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唐高僧傳 2 譯經

  2譯經

  梁楊都莊嚴寺沙門釋寶唱(附梁武帝)

  譯文

  釋寶唱,俗姓岑,吳郡(今江蘇滬海道,蘇常道及金陵道西部之地)人,即孫吳建國之故地。年少時诙諧機敏,清貞好靜,家有耕地十畝,靠種田謀生,每到晚上,即替人抄寫文書賬薄,以彌補日常之費用。強記博聞,過目不忘,且頗識義理,很有文采。

  十八歲時,投僧佑律師出家。僧佑乃江南名僧,著述甚富,詳見本傳。寶唱既入佛門,即博覽經論,承僧佑之教誨,頗有建樹。後來止住于莊嚴寺。博采群言,酌其精理;又認爲開悟士俗,須以通濟爲先,故從處士(未仕或不仕之士人)顧道曠、呂僧智等人學經、史、《莊》、《易》,略通大義。當時人們因他遊曆世務,以爲他有入俗之志。有一次回家探親,即不返回寺院;到了近叁十歲時,父母亡故,他料理好後事,于建武二年(公元四九五年)放棄日常修習,離開京都專門聽人講經,曆時五年,又得風疾。爲逃避戰亂,又到福建、浙江一帶參禅、遊學,斟酌義理。天監四年(公元五○五年)入京,奉敕任新安寺主。

  梁武帝時,時局穩定,天下太平,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正是他信奉佛教、叁寶護佑、神龍共助的結果,平民百姓也因之蒙被福佑。但因爲戰亂剛剛平息,經書典籍大多散佚亡失,很難查尋,梁武帝遂敕寶唱總撰集錄,以滿足當時之需要。集錄按建福禳災、禮忏悔罪、飨接神鬼、祭祀龍王等分門別類,篇幅近百卷之多;分八部神名爲叁卷。包含廣博,通貫古今,很受梁武帝的賞識。梁武帝常祀祭祈禱,屢有靈感,所以五十幾年間,天下太平,萬民蒙福。

  天監七年(公元五○八年),梁武帝考慮到佛教典籍浩瀚,一般人很難查閱,敕莊嚴寺僧旻,于定林上寺,撰《衆經要抄》八十八卷。又敕開善寺智藏,撰《衆經理義》,號稱「義林」,八十卷。又敕建元寺僧朗,注《大般涅槃經》七十二卷。寶唱奉敕參預其事,綸綜始終,輯成部帙。

  簡文帝蕭綱在春坊(即太子宮)時,崇信佛教,撰《法寶聯璧》二百余卷,令寶唱綴文、分類。帝以佛法深奧廣博,一般人很難讀精通,沒有上等才學,不能窺其底蘊,又敕寶唱把佛教東傳之後,一些高僧大德,世俗士子有關闡釋佛教義理之著述等,加以搜集整理,稱爲《績*輪論》,共七十余卷,使一般凡夫俗子,見而歸信,極大推動了佛法的普及、弘揚。又撰《法集》一百叁十卷(一說一百四十卷)。這些都得到當時皇帝的賞識並廣爲流傳。

  天監十四年,敕安樂寺僧紹,撰《華林佛殿經目》,僧紹雖然寫出了初稿,但梁武帝不甚滿意,又敕寶唱重新撰寫,寶唱乃對僧紹之《經目》重新進行政訂,共四卷,分類合理,注述得當,頗受各界贊賞,梁武帝遂敕他主管華林園寶雲經藏。寶唱廣泛搜求遺失經典,使之日臻完備,並從中整理出叁卷,送給梁武帝觀覽。因此之故,又敕寶唱撰《經律異相》五十五卷,《飯聖僧法》五卷。梁武帝又注釋《大品般若經》五十卷。其時佛法極是隆盛。佛門大德,世俗才子,互相酬唱,暢說義理。

