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劍輪
前言
今天我們開始進行《利器之輪》這部論的口傳和講解。在聽法以前,我們應該首先培養正確的聽法的心。故此,我們應該想,爲了要成就佛果而利益一切有情衆生,我現在就要好好地聞法。這是大乘佛法的心態。
如同寂天祖師(Shantideva)所說,要在來生再次得到人身,機會幾乎等于零。雖然我們不能說絕對沒有任何機會,可是可以說是機會幾乎等于沒有。下次再得人身的時候,都不知要等到什麼時候了。所以,我們不能浪費此人身,必須利用它取得心要。如何取心要呢?這正是現在要講的內容——《利器之輪》這部論裏面的法要。
《利器之輪》的作者是法護大師(Dharmaraksita)。他是阿底峽大師(Atisha)的師父。阿底峽大師有許多老師,好像是一百五十多位。在這些師父之中,阿底峽最主要的師父有兩位,其中一位是法護大師,另外一位是金洲大師(Serlingpa)。阿底峽曾經依止法護大師十二年,得到了《利器之輪》等的傳承。此後,在西藏,阿底峽大師把《利器之輪》傳授予種敦巴(Dromtonpa),種敦巴又把它繼續傳下去,一代一代地至今未斷。
《利器之輪》是衲的每天課誦功課內容之一。傳統經論的傳授,有不同的方式,譬如有沿用經文傳統解釋方法的角度開示的傳統,或者師父按照自己修行的親身體驗所給的經驗引導等等。衲的《利器之輪》傳承,得自恩師赤江金剛持(Kyabje Trijang Dorje Chang)。當時,衲只有緣聽受上師的口傳和傳統直解,而很可惜沒有福報遇到赤江大師給予其經驗引導式的傳授。
雖然,《利器之輪》的格式和《菩提道次第廣論》有所不同,可是它的內容還是《菩提道次第廣論》裏的叁士道範圍內的。《廣論》以叁士道概括修行的內容,我們一級一級學修上去。如果我們的師父有神通,那麼師父就會告訴我們,現在你修到哪一步了,下一步應該如何如何。衲沒有任何神通,所以沒辦法告訴大家你修到哪裏了。不過,我們根據《廣論》觀察自己的心,就能知道自己走到了成佛之路上的哪一階段了。在座的大家,多少都有聽過叁士道的教法,這就像有一點懂事的幼兒園小孩那樣。當然,每個人的境界不同,衲也不能說在座中一定都是像幼兒園小孩的程度,但普遍來說,大家是類似在這個程度。幼兒園的小孩,有點開始懂事,在老師的教導之下,他會慢慢有進步,可是他也不是很穩定,有時會開心,有時會吵鬧。慢慢地,我們學習把痛苦減少、把快樂增加,然後進入中士道,認識輪回的苦。在下士道和中士道範圍裏,我們主要是對付自己的苦。在上士道中,主要是修菩提心,改變自己的心,而利益一切衆生,幫助他們解除苦。《利器之輪》的內容,主要是講這部分,也就是轉心、菩提心部分,但這不代表說我們不需要下士道和中士道。下士道和中士道,我們是必須經過的。這本論裏面少提及它們的內容,是假設我們已經經曆過了下士道和中士道,而並不是指我們不需要下士道和中士道。今天,我們估且大概地講解一下《利器之輪》,算是和此論結一個緣。如果我們要去修它的內容,這實在是不太容易的,很難指望能修得很好,可是,能聽一次而心向往之,也已經是很殊勝的了。
現在我們認識一下本論的名字。它的全名是《製敵要害利器之輪》(Theg-pa chen-poi blo-sbyong mtshon-cha khor-lo)。衲剛才說過,對此論的內容,我們恐怕難以修得很完美,可是,單單聽一次,已經對我們利益很大了。實際上,哪怕單單聽到它的名字,而細想它的意義,已經利益很大了。單單它的名字,已經足夠我們去參一兩個月了。“利器之輪”是指一種武器、一種用來對付仇敵的兵器。我們在世上,可能有很多仇敵,佛經裏有時會提到有色身的魔、沒有形象的魔等等,可是這裏說的“仇敵”,是指我們內心中的魔、內在的敵人,而不是指外面的仇人或者什麼魔。要降伏外在所有的敵人,是不可能的事。從人類曆史開始,我們就扔石頭,後來用矛,再後來我們用原子彈,可是敵人還是沒有被解決掉,世界還是在打,而且很明顯戰爭沒完沒了。爲何外在的敵人好像越來越多呢?這是因爲我們的我愛執越來越強的緣故,所以會有敵人不減反增的感覺。“敵人”的概念,其實來自我們的我愛執。修心的著手點,就是對付我愛執。學習修心、學習《利器之輪》,就是對付我愛執的辦法。我們的痛苦,都來自敵人。敵人,來自我愛執。我們碰上的痛苦的事,都是以前種下的某種惡因的果報。當初我們爲何種下這樣的因呢?這正因爲我們被我愛執驅使而造作的!這裏做個比喻,這就好像我們的心裏有兩個人物那樣,一個是好人,一個是壞人,而一直以來,都是壞的那個在當老板、作主的。所以,我們必須把我愛執除掉。首先,我們必須認識清楚,要分清到底誰是好人、誰是敵人。然後,我們開始處理敵人。要除掉我愛執,但這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辦到的事,必須慢慢一步一步地來。我們不可能馬上就能成功趕走這個敵人,可是,我們用《利器之輪》的修心方法,就類似每天都抽敵人一巴掌,哪怕我們一時半刻不能馬上成功地趕走這敵人,但起碼我們不讓他像以前那麼安逸地呆在心上。我們每天抽他一頓,慢慢地,他就覺得這裏不安樂了,終于有一天,他就煩了,就會終于離開了。所以,這種“利器之輪”的威力是很大的。
