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二章 龙树四重缘起 5 《七十空性论疏》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二章龙树四重缘起(5)

  《七十空性论疏》

  龙树论师 造并释

  谈锡永 学疏

  说明

  《七十空性论》(Sunyatasaptati)根本颂及释论,皆龙树论师造。藏译者为胜友(Jinamitra)及智军(Ye shes sde)二大译师。法尊译师复由藏译汉。今即据法尊译而疏,只于少数处略作改动。[注1]

  此论不宜科判,以易因科判而成割裂,如是即令论义不贯串而致主题模糊,反失科判之原义。今只略加标题,以次第明其破立。

  一.前颂

  ——说“缘生性空”义

  1 生住灭有无 以及劣中胜

  佛依世间说 非是依真实

  [论]生、住、灭、有、无、劣、中、胜种种,佛唯依世间名言而说,非依真实。

  [疏]世间唯是现象(相),依现象而有概念,如是即有名言(名)以显示。凡庸者复依相、名而执之为有,是即成轮回界之建立。佛说法时,亦依其建立而说名言,用以沟通,非谓用其名言即指其为实有,故谓佛非依真实说。

  本论所明,即是真实。下来诸颂即为于此“真实”作建立。

  [论]问言:如现说“我”等,此岂非有?复有说“无我慧”转,故定应有我。

  答云——

  2 说我说无我 或说我非我

  名言无实义 空性如涅槃

  [疏]此颂依藏译本重译。此颂藏译如下——

  /bdag med bdag med min bdag dang/

  /dbag med min pas brjod”ga”ang med/

  /brjod bya mya ngan”das dang mtshungs/

  /dgnos po kun gyi rang bzhin stong//

  龙树于此颂未作释。

  汝言:佛亦说“我”,又说转“我”而成“无我”,证无我慧,是则定应有我,然后始能证无我。此不应理。盖名言无实义,故“我”、“无我”、“我非我”等名言皆具空性,如 涅槃所具之空性。

  [论]问言:汝说一切法自性空者,为依国王教敕而说,或为能成通达一切法皆空性之正理耶?

  答云——

  3 一切法自性 于因或于缘

  若总若各别 无故说为空

  [论]一切法自性,于因或缘中,或于因缘和合中,若悉皆非有,即可说一切法自性空。

  [疏]颂文第二句重译。法尊译为“于诸因缘中”。

  论文末句,法尊译“故即说一切法自性空”意稍晦。

  此即由因缘和合而说一切法空性。如是即建立业因缘起。

  业因缘起者,喻如树种为因,培植、土壤、阳光、水份等为缘,由是生起一树。于此若能证成因与缘各无自性或因缘和合亦无自性,是即总(因缘和合)与别(因或缘)皆无自性,如是即可说由其成立之法为自性空。

  然而如何证成“若总若各别”皆无自性,本颂未说。本颂只建立一原则——世俗由一切法之相、名而说其为有,实不应理;其有,当由业因缘起作建立,不当由相、名建立。如是即否定相、名之有,而成立业因缘起之“因缘有”,而此因缘有之自性空则尚待证明。

  下来即随而建立此“因缘有”无自性。

  二.由四重缘起成立“缘生性空”

  4 有故有不生 无故无不生

  违故非有无 生无住灭无

  [论]法若已有,则不从因生,已有始名有故;无,亦不从因生,以无故。

  有无相违亦不得生,不相顺故。

  如有无相违,其“非有非无”又岂能生。亦是相违法故。

  以生既无,则住、灭亦无。

  [疏]本颂由相依缘起说“因缘有”不得成立为有。证成其无四边生,即证成其为无自性而有。

  先说“四边”,此即谓有、无、二俱(亦有亦无)、二俱非(非有亦非无)。

  次说何谓相依。此喻如有子始有父(见颂13)、有外境始有缘此外境而起用之心识。于此处则说“因缘有”须依“因缘”而始成为有,此即果法由与因缘相依而始成立,故成相依。

  依此相依义,可作四边观察——

  此“因缘有”若于因缘中先已有,则不成为生,以已有故,不能说由因缘生而始成有。

  此“因缘有”若于因缘本无,亦不成为生,以其无,故不能依无而生成为有。

  此“因缘有”若于因缘中为“亦有亦无”,此亦不成为生,以有与无互相违反,不相和顺,实不能说此“因缘有”,即由相违故得生起而成为有。

  此“因缘有”若于因缘中为“非有非无”,以亦是相违故,不得生起而成为有。

  如是四边皆不生,即是“无生”。

  一切有为法显现无非生、住、灭三相,现证成无生,同理即可证成无住、无灭。故说一切法生、住、灭皆无自性。

  如是即证成第3颂所说之“因缘有”为空性。亦即:由业果缘起成立“因缘有”,而由相依缘起成立“因缘有”自性空。

  或问:上来之证成,何以说为由相依而证。

  答云:上来实由相依缘起始得证成。今且略说其意趣。

  如上来观察因缘中是否有“因缘有”,倘仍居于业因缘起此层次,即等于问:陶师中有瓶否?陶土中有瓶否?陶轮中有瓶否?此等观察世人定不以为然,明知故问。由是四边观察皆应不为世人接受。

  若居于相依缘起,上来观察即可成立,盖此际已非将陶师、陶土、陶轮说为成立瓶之因缘,而是说“瓶”此外境实依心识而建立,故说“一切唯心造”,或“唯识无境”。此处心识即是因缘,此际外境(如瓶)则为“相依有” (依心识始能成立之有)。

  如是由相依缘起,成立“相依有”,同时证成“因缘有”之空性。

  又问:此实如何由相依而证成?

