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灭观与不生灭观

  美国同净兰若「2008年佛法度假」

  

  生灭观与不生灭观

  

  

  (释开仁编.2008/7)

  

  壹、总说

  

  (一)一切集法,皆是灭法

  

  1、

  Vinaya I, 11,Samyutta III, 68:

  世尊说此〔四谛〕教时,尊者憍陈如生起「一切集法,皆即此灭法」之远尘离垢

  法眼。

  

  2、《杂阿含经》卷 15(396经)(大 2,106c):

  所有集法,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得法眼生,与无间等(现观)俱,三结断,所

  谓身见、戒取、疑。此三结尽,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必定〔至〕正觉,趣七

  有天人,往生作苦边。

  

  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 2〈4 往生品〉(大正 8,227c3-16):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法眼知是人随信行、是人随法行、是人无相行,是人

  行空解脱门、是人行无相解脱门、是人行无作解脱门得五根,得五根故得无间三

  昧,得无间三昧故得解脱智,得解脱智故断三结 ——我见、疑、戒取 ——是人名

  须陀洹;是人得思惟道薄淫恚痴,当得斯陀含;增进思惟道断淫恚痴,得阿那含;

  增进思惟道断色染、无色染、无明、慢、掉,得阿罗汉。是人行空、无相、无作

  解脱门得五根,得五根故得无间三昧,得无间三昧故得解脱智,得解脱智故知所

  有集法皆是灭法,作辟支佛。是为菩萨摩诃萨法眼净。

  

  (二)声闻法与大乘法阐明法义的侧重不同

  

  1、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338):

  依声闻法,闻无常无我是多闻, 1所以说:「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

  

  1《杂阿含经》卷 1(25经):「当知若闻色,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如是

  

  1

  

  

  

  

  日,而得解了之」2。

  

  大乘法中,多闻是闻空性不生不灭,如《楞伽经》等说。3

  

  2、印顺导师《中观论颂讲记》(p.508-p.509):

  缘起正观,是观缘起的如幻因果生灭相,通达诸法的无自性空。观缘起的幻相,

  是对缘起法的如是因生如是果的因果决定性,生正确坚固的认识,得诸法的法住

  智,理解因果幻相的历然不乱。通达法性空,是观因果幻相的本性空,生出世的

  涅槃智,悟入诸法毕竟空不生不灭。修行者,先要得法住智,知道名相的差别,

  因果的必然,生正确的知见。无论是声闻、菩萨、佛,都先得此智,次得涅槃智

  证涅槃。所以龙树的学风,「先分别说诸法,后说毕竟空」。本论(*指《中论》)

  与一般论的性质不同点:

  

  一、小乘学者的阿毗昙,广谈实有的因果法相,本论遮破他们实有的妄执,所以

  直揭「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的自性空义,不重复的宣说名相。

  

  二、佛法究竟义,在悟入涅槃空寂;特别在大乘法中,一切法趣空,特别的发挥

  涅槃智。本论也是侧重这点,深进一层的引入诸法毕竟空中。在毕竟空中,

  不碍苦、集、灭、道。成立一切是缘起性空的,指出众生的错误所在,使他

  纠正自己的错误。真的能深解空义,那就恍然了解因果法相的真义了。

  

  本论重于胜义,又因为出于小乘毗昙盛行的时代,所以略有详空。如不读《阿含》,

  不明毗昙,依稀仿佛的研究本论,不免起误会,或有忽略法住智的危险。

  

  闻受、想、行、识,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大正

  2,5b-c)

  

  

  2《法集要颂经》卷

  3(大正

  4,789a)。《出曜经》卷

  22:「虽复寿百岁,不知生灭事,不如

  一日中,晓了生灭事。」

  (大

  4,725b22-23)

  

  3《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

  4:「大慧!如是不生不灭,不方便修则为不善,是故应当善修方

  便,莫随言说如视指端。是故大慧!于真实义当方便修。真实义者,微妙寂静,是涅槃因,

  言说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实义者从多闻者得,大慧!多闻者,谓善于义,非

  善言说。善义者,不随一切外道经论,身自不随,亦不令他随,是则名曰大德多闻。是故

  欲求义者,当亲近多闻所谓善义者。当亲近多闻所谓善义,与此相违,计着言说,应当远

  离。」(大正

  16,507a6-16)

  

  2

  

  

  

  

  贰、生灭观

  

  (一)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一日中,而解生灭法。

  

  1、《法集要颂经》卷 3(大正 4,789a):

  若人寿百岁,不观生灭法,不如一日中,而解生灭法。

  

  2、了参法师译《南传法句经》〈八、千品(sahassavaggo)〉(p.19):

  若人寿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一日中,得见生灭法。4

  

  3、《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大正 24,409c25-410b4):

  时,阿难陀与诸苾刍在竹林园。有一苾刍而说颂曰:

