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礎學之佛學問答(2) 釋照光法師 問:在念佛堂誦經時,有人不誦經了能否隨意走動?若誦經開始了,來晚的居士能否再進入?對誦經的居士或者看不到的衆生有影響嗎?是否有過失? 答:大衆在一起共修或者誦經時,都要遵守道場的規矩。在誦經或是念佛打坐開始後,就不可以隨意走動了。若是隨意走動就會擾亂大家,令大家心神不安。俗話說:“甯攪叁江水,不動道人心。”若因自己隨意亂動而擾亂了其他同修的心境,這樣有很大的過失。 大衆共修之時,都要遵守時間,不可在共修開始後再進入道場。因爲自己此時再進入共修之道場時,很容易幹擾其他同修。 問:有精神問題或業力病現前,不能控製,有時能念佛,有時哭鬧,有時亂走動,這樣的居士能否在念佛堂參予共修?而別人應對此事報以什麼樣的心態? 答:在共修道場中是不允許這樣的人參加的。因爲這種有病的人他(她)會幹擾其他同修的心境,所以是絕對不允許參加共修的。 有人以爲佛家是以慈悲爲懷的,所以就不能把這樣的人拒之于門外。這種認爲是錯誤的,因爲這種有病之人參加共修的目的,是想通過共修而令自己的病好。但若是因自己的過錯擾亂其他同修的心境,這樣不僅不會令自己的病好,而且還會造下惡業。 問:有位居士曾發心出家,但因有別的因緣相纏,沒有能出家,這樣是否爲打妄語呢?有罪過嗎? 答:若自己曾經發心出家,但是因爲有特殊因緣未能滿願,這樣沒有罪過。但若是已經受了大乘菩薩戒或者是密宗叁昧耶戒的行者,若因對世間生起貪愛而退失自己先前所發的願心,如此是有罪過的。因爲在大乘戒律中有失毀誓言罪。 問:經忏是一種忏悔的法,有人病得很重,經過念誦《地藏經》或者其它經典會很快好起來。請問師父,這是否是冤親債主聽到後受益了嗎? 答:是的。念誦經典有很大的功德。若給身體有病者發心念誦,則會令病者的業障減輕,身體很快康複。若是所得之病爲冤親債主纏繞,則爲其誦經可令冤親債主獲得誦經之功德而離開彼病人。 問:有時看到一些事情後心中生起煩惱,但想到說出來後就會犯口業,可心裏很不痛快,這是否算伏煩惱? 答:這種不能算是伏住煩惱,只是一種強烈抑製而已。 所謂伏煩惱者,即是當自己心中有煩惱生起時,即刻用禅定或是用智慧抉擇後將其滅去,然後能安住于自心清淨的境界而不再爲八風動搖,如是才算是伏煩惱。 問:印刷紙佛像與塑佛像的功德是否一樣?刻弘揚佛法的光盤與印經書的功德是否一樣? 答:不管什麼樣的佛像,只要能起到廣泛接引衆生的作用,其功德就非常大。同理,若是在寺院道場裏塑造佛像,其功德就要比在個人家裏塑造佛像的功德大,因爲在寺院道場裏所造之佛像能起到廣泛利益衆生的作用。 造佛像必須要遵守佛陀所留下來的量度,若是隨意亂造,也不能得到那麼多的功德。這在《造像量度經》裏有嚴格的要求。 至于刻光盤與印刷經書的問題是這樣的,一般來說我們所刻之光盤都是一些講法的光盤,這和佛陀金口所講的經典還是有區別的。佛陀所講之法語乃是由自性流露之金剛語,具足無邊的加持力,故凡有經典之處皆有龍天護法護持,因此印刷佛經和刻錄一些講法的光盤還是有一點差別的。即使是刻錄一些讀誦原經的光盤也和印刷經典有差別,因爲有哪一個容易讓人得到利益的問題,還有保持時間越長的功德越大。 問:怎麼樣能確切地判斷一個命終的人有沒有往生? 答:若是一個人命終八個小時後,將手放在亡者頭頂佛穴上空半寸之處能感覺到有熱氣,這就可以證明亡者已經往生極樂世界了,這是淨土宗一般的認爲。若是在亡者命終時見到佛菩薩等來接引,這也是往生之瑞相。在火葬後見到有舍利子等,也是往生的迹象。但有些人是在中陰身時往生,這就很難在外表上看出往生的迹象,這就需要用《地藏木輪相法》或者是《妙吉祥占蔔法》及《觀音占蔔法》等占蔔法來占察了,或者用祈夢法也可以得知。 還有一些臨終者出現的瑞祥是否是真正的瑞祥,這也要通過一些具有修證的大德觀察才能值得相信,所以對于如何觀察亡者有沒有往生,最好還是經過成就者的證明比較好一些。 問:亡者臨終時一般都神識顛倒,助念還有益否?亡者是否可以獲得利益? 答:爲臨終的人助念是有必要的,正因爲臨終的人都很顛倒,我們才要爲他(她)助念,以我們的助念幫他(她)提起正念。但是助念是有一定要求的,助念的人戒律一定要清淨,若是助念團中有破根本重戒之人,就會障礙亡者往生。助念的人必須要懂得如何對亡者進行開示,若助念之人只知道一味地念佛,而不懂得如何爲亡者開示中陰之境界,這樣的助念雖然有一點功德,但對亡者來說利益不是很大。 亡者死後要經曆法性中陰、生死中陰等境界,在這些境界中亡者往往會被迷惑,而淪落于輪回之中。