  答云:外境依于心识,实依于心识之审别,故即可观察:此瓶之自性于作审别之心识中为有、为无、为亦有亦无、为非有非无?如是观察,世人当能许可,如是始成观察。

  复次,如是观察虽成立“因缘有”之自性空,实未成立“相依有”之自性空。以外境于此毕竟仍依心识造作而成立其为有境故。

  [论]问言:佛说有“三有为相”,谓生、住、灭。又说“生时有生”,故有为法定应有生。

  答云——

  5 已生则不生 未生亦不生

  生时亦不生 即生未生故

  [论]已生则非所生。何以故?已生故,故已生者即非所生。

  又未生者亦非所生。何以故?尚未生故。诸未生者即非所生。离生作用、势力,自体非有,故非所生。

  又正生时亦非所生。何以故?此即已生及未生故。若是已生未生,仍如前说,(说为)非是所生。其已生者,已生讫故非是所生;其未生者,尚未生故、离生用故、无势力及无体故,非是所生。由离已生、未生、无别第三生时,故亦非所生。

  [疏]此依三时而破“相依有”。

  此颂亦见于龙树《十二门论·观生门第十二》。鸠摩罗什译此颂为:

  “生果则不生 不生亦不生 离是生不生 生时亦不生” (大正·三十,167a)

  佛说“三有为相”及“生时有生”,行者由上来成立“相依有”之观修,可误认佛说生住灭等,即能由相依而成立为有,故言“有为法定应有生”。此实赞同论主之“相依有”建立而言,非是诤论。盖前作诤论已为论主以“因缘有”破讫,今再诤即未出新意,以前后两问皆依佛之言说而谓是有故。论中诸问实皆由论主假设,以便行者于观修时抉择,故论主不应不出新意。

  今乃以“三时”而破其说,即谓我非以“相依有”成立佛所言说名相为有,若依“三时”观察,则“相依有”亦实无自性故。——如是始是向上一层建立而破疑。龙树造论言简意赅,须如是理解始知其意趣。

  龙树造论常用“三时”作破,且为究竟破,故为其破敌之利器。“三时”者,可名为“相碍缘起”,三时中,此时位为彼时位之碍,彼时位为此时位之碍(有时又可引伸为空间之彼此相碍),为最高缘起法则之建立,是故能除一切疑。

  今破“相依有”之有自性,其说如下——

  若所谓“生”之一法,处于“已生时”位,则此“生”定非于此时位上生,以时位已定义为“已生”,故即非其所生。

  若所谓“生”之一法,处于“未生时”位,则此“生”亦定非于此时位上生,以时位已定义为“未生”,未生即无生之作用与势力,既无“生”之体性,是即非其所生。

  于此例中无第三时,以所谓“生时”,亦无非为已生或未生,故不须说。如是离“已生”、“未生”二时位,已证成“相依有”亦无自性,以无生故。

  6 有果具果因 无果同非因

  非有无相违 三世亦非理

  [论]若有果者,具足果故说名为因;若无彼果,则同非因。若非有果非无果,则成相违,有无应不俱存故。

  又于三世因亦非理。何以故?因若在前,因是谁因?因若在后,复何用因?若说因果同时,此同时而生之因与果,又以何为因?

  如是说三世因亦非理。

  [疏]上来第5颂破“相依有”、用“三时”相碍而破,今则用相对缘起更破。

  何以须更破,以相碍缘起难知,说为甚深缘起(如上来所说,离已生、未生无别第三生时,即是甚深,此须由时位之不住性等以理解),故浅一层而说相对(相对则深于相依一层,下来尚更有说),令人由是了知。

  “生”可依因果而言,“生”是果,缘起即是“生因”。此二者相对,因相对于果而成为因,果亦相对于因而成为果。

  今依此相对而施设三种情况:因中有果,因中无果,因中非有果非无果。如是若既有果,则此因已即是果,不能说为生起一果;若然无果,则此因是为非因,是亦不能生起一果;说二俱非则成相违,由是据相对即可破“相依有”之生为有自性。

  颂末句破三世因,同“三时”破。因在果前,即是未生时位;因在果后,即是已生时位;因果同时,则二者实即为一,故应另有生此“因果同时”之因。如是依因果之三…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二章 龙树四重缘起 5 《七十空性论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