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光大师的生平与思想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动机

  印光大师(一八六一——一九四0)乃我国近代宏扬净土法门最成功、影响最广大深远的高僧。这是稍为认识近代中国佛教发展及佛门人物者,不论在家、出家多,皆知的事实。

  我国留美的哲学大师陈荣捷博士,在他的名著《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注一)中,主要介绍的是本世纪以来,中国佛教的现代化运动。其全书六章中,佛教的部份,即占了二章,可见其重要性。而在书中第二章第二节<由净土的形式主义到虔敬主义>中,其核心人物即是印光大师。陈博士认为“中国的佛教几百年来可以说是已经缩减为净土一宗”(注二);可是大多数的佛教徒,久已惯于“口头诵修,外加捻数念珠、诵经、礼拜佛像、放生、祈求长寿与永生等”,变成纯粹的形式,不再有任何意义和生命(注三)。

   就在这样的衰微期中,却逐渐酝酿出中国佛教复兴的生机。虽然这是“由于无数虔诚的文人与非文人佛教徒的努力”,可是“给予这种复兴相当的激发,至形成其具体中心的”,陈博士特别指明:就是印光大师(注四)。并确定其时间和地点为“一九二一年以前,在北京近郊的净土宗中心红螺山,觉醒的迹象就已经很明显”(注五)。此外,陈博士亦在文中对印光大师的一生,多所推崇;也提到他和宁波观宗寺谛闲大师(一八五八——一九三二),对净土宗虔敬主义普遍复兴的钜大影响(注六)。

  笔者虽然身为出家众的一份子,也久仰印光大师的事迹,但因学殖荒芜,一直缺乏对这样一位伟大的佛门宗师,做深入的研究。在“中华佛学研究所”的第三年,因欲撰写毕业论文,苦于题目未定,所长圣严上人是笔者的论文指导教授,鉴于中国近代佛教史的领域,急须学者加以探讨,因命笔者以〈印光大师的生平与思想〉为题,从事资料的研读和论文的撰写。藉此因缘,方能对印光大师的一生伟大行谊有深刻的体认。也不得不叹服于所长取严上人对笔者治学方向的厘定,是如此的正确和饶有深意,令笔者获益无穷。

  不过,笔者素无撰写论文经验,要全面析论如此重要的一代大师,显非易易。故历经无数波折和努力,又蒙所里师长的赐教和同学的指正,方能勉强完篇。此一研究的心路历程,笔者视之为学佛过程中,最为珍贵的一次经验:使笔者从蒙昧的摸索当中,如蛹之挣扎、脱壳,而后化蝶能飞,逐渐了解学思的艰苦和略窥治学的门径了。

  第二节 研究的资料、范围、方法和限制

  印光大师的著作数量甚多,各种《文钞》(正编、续临、三编),《嘉言录》,《文钞菁华录》,《法语》等文字,在百万言以上,实卷轶浩繁。再加上圆寂后,历年弟子、同道们撰写的《永思集》(正、续篇),《画传》,《纪念文集》等,更是庞大无比。面对如此众多的文献资料,要全部收集,短期内相当困难。然而,要探讨印光大师的一生行谊,劫又非从中取材不可。幸运的是,在台湾热心佛教典籍出版的广定法师,穷数年岁月,耗尽无数心血,将印光大师生平的全部著述及其他相关文章,皆一一搜罗编次,精印成七大册,由“佛教书局”广为流传(注七)。笔者如非得此便利,将难以进行本论文的研究。这是笔者首先要感谢的。

  在研究范围上,本论文将透过印光大师的一生行谊,将其潜心修道和宏法济世的伟大风范,全面性地呈现出来。在章节的安排上,第一章为绪论,交代研究的动机和研究的范围、方法、资料、及其限制等。第二章以印光大师当时佛教状况为背景,分析其在清季的处境、佛教的活动等。第三章则探讨印光大师的生平传略和著作的种类及编辑。印光大师的家庭教育极为特殊,长期随兄读书,深受儒家经典影响,却又基于本身的经验,对佛法有钦慕皈依之心,于是毅然出家,并成为当代有名的高僧,其生平的经历值得探讨。又印光大师对中国民众的巨大影响力,乃是透过他的著作,反映他的长期个人修持经验和思想,其著作的种类及出版经过,亦须说明。故合并于本章讨论。第四章是探讨其一生学佛及宏法的中心理念——净土思想的理论基础。印光大师何以拣别禅、密,而推崇净土?他的净土思想源自何处?他对往生生因及摄心念佛等理论,持何态度?这些都是分析印光大师净土思想的理论基础所必须了解的。本章将加以分析,使其脉络清楚。第五章探讨印光大师在净土思想的实践方面,到底如何落实?从敦伦尽分、闲邪存诚的入手方法,以及将家庭教育与因果报应相结合,又鼓励在家修行和提倡念佛治病,这些都反映了在他的生活经验中,有深厚儒、佛交流的成份在。其影响社会,发生作用的层面,皆可在本章的分析中,有具体的概念。第六章则陈述其对时代的影响,分别探讨其在家弟子与出家弟子中,各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三位:弘一律师、德森法师、大醒法师为出家弟子;高鹤年居士、范古农居士、李炳南居士为在家弟子。此六人皆为各领一方的宏法健将,承袭印光大师的佛教思想,而加以发挥光大。最后是结论,再综合前面各章所论,加以连贯为完整的观点,使研究的成果,得以清楚交代。