  自梁武帝叁十七歲受運登基,在位四十九年,常常感歎雖有四海之尊,但人生短暫,難申無量功德,故留心佛典,以八部般若爲成佛之心田;爲了滌除世俗煩惱染垢,他又收集衆經,親自注解,莅臨法座,講經弘法,以此善因,陶冶生靈。他還屢次舍身佛門,爲衆僧使喚,以洗滌煩惱染垢。每次舍身之時,都有地動之祥瑞,並大開齋講,盛弘佛法。曾爲太祖文皇帝于鍾山竹澗建大愛敬寺。……梁武帝又于寺中龍淵別殿,造金銅像,高丈八,親自供養。每次前去禮拜時,都悲恸哽噎,不能自己,左右隨從無不淚流滿面。

  梁武帝又于青溪西岸建陽城門路東,爲獻太後建大智度寺。……寺成日,他對群臣說:「建此二寺,奉福二皇,以表對父皇母後無量崇敬、追念之情,雖然如此,尚不足以表達我哀悼之意。」又于中宮建至敬殿景陽臺,立七廟室。……又作聯珠五十首,以明孝道;又製孝思賦,廣統孝本。此于安上治民,移風易俗,功莫大焉。……。

  又以大通元年(叁元五二七年)于臺城北,開大通門,立同泰寺,樓阇臺殿,類似王宮;九級浮屠,聳入雲端,樹木繁茂,園池環繞。其年叁月六月,梁武帝親自駕臨該寺,禮忏敬接,以爲常則。此則其舍身之地也。雖然他日理萬機,軍國政事極其繁忙,但他仍然手不釋卷,披閱內外經典,經常通宵達旦。自《禮記》、《古文》、《周書》、《左傳》、《莊》、《老》諸子、《論語》、《孝經》,凡前人所未詳加闡析者,他都加以訓釋。又以國學人員爲貴賤等級所限製,他更置五館,招引寒門學子,故使儒釋二門,皆成顯學,相得益彰。

  梁武帝先後集百余卷,撰通史書苑數千卷。寶唱值此盛世,屢奉敕書,參預翻譯、撰著。在天監九年時,舊疾複發,寶唱便發二願,欲遍找經論,使無遺漏。遂搜集曆代僧錄,並加以分門別類,編輯成冊,稱爲《名僧傳》,共叁十一卷。到了天監十叁年,他在序中寫道:「希求寂滅者,超出視聽之外;考察心行者,則須有典籍記述之工。是知森羅萬象,立言之不可廢也。大梁之所以有天下,在于威加赤縣神州,功濟百姓。皇上化範天下,神遊八方,崇信佛法,歸敬叁寶。私下以爲儒家典籍,曆代撰集,九品六藝,樣樣齊全,而沙門淨行,卻很少有系統之記述,此種情況,不能不使人感慨萬端。僧佑律師,道心堅貞,高行卓絕,曾著述諸記,以弘揚僧德道行。貧道不敏,擬承其遺風,繼其事業,搜集各種僧史、經錄,務使無所遺漏。」文字甚長,此不悉載。

  起初,寶唱因腳氣之疾發作,私自去外地治療,被梁武帝知道後,下敕追回,因觸犯天條,被貶谪越州。朝廷還欲以律法斷其足,虧好僧正慧超任情違旨,才被處罰擯徙廣州。寶唱先到京都諸大寺禮忏,准備日後永遠置身荒蠻之地。又令其以搜集典籍史料以代役。寶唱白天禮忏,夜間撰錄,加之官私兩面催逼,終日不得余暇。即將出發之曰,獲敕停止擯徙,令其住京都任翻譯之職,而此時《僧史》即將刊定,他遂改前宿繁,並加芟足之事,所以在其傳的自序中說:「豈敢以僧中之董狐(史稱直筆『良史』》自诩,只是無曲筆而已。」但寶唱之許多撰述,文勝其質,後人不時引用他的撰述。亦不知所終。

  原典

  釋寶唱,姓岑氏,吳郡(1)人。即有吳建國之舊壤也。少懷恢敏,清貞自蓄,顧惟只立,勤田爲業。資養所費,終于十畝,至于傍求傭書,取濟寓目。疏略便能強識,文彩鋪贍,義理有聞。

