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与企业管理

  禅与企业管理

  (2003年11月22日)

  

  今天很高兴能有机会跟各位交流一下我对禅的粗浅理解与认识。跟企业界的朋友系统交流学禅的体会,对我来说,这是第一次。希望这次交流能给各位日后的企业管理工作带来一些启发。

  禅坐的禅与禅宗的禅

  禅宗的“禅”和“禅坐”的“禅”,虽然有联系,但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下面我要跟各位交流的,是禅宗的禅。

  “禅”,全称“禅那”,为梵语 Dhyana的音译,汉语的意思是静虑、思维修。这两个词揭示了禅的内涵。生活在两千六百多年前的释迦牟尼佛,在完成觉悟以前,曾经历过相当长时间的禅修探索。早在释迦牟尼佛之前,古代印度人在禅定方面就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禅修经验和方法。据记载,释迦牟尼佛在觉悟以前,曾经向两位佛教以外的老师学习过禅定,而且达到了非常高深的境界,后来觉得不究竟,不能从根本上摆脱生死轮回,就放弃了,重新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深入禅观,最后终于获得了对宇宙人生的领悟。释迦牟尼佛所创的禅观,包括古代印度人一些传统的禅修方法,今天仍然被人们广泛运用着。当然,在佛教传入以前,中国人其实也有自己的禅坐传统。

  释迦牟尼佛禅观的思想,从“禅那”[静虑]这个词来说,由“静”和“虑”两个层面构成。第一层面指的是心灵的专注能力,梵语音译叫“三摩地”,汉语里“三昧”这个词,就是对“三摩地”的略称。第二个层面指的是心灵对于事物的清晰透彻的认识能力,梵语叫“毗婆舍那”,就是“观”的意思。“禅那”这两个层面的含义,在中国传统佛教的文献里简称“止”和“观”。专注就是“止”,清晰、明了、透彻就是“观”。这两种素质统一起来,就叫“禅”。

  止与观的关系,好比被点燃的蜡烛与烛光一样。蜡烛如果老是晃动,烛光就闪烁不定,照东西就不清楚,所以,它一定要保持稳定性。这个稳定性,就相当于心灵的“止”,即专注能力。另外,烛光还要有一定的亮度,如果不够明亮或太昏暗,也照不清楚东西。烛光的亮度就相当于心灵的“观”,即清晰地观察事物的能力。心灵的这两种能力——止和观,在每一个有情生命的身上都存在着。禅坐的目的,就是要用特定的方法把这两种能力加以系统地训练,使之提高。

  佛教有不少经论,详细具体地描述了不同层次的生命形态在心灵专注能力和观照能力方面的高低、粗细层次之不同。生命层次越高,专注力和观照力相应地也越强大、越微细。同一个层次的生命形态,每一个个体在专注力和觉照力方面的差异也是非常巨大的。

  就人类来说,每个人的心灵专注能力也不完全一致。有的人专注能力非常强,而有的人专注能力却非常差。一个人如果他的注意力没办法集中,连短时间的集中也做不到,那就说明他的心灵有问题。一个人如果心灵非常专注,那么他在事业上的成就以及生活质量就会超过一般人。另外,从人们所从事的工作性质来看,有一些工作需要有很高的专注能力,比如说,做脑外科手术的医生,当他把一个人的脑袋打开,在里边做手术,那就需要专注能力非常强,不可以有其他杂念。次之,如乡下的妇女绣花,心里也要非常专一,要不然就会绣错了或把针扎在自己的手上。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需要专注。没有专注,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总而言之,专注的深浅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人们不仅在“止”的方面存在着差异性,就观的能力[透彻地认识事物的能力]而言,也同样存在着差异性。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生活境界、不同的教育修养、不同的生活阅历,导致人们在认识事物、领悟事物方面的透彻能力也不一样。

  止和观是佛教禅修最核心的内容,也可以说是佛教认识宇宙人生的根本方法。经常有人问我,佛教与自然科学有什么区别,与其他的社会科学如哲学、心理学有什么区别。区别当然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却是方法上的差异。佛法也要认识宇宙人生,但是,它的认识方法与科学是不一样的。科学是建立在感官的基础上,通过对感官所收集的外部信息资料进行归纳、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而佛教认识宇宙人生的方法却是止观,也就是禅坐,通过止观来认识世界,认识宇宙人生。止观的运作,重在对自我内心世界的认识。所以佛教认识宇宙人生,首先是认识“能认识的主体”。能够产生思想感情并作出概念判断的心,就是所谓的“能”。先认识“能”,然后再由此延伸扩展开来。这就是佛教认识事物的根本出发点。

  以上我们从语义学角度解释了“禅”的内涵。简而言之,禅就是指心灵的止和观两种能力。佛教有一套非常完备、非常精密的禅修理论,在佛教“三学”[戒定慧]中称为“定学”,旨在帮助人们系统训练和提高这两种能力。