  在方法上,采用历史学思想史的文献处理法,尽量排比资料,形成客观的归纳意见,再出之以个人中肯的评论。务使印光大师的人格和思想,能恰如其份的表达出来。

  然而,笔者的学术训练不够,在资料的解析上,每感力不从心。因此,叙述性多于分析性,学术逻辑的严谨度,也稍嫌松懈。却因短时内,难以全部弥补过来,只好俟诸异日再说了。

  [注释] 注一:陈荣捷着《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廖世德中译,文殊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十一 月初版。

  注二:陈荣捷《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注三:陈荣捷《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注四:陈荣捷《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注五:陈荣捷《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注六:陈荣捷《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注七:释广定汇编,《印光大师全集》共七册、佛教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再版,是现今最全的版本。

  第二章 印光大师时代的佛教状况

  第一节 清末的时局状况佛教的发展,和时代及地区的习尚,密切相关。情末的时局状况,对佛教的学风,有深刻的影响,自是无庸赘言。但清末的时局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自西元一八四二年鸦片战争后,清廷对外的战争及交涉,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在列强船坚炮利的逼迫下,除战火波及之处,民亡、物毁之外.列强藉缔结不平等的条约,始则要求通商、传教,继则割地、赔款,如有欲求不遂,军事武力随之,非达目的不止。至一八九四年的中日战争后,更要求在通商口建立工厂,要求在内地建铁路,开采矿产,和划分势力范围。使中国有面临瓜分的危险(注一)。

  清廷对内的处境又如何呢?自干、嘉的盛极而衰,因耕地不足,及庞大人口的压力,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于是有白莲教大规模的叛乱,费时八年(一七九六—一八0 四),才告平定(注二)。因戡乱而支出的钜大经费和兵力的耗损,促使清廷统治的危机加深。更因鸦片战争爆发,外力入侵,使局势恶化。接着太平天国的战事又起,规模更大,东南精华地区悉沦入战火区,人民被灾流离,田园荒芜欠收;虽力会国藩、李鸿章的定乱,却随即又卷入捻乱的洪流中。而以一九0 O年庚子事变,义和团的无知盲动,终于酿成八国联军的惨祸。清廷自此,病入膏肓,直到一九一一年被推翻为止,可说,战祸连年,无长期安定的生活(注三)。

  在这种痛苦不堪的岁月中,藉信仰以安慰心灵,便成了民众自然的需求。印光大师就是出生于这样的时代里。

  第二节 清末佛教的处境

  清末中国佛教的艰难处境,正如时局变乱的内外根源一样。一方面是鸦片战争后,西洋势力的涌入,特别是传教士藉此机会,在中国境内大肆扩张,破坏神像、摧毁民族信仰、侵夺教产,造成各地层出不穷的教案(注四)。另一方面,则来自清廷政策上的压迫,因张之洞(一八三七——一九O九)在戊戌变法之年,着《劝学篇》,主张用全国寺庙财产与学,作为兴办教育的经费,获朝廷批准(注五)。后虽由西太后废止(注六),然始终为各省土豪劣绅所觊觎,寺庙财产被并占者,不计其数。使佛教经济陷入更严重的危机。

  由于佛教对中国历史文化,已有悠久深厚的关系,值此噩运时期,激发有识之士,出面挽救,欲使佛教自劫灰中重获新生。章太炎居士(一八六八——一九三六)首先于光绪三十一年(一九0五)发表“告佛子书”,一面唤醒僧徒认清时代,要急起直追自办学校。一面忠告当时的士大夫们,不应对佛教有此荒谬举动,应对此世界最高的佛法加以发扬(注七)。

  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天宁寺文希法师,首创普通僧学堂,招收僧青年入学,施以新佛教教育,后虽被保守派所阻扰,事业中挫(注八);但,杨仁山居士(一八三七——一九一一)于光绪三十三年(一九0七)就“金陵刻经处”设立“祇洹精舍”,招集缁素青年十数人,研究佛学、汉学及英文。就学缁素中的欧阳竟无、仁山、太虚、智光等,因而成为日后五十年来中国佛教的领导人物(注九)。杨仁山居士被称为“现代中国佛教之父”(注一O),实非虚誉。

  另外,由于日本净土真宗的介入,引诱杭州地区的中国佛寺,受其以日本政府的保护为名,纳入其系统(注一一),引起清廷的警觉。于是两江总督端方,在宣统元年(一九0九),于南京三藏殿开办僧师范学校,聘月霞、谛闲两法师相继主持教务,培养佛教师资人才。大虚、仁山、智光等,亦曾在此受教育(注一二)。

  总之,佛教因受满清政府的岐视与压迫,加上西洋传教士的侵凌,遂激起僧青年的自觉自救。各省既有兴学的风气,僧青年亦能警觉时代变局中的革新之道,于是中国新佛教之风气,便开始在僧青年中酝酿。

  第三节 清末佛教思想

  清末的佛教思想,在时代潮流的冲激之下,到底呈…

《印光大师的生平与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