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淨土》文選 第3期
本期主題:《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本期導讀
持念佛名能夠往生淨土的根本道理是什麼?持名念佛的核心要點是什麼?欲解答這兩個問題,無疑應當深研《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以下簡稱《圓通章》)。 印光大師對于《圓通章》也極力贊歎道:“諸大乘經,帶說淨土者,多難勝數。而《圓通章》,實爲念佛最妙開示。衆生果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念,豈有不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
本期依《圓通章》爲主線,分爲四節,從念佛的因由、生佛感應的原理、都攝六根的方法、念佛往生的例證這四個方面,根據近現代淨土大德關于《圓通章》的通俗開示進行選輯,彙編了本冊。希望有緣看到本冊的念佛道友,能夠由此生起對于往生淨土絕對不移的信心、發起精進勇猛念念不移的行持,命終往生西方淨土,圓成這段“了生死、生淨土、成佛道、度衆生”的大事因緣。南無阿彌陀佛。
第3期導讀、目錄、編後語
第一節 念佛、往生的因由:爲了生死,合于佛願
既爲佛子,即應學佛
佛的本意到底何在?
祖師關于念佛發心的精要開示叁則
(一) 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
(二) 拔除愛樁情纜,穩坐蓮華佛國
(叁) 若能死盡偷心,必定圓轉五濁
發起大心,契合佛願
第二節 念佛、往生的原理:憶佛念佛,定生極樂
憶佛念佛,必定見佛
(一) 專憑自力,悟修甚難
(二) 但靠佛力,往生不易
(叁) 因緣和合,方生淨土
(四) 深念多念,必得成就
生佛感應道交的原理
感應道交,必定見佛
第叁節 念佛的要訣: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一) 托根緣塵、廣造諸業
(二) 攝根歸性、念佛即心
(叁) 心佛一如、淨念相繼
竭誠盡敬與都攝六根
都攝六根的方法 反聞自性的功夫
攝耳谛聽念佛聲 念念入于圓覺海
第四節 往生的例證:心堅志固,決定往生
念佛切實 自做閻君
專精念佛 得生淨土
心堅志固 定蒙接引
第一節 念佛、往生的因由:爲了生死,合于佛願
《蜀中淨土》編者按
《圓通章》曰:“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叁昧。”,又曰“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
此段正顯大勢至菩薩往昔因地,由于佛之教化契入念佛叁昧,最終徹底圓成等妙果覺。而如今大勢至菩薩將此徹因徹果之念佛叁昧,全體授予我等娑婆世界初機凡夫。這正暗合念佛法門“因赅果海,果徹因源”之不可思議妙處。
因此,我們一切念佛人,都應該經常反省:自己念佛到底是爲何?我們念佛的最初原動力到底是什麼?我們的發心,是否能夠與佛與菩薩接引衆生出離生死的本願完全一致? 我們是否對于法門的選擇猶豫不定? 我們是否能夠死心塌地擇定淨土、深入念佛,最終得到“一門超出妙莊嚴路”的殊勝利益。
既爲佛子,即應學佛
(摘自道源法師佛堂講話)
大勢至菩薩,最初也是薄地凡夫,因發心學佛,才能與佛——無量光乃至超日月光——相遇,得到念佛叁昧。我們也是佛弟子呀!要以同學伴侶——菩薩作榜樣,學佛念佛;發心要得到念佛叁昧,才不愧作一個佛弟子。
前年講十大行願的第八願:“常隨佛學”,就是說常跟著佛走,使怎麼走我們怎麼走,走到盡頭,就到了佛地了。要知道佛也是修習成功的,古人雲:“無天生的釋迦,無自然的彌陀。”釋尊成就佛果,是經過多少難行苦行才證得來的,並不是什麼天哪神哪給他的。
學佛的第一步就是要了生死。了生死的法門很多,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能了生死。而在這麼多的法門中,要以念佛法門爲最容易最穩當。其他法門,修起來都很難,且人的壽命有限,還沒有修好呢,已到壽盡命終了。來生如何,殊難逆料。所以還是選擇最簡單最穩當的法門爲妙。大勢至菩薩給我們作證明人,他生到極樂淨土,位居西方叁聖之一,就是念佛的成果。
爲什麼要求生西方?因娑婆世界打閑岔的事情太多,很難達到了生死的目的。你們在家居士們,固然有許許多多的事務糾纏;就是出家人也得爲他的衣、食、住等等來打閑岔。西方極樂世界,是依彌陀的願力成就的,衣食現成,不要我們操心,要了生死容易得很。所以要求生西方。
以上講的要常隨佛學,學念佛求生西方。大勢至菩薩就是遵照超日月光佛教他的念佛法門,由念佛而生西方的。有人說:念佛法門是接引下根的!好啦!算你根基高,還高過大勢至菩薩嗎?菩薩還遵從佛的教誨念佛咧!我們怎可不遵佛的教訓呢?!
