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請入普賢願海

  敬禮大行普賢菩薩摩诃薩!

  諸位菩提道友:

  大家知道,華嚴會上,普賢菩薩親告善財童子:欲成就如來無量無邊功德,應修普賢廣大行願。由此演說了一部含攝一切佛子行願精華的《普賢行願品》。從此,印、藏、漢地,都遵修此經,作爲成就菩提的圓滿正因,積資淨障的無上方便,回向功德的必修功課。因此成爲顯密諸宗修持佛子行願的最勝儀軌。

  經中普賢大士發願往生,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以期圓滿佛果,揭示了一代時教以淨土爲歸的甚深旨趣,而成爲淨土重要經典。普賢行願力量不可思議,臨命終時,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一切時中引導行人,一刹那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化生,蒙佛授記,從此圓滿普賢願海,分身塵刹,普度群生。因此本經是修積淨土資糧的最殊勝方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捷徑,是深入聖者境界的要門。

  我們欲學無上乘,初步須正,初步正則步步正。這初步即是熏修普賢行願。願與行如車二輪,必須互相資助,才能在菩提道上輾轉升進,直趨佛果。廣言之,菩提道的任何修行,都應以立願爲前導,才能入于正軌。因此應發出離願、持戒願、不忘菩提心願、利益衆生願、不離同分菩薩願、不離善知識願、常見諸佛願、趣入無障礙境界願等等,而這一切都統攝在普賢願海中。因此,普賢行願實爲開展如海菩提行的大導師,從今乃至菩提果之間時時應當熏修的根本願輪。

  修學禅、淨、密等即生成就的圓頓法門,必須首先開發大乘行願,作爲入法正因,否則蒸沙做飯、無因求果,縱然曆經多劫,也無法成就。因此,需時時奉持普賢行願,才是無上正等正覺的發心,才能攝持自心勇猛求證菩提,顯發自性無量功德,而速成道果。

  沒有願王攝持,凡夫自诩修習最上乘,實則分分秒秒攀緣五欲,愛著輪回,或者,墮于禅定喜樂、寂滅深坑。沒有向上的願力,只是隨業流轉而已。沒有深深種下菩提行願的種子,如何能開出菩提的繁花碩果?所以,希求無上菩提,必須首先熏習普賢行願。

  經雲:“若人于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此經一人受持,即一人成佛;萬人受持,即萬人成佛。一旦內心與普賢願王相應,決定在虛空界盡之間,相續不斷發生作用,內心以願王攝持,能最廣大地開顯自心無量功德,因此能永離一切惡趣因緣,攝集一切大乘順緣,滅盡佛刹極微塵數罪業,獲得一切相好、智慧、種姓,不久即如普賢菩薩,速疾到達菩提樹下,成就無上菩提。

  正因爲開展普賢行願的法行,能成就從暫時增上生至究竟成佛的一切功德,因此經中再叁贊歎依《普賢行願品》作十法行的殊勝利益。它是成辦一切大乘修行的基石。

  善財童子的化身——法王如意寶,曾經教導我們,興盛佛陀的聖法、以佛法利益衆生,對此成辦的最根本因素,即是發普賢行願。而引導衆生往生極樂世界,也以念修《普賢行願品》爲根本基礎。我們應當追隨法王如意寶的足迹,爲了佛法的興盛、衆生的利樂,爲了自他圓滿成就無上菩提,而共同修習普賢行願。

  爲此,我倡議大家共修普賢行願,依于《普賢行願品》行持讀誦、受持、開演等法行。這樣,大家都有機會生起最殊勝的大乘善根,而且能把自己的善根融入到千萬修行者的善根海洋中,乃至虛空界盡之間,無有窮盡。爲了實現我們共同的成就菩提、利益有情、興盛佛法、往生極樂的願望,讓我們攜起手來,同入不可思議的普賢願海。

  益西彭措

  二零零九年農曆七月初十

  

  請入普賢願海

  益西彭措堪布 講述

  今天是佛轉*輪日,也是普賢雲供法會的第叁天。一方面想起世尊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後,大慈大悲爲人天爲主的衆生轉了無量*輪,將一切有緣衆生安置在暫時、究竟的安樂果位,身爲佛弟子,應當感念佛的深恩大德。另一方面憶及大恩上師前世爲善財童子,在華嚴會上親領普賢大士的法教,在當今時代引導衆生大量念誦《普賢行願品》,因此我們才能在吉祥的時日共修普賢行願。

  時節因緣不可思議,隨著因緣在時空中積聚,總在不期然中顯現許多必然的結果。今天晚上,我也想暢所欲言,和大家講點話。

  佛轉*輪的目的

  首先,佛在菩提樹下悟的是什麼呢?佛在臘八這一天,夜睹明星大徹大悟,當時便說:“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執著,一切智、無師智、無礙智自然現前。”所以,佛悟的是“一切衆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

  其次,佛爲什麼要到世上來廣轉*輪呢?《法華經》的一句話可以作總的解釋: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欲令一切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即佛是如何知、如何見的,也欲令一切衆生悟入同等的境界。抱著這樣的悲憫本懷,佛來到這個世界,契合無量衆生的根機,相應地引導,直至最終徹悟諸法實相。

  佛轉的*輪,一般歸納爲叁類:

