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盂蘭盆經解
純果法師著
現在我們若要孝行父母,也應在于此日憶所生父母,爲作盂蘭盆供,以報現生父母恩,救濟七世父母罪,可是現在人們對于此盂蘭盆供之法,忽略了重要的意義,反而偏重度鬼神食,這一點上,實有錯誤,理應糾正,這才上順佛意,下承教旨,以免被人嘲爲啞羊而贻笑于遐迩。···
佛說盂蘭盆經解
純果法師著
前記
本經因緣
略述經旨
藏乘所攝
解釋經題
略說譯人
正釋經文
代跋
前記
中國自有盂蘭盆會,最先出在梁武帝大同四年,就有此勝會施設,以後此法逐漸普遍,在初時梁武帝依佛法製施行,設齋供佛及僧,求其滅罪增福,可是到了後來弊製發生,將供僧一法,變爲施鬼神食,實有違佛原則,世人未讀佛經,固然不能明其詳細,其實施鬼神食,肇始出在阿難的懇求,原非本經的立意。但本經佛令目連,要救其母重罪,須在七月十五日僧安居竟,自恣解夏日,備諸飯食百味供養十方衆僧,自有效力可見。所謂:“仰大衆之恩光,救倒懸之窘急。”這樣便可救濟其母脫離餓鬼道苦。
現在我們若要孝行父母,也應在于此日憶所生父母,爲作盂蘭盆供,以報現生父母恩,救濟七世父母罪,可是現在人們對于此盂蘭盆供之法,忽略了重要的意義,反而偏重度鬼神食,這一點上,實有錯誤,理應糾正,這才上順佛意,下承教旨,以免被人嘲爲啞羊而贻笑于遐迩。
現在此間一般僑胞們,年到農曆七月十五日,屠殺無數雞鵝豬鴨,鮮血腥燥淋漓,拜祭孤魂,創下無邊殺業,以此難怪當今世界戰禍頻仍,天災人禍接踵而至,此種災患,究其根源,皆由殺業而來,所謂弱肉強食,如願雲禅師雲:“千百年來盆裏羹,冤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現在社會這種殺業,我們站在佛教方面,應該負起佛陀慈悲的教義,把佛陀訓人戒殺的重負,應該多多灌輸到人們的心裏,使人有所悔改修來,共同戒殺,遷惡就善,這點神聖的責任,實在有待我們一般賢達的佛教徒們衷誠合作,有力的去推動它吧!
然而,我們應該針對現實,最好對于此經應該發揚推行,俾使世人了知年間七月十五日,是各方聖衆成道日,是佛歡喜日,每逢這個良辰吉日,一般人應該多造善事,以慈愛心,愛護動物,禁殺放生,作盂蘭盆供,拯救萬靈于塗炭,減少世界之殺業,如果我們能得“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以“好生曰德”爲懷抱,各不相殘,那麼這個世界豈不是一個和平的世界嗎?以是吾佛救世救人的聖意,庶幾才能發揚光大。佛子們:我們應該自勉吧!
癸卯年二月十五日純果寫于曼谷本苑佛說盂蘭盆經講解
本經講解大意分下。
一、本經因緣
講解此經,分析來說,照古經家所講,在未講經文以前,須要把一經的總義,先來一番提綱挈領,以作懸論,此類釋法,在教下各宗派的立說,各有各的長處釋法不同,如天臺則以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之五重玄義釋經。賢首則以教起因緣,藏乘所攝,教辯權實,分教攝經,教所被機,能诠教體,所诠宗趣,傳譯時年,通釋名題,隨文釋義之十懸門釋經。慈恩則以辨時機,論宗體,藏乘所說,說教年主,判釋本文之五門分別釋經,前諸古德分立門戶,雖以私人見地這樣釋法,固屬于一宗一派局部的偏向,但對整個佛教大體確有顯著推進,這是不能否認,因其各人對各人所趨向的宗系,闱明教體,發揮教義,辨說雖異,在大體上融會起來,終局都是歸到共同點,這在無形中把佛教教義推到極點,而産生了許多不同的派系,這些派系的分立,多是在唐朝,所以佛教在唐朗,可說是爲最繁盛的時期。
我們翻開佛教的史略,在唐朝太宗高宗時代,佛教的人材輩出無數,諸如賢宗杜順和尚,智俨和尚,賢首國師,清涼國師,圭峰禅師。慈恩的玄奘法師,窺基法師。天臺的湛然禅師。律宗的道宣律師。禅宗的慧能大師,神秀禅師。淨宗的道綽和尚,善導和尚。密宗的金剛智上師,不空上師。這些吉德都是在唐朝佛教中最顯著的人物,他們依其個人智慧的創造力,著說豐富,依個人見地,各弘經論,分門判教,大昌佛教教義,使後人閱讀,條序井然,一目了解,這種恩典,我們實在是很感激他們,現在我講這本經,經意雖然淺顯,在經前懸談,我也遵古法製約略的來提提一下,以辨明本經的立意要點。
佛教所講事事物物,大都由其因緣産生,離開因緣,就不能産生其他事物,所以世上那一種造就,都是由其因緣組合建立起來,大如世界,小如微塵芥子,比例來說,如一豆子,也須經過一段因緣,然後才能産生一粒豆子,豆子是內在因,陽光水土是外助緣,因緣會合,就産生一粒豆子,這樣世間,無論那一物體的造成,都不出因緣,世事既如是,出世之法,何嘗也不如是,現今吾佛出世,正也是爲著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如法華經說:“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舍利弗:是爲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佛爲衆生令入佛知見故的因緣,才說叁藏十二部經,現在佛說這本盂蘭盆經,就是在這許多因緣中的一個別的因緣。
