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同淨蘭若「2008年佛法度假」
生滅觀與不生滅觀
(釋開仁編.2008/7)
壹、總說
(一)一切集法,皆是滅法
1、
Vinaya I, 11,Samyutta III, 68:
世尊說此〔四谛〕教時,尊者憍陳如生起「一切集法,皆即此滅法」之遠塵離垢
法眼。
2、《雜阿含經》卷 15(396經)(大 2,106c):
所有集法,一切滅已,離諸塵垢,得法眼生,與無間等(現觀)俱,叁結斷,所
謂身見、戒取、疑。此叁結盡,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必定〔至〕正覺,趣七
有天人,往生作苦邊。
3、《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 2〈4 往生品〉(大正 8,227c3-16):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诃薩以法眼知是人隨信行、是人隨法行、是人無相行,是人
行空解脫門、是人行無相解脫門、是人行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叁
昧,得無間叁昧故得解脫智,得解脫智故斷叁結 ——我見、疑、戒取 ——是人名
須陀洹;是人得思惟道薄淫恚癡,當得斯陀含;增進思惟道斷淫恚癡,得阿那含;
增進思惟道斷色染、無色染、無明、慢、掉,得阿羅漢。是人行空、無相、無作
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叁昧,得無間叁昧故得解脫智,得解脫智故知所
有集法皆是滅法,作辟支佛。是爲菩薩摩诃薩法眼淨。
(二)聲聞法與大乘法闡明法義的側重不同
1、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338):
依聲聞法,聞無常無我是多聞, 1所以說:「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
1《雜阿含經》卷 1(25經):「當知若聞色,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多聞。如是
1
日,而得解了之」2。
大乘法中,多聞是聞空性不生不滅,如《楞伽經》等說。3
2、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p.508-p.509):
緣起正觀,是觀緣起的如幻因果生滅相,通達諸法的無自性空。觀緣起的幻相,
是對緣起法的如是因生如是果的因果決定性,生正確堅固的認識,得諸法的法住
智,理解因果幻相的曆然不亂。通達法性空,是觀因果幻相的本性空,生出世的
涅槃智,悟入諸法畢竟空不生不滅。修行者,先要得法住智,知道名相的差別,
因果的必然,生正確的知見。無論是聲聞、菩薩、佛,都先得此智,次得涅槃智
證涅槃。所以龍樹的學風,「先分別說諸法,後說畢竟空」。本論(*指《中論》)
與一般論的性質不同點:
一、小乘學者的阿毗昙,廣談實有的因果法相,本論遮破他們實有的妄執,所以
直揭「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的自性空義,不重複的宣說名相。
二、佛法究竟義,在悟入涅槃空寂;特別在大乘法中,一切法趣空,特別的發揮
涅槃智。本論也是側重這點,深進一層的引入諸法畢竟空中。在畢竟空中,
不礙苦、集、滅、道。成立一切是緣起性空的,指出衆生的錯誤所在,使他
糾正自己的錯誤。真的能深解空義,那就恍然了解因果法相的真義了。
本論重于勝義,又因爲出于小乘毗昙盛行的時代,所以略有詳空。如不讀《阿含》,
不明毗昙,依稀仿佛的研究本論,不免起誤會,或有忽略法住智的危險。
聞受、想、行、識,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多聞。」(大正
2,5b-c)
2《法集要頌經》卷
3(大正
4,789a)。《出曜經》卷
22:「雖複壽百歲,不知生滅事,不如
一日中,曉了生滅事。」
(大
4,725b22-23)
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
4:「大慧!如是不生不滅,不方便修則爲不善,是故應當善修方
便,莫隨言說如視指端。是故大慧!于真實義當方便修。真實義者,微妙寂靜,是涅槃因,
言說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實義者從多聞者得,大慧!多聞者,謂善于義,非
善言說。善義者,不隨一切外道經論,身自不隨,亦不令他隨,是則名曰大德多聞。是故
