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咒
請掀開經本(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卷)六百零七面,第叁行:結釋咒意。
經【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
疏【釋咒意者。以咒附經。經得咒而彌顯。以經先咒。咒得經而愈靈。交相爲用。應結釋也。此咒詳見不思議神力傳。持此咒者。滅罪往生。故以拔業障生淨土爲名。陀羅尼者。此雲總持也。】
蓮池大師在注子裏面告訴我們,『釋咒意者』,這是我們通常習慣上所稱的「往生咒」。咒本來不是屬於《阿彌陀經》的,但是這個「往生咒」也是以密法專修淨土,蓮池大師將這個咒附經有他特別的用意。在《疏鈔》裏面,我們看到每一段經文末後一段的注解都是「稱理」,「理」就是禅宗講的心性,稱理就是稱性而談,這是屬於禅宗的。所以他這個注解的方式就是「禅淨不二」,後面加上往生咒,它的意思是「顯密不二」,這才看出淨宗實實在在無比的圓融。自古至今,我們看很多的注解都沒有這個體例,所以,這是蓮池大師他老人家的一番苦心,無非是期望我們人人都能夠信解,人人能夠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大師一片苦心,真實的慈悲。
『以咒附經,經得咒而彌顯,以經先咒。咒得經而愈顯,交相爲用,應結釋也』,這是先講經後附咒,咒在經的後面。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大師他的用意已經明顯的說出來了。「經得咒而彌顯」,這一句是怎麼說法?我們必須要知道。佛在世說法是應機而說,如果佛爲初機而說(初學的人而說),這一些我們常常在小乘經裏面看到很多,大乘經上也有,佛說得很清楚,說得很簡單,並不難懂,讓初機人就能夠接受。佛向一類大根器的人,聰明智慧、領悟力很強的人,佛的說法就相當的深入。我們今天看起來的確有相當的深度,往往我們看到很不容易理解,很難體會。在一般說大經的時候,實際上我們肉眼看不到的還有一些鬼神、天龍八部也參與了這一個法會。佛爲我們說是顯說,要用我們的語言說,我們才會聽得懂。這些鬼神們都有五通,漏盡通他們沒有,漏盡通阿羅漢才能夠證得,五通鬼神都有。因此,這些鬼神能夠懂得我們人間的言語,所以他們也非常歡喜聽佛講經說法。
佛在一部經講圓滿之後,往往用咒。實在講,這個咒語並不是印度話,也不是梵文,梵文也翻不出來,也不懂。咒語實際上就是鬼神的言語,就是對那些來參加法會的這一些鬼神,用他們的言語說幾句,對他們來講非常的親切,佛說幾句有這個意思。所說的內容,實在講就是經裏面的綱領、綱要。所以咒是經之密說,經是咒之顯說,內容其實是一樣的;一個說得很詳細,一個是提綱挈領,好像講的幾個題目一樣,是這麼一個意思。這是密咒,在佛經裏面,就成爲一種特別的體例,這是一般印度文學裏面也沒有的。
鬼神對我們一般人來說有感應,善神與人有感應,邪神、惡鬼與人也有感應,這個裏面的吉凶禍福差別就很大了。這個感應是不是念咒就會有感應?念咒是一種方式,但是它不是最主要的,主要是我們現代名詞裏講的「心電感應」,我們中國古代所說的「誠則靈」。誠則靈,這個「誠」裏面到底是善是惡,就不一定。單單講「誠」,誠裏面沒有善惡,可是誠的底下,這個衆生的願求就有善惡了。有人心地很慈悲,求一切衆生的善福,這個心是善良的。有的人求鬼神,只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怕傷害別人,這個心就不善了。所以誠能感諸佛菩薩,也能感一切善神,亦能感一切惡神。所以,這個感之後,那個願求裏面就有善惡、就有吉凶禍福,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經跟咒一合等於顯密圓融了,所以經的義趣格外的明顯;顯是顯露出來。這個話雖然是這麼說,這麼說也沒有說錯,可是真正要這個經義顯露,如果我們的心不誠就顯露不出來。你要問爲什麼?這個我們在講席裏也常說,開經偈雲:「願解如來真實義。」怎麼解?光是想解是沒有辦法達到的。我們多讀、多研究、多思惟,是不是能解?不能解。什麼原因?佛的言語,佛所說的一切經,是從真心自性裏面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沒有加一絲毫分別想像。我們用分別的心、用思考的心,怎麼能夠得他的真實義?這是用的心不相應。好像這個水源,人家的水源是清水,我們的水源是濁水。濁水要想了解清水,流到清水,清水也變濁了。這就是我常講的,我們今天是錯解了如來真實義、曲解了如來真實義,沒能夠真正理解。真正理解,要用什麼方法?清淨心。佛心是清淨的,我們的心也是清淨的,那就行了。如來的意思你就理解了,你就懂了,你的心跟佛心一樣,你的解跟佛的解才能夠相應。
總而言之,一定要修定。我們淨宗《無量壽經》的經題上面,教給我們修行的叁大綱領是「清淨、平等、覺」,這是修行的叁大綱領。這個叁大綱領,我們只要抓住一個就行了。譬如我們修清淨心,心清淨了,當然平等;心不平等,絕對不會清淨;心不清淨,決定不可能覺。所以這叁個是「一而叁,叁而一」。從平等入手也可以,從覺入手也可以。
但是對我們業障深重的凡夫來說,從清淨心下手比較方便,比較容易。我勸導大家入佛門先讀一部經,念叁年,其他的一切都放下。爲什麼要這樣做?前面都曾經詳細報告過,爲的就是修清淨心。念一部經,心容易清淨;念多了,這個頭腦就亂了。你念多了、看多了,自然就胡思亂想;換句話說,你什麼好處都得不到。我們佛門講:「功德」,功是功夫,德是得什麼?得清淨心、得平等心,開智慧,覺就是開智慧。你的心裏面妄想、執著、分別那麼多,修行修得再勤苦,煩惱還是一大堆,妄想一大堆,智慧完全沒有,這叫白修了,實在講是修行不得法。那個不想真修的人,我們看到笑笑就算了;真正想修的人,他來見我,我會教給他方法。
今天中午,有幾個朋友來看我,其中有一位是佛教徒,他是學密的,也學了不少年。他告訴我:「妄想太多了,煩惱太多了,想壓都壓不住。念咒也不行,念佛也不行,看經也不行,簡直就無可奈何。」我笑笑,算了!他不是真修。到我這裏來,看到這個書也喜歡,那個東西也喜歡。他喜歡的東西太多了,一樣也放不下,這就不是真修!