佛說這本經的因緣,發端是由目連尊者,這段因緣,在本經已有詳細說明,現在我先摘一段來說,以作此經發起的序說。目連尊者,初得道果,要度他先亡父母,以報父母養恩,尊者以天眼觀察,尋見亡母墮在餓鬼道中,皮骨連立,爲饑所苦,目連看了,是很悲傷,便運神力,將飯送至鬼道,給他亡母吃,可是他亡母,一見此飯,悭貪惡習頓現,左手遮缽,右手搏食,飯未入口,變成炭灰,始終不能吃到一口,這種情形,以骨肉有關的目連看了,更是悲傷,未知亡母造何罪業,連這點飯還沒有福氣享受,目連受了這種創痛,他在慌張之下,情急智生,一直跑到佛所問佛,此即“子急告父,臣急告君。”以是本經的因緣,是由這樣而來的。
深一層說,佛說這本經的因緣,固然是由目連請求,佛才說的,但佛藉了目連的問辭,便發揮他救世救人的悲心,直接是救目連母親,間接是普救未來衆生,因未來衆生,劣性多屬悭貪業重,這種悭毒,淺的尚可圖救,深的將來的遭遇,必定和目連母同一命運,所以佛說這本經,目的是要普救這一類的衆生的。至于本經救濟的方法,在經裏已有詳細說明,現在我先把本經兩點重要意義,先來提說一下,這兩點就是:先明叁寶恩,次明法製。
先明叁寶恩,叁寶是人們最大的恩德,叁寶才能徹底救濟人們一切的苦難,是世間最大的福田,我們要明白一切恩中,唯有叁寶恩爲最,在本生心地觀經說:“世出世恩,共有四種:一、父母恩,二、衆生恩,叁、國王恩,四、叁寶恩。”前叁種,是世間恩,後一種,是出世間恩,世間恩雖大,但是未若出世間恩之大,我們遺體雖從父母而來,父母雖有教養之恩,但叁寶恩是養活我們的法身慧命,它像一盞黑暗的明燈,指示我們迷途的方向,使我們了生脫死,直到彼岸,所以叁寶恩比起父母恩,委實是大得不可比擬,它是超過一切的恩惠的。
次明法製,法製,在本經已有明文指示,照中國計算,農曆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這叁個月,是僧人結夏安居日,九旬加行,至七月十五日安居竟,就可自恣,所謂自恣,就是僧人在叁個月中,加工用行,有人斷惑證真,有人獲四禅定,或有疑犯,任他所舉,對衆忏悔,忏悔已,就可恢複清淨,獲得禅定解脫,成爲人天福田,故此日可說爲人們最勝植福消災日,人們能在這個日子,用飯食百味各種供具,供養那些自恣僧人,藉其福力,在生父母,康樂百年,七世父母,離苦生天,這種勝行,稀有功德,我們是應照佛法製遵行,自可報德,佛說這本經,爲的是要指示我們這種的法門,給了我們一個良好的機會,可爲報答我們父母的恩德。
二、略述經旨
凡每本經是有固定經旨,現在這本經的經旨,是出目連救母,目連出家,是出孝順,他一得道,就要度他先亡父母,這點,就是目連孝順的表現,所以這本經,就是以孝順爲定經旨。
講到孝順,這是每個人的天職,因父母是每個人生身之本,無論那一個人對于父母,是應履行這種的孝道的,倘若爲人不孝,那麼這個人就以禽獸無異了。
孝順,應分世間與出世間,現在先講世間,次講出世間,在一般淺意識的人,都知道父母是人們最大的恩德,父母生我養我教我,由微弱的身軀,一直教養成人,在這中間,做父母們不知受了幾多磨折,和幾多勞苦功高,這點,父母們是沒有半句怨言,尤其一般母親們流露出那一股母愛的精神,確是世間再無一樣可比做母親們那樣的偉大了,兒子們如夠懂得孝義的話,就應對他父母,如古人說:“君子頃步,而弗敢忘孝也。”相反的,如夠背恩不孝,敢說父母一句壞話,那麼這個兒子,有如佛世阿阇世王囚禁父母之類,不孝之名,贻爲萬世,這是一件非常的可惜的事!
我們想想,我們在乳哺時,屙屎放尿,推幹就濕,母親們都不怕一切的肮髒,平時母親們對兒子的關心,諸如兒子有病,母親們擔心如火,廢寢忘食,問神卦蔔,延醫煎藥,摩頭探額,關心備至,在在處處,都是表現母愛偉大的精神,孔子說:“父母唯其疾之憂。”像這樣父母恩深似海,功高罔極,古人已有這樣的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恩,昊天罔極。”
中國古時虞朝,有個大孝子,這人就是大舜,孟子說:“不得乎親,不可以爲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爲子,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底豫。”這幾句話,就是說大舜的盡孝,以爲不得父母歡心,自己就不可做人,不能順遂父母的心,自就不可以做人的兒子,由了這樣,就可知道大舜是個極盡孝養父母的人。
在四書裏,孔子也是一個極有力提倡孝…
《佛說盂蘭盆經解(純果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