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临终备览(慧律法师讲述·编撰)

  临终备览

  慧律法师讲述·编撰

  序文

  第一章 关于死亡

  第二章 灵魂是否存在

  第三章 中阴身

  第四章 正确临终处理

  第五章 助念

  第六章 断气后处理原则

  第七章 如何利益亡者

  第八章 设置灵堂

  第九章 殓、殡仪式

  第十章 葬礼

  第十一章 僧伽临终及善后

  第十二章 往生实例

  第十三章 结语

  临终切要

  附录一 助念通告

  附录四 佛教挽幛吊唁词

  序文

  养生送死,人伦纲常。世间孝子,勉力事亲,晨昏定省,显扬父母,膝下承欢,穷毕生力,孝仅一世。六道扰攘,轮回是苦,虚生浪死,何日方休?所谓大孝,必当令亲,超尘出浊,永离垢染,始乃究竟。

  非唯奉亲,至若己身,亦当虑及,腊月三十,忽焉将至。古人尝云:浪花淘尽,风流人物;玉环飞燕,尽皆尘土。生者必灭,世所当然。避而不谈,大缪不然。

  午颜云鬓,似花间露;富贵功名,犹水上沤。世人汲汲,但为谋生。无常倏临,辄多束手。每囿世情,抚尸哀恸,或行诸般,不当作为,致令亡魂,堕落恶趣。死之可悲,莫此为甚!

  人生久暂,难免一死。神识归处,当于生前,预为安顿。爰集佛典、祖师大德,谆谆言教,纂辑缕陈,凡十三章,都为一册。开宗明义,首论生死,次言灵魂(俗称灵魂,佛曰八识),再及中阴。此中尤重,临终处理、助念须知。吾人应知,神识升沈,系此二端。处置得宜,莲登九品,高预海会;处置不当,无异陷亲,沉沦苦海。缘是因由,不惮其烦,详阐细述:助念原则、注意事项、举措施为,何者允当。标举纲目,以资遵循,俾令亡者,神识得所,以纤毫力,获巨椽功。乃至度亡、丧葬殡殓、僧伽善后,悉无不备,是以名之《临终备览》,并撮切要,以为急需。

  世尊慈愍,为说净土,令脱火宅,入清凉地。仰佛宏愿,精勤不退,必当了办,生死大事。唯愿读者,悉心披览,以为圭臬,切实奉行,是所至祷。

  高雄文殊讲堂住持释慧律

  中华民国八十八年四月一日

  佛历二五四三年四月一日

  西元一九九九年四月一日

  第一章 关于死亡

  人生自古谁无死

  众所皆知,人间有八苦,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暨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为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炽盛。人生在世,虽区区数十寒暑,但于上述诸苦之侵逼,在所难免。除未尝历经“死亡”之苦,余七苦之个中况味,实不言而喻。

  “生老病死”乃人生四大课题,吾人此际固尚未面临“死亡”,然则“生者必灭;会者必离”,既有生必有死。生死乃人间常事,唯因对死亡未透彻明了,抱持恐惧、忌讳心态,遂起好生恶死之情。然死神之降临,无一人能躲避;死神之肆虐,鲜有人能招架。纵心存抗拒、排斥,然“好生者焉得长生?怕死者岂能不死?”故理应于出生即预见死亡。世间最公平者唯死神。君不见,凡圣贤愚贫富妍丑寿夭皆归一死;叱吒风云,不可一世之王侯将相难免幻化;长寿如雕祖,虽为八百高龄亦终属南柯。

  面对死亡

  ●死亡印象

  死人无口,死后世界究竟如何,吾人无从得知,然就临床上已被宣布死亡,其后又复活之实例,可略知一二。美国于七○年代初期,即有学者库布勒·罗丝与雷蒙·穆迪,将濒死体验视为一门学问,进行研究。综合近二百件案例,可发现有数项情况普遍出现在濒死体验中,按发生先后依序为:被宣布死亡后听到永久难忘的噪音→快速通过黑而长的隧道→发现自己脱离色身→变成旁观者→观察医师对自己色身施行急救措施→其他灵魂出现→一温煦和蔼之灵魂(光之人)助其回溯一生经历,并令其自我评估→发现自己在尘世与来世的交界处→被判定死期未到,应回到尘世去→重新与色身结合→回复意识。

  几乎所有体验者都认为濒死体验乃死亡过程之一部分,自己在中途即往回走,若非如此,必然会这么死去。

  前已述及,众生于死亡罕有正确认识,致心生恐惧。所谓“蝼蚁尚且贪生”,“生存”乃生物之本能欲望,生活中固诸多不遂或生命中时值苦难,众生仍欲求生而不欲求死。以其执著于“我”之假名,误认有“我”及“我所有”,若死神降临,势必置身一全然陌生处所,一切属我所有者,如:姓名、地位、财产、亲友...等,皆不复拥有。当附属于“我”之一切外在条件皆不存在,单独处于一无所知之境地,惶惑恐惧、焦躁不安自是油然而生。

  提及死亡,吾人脑海遂即浮现“上刀山、下油锅”及种种惨不忍睹之酷刑,实则并非所有众生毕命之期皆需历此恐怖之境,故此种联想亦为对死亡之错误观念,下三涂者皆属作恶多端、罪孽深重,一般非大奸大恶者并不致此。

  “人死必遭审判”之观念深植人心,亦普遍见于各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谓“人死后须受上帚审判”,民间神道教则曰“人死后须受十殿阎罗审判”。又有拨无因果者则言“人死如灯灭”,无论在世为善为恶,死即一了百了。此论调以其无因果牵制,易沦于胡作非为、纵欲享乐之后果。

