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記
各位同學,今天要爲各位介紹的是觀經上品上生章。這本講義是采取唐朝善導大師的注解,他將這部經從玄義到經文分成四個部份,所以又稱爲“四帖疏”。今天選出這一章,其中最重要的意義即“發菩提心”。淨宗常說“叁心圓發”,所謂“叁心”即“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此叁心發的圓滿就是無上菩提心。淨土宗最根本的經典,是叁經一論,“論”是天親菩薩造的,“經”是佛說的,當然以經爲最根本的依據。叁經中以無量壽經最重要,因其對西方極樂世界介紹的最圓滿最周詳,可以稱之爲“淨土概論”。觀無量壽佛經是無量壽經的補充,內容說明西方淨土的理論與修行方法,如觀想念佛、觀像念佛與持名念佛。我們所修的執持名號也是出在觀經。另外他又詳細說明西方世界九品因果,所以理論方法因果觀經中說的非常詳細。
佛說阿彌陀經份量最少,過去修淨土受持讀誦者甚多,其中主要是勸相信、勸發願、勸念佛求生淨土。所以蓮池蕅益兩位大師判此經均用“信願行”爲淨土叁資糧。今天介紹的是觀經九品往生的一章,也是九品因果。善導大師判作散善。善分定善、散善,“定善”是專持一句名號,目的在得一心不亂。“散善”是修集功德,屬于助行。正助雙修有密切關系。
我先把這一章經文分成段落,容易看得清楚。全章分十二段:
(一)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二)上品上生者。
(叁)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叁種心。即便往生。
(四)何等爲叁。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具叁心者。必生彼國。
(五)複有叁種衆生。當得往生。
(六)何等爲叁。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叁者修行六念。
(七)回向發願。願生彼國。
(八)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九)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聚。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贊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十)生彼國已。
(十一)見佛色身衆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曆事諸佛。遍十方界。于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十二)是名上品上生者。
以上全章經文並不長,而善導大師的注解極爲詳細,我們先看注解。
次下先就上品上生位中。亦先舉。次辯。後結。即有其十二。一從佛告阿難已下。則雙標二意。一明告命。二明辯定其位。此即修學大乘上善凡夫人也。
“次下先就上品上生位中,亦先舉、次辯、後結,即有其十二”。下面是把上品上生的要件列舉出來,然後加以解說,最後說明所得到的結果。現在即就以上十二段加以說明。
“一從佛告阿難已下,則雙標二意。一明告命,二明辯定其位,此即修學大乘上善凡夫人也”。大師在此段解文最後一句說的很清楚,這是修學大乘上善凡夫,我們是凡夫,如有上善的水平,上品上生我們有份,應當努力修學。大師與古大德說法不同,古大德認爲上品上生者均爲菩薩,念佛求往生,凡夫無份。善導大師說,九品往生在乎遇緣不同,統統說的是凡夫。
叁從若有衆生下。至即便往生已來。正明總舉有生之類。即有其四。一明能信之人。二明求願往生。叁明發心多少。四明得生之益。
經文上說的很清楚,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叁種心即便往生。“正明總舉有生之類”,大師在此講衆生要具備四個條件,第一要能信,不信就沒分。第二信了要求生,要有其願望,如無量壽經中所提到的阿阇王子,有信而無願,亦不能成就。第叁說發心多少,有人具足一種,有人具足兩種,最好叁心齊發。第四說往生的利益,即必生彼國。
四從何等爲叁下。至必生彼國已來。正明辯定叁心以爲正因。即有其二。一明世尊隨機顯益。意密難知。非佛自問自征。無由得解。二明如來還自答前叁心之數。經雲一者至誠心。至者真。誠者實。欲明一切衆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貪嗔邪僞。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蠍。雖起叁業。名爲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縱使苦勵身心。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炙頭燃者。衆名雜毒之善。欲回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心不可也。
