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来《华严经》研究综述
编辑:桑大鹏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近五十年来,学术界有关《华严经》的研究展现出新的气象。本文就搜集到的文献作了细致梳理,发现《华严经》研究在六个方向上展开:即文献学与历史学研究;哲学与比较哲学研究;宗教与比较宗教学研究;华严教主及诸祖研究;文学研究;教育学研究。这六个方向各有力作问世,构成了华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但在总体上又流露出诸多不足,故华严研究强烈呼唤着各界学人的参与,以期在全球化语境中迎来研究的新境界。
关键词:《华严经》 华严宗 文献 阐释
作者简介:桑大鹏,湖北公安人,三峡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文献学与文艺学研究。
《华严经》是佛法的总纲,共有三种,即:《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三经的翻译跨越三百八十年。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三月(418年)由佛陀跋陀罗(觉贤三藏)率法业、慧严、慧观等一百多人于扬州道场寺首译此经,历时三年,即今传之《六十华严》。武周之时,武则天崇信佛法,知晋译华严不全,派人向于阗国求取四十万颂华严梵典,又礼聘于阗国之硕学实叉难陀(喜学)前来主持译经工作,在遍空寺中,自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始译,经五载寒暑方才译出,即今之《八十华严》。一百年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年)十一月,南天竺乌荼国师子王,派使者向唐朝进献国王亲笔所书之华严梵本。翌年,罽宾人般若三藏于长安崇福寺着手翻译,于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二月译毕,这便是今传之《四十华严》。《四十华严》又名《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相当于六十与八十《华严》的《入法界品》,在《六十华严》中占十三卷,在《八十华严》中占二十一卷。该经主要叙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及圆满成就普贤行愿的修行历程,是《入法界品》的充实与展开。弘一大师说,读《华严经》最好将《八十华严》和《四十华严》结合起来读,《八十华严》读到五十九卷时,就开始读《四十华严》,故此完整的华严读法应涉阅九十九卷方才圆满。
《六十华严》译出之前,《华严经》中的诸多章节即作为单行本从印度陆续传入我国,如《兜沙经》、《十地经》等,以及相关的论(《十地经论》等),我国的僧人和学者开始了《华严经》的研究和接受,到隋唐时达到了《华严经》的翻译、研究、传播和接受的顶峰,其繁荣期历一百七十年,华严宗正是在此阶段建立,至唐武宗灭佛,华严宗及《华严经》的研究乃走向衰落,其义理融入禅宗,绵历至今。
《华严经》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心理学、日常生活乃至晋以来的整个民族精神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我们在用本民族固有的儒家、道家两种精神潜流交织而成的“前见”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这部佛法总纲的过程中,拓展了视野,提升了精神境界,获具了一种以奉献和牺牲为要义、人我并臻自由和幸福的大乘气象,使我们的民族精神达于恢弘、睿智和圆融,深刻地表明了《华严经》对中华民族心智的奇异启示力量,以及我们固有的文化在吸纳异域文化时显示的强大包容与创化能力。
唐宋时代,中国的知识精英研究《华严经》主要通过两条道路展开:即宗教体认(禅定)之路和学理探求之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若没有对华严圣境的内在体认,学理的探讨亦将流于名相的分别。从南北朝《十地经》和相关的《十地经论》(印度世亲著)传入我国开始,即产生了当时南北对峙的地论师,经隋唐华严五祖的建构,李通玄的易学阐释,到宋代子璇和净源的中兴直至程朱理学对华严义理的吸收,遵循的都是这两条道路。当然,这两条路并非并行贯穿华严研究始终,历史地看,华严研究走过了一种首重宗教体认、到宗教体认与学理创造并行、到终于滑向纯粹学术名相探讨的历程。华严初祖杜顺大师最突出的功夫乃是禅定,《五教止观》以华严圣境为极诣,实乃得之于深刻的禅定体验,在杜顺这里,宗教体认是大于学理建构的。从二祖智俨到五祖宗密,四人在行持上就将二者统一起来,一面以至深的禅定体验华严的至圆妙境,一面在学理上又大力创发,华严教外一系李通玄亦复如是,完整的华严宗哲学体系正赖此时而得建立。此后,华严的哲学体系即不再有大的发展,宋初长水子轈和晋水净源虽有中兴华严之举,但也只是大力讲谈华严的经、论、疏,而并无理论上的创新,理论的创造让位于名相的分别,而宗教体验一路亦不及于五祖的成就。到程朱时,便几乎只剩下纯粹的学术名相的分辨了,伊川自言出入华严数十载,并无所得,根本原因是他(们)放弃了对华严圣境的内在禅定体验,无法深达华严名相(四法界、六相圆融、十玄无碍等)的精神底蕴,故此终生“并无所得”,此亦在情理之中。