因此就要靠助念之人給予開示,令亡者在中陰中能正確地選擇投生的道路。 但是現在有很多居士或是出家人不懂得中陰中所生之各種境界,而爲亡者亂作開示,這樣不僅不能利益亡者,而且還會使亡者更加迷惑,以至于令亡者墮落輪回,這樣的助念不僅沒有功德而且有很大的罪過。若是亡者因此淪落于鬼道,必定會以嗔心對那個令自己顛倒墮落鬼道的人進行報複。若是自己實在不會爲亡者做開示,倒不如實實在在地爲亡者多念幾句佛號的好。 問:中陰身境界中見到非常明亮的光都是魔道之光,見到柔和暗淡的光都是佛光,是這樣的嗎? 答:不是的。在中陰中見到非常強烈耀眼的光明都是佛菩薩放出來的光,若是見到旁邊出現柔和暗淡的光則是魔王和惡道的光明。欲詳知中陰之現象請閱讀《中有救度解倒懸》一書。 問:出家師父送給在家居士東西,此居士是否可以接受? 答:一般來說,僧衆的東西,在家人是不可以享受的,所以在家人最好不接受。若是師父非給不可,又很難推脫,這時可以接受,但是自己還要對師父做供養,不能白拿出家人的東西。 若出家人所給之物不是屬于他自己的私物,而是常住物則最好不要,否則會成全了這個出家人犯盜戒。 問:發菩提心之大小,在果位上有什麼差別? 答:行者若在因地中發心廣大,將來證果亦是很大。同理,若是發心較小,所證之果也必然不大。如阿羅漢只發起出離心,無有發起菩提心,故只能證羅漢之果位。《佛說演道俗業經》雲:“畏無量生死,周旋之艱難,心已懷恐懼,唯欲求自安,坐禅而數息,專精志安般,觀身中惡露,不淨有若幹,棄捐叁界色,斷欲得自安,不能修大慈,唯志樂泥洹。”辟支佛在因地中雖發起了菩提心,但其發心乃是有求之發心,非是菩薩無漏之發心,故所證果位仍然屬于小乘果位。《佛說演道俗業經》雲:“本發菩薩意,志慕大乘業,但欲著佛身,不了無適莫。” 再者發心大的行者,因其發心之故,可快速圓成佛道,而發心小者成佛就比較慢了。在因地中因發心廣大,將來成佛以後度化衆生的事業也非常廣大。 問:弟子常在佛前發願成佛,要學習地藏菩薩一樣救渡衆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而自己現在自渡尚且不能,何以渡衆生出苦海呢?象我這樣是否發的是空願呢?屬不屬于欺騙佛陀? 答:行者在修行中必須要發起廣大的願心來,雖然自己不能一時間圓滿所發之願,但是要盡力照著自己的志向去做,這樣就不屬于是空願,也不屬于欺騙佛陀。如《楞嚴經》卷六雲:“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修學大乘之行者必須要先發起廣大的菩提心來,然後再依著自己所發的願心一點點地去做,直至成佛。所謂發心度化衆生者,乃是願菩提心。照著自己所發的願心一點點地去做,這種是行菩提心。先有願菩提心才能有後來的行菩提心,這是一個先後順序。以是故知,自己發完願後,沒有完全做到,這並不是空願,也不是欺騙佛陀。 若人能一念間發起菩提心,其功德不可思議,不可稱記。龍樹菩薩說:“若其功德有果色,盡虛空界不能容。” 問:密宗的行人持戒有無大小差別之分? 答:這要看自己所受的是什麼戒了。在密宗裏除了共同的金剛叁昧耶戒外,還有所受的小乘戒律。例如:金剛阿阇黎和瑜伽士的戒律就和一般人的戒律有很大的區別。如,在家人的戒律和出家人的戒律就不同了,雖然在金剛乘的叁昧耶戒上是沒有大小的,但是出家人現僧寶相,守持別解脫之具足戒故,在家人應恭敬之。在共同的金剛叁昧耶戒來說是一樣的,沒有大小之分。但是若從個別所受的戒律來說是有差別的。 密宗雖然是無上金剛乘,但所守的根本戒律,仍然是以小乘別解脫戒和大乘菩薩戒爲主。 問:密宗的供品裏有用海螺供佛者,不知是何理由? 答:密宗供右旋式的海螺是延續印度的習俗。右旋式的海螺在藏地來說是吉祥物,故藏族人就將海螺供佛了。據說古印度之人也認爲右旋式海螺乃是吉祥物,故以此做供佛之物。海螺代表音樂,所以是音樂供養之意。再往深了說,海螺代表空性的意趣。 問:供養諸佛菩薩,是否要供品豐富,功德才會很大。 答:若是自己有能力做供養,供品當然要豐富了。但是若自己沒有這樣的能力,只要盡自己心就可以了。 供養佛菩薩的功德大小,最主要是要看自己的心夠不夠虔誠。若自己沒有恭敬心,就算是供品再豐富,也沒有多少功德。若是自己有能力做豐富的供養,但因爲自己悭貪不舍,而不做豐富供養,這樣所得功德就不大了。若自己是以菩提心攝持而供養佛菩薩的,那麼無論供養的豐富與否都會有很大的功德,因此修學大乘教法的行者當以菩提心攝持而行一切修持。 問:在不潔… 《佛教基礎學之佛學問答 2 (照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