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刍議

  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刍議

  

  一、東傳譯經時期(秦漢魏晉時期)

  二、八宗成立時期(隋陳李唐時期)

  叁、禅淨爭主時期(五代趙宋時期)

  四、宮廷密教時期(元明皇朝時期)

  五、經忏香火時期(滿清民國時期)

  六、人間佛教時期(二十世紀以後)

  

  --------------------------------------------------------------------------------

  

  前 言

  佛教發源于印度,經過二千五百余年的流傳,到了現在廿一世紀,已經成爲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

  

  當十叁世紀之後,佛教在印度因「印回之爭」而同時遭受兩教的排斥,致使佛教在印度沒落。所幸早在西元前二四九年,阿育王派遣了上千名高僧,包括他的太子摩哂陀與公主僧伽蜜多,分南、北往國外傳播佛法(見《善見律毗婆沙》)。其中,南傳佛教一直囿限于南亞諸小國,而北傳佛教自從傳到中國以後,由于漢魏東晉南北朝時代的譯經,以及隋唐的八宗成立,大放光彩,影響最爲深遠。進而中國佛教傳入日本、韓國、越南,乃至西方國家;漢傳佛教在佛教史上,對全世界一直扮演著承先啓後的重要地位。

  

  關于佛教流傳的階段性時期,根據《中觀論疏》記載,佛世時就有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說。甚至《金剛經》也以佛陀入滅後第一個五百年,乃至第二個、第叁個,甚至第五個五百年,而有「後五百歲」之說。

  

  民國太虛大師依據印度佛教發展的思想主流,分爲叁個時期:小行大隱時期(約西元前五世紀至西元前叁世紀)、大主小從時期(約西元前二世紀至七世紀)、密主顯從時期(約西元八世紀至十叁世紀)。

  

  其實,佛教自秦漢年間傳入中國,至今約有二千余年的曆史(二十個世紀以上),對中國文化産生了極爲深遠的影響,其間的流傳與發展,亦可分爲如下六個時期,茲簡略論述之。

  

  --------------------------------------------------------------------------------

  

  一、東傳譯經時期(秦漢魏晉時期)

  佛教究竟是在何時傳來中國的呢?根據《叁國志》說,漢哀帝元壽元年,也就是公元前二年,佛教就已傳入了大夏(即今阿富汗、烏茲別克、塔吉克間)地區,隨後便逐漸傳來中國漢朝的首都洛陽。

  

  但是,根據《後漢書》記載:佛教在漢明帝永平七年(六四),因帝夜夢金人而派遣博士蔡愔等人前往西域求法,以及在《曆代叁寶記》和《佛祖統記》中,又說佛教東傳爲永平十年。

  

  關于說佛教是從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傳來中國的時間之考證,此乃因爲在公元前一百叁十年左右,我國北方地區的大月氏(又作月支、月氐;其族屬學者主張不一,有藏族、蒙古族、突厥族、印度西提亞、氐羌等數說,習俗與匈奴相同)已經早就信奉佛教了。並且有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經》。在《浮屠經》提到了優婆塞、桑門、疏問、比丘、晨門等,這些都是佛弟子的稱謂,可見佛教在大月氏國中已經非常普遍了。

  

  其實,根據《魏書‧釋老志》記載,漢武帝北伐匈奴時,西域早已經有軍隊、商人、僧侶在傳播佛教了。甚至根據隋朝費長房的《曆代叁寶記》說,早在秦始皇四年(西元前二四叁年),當時有沙門釋利房等十八位賢者,攜帶佛經來華,卻被秦始皇所拒絕。不過實際上當時民間因爲已經有人在中印之間往來,他們不斷地把佛像、經書,經由西域逐漸的傳來中國,只是並未引起國家與社會的重視罷了。

  

  如果照上述說法來看,佛教東傳從個人零星開始(私傳),應該早在紀元前二百至叁百年之間。但是,近來中國總是采信永平七年之說,這是什麼原因呢?主要是因爲當時由漢明帝發起,派遣使者請來佛陀的舍利供養,以及佛典《四十二章經》的翻譯流傳,甚至迦葉摩騰(?-七叁,中印度人)、竺法蘭(中印度人)來華弘法,這時候佛法僧叁寶已經具備(公傳);加之漢明帝敕建白馬寺等史實,使得佛教在漢明帝永平年間傳來中國之說,更加爲人所肯定了。

  

  由此觀之,漢明帝之前就已經有民間的私傳佛教了;到了漢明帝時,才正式成爲國家公傳的佛教。

  

  當時,不但漢明帝助長了佛教公傳的發展,主要的也因爲有大臣、宮妃、民衆等,參與佛法的信仰,甚至出家爲僧;例如漢明帝的異母兄弟楚王英虔信佛教,更是一大助緣。根據《後漢書》說,楚王英經常齋戒,參與法會,甚至以缣帛供養叁寶,可見其對佛法之虔誠了。只是,如果照此說法,佛教東傳的時間則已經是在西元六四年之後的事了。

  

  盡管佛教東傳的確切年代,異說衆多。但可以肯定的是,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就有人嗜食胡椒、胡麻、胡桃、胡蘿蔔等植物;以及過去中國人一向稱中國以外的西域人士爲胡人,甚至編出《老子化胡經》,此中說明,該時期的一些佛教徒、商人,甚至僧侶在來往西域道中,早已把食物隨著佛法逐漸傳來中國了。

