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在家律要廣集

  在家律要廣集

  明 蕅益沙門 智旭 集

  清 (源洪沙門 儀潤優婆塞 陳熙願) 增訂

  No. 1123-1 四分律藏(出龍藏籍字函 節錄叁十二卷 姚秦叁藏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陳增

  爾時 世尊。遊波羅奈國。時波羅奈國。有族姓子。名耶輸伽。父母止有此一子。愍念瞻視。不去目前。父母與設叁時殿。春夏冬。使其子常遊戲其中。 五欲娛樂。時童子。于五欲中。極自娛樂已。疲極眠睡。眠睡覺已。即觀第一殿。又見諸妓人。所執樂器。縱橫狼藉。更相荷枕。頭發髼亂。卻臥鼾睡。齘齒[穴/(爿*臬)]語。見已。恐怖。身毛爲豎。即生厭離意。不欲與會。此爲苦哉。有何可貪。即舍所居殿。更詣中殿。到彼。觀其殿舍。並妓人。如前無異。倍生恐怖。身毛爲豎。即生厭離。不欲與會。此爲苦哉。有何可貪。即舍去。詣第叁殿。所見亦複如上。倍生恐怖。身毛爲豎。生厭離心。不欲與會。亦複如上。即還出殿。詣屍佉城門。時屍佉門神。遙見童子來。見已。便生念。此童子來。必欲見 如來。更無余道。我當開門使去。即與開門。時童子出屍佉城門已。詣婆羅河側。到已。于河岸上。解金屐。渡婆羅河。詣仙人鹿苑所。爾時世尊。在露處經行。遙見童子來。即敷座而坐。諸佛常法。圓光遍照。耶輸伽童子。遙見如來。顔貌端正。生喜悅心。前至世尊所。到已。白言。我今苦厄。無所歸趣。願救濟我。佛告童子。來。此處無爲。此處無厄。此處安隱。欲求永寂無爲者。欲盡無愛滅盡 涅槃也。爾時耶輸伽童子。禮世尊已。在一面坐。世尊漸與說法。勸令發歡喜心。所謂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不淨。贊歎出離爲樂。即于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見法。得法。成就諸法。自身得果證。前白佛言。我欲于如來所。淨修梵行。佛言。比邱。來。于我法中。快自娛樂。修梵行。盡苦原。時耶輸伽。即受具足戒。第一殿舍。宮人妓女。盡皆睡覺已。求覓耶輸伽。不見。往至中殿求之。亦不見。複至第叁殿舍求索。亦複不見。時諸宮人妓女。往至其母所。白言。大家。今者耶輸伽。不知所在。時母即速疾至其父所。告言。知不。今不知兒。爲何所在。時父在彼中殿前。沐浴梳頭。速疾檢發。即敕左右人言。于波羅奈國。斷諸巷道。目出屍佉城門。至婆羅河所。見子金屐在河側。便作是念。我子必當渡河。即尋迹渡河。往仙人鹿苑中。爾時如來遙見耶輸伽父來。即以神力。使耶輸伽父。見佛。不見其子。至佛所。白言。大沙門。頗見我子。耶輸伽不。佛言。汝今且坐。或當見汝子。耶輸伽父念言。此大沙門。甚奇甚特。乃見慰勞如是也。時耶輸伽父。禮佛足已。在一面坐。世尊漸與說法。令發歡喜心。呵欲不淨。贊歎出要爲樂。即于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見法。得法。成辦諸法。自審得果證已。前白佛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 僧。唯願世尊。聽爲優婆塞。自今已去。盡形壽不殺生。乃至不飲酒。是爲最初優婆塞叁自歸(此處已有不殺生飲酒之文。則五戒亦當原始于此)。耶輸伽父爲首。爾時世尊。與耶輸伽父說法。時耶輸伽身漏盡。意解。得無礙智解脫。爾時世間有七羅漢。弟子有六(時已度阿若憍陳如等五比邱。與耶輸伽爲六)。佛爲七。爾時世尊。即攝神足。使耶輸伽父。見子。去佛不遠坐。即到耶輸伽所。語言。汝母在後。失汝。不知所在。極懷愁憂。乃欲自害。汝可往瞻省。勿令自害。時耶輸伽。瞻視世尊顔。時世尊告耶輸伽父言。雲何族姓子。學智學道。諸塵垢盡。得法眼淨。作如是觀已。有漏心得解脫。雲何長者。汝已舍欲。還複能習欲不耶。對曰。不也。如是。耶輸伽族姓子。已學智學道。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彼作如是觀已。有漏心得解脫。終不複習欲。如本在俗時也。今耶輸伽族姓子。善獲大利。學智學道。無漏心解脫。諸塵垢盡。得法眼淨。作是觀已。有漏心解脫。唯願世尊。今受我請。及耶輸伽。並侍比邱。爾時世尊。默然受請。然耶輸伽。不肯受別請。世尊未聽我受別請。佛言。自今已去。聽受別請。請有二種。有僧次請。有別請。時耶輸伽父。知如來默然受請。即從座起。禮佛足而去。語耶輸伽母。及其本二言。汝今知不。耶輸伽身。在大沙門所。修梵行。我今日請大沙門。及耶輸伽。侍從後來。汝今知時。可供辦所須。耶須伽母。及其本二。即辦具種種所須飲食已。往白時到。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時缽。耶輸伽侍從通已。二人往其父舍。到已。就座而坐。時耶輸伽母。及本二。奉世尊種種所須飲食。食訖。攝缽。更取一小座。于如來前坐。爾時世尊。漸次與說微妙法。勸令發歡喜心。即于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見法。得法。成就諸法。即白佛言。自今已去。歸依佛法僧。聽爲優婆夷。我自今已去。盡形壽不殺生。乃至不飲酒。是謂最初受叁自歸優婆夷。耶輸伽母。及其本二爲首。時世尊與耶輸伽母。及其本二。說法已。即從座起而去。

