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備覽
慧律法師講述·編撰
序文
第一章 關于死亡
第二章 靈魂是否存在
第叁章 中陰身
第四章 正確臨終處理
第五章 助念
第六章 斷氣後處理原則
第七章 如何利益亡者
第八章 設置靈堂
第九章 殓、殡儀式
第十章 葬禮
第十一章 僧伽臨終及善後
第十二章 往生實例
第十叁章 結語
臨終切要
附錄一 助念通告
附錄四 佛教挽幛吊唁詞
序文
養生送死,人倫綱常。世間孝子,勉力事親,晨昏定省,顯揚父母,膝下承歡,窮畢生力,孝僅一世。六道擾攘,輪回是苦,虛生浪死,何日方休?所謂大孝,必當令親,超塵出濁,永離垢染,始乃究竟。
非唯奉親,至若己身,亦當慮及,臘月叁十,忽焉將至。古人嘗雲:浪花淘盡,風流人物;玉環飛燕,盡皆塵土。生者必滅,世所當然。避而不談,大缪不然。
午顔雲鬓,似花間露;富貴功名,猶水上漚。世人汲汲,但爲謀生。無常倏臨,辄多束手。每囿世情,撫屍哀恸,或行諸般,不當作爲,致令亡魂,墮落惡趣。死之可悲,莫此爲甚!
人生久暫,難免一死。神識歸處,當于生前,預爲安頓。爰集佛典、祖師大德,諄諄言教,纂輯縷陳,凡十叁章,都爲一冊。開宗明義,首論生死,次言靈魂(俗稱靈魂,佛曰八識),再及中陰。此中尤重,臨終處理、助念須知。吾人應知,神識升沈,系此二端。處置得宜,蓮登九品,高預海會;處置不當,無異陷親,沈淪苦海。緣是因由,不憚其煩,詳闡細述:助念原則、注意事項、舉措施爲,何者允當。標舉綱目,以資遵循,俾令亡者,神識得所,以纖毫力,獲巨椽功。乃至度亡、喪葬殡殓、僧伽善後,悉無不備,是以名之《臨終備覽》,並撮切要,以爲急需。
世尊慈愍,爲說淨土,令脫火宅,入清涼地。仰佛宏願,精勤不退,必當了辦,生死大事。唯願讀者,悉心披覽,以爲圭臬,切實奉行,是所至禱。
高雄文殊講堂住持釋慧律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四月一日
佛曆二五四叁年四月一日
西元一九九九年四月一日
第一章 關于死亡
人生自古誰無死
衆所皆知,人間有八苦,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暨五陰(指色、受、想、行、識,爲類聚一切有爲法之五種類別。)熾盛。人生在世,雖區區數十寒暑,但于上述諸苦之侵逼,在所難免。除未嘗曆經“死亡”之苦,余七苦之個中況味,實不言而喻。
“生老病死”乃人生四大課題,吾人此際固尚未面臨“死亡”,然則“生者必滅;會者必離”,既有生必有死。生死乃人間常事,唯因對死亡未透徹明了,抱持恐懼、忌諱心態,遂起好生惡死之情。然死神之降臨,無一人能躲避;死神之肆虐,鮮有人能招架。縱心存抗拒、排斥,然“好生者焉得長生?怕死者豈能不死?”故理應于出生即預見死亡。世間最公平者唯死神。君不見,凡聖賢愚貧富妍醜壽夭皆歸一死;叱吒風雲,不可一世之王侯將相難免幻化;長壽如雕祖,雖爲八百高齡亦終屬南柯。
面對死亡
●死亡印象
死人無口,死後世界究竟如何,吾人無從得知,然就臨床上已被宣布死亡,其後又複活之實例,可略知一二。美國于七○年代初期,即有學者庫布勒·羅絲與雷蒙·穆迪,將瀕死體驗視爲一門學問,進行研究。綜合近二百件案例,可發現有數項情況普遍出現在瀕死體驗中,按發生先後依序爲:被宣布死亡後聽到永久難忘的噪音→快速通過黑而長的隧道→發現自己脫離色身→變成旁觀者→觀察醫師對自己色身施行急救措施→其他靈魂出現→一溫煦和藹之靈魂(光之人)助其回溯一生經曆,並令其自我評估→發現自己在塵世與來世的交界處→被判定死期未到,應回到塵世去→重新與色身結合→回複意識。
幾乎所有體驗者都認爲瀕死體驗乃死亡過程之一部分,自己在中途即往回走,若非如此,必然會這麼死去。
前已述及,衆生于死亡罕有正確認識,致心生恐懼。所謂“蝼蟻尚且貪生”,“生存”乃生物之本能欲望,生活中固諸多不遂或生命中時值苦難,衆生仍欲求生而不欲求死。以其執著于“我”之假名,誤認有“我”及“我所有”,若死神降臨,勢必置身一全然陌生處所,一切屬我所有者,如:姓名、地位、財産、親友...等,皆不複擁有。當附屬于“我”之一切外在條件皆不存在,單獨處于一無所知之境地,惶惑恐懼、焦躁不安自是油然而生。
提及死亡,吾人腦海遂即浮現“上刀山、下油鍋”及種種慘不忍睹之酷刑,實則並非所有衆生畢命之期皆需曆此恐怖之境,故此種聯想亦爲對死亡之錯誤觀念,下叁塗者皆屬作惡多端、罪孽深重,一般非大奸大惡者並不致此。
“人死必遭審判”之觀念深植人心,亦普遍見于各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謂“人死後須受上帚審判”,民間神道教則曰“人死後須受十殿閻羅審判”。又有撥無因果者則言“人死如燈滅”,無論在世爲善爲惡,死即一了百了。此論調以其無因果牽製,易淪于胡作非爲、縱欲享樂之後果。