  

  其實,佛教究竟是什麼時候傳來中國的呢?也不一定是何年何月何日,總之應該是在秦漢之際,當時就已經有佛教徒在傳播佛法了。所以我們現在說佛教東傳二千年,就是根據《叁國志》,以及《西戎傳》所說的漢哀帝元壽元年,也就是西元前二年。依此之說,佛教東傳二千年,和永平七年之說,也不是相拒太遠,只是端看傳播的定准如何看法而已。

  

  佛教東傳中國後,迦葉摩騰和竺法蘭翻譯了中國佛教史上第一本佛經《四十二章經》。基本上,兩位從印度來華的僧侶,哪能立刻就通曉漢文,此中必然有中國的學者名儒參與。

  

  《四十二章經》的體例,我們對照後來所譯的經典,可以看出它不同于某一種經典的體例,乃類似《論語》,是由片段的格言集結而成。但是盡管如此,在佛教初傳時期,能有片爪鴻鱗的佛語法言,已經是非常的難能可貴了。

  

  除了《四十二章經》以外,在永平十一年,也就是西元六十八年到西元七十年,竺法蘭又翻譯了《佛本行經》、《十住斷結經》,這是繼《四十二章經》之後最早的佛經。

  

  竺法蘭是隨迦葉摩騰于永平七年來到中國,經過四、五年對漢文的學習、醞釀,此時從他所翻譯的《佛本行經》等經典中,可以看出他的漢學素養應該已經有相當的程度了。

  

  繼迦攝摩騰與竺法蘭之後,來華的西域高僧有安息國(古波斯,今伊朗)的安世高,月氏國的支婁迦谶、支謙,康居國(西域之古國)的康僧會,以及印度的昙柯迦羅等人。譯經高僧來華愈多,也開始有完整經論的翻譯。據載:安世高原爲安息國的太子,放棄王位而出家求道。他原本就通曉天文與醫術,又博綜經藏,尤精于阿毗昙學,一生奉持禅經,不但精通數國語言,甚至懂得「鳥獸之聲」(見《佛光大辭典》)。來到中國後,很快學會了漢語,從桓帝建和年間到靈帝建甯年間(一四八至一七二),二十幾年之中翻譯了許多佛經。其中,較重要而且有影響力的是《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大小十二門經》、《道地經》、《人本欲生經》等。所譯的經典多屬小乘,以宣揚法數與禅觀爲主,如《安般守意經》是一部禅定修行的指南書,經中指出數息、相隨、止、觀、還、淨等六階段禅法的過程,對後世修行人在禅觀方面的指導,有很大的貢獻。

  

  安世高之後,相繼的有支婁迦谶(一四七-?)、安玄(漢代譯經家,安息國人,生卒年不詳)、嚴佛調(漢代僧,臨淮(安徽盱眙)人)、支曜(東漢譯經僧,西域人)、康孟詳(東漢譯經家,其祖先爲康居國人)、竺大力(東漢僧,西域人)、昙果(東漢譯經師)、維祇難(叁國吳僧,天竺人,生卒年不詳)、竺律炎(叁國時代譯經僧,印度人)等,也相繼翻譯了《般若道行經》、《般舟叁昧經》、《寶積經》、《法鏡經》、《首楞嚴經》、《成具光明經》、《四谛經》、《修行本起經》、《中本起經》、《法句經》等,此中尤以支謙在西元二二八年所譯出的《阿彌陀經》,比之鸠摩羅什所譯的版本,早了一百多年。

  

  康僧會(﹖-二八○)是叁國時期來華的康居國僧人,也是促使佛教在中國長江以南紮根的重要人物,他在漢魏齊王嘉平叁年(二五一)譯出《六度集經》。在此前後,昙柯迦羅和昙無谛也分別翻譯了《僧祇戒本》、《昙無德羯磨》,使得中國的譯經事業從經典到律藏,在內容上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到了公元二百六十年,也就是魏蜀吳叁國時期的魏元帝景元元年,中國第一位出家人朱士行(二○叁-二八二,叁國魏僧)辛苦的往于阗(西域古王國,位于新疆西部,即今和阗之地)求取《大品般若經》,後經竺叔蘭與無羅叉譯出《放光般若經》。此經在東晉時代,普遍受到研究,這也是中國有般若經典的翻譯之始。

  

  在晉代的漢譯經師當中,譯經數量最多的,首推西晉的竺法護,他從西元二六五年至二七四年間,先後翻譯了《寶藏經》、《修行道地經》、《光贊經》、《賢劫經》、《彌勒本願經》、《普曜經》、《無量壽經》等,一百五十四部叁○九卷的大乘經典。在此同時,竺叔蘭又于晉惠帝元康元年(二九一),翻譯了《放光般若經》、《維摩經》、《首楞嚴經》,甚至在晉元帝永昌元年(叁二二),帛屍梨蜜多羅翻譯的《大孔雀王神咒經》,是爲密教的經典翻譯之始。

  

  《十誦比丘戒本》是竺佛念(涼州(甘肅武威)人)與昙摩持(西域僧,前秦建元年中抵長安),在晉孝武帝太元四年(叁七九)所譯。五年後,竺佛念又與昙摩難提(兜佉勒國人,前秦建元二十年(叁八四)至長安)譯出《中阿含經》五十九卷;翌年,昙摩難提獨力譯…

《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刍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