我們隨著佛學,不是死後才得到利益,只要你學佛,馬上就得到利益。那些不學佛的人,終日忙碌,請問他們忙些什麼?爲誰忙?都是爲別人忙啊!並沒有忙到自己的事情。幾十年辛苦爲別人,到頭是淒涼而死,死後還是茫茫無所。像你們來參加佛七,坐下來靜心念佛,這才是爲自己呢!將來念佛功成,生到西方,那是你的真正收獲,真正歸宿,也是真正爲你自己。
你們有幾位年輕的居士,都是有大善根的人。應當珍重你的善根,好好學佛,勿以年華可待,因循猶豫。你們問問他們年長的,忙碌了幾十年,結果是什麼?千萬不要等到老年再修。要發道心念佛,念一聲佛,功德無量,法樂無量。
佛的本意到底何在?
(摘自道源法師佛堂講話)
佛的本意在那裏?在令衆生“了生死”!爲什麼要了生死?因爲生死輪回是大苦!
第一、學佛應先知苦:倘若不知苦,則學佛亦學不好。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修行成佛,說法度生,首先度五個人,即是憍陳如等五比丘。所說之法,就是“四谛法”。四谛法之第一就是“苦谛”,可見“知苦”是何等重要了!“谛”就是真實之理,一切衆生,皆在受苦,這是真實不虛的。但衆生迷而不覺,總以爲有快樂可得。不知不但地上的衆生是苦,天上的衆生亦還是苦,所以謂之“苦谛”。苦必有因,“集”就是因。“集”是聚集起來的意思,前生所造的種種業,聚集起來,招感今生的苦果,今生的苦果,決定是前生的“集因”招感來的,所以謂之“集谛”。佛說我自己沒有苦,我的苦已“滅”了。“滅”就是寂滅,也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佛果。證得寂滅的佛果,真實滅除一切苦惱,所以謂之“滅谛”。佛果由何而來?由“道谛”而來。若能修“道”,一定證“滅”,所以謂之“道谛”。現在明白了佛說的四谛法。我們要“證滅”,就必須“修道”。修道爲的“斷集”,斷集必先“知苦”。所以第一段先講“學佛應先知苦”。
第二、次觀人生之苦:人生有八種苦,第一是“生苦”:人生出胎,“呱呱墮地”,即是證明“生苦”。設若生而不苦,小孩子落地,應當不呱呱的哭了。第二是“老苦”:老苦的證明很多,在這念佛堂裏面,多半是老年人,老年人的“六根”都“暗鈍”了。例如:念彌陀經,老年人大都不能背誦,記憶力很差,趕不上青年人,這是“意根暗鈍”了。又如我們要學“爐香贊”,爲甚麼總唱不好,不如青年人學得快呢?因爲是“舌根暗鈍”了。我們“繞佛”時,感覺腳酸,“打坐”時,兩腳都盤不起來,勉強盤起來,疼的要命,這是“身根暗鈍”了。總之,老年人的鼻根眼根耳根,都不如青年人,這就是“老苦”。第叁是“病苦”:在現時代,醫藥的價錢很貴,生病本來是苦,而因醫藥價貴,負擔不起醫藥費,真是苦上加苦!我們若能留心觀察,就知道有了病是多麼痛苦了。第四是“死苦”:一聽到“死”,誰都不高興,爲什麼,不願意聽這個字呢?因爲“死苦”太苦了啊!
前面所講的生老病死苦,無論富貴貧賤都免不了。還有四種苦,有的人受的多,有的人受的少。第五“愛別離苦”:有了六親眷屬,就有恩有愛,倘若最愛的人別離了,這是多麼痛苦的事啊!我們大陸的人來到臺灣,大多數家眷都不能團圓,有的家眷已經死了,那是“死別”!有的家眷留在大陸不能見面,那是“生離”!不但大陸的人有此愛別離苦,就是臺灣同胞亦有此苦;你想,有的是丈夫死了,有的是太太死了,有的是父母別世了,有的是兒女夭亡了,這種愛別離苦,誰能免得了呢?第六“怨憎會苦”:你的怨家對頭討厭憎恨的人,偏偏要聚會在一處,想離都離不開;你在臺北,他在臺北與你相會;你到臺南,他到臺南與你相會。這種怨憎會苦,才令人難得忍受呢!第七“求不得苦”:我們所求的事情很多,大都不得滿願,這就是求不得苦。例如:我們的念佛會,爲甚麼白天人少,晚上人多呢?因爲居土們白天都要去做事,想來念佛不得來,只得晚上稍有空閑,方能參加,欲求在這佛七之內,好好地用七天功而不可得,亦是一種求不得苦。
第八“五陰熾盛苦”:“五陰”是色、受、想、行、識。“色陰”是身,“受想行識”四陰是心,簡單講一句,這是身心之苦。我對于此苦,另有一種很淺顯的解釋,叫做“健康苦”。世上的人,大多不知道有苦,若對他說“生苦”,他說生時我不知道。若對他說“老苦”,他說我現在還沒老。若對他說“病苦”,他說我從來沒有害過病。若對他說“死苦”,他說死還未到。若對他說“愛別離苦”,他說我的家眷團聚沒有別離。若對他說“怨憎會苦”,他說我沒有怨恨憎惡的人。若對他說“求不得苦”,他說我凡事都很如意。如此說來,這種人就沒有苦了嗎?有的,有的是“五陰熾盛苦”。我們試看,現在社會上的凶殺案、搶盜案、奸淫案,真是太…
《《蜀中淨土》文選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