●佛教對死亡的看法
脫離肉體後的靈魂,就多數體驗者表示,是不具形態,僅具視點而已。日人小堤德行先生二十七歲時,因脊椎受傷並發肋膜炎,致生命垂危,以下爲其脫體經驗:“我感覺頭很暈,背部似被蜘蛛網纏住且欲將我拉進地底般,雖極力抵抗,卻力不從心。此時,我感到自己突然從肉體中掙脫,只剩下如氣體般的心。家人及醫師表情凝重,有些人在哭泣,有些人對躺在病床上的我說話,說話內容我在旁聽得一清二楚。”
就醫學上而言,小堤先生已瀕臨死亡,衆人認爲其已回天乏術,故在病床邊討論善後事宜。小堤先生聽了,心想:(別開玩笑了,我不是好端端的在這裏嗎?)回複意識後,告訴家人方才他們的一舉一動,證實所見確非幻象。由此可見,靈魂(神識)是確實存在的。
物理學第一法則爲“能源不滅”,意指能源不會突然生成,亦不會突然消滅,故人類死亡時,生命能源並非消滅,而是改變形態,繼續存在于某處。庫布勒·羅絲亦認爲:“肉體即使死亡,靈魂仍是不滅的,只是改變存在的次元,永遠地存在著。”
佛教對死亡之看法,與科學不謀而合。佛教雲死亡爲“往生”,乃“舍此投彼”之意。生命系由色身及靈魂(神識)構成。物質性之色身必隨因緣而變化、死亡,精神性之靈魂(佛教謂神識)則是由原有生命形態,轉化爲另一生命形態,並未死亡。佛經中以六種態度看待死亡:
一、死如出獄:“吾之大患爲吾有身”,色身聚集諸苦,似牢獄系縛吾人,死亡恰如服刑期滿,獲釋出獄。
二、死如再生:譬如從麻出油,從酪出酥”,死亡意味此期生命終結,另一期生命開始。
叁、死如卒業:佛教以爲人死後審判之權,既非操之于上帝、閻王,亦未操之于佛菩薩,乃系個人業力所感。生時如求學,死則按生前所造之業及念力,領取畢業證書及成績單去受生。
四、死如喬遷:色身若屋宇,經歲月之摧折乃至頹圮殘破,死亡即似自舊宅遷至新居,非但不足懼,兼且可喜。
五、死如更衣:死亡猶如褪去破舊衣衫,更換新裝。
六、死如新陳代謝:色身自出生至死亡,分秒皆在變化,細胞亦不斷新陳代謝。死亡亦如細胞之新陳代謝,舊細胞逝去,換來新細胞之生長。
一頭部受傷者,憶及其瀕死經驗:“初聞頭部轟然一聲,迅即喪失知覺,此後則生起舒適、安然自在之感。”以其神識脫離色身之桎梏,遂感受無所障礙之暢快。據調查,大多具瀕死經驗者對死亡的感覺爲:美好、甯靜、光明、祥和、自由自在。由此可知,死亡不盡如固有之觀念,充滿陰森恐怖。
芬蘭籍醫學博士魯卡內·奇魯戴,因急性腹膜炎,被送至急診病院,接受緊急手術。其時,彼因全身麻醉而失去意識,後始驚覺自己飄浮于天花板,目睹自己色身接受手術,並可知悉此刻正在進行手術之醫師心中所想。自天花板所見一切,與平日眼見事物時無異,但無法感受到“時間”,亦即全然無“時間”之概念,此可謂背離日常世界之精神性體驗,因已由叁次元世界進入四次元世界。由于將存在系統由叁次元世界推進至別次元,脫離色身者本質之存在,並無任何變化,在另一次元可繼續存在、思考、感覺,是以,毋需恐懼死亡。實則猶如西哲柏拉圖所言:“人類靈魂系被囚禁于名爲肉體之牢獄中。”倘視靈魂爲能源體,依據能源不滅法則,可導出靈魂不滅之結論。
●正確的生死觀
重新認識死亡,擁有正確之生死觀,即可知長壽未必可喜,死亡亦不足憂,所應關注者爲“死往何去”。前已言及神識不死,僅在不同時空轉換,死亡即轉換之過渡階段。所謂“學生之道易,學死之道難。”學問爲治世之本,求學以增廣見聞智識,學習生存之道,人人皆可勝任。學習如何面對死亡,則非易事。試問:“應如何死?”人皆雲:“一息不來便死。”此言固然不差,然欲死得自在、死得安詳,卻非吾人所能主宰。何以得知?一般世間凡夫臨命終時,多難免掙紮、痛苦,對金錢、子孫戀棧不舍,終至死不瞑目。如下狀況亦不乏其人:在醫院急救,四肢發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半身不遂,手腳不聽使喚;老來多病,子孫不肖,身心交煎,生不如死。總而言之,于生命執著愈深,面對死亡時之痛苦愈甚。
死亡之情狀約而有四:壽盡而死、福盡而死、意外而死及自如而死。除修行圓滿者可生死自如外,余叁者皆無法自我掌控。解脫之聖者面對死亡時,其心態迥異于凡夫。如印光大師,于往生前一個月即已預告大衆,早作准備。又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師,在往生前即預言數年後之事。此二位聖者既能預知時至,自可心不貪戀、意不顛倒。當其往生時,皆能安詳示寂,此等來去自在的功夫,系平日認真修行之結果。以其心胸寬大、平等,故盡虛空遍法界皆爲其故鄉。足見修持之有無,其往生情形,實有天壤之別。又如釋迦牟尼佛火化後,得…
《臨終備覽(慧律法師講述·編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