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学大师溥常法师
黄夏年
宁波七塔寺曾经留下了一本《《报恩堂宗谱》,里面记载了七塔寺系统的法徒子孙三百余人,但是在七塔史的历史上,除了开山祖师心境,中兴祖师慈运,重光祖师月西外,当代僧人溥常法师是不能不提到的。溥常法师对七塔寺的贡献是特殊的,他虽然没有像心境、慈运、月西那样在关键时刻改变了七塔寺的命运,但是他对七塔寺的历史整理和文化品位的提升,功不可没,至今仍为人们怀念。
一
释溥常长老,法名宏鉌,别字梦忍行者,湖南湘乡人。同治五年(1866)8月21日生,俗姓曹,父森蔚公,饱学外典,崇尚仁义礼智儒家之学。母亲罗氏贤惠端庄,相夫教子,阖里亲近。溥常身材魁梧,聪明伶俐,讲出的话往往带有哲理,颇得乡亲的称赞,因有神童之称。他的父亲望子心切,从小让他读四书五经,希望他能上达圣贤,精忠报国,光大祖先。但溥常生来就有向佛之心,在髫龄时就常说:“为僧不易,南面王乐。”父亲听说,大为震怒,把他拖到水池边上,高声大问:“你是不是想出家当和尚?今天要是不说出来,就将你淹死在水池里。”隔壁邻家见状不忍,好心劝溥常:“你就赶快发誓说不当和尚吧,这样你就可以免于一死了。”溥常生性倔犟,不畏强暴,始终不说话。父亲无奈,只好作罢。
溥常15岁时,患上眼疾,痛苦不堪。父亲让他上表大慈大悲的观音,求得解救。他在观音像前许愿,虔诚事佛,吃素茹斋,深夜睡觉梦见荤腥,醒来惊觉悔恨,佛心已经埋入他的心里。17岁时,他随同父亲一起参加童子试,考试两门,一文一武,府试得到通过。院试时,由父亲顶替,获得武庠生。父亲因考试早,取得名列第五的成绩,到了溥常发榜时,负责考试的监学使突然逝世,有人做假,溥常只能名落孙山。
溥常的父亲事业功利心很强,为国效命的愿望从没有断过。他精通韬略,加入湘军。清光绪癸未,清军攻打台湾,溥常的父亲在基隆之役阵亡。溥常丧父哀痛,认为国难当前,为父报仇,为国捐躯,人人有责。光绪十二年(1886),他到福建从军,继先人之志,完成未了之心愿。但是腐败的清政府,虽在中法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是并没有要回自己的权益,中法议和,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马尾条约》,中国战而不胜,法国败而不败,令国人心寒。战事既无,溥常用武无地,成日无所事事,于是闲来看看佛书,早年的出家遁入佛门的念头不时浮起,于是决定脱去军服,进入佛门。光绪十八年(1892),27岁时,溥常投闽悬庆城寺礼庆权和尚披剃。翌年,在涌泉寺妙莲律师座下受具足戒,成为僧伽一员。
出家后的溥常倾心净土,对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云栖祩宏非常崇拜。祩宏(1535~1615年),字佛慧,自号莲池。俗姓沈。浙江杭州人。17岁补邑庠。后信奉净土宗,志在出世。31岁投性天理和尚出家。在杭州昭庆寺受具足戒,学华严,参禅要,历游诸方,遍参知识。37岁回杭州,见云栖山水幽寂,结茅安居,日久渐成丛林。同门因尊称他为云栖大师。他住持云栖寺40余年,施衣药,救贫病;终身布素,修持禅、净;披阅三藏,注释经典;严持毗尼,制定规约;弘宗演教,修订焰口、水陆和课诵等仪。著述编成《云栖法汇》,其内容分释经、辑古和手着。释经有《戒疏发隐》和《弥陀疏钞》等;辑古有《具戒便蒙》和《禅关策进》等;手著有《楞严经摸象记》和《竹窗随笔》等共30多种。祩宏主张儒佛不该互非,“儒主治世,佛主出世”;佛教各宗应该并进,戒为基础,弥陀净土为归宿。后人将他奉为华严圭峰下第二十二世、净宗第八祖。溥常努力钻研《云栖法汇》,循诵西方愿文,念佛不缀。同时他深感自己的修行不够,于是打起背包,开始四处寻访善知识,参谒东南名刹,金山、高旻诸大名刹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光绪二十八年(1902),溥常到南京赤山亲炙当代禅门宗匠法忍老人。法忍本心(1842~1905),河北蔚州人,俗姓郭。22岁出家,随师苦行6年,在北京西域寺受具足戒。后参谒金山江天寺观心显慧,得其心印。历任金山、高旻二寺首座。光绪年间,至江苏句容赤山结茅,学人云集。法忍提倡坐禅。耕作之余,复说《楞严》、《法华》,乃至《楞伽》、《唯识》等经论。被誉为清末宗门四大尊宿之一,(即天宁寺之冶开以威仪称第一,宝华山之圣祖以戒行称第一,金山之大定以禅定称第一,法忍以智慧称第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圆寂,世寿64。著有《楞伽笔记》一书。