  四分律藏節錄(終)

  No. 1123-2 附優婆塞受叁歸五戒法

  古吳比邱 智旭 彙釋

  初受叁歸法

  (本應自說。如或不能。師應教授)。

  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叁說)。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叁說)。

  薩婆多論雲。以 叁寶爲所歸。欲令救護。不得侵淩故也。歸依佛者。歸于法身。謂一切智無學功德。五分所成。歸依法者。歸于自他盡處。謂斷欲無欲。滅谛涅槃。歸依僧者。歸于第一義僧。謂良佑福田。 聲聞學無學功德也(投心正教。翻破邪歸。故有結雲。從今以往。稱佛爲師。更不歸依天 魔外道等。此則反邪歸正之初門。尚未受行戒法。名爲但叁歸優婆塞。然既歸依叁寶。必須斷惡修善。豈容淫殺盜妄。一任舊習者也)。按此乃翻前邪歸而歸正。故名翻邪叁歸。律無受法。諸論具出。今准取之。又龍畜鬼神。不能受五戒者。惟得受叁歸依。及八關戒齋一日夜耳。然此叁歸。即是一切戒之本源。五戒。八戒。十戒。皆于說叁歸竟之時。便得無作戒體。比邱 菩薩律儀。亦緣叁寶而發無作。故雖初門。實通奧義。該羅四教。收括六即。須略明之。言四教者。謂藏。通。別。圓。此之四教。各論叁歸。初藏教者(破前邪執。歸心叁寶。即藏教叁歸)。佛在世時。樹王得道爲佛寶。說四谛法爲法寶。度五比邱等爲僧寶。佛滅度後。範金合土。紙素丹青爲佛寶。黃卷赤牍爲法寶。剃發染衣爲僧寶。由金土等像。表示一切智五分功德。由黃卷赤牍。诠顯滅谛涅槃。由剃染缁流。修證聲聞功德。能表。能诠。能修者。名爲住持叁寶。所表。所诠。所證者。名爲勝義叁寶。事不即理。故須雙歸事理二種叁寶。皆令救護。不被邪外所侵淩也。二通教者(了邪非實。體會叁寶。即通教叁歸)。一切形像。同于真 空。一切經卷文字。無非解脫。一切缁流。即學無學。幻化無生。無二性故。歸事即是歸理。理事不二。所以不得侵淩也。叁別教者(翻破無量邪惑。承事無量叁寶。即別教叁歸)。蓮華臺藏。圓滿報身。名佛寶。十二部經。诠叁谛理。名法寶。叁賢十聖。自利利他。爲僧寶。歸此叁寶。則能翻破見思。塵沙。無明叁惑。不被界內界外八魔八倒所侵淩也。四圓教者(觀邪惑即妙境。悟叁寶本一體。即圓教叁歸)。現前一念能覺之心。名佛寶。現前一念所覺之境。名法寶。心境本來無二。名僧寶。究竟悟此一念叁寶者。名爲佛。種種诠此一念叁寶者。名爲法。秉佛所說之法。研此一念叁寶者。名爲僧。全理成事。全事即理。舉一即叁。言叁即一。