  年十八,投僧佑律師而出家焉。佑江表僧望,多所著述,具如前傅紀之。唱既始陶津,經律谘禀。承風建德,有聲宗嗣。住莊嚴寺。博采群言,酌其精理。又惟開悟士俗。要以通濟爲先,乃從處士顧道曠、呂僧智等,習聽經、史、《莊》、《易》,略通大義。時以其遊涉世務,謂有俗志。爲訪家室,執固不回。將及叁十,天蔭既崩,喪事雲畢,建武二年擺撥常習,出都專聽,涉曆五載,又中風疾。會齊氏雲季,遭亂入東。遠至閩越,討論舊業。天監四年,便還都下,乃敕爲新安寺主。

  帝以時會雲雷,遠近清晏。風雨調暢,百谷年登。豈非上資叁寶,中賴四天,下藉神龍。幽靈葉贊,方乃輻被黔黎,歆茲厚德。但文散群合,難可備尋,下敕令唱總撰集錄,以擬時要。或建瞄禳災,或禮忏除障,或飨接神鬼,或祭祀龍王,部類區分,近將百卷,八部神名以爲叁卷。包括幽奧,詳略古今。故諸所祈求,帝必親覽。指事祠禱,多感威靈,所以五十許年,江表無事,兆民荷賴,緣斯力也。

  天監七年,帝以法海浩瀚,淺識難尋,敕莊嚴僧旻,于定林上寺,缵《衆經要抄》八十八卷。又敕開善智藏,缵《衆經理義》,號曰義林,八十卷。又敕建元僧朗,注《大般涅槃經》,七十二卷,並唱奉別敕,兼贊其功。綸綜終始,緝成部袠。

  及簡文之在春坊,尤耽內教,撰《法寶聯璧》二百余卷,別令寶唱綴比,區別其類遍略之流。帝以佛法沖奧,近識難通,自非才學,無由造極,又敕唱自大教東流,道門俗士,有敘佛理著作宏義,並通鸠聚,號曰《續*輪論》,合七十余卷。使夫迷悟之賓,見便歸信,深助道法,無以加焉。又撰《法集》一百叁十卷,並唱獨專慮,缵結成部。上既親覽,流通內外。

  十四年,敕安樂寺僧紹,撰《華林佛殿經目》,雖複勒成,未惬帝旨,又敕唱重撰。乃因紹前錄,注述合離,甚有科據,一袠四卷,雅惬時望,遂敕掌華林園寶雲經藏。搜求遺逸,皆令具足,備造叁卷,以用供上。緣是又敕撰《經律異相》五十五卷,《飯聖僧法》五卷。帝又注《大品經》五十卷。于時佛教隆盛,無得稱焉,道俗才華,互陳文理。

  自武帝膺運,時年叁十有七,在位四十九載,深以庭陰早傾,常懷哀感,每歎曰:「雖有四海之尊,無由得申罔極。」故留心釋典。以八部般若爲心良田,是諸佛由生。又即除災滌累故,收采衆經,躬述注解,親臨法座,講讀敷宏。用此善因,崇津靈識,頻代二皇;舍身爲僧給使,洗濯煩穢,仰資冥福。每一舍時,地爲之震。相繼齋講,不斷*輪。爲太祖文皇,于鍾山竹澗,建大愛敬寺。……帝又于寺中龍淵別殿,造金銅像,舉高丈八,躬申供養。每入頂禮,歔欷哽噎,不能自勝。預從左右,無不下泣。

  又爲獻太後,于青溪西岸建陽城門路東,起大智度寺。……寺成之日,帝顧謂群後曰:「建斯兩寺,奉福二皇,用表罔極之情,以達追遠之思,而不能遣蓼莪(2)之哀。」複于中宮,起至敬殿景陽臺,立七廟室。……又作聯珠五十首,以明孝道。又製孝思賦,廣統孝本。至于安上治民,移風易俗,度越終古,無得而稱。……

  又以大通元年,于臺城北,開大通門,立同泰寺。樓阇臺殿則宸宮,九級浮圖,回張雲表,山樹園池,沃蕩煩積。其年叁月六日,帝親臨幸,禮忏敬接,以爲常准,即舍身之地也。雖億兆務殷,而卷不辍手,披閱內外經論典墳,恒以達曙爲則。自《禮記》、…

《唐高僧傳 2 譯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唐高僧傳 3 義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