化衆生。
二、力遵叁皈五戒,雖末受戒,亦當發心守戒。
叁、深信因果,多積福德,勿爭名利。
四、社內同修,不宜分黨分派,互相攻擊。
五、不得兼修外道,使邪亂正。
六、同教團體中,不問出家在家,凡有弘法事宜,必須贊歎擁護,不許嫉妒。
七、除探討教義外,不議論同教中任何人之是非。
八、凡遭毀謗,平心自省!有改無勉,不與人诤。
九、要常覺知,自己道德,修持,學問,皆極淺薄,不可心生驕慢。
十、要精進修持,積德求學,不惜心身二力;布施一切,爲衆生拔苦與樂。
★新春敬爲臺中連友進一言
民國四十九年(西一九六○年)雪廬老人
一、朝暮二課若忙到萬分,晝可不食,夜可不眠,功課不可不做,若做即要萬緣放下,一心系念。
二、抱定弘誓,自行化他,逢人談話,即勸其學佛,若不如此,即是失去悲心。
叁、凡有助于正法宏揚,或利盆衆生等事,皆隨分去做,須遵不疲不厭之經訓。
四、見人有善,不嫉妒要隨喜。見人有惡不攻擊要勸導,或守默。見人錯事,不指責要協助。
五、不借佛法求名聞利養,不在社團中播弄是非,不破和合衆。
六、無根謠言,意外毀謗,一切非理,皆要隱忍,甯舍身命,不退菩提行願。
★敬爲在家衆新受菩薩戒諸尊進一言
雪廬老人
(一)嚴守戒律,充實內德,具足威儀,莊嚴外表。
(二)定有日課,按時精修。
(叁)勤研經典及一切文藝,使世出世法;通達豐富。
(四)上宏下化的心刹那不斷;名聞利養的心,抑製使滅。
(五)有毅力,善巧方便,百折不回。
(六)口齒流利,具有辯才。
(七)心力、身力、物力,均樂意犧牲。
(八)柔和忍辱,包涵一切。
(九)認識環境,言行契機,隨時注意選拔人才,加強佛教實力。
(十)身體磨煉健強,使能負擔辛苦。
★師訓集錦
點燃心光
文:致和
十六年前負笈臺中,恭逢 恩師開講佛說孛經,心中闇室,爲之點燃。初聞佛法的喜悅,幾至廢寢忘食,歎爲稀有,決心畢生以學佛爲志事,以學習當大醫王爲期許。曆經多年,境遇或逆或順,修行退多進少,然學佛之心念與因緣,劫不敢忘失。
恩師雖已歸西安養叁載,自己卻從不覺得老人離我們而去,因爲恩師的道範及根植在人人心中的道種,多麼鮮明且深厚。記得因工作必須離開恩師及臺中的師友時,無限惶恐,曾去請示老師。恩師道:“我是印祖的弟子,你們就是印祖的再傅弟子,一脈相承。自己要學習獨立。”的確,印祖何曾離恩師而去,恩師又何曾離我們而去?從那時起,乃至種種因緣聚散,印祖及恩師就不曾離我而去,心中有了佛,有了祖師,有了恩師,在學佛的菩提道上,也就格外踏實。
紀念點燃我們心中光明的恩師,謹遵訓誨,勇猛精進,克期求證。
失學
文:子敬
雪公老師雲:“你們都是失學的一代,要更用心好好的學,並且要發心教導下一代,否則他們更可憐,中國文化一點也銜接不上。”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有叁代的基礎,才可望造就拔萃的人才來。我們雖是失學的一代,卻宿生有幸,曾經蒙受雪公老師博川大海的滋潤,振聾發瞆的啓迪,德風遺教,猶有依憑,只有大家肯虛心靜氣,用功學習,並且有計劃的栽培下一代,讓他們不僅不失學,還要童蒙養正,有學有承,這樣中國文化就有希望。並且我們還應當有個共識,不只是把自己的小孩教好就行,一定要有一批人,才足以扭轉社會風氣,成就事業,願有心者,于此致力焉!
做對社會有益之事
文:慧安
雪公老師說:“那一件事情對社會有利益的,我就幹。那一件事情對社會有害的,我就不幹。我不管它,這件事情是流行不流行。現在是流行殺警察、搶銀行、要紅包,這個我絕對不幹。那麼,見洋人叫洋爸爸,我怎麼也不幹,活著我是一個中國人,死了我也是一個中國鬼。你查查中國曆史,凡是念書的,都有點骨子。即使是畜生還有這樣子的,大家須知道,狐狸死在遠處,跑不回來,它倒下來時,頭的方向,必得朝向它的窩,這樣死得才瞑目。不沖著它的窩,是死也不瞑目,畜生尚且如此啊!”
雪公老師勉勵凡是他的弟子們,所行所爲,都要對社會有益,而不要一味的隨時尚而逐流,生是中國人,必得要有中國人的風骨,千萬不要媚外忘本。“狐死正首丘”狐狸死的時候,都要把頭擺正,朝向自己的住處,身爲人怎麼能連畜生都不如呢?