如果我們要按照《利器之輪》修行,就必須按照道次第裏面的六前行方法來進行,譬如打掃地方、安置佛的代表物、排列供品等等,然後坐下來念誦上師相應等祈禱文,然後開始修誦、禅思《利器之輪》內容。修菩提心者,不外乎按照七重因果修心法或自他交換修心法此二者來修心。七重因果修心法中,在修至增上意樂時,便是和此《利器之輪》呼應的章節。
現在開始講解正文。我們按照原文逐段來解釋:
禮敬大忿怒尊閻魔敵
首先是解釋禮敬句。這部論的禮敬對象是“大忿怒尊閻魔敵”,此亦即指大威德金剛,所以作者是在論首先向文殊化身大威德金剛致敬。
“大忿怒尊閻魔敵”這句,其實有兩重意義。了義的大忿怒尊閻魔敵,是指空樂不二的境界;以世俗層面解釋的“大忿怒尊閻魔敵”,則是上述空樂不二的境界所顯現出來的外在的本尊大威德金剛。
本論的作者法護大師,是一位主修大威德金剛的密法行者。衲這樣說有什麼根據呢?根據就是這裏的禮贊句。作者在論首首先就禮贊他自己的本尊大威德金剛。
本論的作者法護大師,是一位主修大威德金剛的密法行者。衲這樣說有什麼根據呢?根據就是這裏的禮贊句。作者在論首首先就禮贊他自己的本尊大威德金剛。
有些對藏傳佛教不理解的人,可能會對這些忿怒本尊很困惑。爲什麼他們這麼凶的模樣呢?是不是他們有嗔恨心呢?其實不是這樣的。佛的忿怒相,是表義降伏內在的我愛執的意思。他的四顆獠牙,是表義已經降伏四魔的意思。所以,對這些表義,我們必須明白。真正的行者,在修忿怒尊的時候,譬如說瑪哈嘎納護法時,他們會采用很長的法本,和《利器之輪》合並來修行,這樣地修上一整天,譬如說,他們會陳設很多供品,然後觀想自己的身體融入了這些供品裏,一並供養了出來,藉以消除自己的我愛執。
現在講以下的八句:
孔雀漫步毒林時,園圃藥草縱多美,孔雀于彼不生喜,依毒精華以活命。
勇士身處輪回時,花苑喜福縱多美,勇士于彼不生貪,身居苦林以活命。
古代傳說,孔雀不喜歡一般人認爲美好的花草、藥草,反而喜歡別人所害怕的毒草。別的禽鳥所害怕的毒草,孔雀一點都不怕,更會仰首闊步地在毒草叢中漫步。在這裏,“孔雀”是指“勇士”,而“勇士”亦即菩薩的意思。文裏的“花苑”是比喻輪回裏的世間福樂。這是比喻菩薩可以潇灑地在輪回裏穿梭,不染著煩惱,也不貪圖輪回裏的世間福樂,反而甘于受苦。
下士道、中士道、小乘的行者,都畏怕輪回之苦,可是上士道、大乘的菩薩行者,由于他們主修菩提心的緣故,他們的目標是相反的。爲了成佛,爲了利益其他有情衆生,他們無懼輪回。這裏指的是真正的上士道、大乘的修行人,而不是像我們這樣的所謂的“大乘行者”。我們的情況有點特殊,雖入大乘,卻並無絲毫大乘之心,唯在嘴巴上自稱“大乘行者”而已。我們甚至可能連小乘的心也沒有,因爲我們仍然迷在輪回福樂上,無法生起欲求解脫之決心。可是,如果我們發心修行淨土,譬如說我們以後去到了極樂世界,那麼阿彌陀佛就會是我們的老師。在他的教導下,我們慢慢在淨土中進步。然後有一天,我們真正修成了菩提心,到了那個階段,我們的阿彌陀佛師父,就不會叫我們繼續在淨土中“享受”了,他會教我們回去輪回裏,因爲此時的我們,已經可以像孔雀遊走于毒林那樣,穿梭于輪回之中,而不染著煩惱,不生畏懼。
渴求己樂之懦夫,由此因故而受苦,甘受痛苦之菩薩,無畏力故常歡樂。
我們一輩凡夫,一直在輪回裏受苦,是什麼原因呢?真心的修行人,必須學習觀察苦,並觀察它的來源、成因。到底爲何有苦?到底爲何有輪回?實際上,這是因爲我們的心很小、很狹窄的緣故,所以我們無法發起菩薩的大心。菩薩成就了他們的果位,這又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爲他們發起了大心,不怕痛苦。我們也可以看看佛陀。他是怎樣成爲我們皈依對象的呢?總之,我們對佛、菩薩、聲聞、羅漢、凡夫都一一觀察,看看他們的差別到底在哪裏,對我們的修行會有很大幫助。我們佛壇上的佛像,雖然只是世俗的佛陀代表,可是如果我們透過他們,在每次看到這些佛像的時候好好仔細思維,譬如說我們思維佛陀當年發了什麼願、成就了什麼…
《《修心劍輪》噶登派修心論著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