欲求義者,當親近多聞所謂善義者。當親近多聞所謂善義,與此相違,計著言說,應當遠
離。」(大正
16,507a6-16)
2
貳、生滅觀
(一)若人生百歲,不見生滅法,不如一日中,而解生滅法。
1、《法集要頌經》卷 3(大正 4,789a):
若人壽百歲,不觀生滅法,不如一日中,而解生滅法。
2、了參法師譯《南傳法句經》〈八、千品(sahassavaggo)〉(p.19):
若人壽百歲,不見生滅法,不如一日中,得見生滅法。4
3、《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大正 24,409c25-410b4):
時,阿難陀與諸苾刍在竹林園。有一苾刍而說頌曰:
「若人壽百歲,不見水白鶴,不如一日生,得見水白鶴。」
時,阿難陀聞已告彼苾刍曰:汝所誦者,大師不作是語。然佛世尊作如是說:
「若人壽百歲,不了于生滅,不如一日生,得了于生滅。」
汝今應知!世有二人常謗聖教:
「不信性多瞋,雖信顛倒解,妄執于經義,如象溺深泥。」
彼聞教已便告其師。師曰:
「阿難陀老暗5,無力能憶持,出言多忘失,未必可依信,汝但依舊如是誦持。」
時,尊者阿難陀覆來聽察,見依謬說。報言:「子!我已告汝,世尊不作是說。」
時,彼苾刍悉以師語白尊者知。
尊者聞已,作如是念:「今此苾刍我親教授,既不用語,知欲如何!假令尊者舍
利子、大目幹連、摩诃迦攝波(即大迦葉),事亦同此!彼諸大德並已涅槃,如
來慈善根力,能令法眼住世千年。」乃傷歎曰:「
「尊宿已過去,新者不齊行,寂慮我一身,猶如輥中鳥。
過去親皆散,知識亦隨亡,于諸知識中,無過定中念。」
時,具壽阿難陀告奢搦迦苾刍曰:「尊者大迦攝波以世尊教付囑于我,已般涅槃。
4按〈八、千品〉來看,有「若人壽百歲」者共有六句:
若人壽百歲,破戒無叁昧,不如生一日,持戒修禅定。
若人壽百歲,無慧無叁昧,不如生一日,具慧修禅定。
若人壽百歲,怠惰不精進,不如生一日,勵力行精進。
若人壽百歲,不見不死道,不如生一日,得見不死道。
若人壽百歲,不見最上法,不如生一日,得見最上法。
5闇〔ㄢˋ〕:愚昧;昏亂。 (《漢語大辭典 (十二)》,p.133)
3
我今轉付于汝,而取滅度,汝可守護!」64、《出曜經》卷 22〈廣演品〉(大正 4,725b22-726a1):
雖複壽百歲,不知生滅事,不如一日中,曉了生滅事。
(1)釋「雖複壽百歲,不知生滅事」
雖複壽百歲,不知生滅事者,人在世間,無明自纏,不能得解,計百年之中,積
罪無量,亦複不知生者、滅者,雖得出家爲道,在如來法中不了生滅,恒在凡夫
之地,不至無爲也;斯非比丘沙門之業,遠如來藏不近佛箧,是故說曰雖複壽百
歲,不知生滅事也。
(2)釋「不如生一日,曉了生滅事」
不如生一日,曉了生滅事者,人之在世,觀達諸法,一一虛無,生者不知所以生,
滅者不知所以滅,一一別之能知根本,臨死之日亦不畏懼,無所怖難,所生之處
神識不錯,遭賢遇聖聞法得度,是故說曰不如一日中,曉了生滅事也。
(3)取要言之
取要言之。觀痛所從生,夫人處世不知痛滅所興(由滅而生),雖爲比丘,不達沙
門之行,是故說曰觀痛所從生也。
當觀有漏盡,人之習行不達有漏,便當留滯叁界五趣,流轉生死無有出期。
智者習行(先)觀此有漏知所從生,知所從滅。(後觀)生不知所以生,滅不知所
以滅,漸漸得至無漏境界。(先由觀生滅相至唯觀滅相—由生滅隨觀智至滅隨觀
智,後達生無所從來,滅無所至之不生不滅觀)
複當觀察不動行迹,若複有人不能觀察不動行迹者,便自墮落墜乎生死,雖
處沙門非沙門行,雖處婆羅門非婆羅門行。由四事因緣雖深奧法者,若複學人,
觀察了知不動行迹,意不傾動亦不移易(由觀滅起厭、離欲),漸漸得至登無爲岸
(滅、盡)。
複當觀察不死行迹,如人在世不知死生,死爲神徙7,風去火次,魂靈散矣,
身體侹直,無所複中。然此習道之人,荷服法衣,剃除須發,著叁法衣,不能觀
察死之爲死,生之爲生,亦複不能修清淨梵行。所謂不死行迹者,滅盡泥洹,是
6此則故事顯示了經典傳誦 (及轉譯 )過程中,文本差誤的情形。而對于漢語的讀者,更爲好
奇、更有興趣的可能是:怎樣會從「生 -滅」訛轉而變成與之「天差地遠」的「水 -(白)鶴」
呢?演變過程可能如下:
(Prakrit) Pali: udaya-vyaya (生-滅) > Gandhari: udaka-vaya >
Gandhari: udaka-vaka (Kharosthi) > Sanskrit : udaka-baka (水-鶴(鹭))
---J. Brough, The Gandhari Dharmapada, London, Oxford, 1962, pp.45-48.
7徙〔ㄒˇ〕:1.遷移;…
《生滅觀與不生滅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