雪公老師又說:“想要中國再延續下去,必得落實中國文化。”現在的社會風氣,處處呈現一片浮華不實的現象,人心亦漸趨糜爛,樸實淳厚的古風,已不複可見,這是非常可悲的現象。人人謹記老師的叮咛教誨,絕不與一般人競逐流行,而忘了做人最可貴的操守與氣節。
學呆板合規矩
文:志行
規律的生活,對于一個行者的心境,是關系很大的。
雪公老恩師,行住坐臥,飲食起居,都是次序井然,絲毫不亂。比如說,最平常的穿衣穿鞋,就有一定的規矩,絕無錯亂之時,穿衣必先從右手,鈕扣從那個先扣也是固定的。穿鞋則必先左腳,必衣著整整齊齊了,才入佛堂或出門,用具也有定處,不得輕易更換,數十年如一日,所以曾說:“我這裏的一切都是呆板的。”
一念妄起十聲佛
文:清龍
民國六十四年夏曆十一月,恩師在臺中靈山寺佛七,開示一偈雲:“一念妄起十聲佛,妄念不如佛聲多,若非妄念刹那起,怎得佛號似穿梭”,吾初聞此偈,如雷貫耳,似有“茅塞頓開”之感,爲吾日後去煩惱得清涼之不二法門,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恩師之恩大矣哉。
恩師往生已滿一年,吾人不肖弟子,德業未進,僅恭寫聞偈有感,藉表忏悔及無限追思。
居仁由義
文:淨達
雪公老師曾語重心長的告訴晚輩說:“國家的好壞就在你們身上,須知萬法唯心造,你們若心事明白,作爲純正,在社會上,處處公道,不作私弊,有了這二條,就能辦出好事。”
學佛貴有師承
文:願西
雪公雲:“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發心學佛,貴有師承,閉門造車,出門合轍,不過如蟲蛀木,偶爾成文,所以,學者尚乎多問。”
注意因果
文:淨持
雪公曾言:“不論在公家機構或私人機關,領薪水,要注意因果。盡責了,則對得起這份薪水。若是義務的也要盡力,不可因義務而不盡心,這些都有因果。即便是說一句話,也都有因果,不可不慎。”
功夫要精勤
文:玉燕
雪公老恩師在蓮社一成立,就開設國文補習班,每年免費招收青年男女,義務教學。在四十叁年時,論語課中,老師說:“讀半部論語,就可以治天下,你們四書都快讀完了,功夫如何呢?”大家面面相觑,不敢吭聲。
“你們要把肚子當圖書館,讀過的書,都要裝在肚子裏,如果把書裝在皮箱裏,大水一來,書被流走了,學問又在那裏呢?”
慎獨
文:淨德
雪公教大家要慎獨,而名利之念尤應注意,上焉者爲名,下焉者爲利。一切病源皆由好名而起,求名則不得往生。君子所以坦蕩蕩,乃不貪名圖利,便坦蕩自得。小人患得患失,瞞心昧己,終日不安。
真心誠意
文:淨毅
雪公不斷以真心誠意來誨示修行人,老人家說:
“禮佛供養在于心誠,誠則蘋蘩蘊藻之菜,潢汙行潦之水,佛天皆享,不誠鍾鼎玉帛,珍錯醍醐,佛亦不享。儒家尚且“祭如在”。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如在者,即心念也。
如何推行念佛會
有蓮友問雪公老師,要具有怎樣的德能去推行念佛會呢?
雪公雲:“言語動人,不如以身作則。首先在求學上,要一心念佛,精密研教。在工作上,要身先衆作,衆止後止,應作即作,莫待明天。在待人上,一切容忍,自謙贊他,體恤慰問,平等遇到,不念舊怨,不舍一人。能如是,即是德能,然必持之有恒,方能生效。”
能夠如此,何事不會成功?
站住人格
文:庸德
雪公對青年學子最爲護愛,指望甚是殷切,民國五十年左右有數十位參加大專佛學講座青年,時相聚會共修念佛。 雪公得知甚爲歡喜贊歎,並爲取名“青蓮念佛班”,從此經常開示勉勵。民國六十九年叁月叁日, 雪公特別爲這些散居各地的昔日青年,講解論語中:“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的意義,說這就是中國文化,可令天下國家皆得公安。並再叁強調,孔子思想,是世間法最高的目標。
雪公又繼續說:“佛法雲:“人身難得”,所以必先成了人,才能學佛、成佛,成佛必須先得人身。中國文化以“仁”爲根本,這與佛法不相違背。汝今學佛,若人格保不住,如何學佛?
咱今在此乃是風雨飄搖,若臺灣不存,則是天欲滅道德仁義,天欲滅中國文化,是天之將喪斯文也。
汝既是一個人,人方能學佛成佛,如果將孔子“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忘了,則汝亦不可能學佛成佛。佛法亦有次第,以人乘爲根本。人天基礎未打好,乃是空中樓閣。今奉勸諸位學佛,要以人格作基礎。中國以前學佛成功者,皆是真正讀書人,早有中國文化基礎。
汝等說話做事,只要于公家有妨害的,千萬勿幹。今日之下,若佛教興盛,對國家亦有好處,因佛家有戒律,以前法師在叢林,一舉一動,吃飯穿衣,都有規矩。屋裏幾百人吃飯,一點聲音都沒有。所以住廟裏住叁兩…
《雪公師訓集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