  初轉*輪演說四谛等法門,宣說苦集滅道,告訴我們怎樣是流轉和還滅的緣起,破除我們樂著生死的癡心,激發我們希求涅槃的心,最終把我們的心引入解脫道中。

  二轉*輪宣說空性無相法門,開示從色法到一切種智之間的一切諸法,無有微塵許的實有自性,破除我們對于人我和法我的執著心。

  叁轉*輪開示如來藏等,關鍵是讓我們懂得客塵的有爲法是虛假的,是本來沒有的;本有的是如來藏,具足恒河沙數自性功德,由此引導我們恢複本性而成佛。

  盡管宣說了這麼多的法門,但究竟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讓我們開發佛性而成佛,這就是世尊降生世間轉*輪的總目的。

  《華嚴經•出現品》有個很明顯的比喻。佛說,譬如一幅畫卷,大如叁千大千世界,裏面畫有叁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事物,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人天動物,應有盡有。這幅畫卷收攝在一個極微塵中。這時,有個具天眼的人無障礙地見到在極微塵裏有包含叁千大千世界一切事物的廣大畫卷。爲此,他巧施妙法剖開微塵,原原本本地展現出這幅廣大畫卷。

  比喻的喻義極深,指示我們凡夫一念極微小的心中,含藏如來無量無邊的自性功德。但凡夫被客塵煩惱障礙,不知道就在自己的貪欲、嗔恚、愚癡中有佛結跏趺坐,有如來眼、如來身、如來智。對這項重大的事實,無量衆生都如聾如盲,全然不知。只有佛眼透徹,現見衆生的無明殼中含藏如來無量無邊的性德。因此,佛以大悲心要轉妙*輪,開出衆生的如來藏,普令成佛。

  大方廣

  叩問自己:這個身體是我嗎?身體是地水火風假合的假象,旋生旋滅。如果身體是我,那在死後身體燒成灰時,我到哪裏去了?分別心是我嗎?分別心起起滅滅,前一念剛滅了,後一念又生起,如果分別心是我,那分別心滅了,我也應滅了。所以,身體、分別心都不是我。那“我”是什麼呢?《華嚴經》用大、方、廣來描述我們自己的體、相、用。

  觀察自己:現在我的身體坐在房屋裏,房屋是建在地球上,地球漂浮在太陽系裏,太陽系處在銀河系中……。展開來,一切淨穢刹海都在虛空裏,而虛空在我的真心中。因此相信我的真心是周遍一切處的。

  有一則典故:孔子的弟子——曾子,對母親非常孝順。有一次,曾子上山砍柴去了。正好此時,家裏來了客人找他。等了很久不見他回來。母親沒辦法,就用牙齒咬自己的手指。曾子在山中忽然感到心痛,就背著柴趕緊回家,問母親:“出了什麼事?”母親說:“家裏臨時來了客人,我只好咬手指告訴你。”(《二十四孝》)曾子的家離山上有很長路程,如果心體不是周遍的,在這邊咬著手指,怎麼能在那邊接收到呢?

  再觀察:前一天是在我心裏過的,前一個月也是在我心裏過的,前一年、前一生乃至過去無量生都在我心裏。下一天、下一年、下一生,乃至未來的無量生也都在我的心裏過。因此相信我的真心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是周遍一切時的。

  所以,心體是橫遍豎窮的,一切法都不離心,都是以心爲體,這個體就是“大”——絕待(絕對)的大、沒有對待的大。

  有兩種法才有所謂的相對,一切法都以心爲體,本來是不二的心,和誰去對待呢?一般說的房屋比桌子大,是相對桌子說房屋大,但心是絕對的大。一切法都從心産生,心體常遍,所以是絕對的“大”。

  “方”是指心的相大。比如一盞燈,光、熱、黃色是它的相貌,心的相貌又如何呢?它有哪些功德相狀?佛經上說,心體上本來就有恒河沙數的自性功德。智慧光明、常樂我淨、一切殊勝的妙德,都在本體上圓滿具足,這就是“方”的意思。

  “廣”是說心的作用廣大,能隨十法界的因緣造成十法界。或者說,心隨雜染和清淨的因緣,造成種種凡夫和聖者的世界。一切世界都是由心造出來的。

  比如,我們心裏起了貪嗔癡、造十惡業,就變現叁惡趣。我們心裏相信因果,斷惡行善,就造成欲界人天。我們心裏厭舍欲界,專注一緣修定,就造成色界、無色界。我們心裏修習四谛、十二緣起,斷除我執,就造成聲聞、緣覺法界。我們心裏發菩提心修持六度,就造成菩薩佛。推演開來,無量無邊的染淨現象,都是由心造作的。從心體上能發起一切作用,所以是廣。

  還本歸源

  大家扪心自問:我是可悲的人嗎?我的行爲是正常的嗎?想法是正確的嗎?此時此刻的生活是真實的嗎?

  一個人的可悲不是在他沒有吃穿,而是他本有佛性寶藏,卻置之不顧,反而馳求虛假的名利、聲色,在無可把捉中執捉,在毫無實義中製造意義。

  外在的聲色只是空花泡影,唯有心最尊貴、最微妙。生命的意義何在?就是要把自己的佛性喚醒過來,把本有的功德顯發出來,把迷失的衆生喚醒過來。除了心之外,一切都不真實。爲什麼還不迷途知返呢?

  佛廣轉種種*輪,無非是幫助我們去除妄想執著,還本歸源,覺悟成佛。我們學習佛法,無非是爲了恢複自己的本來。

  我們了解到本心圓滿光明,感傷過去無量劫來虛生浪死、流浪馳求。現在…

《請入普賢願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舟贊講記(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