不过,话又说回来,伊川虽然没有抵达于华严圆融无碍的精神至境,但在名相上却大有所得,所谓“事事无碍”、“一多相即”、“圆融”、“六相”等,全都被程朱理学拿来装点自身,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便给人们另一种启示:当我们不再以禅定体认的方式游冶于华严的宗教圣境而纯以学术的眼光观察华严体系(含《华严经》文本和华严诸祖的阐释)时,我们发现,华严体系的哲学建构也是无与伦比的。在中国哲学史上,就范畴的创发之新颖、概念界定之严密、体系的内在结构之精密以及境界的宏阔幽微而言,舍华严而无出其右者。以深通中西方哲学的方东美先生,尚且赞叹华严体系是世间最高明的哲学。正因此,《华严经》和华严宗受到了历代哲学工作者的青睐。
但是,中国的学术研究历来与政治理念和时代风气相颉颃,当程朱理学被历代封建王朝推为意识形态的正宗并成为科举取士的指导思想后,并不能为人们的功名利禄提供现实资源的《华严经》研究从此走向沉寂,除少数丛林大德朝夕讽诵之外,封建士子们瞥尔不顾。鸦片战争至新中国建立以前的百年间,各种形式的革命风起云涌、腥风血雨,富于理想主义气质和宁静安详之态的《华严经》及华严宗哲学亦不为时代所需,虽有谭嗣同等人高赞华严理想,然而曲高和寡,血腥的时代与这种宁静安详的圣典格格不入。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改革开放以前的三十年间,极“左”政治猖獗蔓延,《华严经》连同整个佛教体系、连同四书五经、孔孟之道,乃至于连同整个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遭受了彻底摧残,民族的价值世界狼藉一片,我们“成功地”制造了道德和信仰的真空,“成功地”割断了与祖先的精神纽带,学术成为政治的奴婢。
好在癫痫的神经总有清醒的一刻,新时期以后,由于政治的解禁和宗教政策的开放,学术思想逐步活跃而自由起来,《华严经》再一次从我们的记忆深处被唤醒,它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特别是知识精英们的关注,以方东美、方立天、任继愈、汤一介、吕贗、杨政河、赖品超、魏道儒等名家大师为首构成了《华严经》研究的主打阵营。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视角以各种不同的理念重新阐释《华严经》,或赞或否,《华严经》研究开始展现可喜的前景。当然,客观地说,与目前众多的时尚学术相比,《华严经》研究毕竟还是冷门,虽然一批哲学家的参与提升了华严研究的哲学品格,但学者们不仅没有采用如华严五祖将宗教体认和学理创造结合的研究路子,即令纯粹的学术研究,亦亟待拓宽视野,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和最新的科学成果(天文学、物理学、心理学等)进行新的阐释,以期让《华严经》在新的价值世界重放异彩。
据笔者统计,五十年以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华严研究中,颇具学术价值的有专著五部,论文二十余篇,这些专著和论文从文献学、历史学、哲学(含比较哲学)、宗教学、文学、教育学等诸多视角解读《华严经》和华严宗,开辟了华严研究的新境界,为华严体系在新的语境下的重新阐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暴露了研究中的某些问题,今择其要者以叙之。
一、目前华严研究的几个方向
(一)文献学与历史学研究
这一方向上最有价值的当数魏道儒先生的《中国华严宗通史》1一书,这是目前学术界第一部研究中国华严宗兴起与流变历程的专著,上起东汉末年,下迄清代中叶,时间跨度约为1500年。该书严格区分华严宗学与华严经学的差别,认为华严宗教理主要在阐释华严经学的基础上形成,历时数百年才完善和定型。作为中国华严学发展主流的重要标志,是建立前所未有的概念体系,把一切老问题放在新的理论层面上解决,并进一步提出和解决新的问题。这个理论创造过程并非始自习称的华严诸祖,而是源于南北朝的地论师。而此书力求理清华严宗历史和理论形成、发展、演变、衰微和终结的脉络。密切关注制约和诱导华严哲学形成的诸多因素、根本动力;希望点明它所带有的印度佛教胎记、所负载的中国文化精神以及所独具的理论风貌。作者从梳理华严文献典籍入手,探讨了华严典籍在传播和接受中,华严经学的发生直至成熟的过程,以此为契机深入思考了华严学的理论转型与学派建立、诸派融合与华严宗创立等重大历史与思想事件,作者认为,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的转变,是从形象描述的宗教文学到概念分析的宗教哲学的转变,是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诱导下发生的理论创造过程,是哲学化的过程。
作者较为详细地解析了华严初祖杜顺和二祖智俨的学说与学术风格。然后辟“华严新说与分支”一章,深入探讨了华严三祖法藏阐释《华严经》所达到的新境界,以及李通玄以《易》解华严而开辟的教外华严学。展示了华严宗鼎盛时期的哲学水准和中国知识精英以其全部文化底蕴创造性地理解一种新理论时所能达到的智慧境界。
正当华严宗的传播方兴未艾时,禅宗的发展也如日中天,这两派势必互…
《五十年来《华严经》研究综述(桑大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