  ●佛教对死亡的看法

  脱离肉体后的灵魂,就多数体验者表示,是不具形态,仅具视点而已。日人小堤德行先生二十七岁时,因脊椎受伤并发肋膜炎,致生命垂危,以下为其脱体经验:“我感觉头很晕,背部似被蜘蛛网缠住且欲将我拉进地底般,虽极力抵抗,却力不从心。此时,我感到自己突然从肉体中挣脱,只剩下如气体般的心。家人及医师表情凝重,有些人在哭泣,有些人对躺在病床上的我说话,说话内容我在旁听得一清二楚。”

  就医学上而言,小堤先生已濒临死亡,众人认为其已回天乏术,故在病床边讨论善后事宜。小堤先生听了,心想:(别开玩笑了,我不是好端端的在这里吗?)回复意识后,告诉家人方才他们的一举一动,证实所见确非幻象。由此可见,灵魂(神识)是确实存在的。

  物理学第一法则为“能源不灭”,意指能源不会突然生成,亦不会突然消灭,故人类死亡时,生命能源并非消灭,而是改变形态,继续存在于某处。库布勒·罗丝亦认为:“肉体即使死亡,灵魂仍是不灭的,只是改变存在的次元,永远地存在著。”

  佛教对死亡之看法,与科学不谋而合。佛教云死亡为“往生”,乃“舍此投彼”之意。生命系由色身及灵魂(神识)构成。物质性之色身必随因缘而变化、死亡,精神性之灵魂(佛教谓神识)则是由原有生命形态,转化为另一生命形态,并未死亡。佛经中以六种态度看待死亡:

  一、死如出狱:“吾之大患为吾有身”,色身聚集诸苦,似牢狱系缚吾人,死亡恰如服刑期满,获释出狱。

  二、死如再生:譬如从麻出油,从酪出酥”,死亡意味此期生命终结,另一期生命开始。

  三、死如卒业:佛教以为人死后审判之权,既非操之于上帝、阎王,亦未操之于佛菩萨,乃系个人业力所感。生时如求学,死则按生前所造之业及念力,领取毕业证书及成绩单去受生。

  四、死如乔迁:色身若屋宇,经岁月之摧折乃至颓圮残破,死亡即似自旧宅迁至新居,非但不足惧,兼且可喜。

  五、死如更衣:死亡犹如褪去破旧衣衫,更换新装。

  六、死如新陈代谢:色身自出生至死亡,分秒皆在变化,细胞亦不断新陈代谢。死亡亦如细胞之新陈代谢,旧细胞逝去,换来新细胞之生长。

  一头部受伤者,忆及其濒死经验:“初闻头部轰然一声,迅即丧失知觉,此后则生起舒适、安然自在之感。”以其神识脱离色身之桎梏,遂感受无所障碍之畅快。据调查,大多具濒死经验者对死亡的感觉为:美好、宁静、光明、祥和、自由自在。由此可知,死亡不尽如固有之观念,充满阴森恐怖。

  芬兰籍医学博士鲁卡内·奇鲁戴,因急性腹膜炎,被送至急诊病院,接受紧急手术。其时,彼因全身麻醉而失去意识,后始惊觉自己飘浮于天花板,目睹自己色身接受手术,并可知悉此刻正在进行手术之医师心中所想。自天花板所见一切,与平日眼见事物时无异,但无法感受到“时间”,亦即全然无“时间”之概念,此可谓背离日常世界之精神性体验,因已由三次元世界进入四次元世界。由于将存在系统由三次元世界推进至别次元,脱离色身者本质之存在,并无任何变化,在另一次元可继续存在、思考、感觉,是以,毋需恐惧死亡。实则犹如西哲柏拉图所言:“人类灵魂系被囚禁于名为肉体之牢狱中。”倘视灵魂为能源体,依据能源不灭法则,可导出灵魂不灭之结论。

  ●正确的生死观

  重新认识死亡,拥有正确之生死观,即可知长寿未必可喜,死亡亦不足忧,所应关注者为“死往何去”。前已言及神识不死,仅在不同时空转换,死亡即转换之过渡阶段。所谓“学生之道易,学死之道难。”学问为治世之本,求学以增广见闻智识,学习生存之道,人人皆可胜任。学习如何面对死亡,则非易事。试问:“应如何死?”人皆云:“一息不来便死。”此言固然不差,然欲死得自在、死得安详,却非吾人所能主宰。何以得知?一般世间凡夫临命终时,多难免挣扎、痛苦,对金钱、子孙恋栈不舍,终至死不瞑目。如下状况亦不乏其人:在医院急救,四肢发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半身不遂,手脚不听使唤;老来多病,子孙不肖,身心交煎,生不如死。总而言之,于生命执著愈深,面对死亡时之痛苦愈甚。

  死亡之情状约而有四:寿尽而死、福尽而死、意外而死及自如而死。除修行圆满者可生死自如外,余三者皆无法自我掌控。解脱之圣者面对死亡时,其心态迥异于凡夫。如印光大师,于往生前一个月即已预告大众,早作准备。又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往生前即预言数年后之事。此二位圣者既能预知时至,自可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当其往生时,皆能安详示寂,此等来去自在的功夫,系平日认真修行之结果。以其心胸宽大、平等,故尽虚空遍法界皆为其故乡。足见修持之有无,其往生情形,实有天壤之别。又如释迦牟尼佛火化后,得…

《临终备览(慧律法师讲述·编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