法忍为溥常开示《永明延寿禅净四料简》,强调禅净双修之旨。永明延寿(904~975年),唐末五代僧人。临安府余杭(浙江杭县)人,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曾经做过官吏,30岁依龙册寺翠岩令参禅师出家。后往天台山参谒德韶国师,修习禅定,得其玄旨。延寿在国清寺行法华忏,颇有感悟,于是朝放诸生类,夕施食鬼神,读诵《法华经》,又精修净土。再迁住明州雪窦山传法,法席甚盛,并复兴杭州灵隐寺。建隆二年(961)应吴越王钱俶之请,迁永明大道场,住永明十五年,接化大众,故世称永明大师。时人号慈氏下生。宋开宝八年(976)示寂,世寿七十二。赐号“智觉禅师”。后人奉为净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永明迁寿曾经召集慈恩、贤首、天台三宗僧人,辑录印度、中国圣贤200人的著作,广搜博览,互相质疑,撰成《宗镜录》一百卷。另外还著有《万善同归集》六卷、《神栖安养赋》一卷、《唯心诀》一卷等60余部。永明延寿对当时各宗派间之宗旨分歧,持调和之态度。特别是在处理禅宗与净土宗的问题上,他受前贤宗密禅师的影响,持禅教统一的思想。延寿在提倡禅法的同时,还注意净土的实践。肯定禅与净土的结合,万善同归,这就便于群众接受了。《禅净四料简》是永明延寿撰写的禅净双修要义的偈文(也有人认为此不是永明所撰)。他指出,“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这是说,有禅没有净土,犹如跣足,缺一条腿走路,解决不了生死的问题。无禅有净土,每人都可以可以修到西天,但不一定每人都能明心见性。但是如果既有禅又有净土的话,就是如虎添翼,修行更为顺当。因为虎本来就有威力,再加上两只角的话,就更加威猛了,所以禅净结合的人,可以为师作佛,成佛作祖。
溥常听法忍老人讲解了《永明延寿禅净四料简》后,受益很深,觉悟到禅净双修之旨的重要性。他告别老人继续游学,到陕西西安终南山,在翠微寺原址,结茅礼佛。在大兴善寺,坐香打七。之后遍历香山、五台山,再到北京,然后南下江宁,返回南京亲近法忍长老。光绪三十年(1904),溥常法师担任金陵毗卢寺监院,主持坐香、传戒、讲经等活动。次年,赤山法忍老人示寂,遗言要溥常师与月霞法师继续完成他的讲经工作,为信众阐述老人的《楞伽笔记》,闻听者欢喜受持。光绪三十二年(1906),溥常法师开始在常州天宁寺普通僧学堂和湖北莲溪寺主讲《楞严经》。以后讲经成为他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年都要至少一次讲经会。这一年底,他与同学月霞法师,留学生桂伯华君,往日本讲经,考察各国宗教异同。在日本他仍然讲演《楞伽经》,扶桑人士听他讲经莫不悦服。回国后,过天童寺,应天童寄禅长老、天台谛闲讲主及江宁李梅庵方伯之邀请,留阅藏经。应该在这时,他到了七塔寺接了慈运法师的法,成为慈老的弟子,取法名宏鉌。溥常住南京持毗卢寺,声望日高,皈依者众。民国初年,虚云和尚听说溥常的事迹,于是邀请他到云南讲经办学。溥常法师在云南住了五六年,创办僧学校与演说团,成立佛教滇藏支部,搞得云南佛教有声有色。他还在大理寺观音寺,昆明筇竹寺,举办了传戒活动,收到很好的影响,云南佛教开始变得富有生气。
二
1918年,溥常接受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本忠和尚的邀请,到南洋诸岛讲经考察,回国时取道缅甸,瞻仰了著名的仰光大金塔。同年,溥常法师回到七塔寺。他在七塔寺不与外界联系,一心清修6年。甲子,日本震灾纪念会的中国代表孔云生,邀请溥常法师再度东渡弘法。法师率领法侣三十余人抵东京,受到日本佛教的热烈欢迎。日本佛教界在浅草金龙寺举行欢迎大会,在观音殿前,法师看见昔日挂在殿前的一对纸灯,依然高悬,不受地震的影响,非常感慨,当场赞叹说偈:“金龙浅草,(去+刂)火洞天,寺像灵爽,如在梵天。”法师在日本讲经弘法后,返回七塔寺。1928年,溥常法师发挥自己办学的经验,办起七塔报恩佛学院。他除了担任教工作之外,还要负责授课,讲解华严学。极力发扬莲池老人的遗训,视澈毗庐性海为进修,弥陀净土为归宿。花了三年时间方讲完。《华严经》数十万字,古人为其作注释的人只有李通玄的《华严经合论》,和清凉观国师澄观的之《华严经疏钞》,可见华严学高义玄旨,贯通不易。法师为了启示学人,吸引后觉,于是摘其重点,撰成《华严纲要浅说》。华严七处九会的会主是文殊,亦名妙吉祥。他的行为感动上天,1929年重阳日,他正在讲《华严经·贤首品》时,院中吉祥草忽然开花呈瑞相,天然感应,叹为希有! 同时他在佛学院办了《报恩佛学院院刊》。使七塔寺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极大的发展,也培养了不少有用的僧才。
过三年,已经离乡远游40余年的溥常法师,进入了70古来稀时期。他思乡心切,惦念父母的莹墓是否修好,于是扶杖南回湖南家乡。他在家里小住10天,邀请昔日的玩童朋友见面畅谈,周游了邻近名胜几遍,苦心孤诣,…
《义学大师溥常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