  「若人寿百岁,不见水白鹤,不如一日生,得见水白鹤。」

  时,阿难陀闻已告彼苾刍曰:汝所诵者,大师不作是语。然佛世尊作如是说:

  「若人寿百岁,不了于生灭,不如一日生,得了于生灭。」

  汝今应知!世有二人常谤圣教:

  「不信性多瞋,虽信颠倒解,妄执于经义,如象溺深泥。」

  彼闻教已便告其师。师曰:

  「阿难陀老暗5,无力能忆持,出言多忘失,未必可依信,汝但依旧如是诵持。」

  时,尊者阿难陀覆来听察,见依谬说。报言:「子!我已告汝,世尊不作是说。」

  时,彼苾刍悉以师语白尊者知。

  尊者闻已,作如是念:「今此苾刍我亲教授,既不用语,知欲如何!假令尊者舍

  利子、大目干连、摩诃迦摄波(即大迦叶),事亦同此!彼诸大德并已涅槃,如

  来慈善根力,能令法眼住世千年。」乃伤叹曰:「

  「尊宿已过去,新者不齐行,寂虑我一身,犹如辊中鸟。

  过去亲皆散,知识亦随亡,于诸知识中,无过定中念。」

  时,具寿阿难陀告奢搦迦苾刍曰:「尊者大迦摄波以世尊教付嘱于我,已般涅槃。

  

  4按〈八、千品〉来看,有「若人寿百岁」者共有六句:

  若人寿百岁,破戒无三昧,不如生一日,持戒修禅定。

  若人寿百岁,无慧无三昧,不如生一日,具慧修禅定。

  若人寿百岁,怠惰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励力行精进。

  若人寿百岁,不见不死道,不如生一日,得见不死道。

  若人寿百岁,不见最上法,不如生一日,得见最上法。

  

  5闇〔ㄢˋ〕:愚昧;昏乱。 (《汉语大辞典 (十二)》,p.133)

  

  3

  

  

  

  

  我今转付于汝,而取灭度,汝可守护!」64、《出曜经》卷 22〈广演品〉(大正 4,725b22-726a1):

  

  虽复寿百岁,不知生灭事,不如一日中,晓了生灭事。

  

  (1)释「虽复寿百岁,不知生灭事」

  虽复寿百岁,不知生灭事者,人在世间,无明自缠,不能得解,计百年之中,积

  罪无量,亦复不知生者、灭者,虽得出家为道,在如来法中不了生灭,恒在凡夫

  之地,不至无为也;斯非比丘沙门之业,远如来藏不近佛箧,是故说曰虽复寿百

  岁,不知生灭事也。

  

  (2)释「不如生一日,晓了生灭事」

  不如生一日,晓了生灭事者,人之在世,观达诸法,一一虚无,生者不知所以生,

  灭者不知所以灭,一一别之能知根本,临死之日亦不畏惧,无所怖难,所生之处

  神识不错,遭贤遇圣闻法得度,是故说曰不如一日中,晓了生灭事也。

  

  (3)取要言之

  取要言之。观痛所从生,夫人处世不知痛灭所兴(由灭而生),虽为比丘,不达沙

  

  门之行,是故说曰观痛所从生也。

  

  当观有漏尽,人之习行不达有漏,便当留滞三界五趣,流转生死无有出期。

  智者习行(先)观此有漏知所从生,知所从灭。(后观)生不知所以生,灭不知所

  以灭,渐渐得至无漏境界。(先由观生灭相至唯观灭相—由生灭随观智至灭随观

  智,后达生无所从来,灭无所至之不生不灭观)

  

  复当观察不动行迹,若复有人不能观察不动行迹者,便自堕落坠乎生死,虽

  处沙门非沙门行,虽处婆罗门非婆罗门行。由四事因缘虽深奥法者,若复学人,

  观察了知不动行迹,意不倾动亦不移易(由观灭起厌、离欲),渐渐得至登无为岸

  (灭、尽)。

  

  复当观察不死行迹,如人在世不知死生,死为神徙7,风去火次,魂灵散矣,

  身体侹直,无所复中。然此习道之人,荷服法衣,剃除须发,着三法衣,不能观

  察死之为死,生之为生,亦复不能修清净梵行。所谓不死行迹者,灭尽泥洹,是

  

  6此则故事显示了经典传诵 (及转译 )过程中,文本差误的情形。而对于汉语的读者,更为好

  奇、更有兴趣的可能是:怎样会从「生 -灭」讹转而变成与之「天差地远」的「水 -(白)鹤」

  呢?演变过程可能如下:

  (Prakrit) Pali: udaya-vyaya (生-灭) > Gandhari: udaka-vaya >

  Gandhari: udaka-vaka (Kharosthi) > Sanskrit : udaka-baka (水-鹤(鹭))

  ---J. Brough, The Gandhari Dharmapada, London, Oxford, 1962, pp.45-48.

  

  7徙〔ㄒˇ〕:1.迁移;…

《生灭观与不生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