歸此一體事理叁寶。則能圓翻叁惑。圓攝界內界外魔倒而作佛事。不被侵淩也。略明四教竟。言六即者。四教皆得義論六即。前叁是權。姑置不論。今但約圓。謂一切 衆生。惑業苦叁。體是不可思議叁德秘藏。苦即法身。五陰色心。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如冰即水故。惑即 般若。見思無明。本無內外中間諸相。如勞即目故。業即解脫。有漏縛著。本無能縛。及所縛者。如拳即手故。法身是法寶。般若是佛寶。解脫是僧寶。蠢動含靈。無不具足惑業苦叁。則是無不具足叁寶德相。但由迷隔。日用不知。雖複不知。終不能越此理之外。故爲理即叁歸(一切衆生。具足叁寶體性。在迷不覺。亦不相離。理即叁歸)。若聞名生解。知此果地叁德。全證衆生叁障理體。實無生滅垢淨增減。則爲名字叁歸(創聞妙理。畢志棲心。名字叁歸)。以此圓解。而修圓觀。圓伏五住。則爲觀行叁歸(念念體會叁德秘藏。觀行叁歸)。由此圓觀而淨六根。則爲相似叁歸(法性理現。六根清淨。相似叁歸)。由此圓觀。而發無漏。叁因開顯。則爲分證叁歸(破無明。顯叁德。分證叁歸)。由此圓觀。而圓叁德。稱本理性。無欠無余。則爲究竟叁歸也(圓滿菩提。覺法自性。始本不二。理智一如。究竟叁歸。是以法無深淺。深淺在人。莫離初步。而談千裏也 下諸戒品。皆含此意)。叁歸既有四教六即。當知五戒八戒等。無不例然。可准思之 問。但叁歸法(尚未受戒。名爲但叁歸)。可止歸一二否。又此法爲複全收 六道。爲複止許人倫。于人倫中。亦有不應受者否。若受後有犯。雲何忏悔。答。佛初成道。爲龍王及二商人說法。教令盡未來比邱僧。即唱叁歸。今若止歸一二。不名歸也。叁歸之法。惟地獄劇苦。不能秉受。設或知歸。便應離苦。其余五道。總無遮難。若更歸依邪魔外道。名失叁歸。後能返邪。亦所聽許。非如受具。複入外道。爲重難也 問。受但叁歸。得無作戒否。倘或殺盜淫妄。爲破戒否。答。受五戒八戒十戒者。說叁歸時。即雲盡壽爲優婆塞。一日一夜爲淨行優婆塞。隨如來出家等。故發無作也。今受但叁歸者。本不受戒。自無所發。既未發戒。亦無破戒之罪。然有世間性罪也。

  次受五戒法

  (律中受五戒者。皆是向師自說。非從師受。亦無問遮難事。優婆塞戒經。自是 大乘一途。宣公雖引用之。今似不宜竄入。蓋重難…

《在家律要廣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八大人覺經略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