第四段正式開示叁心,即發菩提心,亦即上品上生章中最重要的一段開示。“從何等爲叁下,至必生彼國已來,正明辯定叁心以爲正因”。這段經文有兩個意思,“一明世尊隨機顯益,意密難知,非佛自問自征,無由得解”。佛自己說出來,如阿彌陀經,無問自說。佛觀衆生機緣成熟,無量劫來善根發現,現前又得諸佛如來的加持。這個法門只要一說出去,一定有人聽到生歡喜心,發願求生淨土,這就是衆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所以爲衆生說出這個無上法門。第二個意思是“明如來還自答前叁心之數”。前面曾說過具叁心者,此處說出。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過:“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爲淨土指南。由此執持名號,乃爲正行。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可知蕅益大師爲我們解釋的菩提心容易懂,善導解釋的非常周圓,如仔細研究即可有很深的體會。善導講的周圓,蕅益講的精要,若真能體會即能知如何發心。
“經雲一者至誠心,至者真,誠者實”。即真心實心,真心即非妄心,實心即非虛情假意。一切是真誠,真誠是真心的本體,深心與回向發願心是真心的作用。深心是對自己的作用,屬于自受用,回向發願心是他受用。此與儒家所講的不謀而合,儒家教學有叁綱(君臣、父子、夫婦)八目。對于修學的程序也講的非常清楚,儒家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與大乘菩薩行完全相同,只是用的名詞不一樣。八目中“誠意、正心”即此處所講的叁心,“誠意”即是心之本體、至誠心。“正心”即心的起用。人人皆有一個真心,真心顯露即是菩薩,凡夫用的是妄心,爲什麼真心不能現前?因有障礙故,亦即華嚴經所講的妄想執著,因而真心透不出來。“妄想”擴張成爲“所知障”,“執著”演變爲“煩惱障”。儒家亦知有障礙,而名詞不同,儒家講“格物”,“物”是物欲,物欲即煩惱。“格”是格鬥格除,“格物”即是破煩惱障,然後致知,致力于智慧,智慧現前即破所知障。格物致知之後,真心即現前,真心起作用即示現正大光明,儒家在修學過程中與佛家完全相同。善導大師在此地爲我們開示,理論與方法兼而有之,應細心體會。
“欲明一切衆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欲”是希望,“明”是明了。“一切衆生”指九法界衆生,菩薩不難,已經覺悟。聲聞緣覺亦不難,煩惱少,比我們薄,容易覺悟。最麻煩的就是六道凡夫,妄想執著特別重,把妄心當作真心,以爲自己對人對事皆是真誠,果如此想法即無可救藥。不可自己在外表上裝作賢明善良之相,而內心裏仍有貪愛,貪愛無論對世間法或出世間法,均能著魔,所有境界現前統統不要理會,保持心中如如不動,要斷嗔恚心,要斷邪心,惡性難改,無始劫來養成的,與生俱來的煩惱,例如一歲大的嬰兒,分糖果給他們吃,分的不均,他就會生氣,無人教他,這是天生的貪心嫉妒心。所以人一定要靠後天良好的教育,否則內有煩惱,外有惡緣,一定會造惡業。念佛人雖然拜佛念佛心也想佛,而心中參雜著貪嗔癡慢,這是虛僞的,謂之“雜毒之行”,不能稱爲真實業。假如用雜毒之心起行者,縱然一天二十四小時晝夜不斷,勇猛精進,而仍有貢高我慢之心。聞某人念佛一晝夜不斷。他說:這算得了什麼,我能兩天兩夜不停。這就是雜毒之心。所姒大師說:“欲回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心不可也。”佛在大乘經中說“心淨則土淨”。黃念祖老居士教我們修行重實質,不重形式,實質是無量壽經經題所講的“清淨平等覺”,也就是前面所說的“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外表事相上無關緊要,最重要的是心。永明大師四料簡所說,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問題是有沒有清淨心與清淨願,一心求生淨土,沒有第二個願,願就清淨了。若一方面想求生淨土,一方面又想修禅定求開智慧,心就不清淨。古德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把得定開悟的事統統放下,見了阿彌陀佛再說。有此清淨願必定得生,若含雜毒之行,能否往生則是未知數。
何以故。正由彼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刹那叁業所修。皆是真實心中作。凡所施爲趣求。亦皆真實。又真寶有二種。一者自利真實。二者利他真寶。言自利真實者。複有二種。一者真實心中製舍自他諸惡及穢國等。行住坐臥。想同一切菩薩製舍諸惡。我亦如是也。二者真實心中勤修自他凡聖等善。真實心中口業贊歎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又真實心中口業毀厭叁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報苦惡之事。亦贊歎一切衆生叁業所爲善。若非善業者。敬而遠之。亦不隨喜也。又真實心中身業合掌禮敬四事等供養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又真實心中身業輕慢厭舍此生死叁界等自他依正二報。
學佛就是要學佛的真實,展開經卷,讀誦受持,是檢點自己的心行,與經典對照是否相應。這樣讀就不白讀,並不是念給佛菩薩聽。佛叫我們作的,即應照作,保持勿失。不許作的,決定不作,有則改之。無量壽經中說阿彌陀佛在因地中行菩薩道時修叁種真實,說的非常詳盡。他的一念一刹那間,無論是自行或化他,皆由真實心中作。凡有所設施,…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