  禅宗的禅,与我们上面讲的修习止观的禅坐以及英语里讲的Meditation[汉译为“冥想”],在理念和方法上并不完全一样。它和坐禅、止观有联系,但是也有区别。谈到禅宗的特点,人们都用“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句话来描述。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是我们东方文化贡献给人类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史上最璀璨的瑰宝。

  禅是中国化的佛教

  禅作为佛之心法,它的真正兴起是在中国。在具体讲述禅的内涵之前,我们先追溯一下中国禅宗的演化历史。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现在学者通常认为是在公元前 2年,也就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到现在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西汉到隋唐,佛教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将近一千年。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中国古代的祖师们翻译经典,研究教义,阐述佛经的思想,对印度传过来的佛教经典、宗派思想及修行方法,进行了取舍选择、创造发挥,最后在隋唐时期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佛教宗派。

  佛教从印度传到东南亚、传到中国汉地、传到西藏,它所面临的文化环境并不一样。在东南亚地区,像现在的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这些地方,佛教传入以前,基本上处于未开化时期,社会文明很不完备,缺乏成熟的信仰,有的地方甚至连文字都没有。所以佛教传入东南亚以后,很快就成为他们文化的主流,一直到现在,现在东南亚有很多国家仍是佛教国家。佛教传入汉地则不一样。那个时候中国的文明已经非常成熟了,有非常完备的社会典章制度,出现过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如老庄孔孟等,哲学思维非常发达,至于语言文字那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佛教到汉地来,它所面临的环境,跟西藏、东南亚是不一样的。

  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认识和接受,一开始就是以中国本有的文化传统为基础的,是一个不断吸收、取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完全照搬。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祖师们的不断消化、吸收、创造,到隋唐的时候终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净土宗。在这些宗派里,最能代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完美结合、也就是说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就是禅宗。

  禅宗作为一个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宗派,并不是中国祖师创造和发明的。在佛法的传承上,它有印度佛教的渊源。禅宗在印度的起源有一个非常优美的故事。宋朝的时候,大政治家王安石在皇宫里读到一本佛经,里面记载了这个故事。因为在其他佛经里人们没有看到这个故事,所以有的人就怀疑这是杜撰。但是,王安石是在宋朝皇宫收藏的佛经里面读到的,说明这个故事在佛经里是有根据的。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的灵鹫山准备讲法,当时有人供养了他一枝莲花。大众集合了以后,释迦牟尼佛并不像以前那样开始就讲,或者是有人提问然后开讲。他拿着那朵莲花不说话。佛陀这个与平时不一样的表现,使当时所有在会的人感到非常疑惑。这是什么意思?只有一个叫迦叶的出家人——他在佛的弟子中资格最老,岁数也比较大,修行很刻苦——在大众中破颜微笑,也就是说,只有他明白佛所说的法,于是佛陀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在禅宗史上,这句话非常有名。后来有很多禅宗修行人经常问:佛当时传给迦叶的是什么法?这就是禅宗的源头。此后迦叶尊者成为禅法在佛之后的第一位印度祖师,从他开始,一直传到菩提达摩。菩提达摩是印度的第二十八位祖师,在中国则被尊为禅宗初祖。

  达摩祖师是在南北朝时来中国的。那时正是南朝的梁武帝当政。梁武帝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菩萨皇帝,他曾经几次舍身出家,还经常在皇宫里讲经说法,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梁武帝听说达摩到中国来,从广州登陆,于是派广州刺史萧昂[相当于广州市的市长]把他请到南京。见面时,梁武帝向达摩祖师问了一个问题,他说,我修了很多寺院,印了很多经,也经常讲经,也曾经出家,我这样修行有没有功德呢?达摩祖师说,没有功德。梁武帝提问的时候,他是有一种期待,希望能从达摩祖师那里得到一个肯定的回答,得到一个奖励性的回答,但是对方却回答说没有功德。因为话不投机,达摩祖师后来便离开了南京,“一苇渡江”——踩在一枝芦苇上渡过长江,来到北朝的河南嵩山少林寺,在那里面壁静坐。河南洛阳一带的人都称他“壁观婆罗门”。

  在少林寺面壁静坐了九年之后,达摩祖师终于等到一个法的传人,叫慧可。慧可是中国禅宗的二祖。慧可在出家以前有非常良好的文化素养,对老庄和儒家都有很深的研究,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里的精英。后来他出家学佛,学习坐禅,但是觉得自己还没有通达禅的奥秘。他的剃度师于是介绍他到少林寺去见达摩祖师。慧可开始见达摩祖师的时候,祖师只顾自己打坐,根本不理睬他。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至诚心,一天晚上下雪的时候,他一直站在达摩祖师打坐的洞外,雪一直积到他的腰间,他也不肯走。于是…

《禅与企业管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