真修行人,不但這個世間一切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選一部經,一門深入,從一部經裏面成就戒定慧,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了,然後再求解,那個解是正解,就不會曲解了,不會錯解了。你沒有根本智,換句話說,你心不清淨,不要說看經你會曲解,你來聽講經,也把我的意思聽錯了。這個很多!他以爲聽懂了,或者在外面跟別人講;我聽聽,不是這麼回事情,這個意思錯會了。連我講的意思他都錯會了,那佛、菩薩、祖師大德的意思,他怎麼會不錯?可見得關鍵在用心。
我們要想「經得咒而彌顯」,我們一定要如法的修學,要修真實的清淨心,清淨心起用就是智慧。佛在許多經論上,告訴我們十法界的心行。十法界他們用的是什麼心?這一點很重要。佛的心是清淨、平等,在《無量壽經》經題上,開端就是清淨、平等,這是佛心。我們要想學佛,要想修淨土,淨土是凡夫直捷成佛的一個法門。我們讀經、念佛目標就是要把自己的「清淨、平等、覺」給念出來,「清淨、平等、覺」是本有的,不是外來的,是真心,是本性。
菩薩的心是六度,菩薩絕對沒有自己,不會想著有自己。如果想著有自己,這個人絕對不是菩薩。《金剛經》你們都念過,《金剛經》說得很好,「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不是說得很明白嗎?菩薩決定沒有自己,起心動念都想著一切衆生。
菩薩入世跟大衆接觸,一定符合六度的原則,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持戒」就是守法,菩薩一定規規矩矩的,一定依著正確的方法來教化衆生,不會標新立異。凡是奇奇怪怪的這些事情,那個絕對不是菩薩所作的。持戒就是守法。「忍辱」決定有耐心,忍辱是度瞋恚,養慈悲心,不會有怨恨,不會有報複。「精進」,進是進步,天天求進步,精是純而不雜,他表現的決定是一門深入。因爲他要教別人,自己要作榜樣;教別人修一門,自己修很多門,人家看到就會起疑惑,不相信!菩薩一定給衆生作一個最好的榜樣。「禅定」,絕對不爲外面境界所誘惑,內不生煩惱,外不受誘惑,那是定。最後一個是「般若」,就是理智,我們講他是理性的,絕對不會動感情,他是非常冷靜的,一切事理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菩薩決定符合這個原則。
所以,我們對佛法要真是稍稍有一點深入,這個眼睛就放光了。這些修行人,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一句話不說,一見面就知道了。真正修行人,心變了,心一天比一天清淨,一天比一天慈悲,一天比一天增長智慧,所謂「煩惱輕、智慧長」。他的相貌一天比一天圓滿,一天比一天光明,所謂「相隨心轉」,所以從他的容貌、威儀就能看得出來,那個也不是裝的,他是自自然然的。
如果看到這個修行人說修得很好,一看面上無光,威儀不雅,就曉得他即使是非常用功,他也是走錯了道路,他修行的不如法。佛法真正要契入了,確實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一天比一天快樂,一年比一年快樂,那是他真正得到法喜,他的功夫得力了。如果學的一天比一天苦惱,那就要好好的檢點、反省,不是佛法錯,是自己搞錯了。
「以經先咒」,先講經再說咒。佛是在人間說法,當然先要照顧人,鬼神後來再照顧他,這個也是釋迦牟尼佛守法,持戒守法!我們主要是爲哪些人說法?主要在人間是爲人說法的,鬼神是來旁聽的,他是來附帶的,不是主要,不是爲他們說的。如果佛在天上說法,那是以天神他們爲主。所以,今天佛是在人間說法,當然經要在前面,咒附在後面。
「咒得經而愈靈」,我們讀經是兩種讀法,兩種目的。第一種我們求根本智。這一種讀法,就是恭恭敬敬經本翻開,從「如是我聞」一直念到最後「信受奉行」,一個字沒有念錯,一句沒有念…
《往生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