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

  宣化上人主講

  根據曆史記載,《佛說四十二章經》是偉大的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第一部重要經典著作。這部經典,實在集結得很好,充分反映了佛說法的全部過程。從小到大,由淺入深。···

  

  一九七四年于美國加州叁藩市金山聖寺

  前言

  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

  經序

  第一章 出家證果

  第二章 斷欲絕求

  第叁章 割愛去貪

  第四章 善惡並明

  第五章 轉重令輕

  第六章 忍惡無嗔

  第七章 惡還本身

  第八章 塵唾自汙

  第九章 返本會道

  第十章 喜施獲福

  第十一章 施飯轉勝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

  第十叁章 問道宿命

  第十四章 請問善大

  第十五章 請問力明

  第十六章 舍愛得道

  第十七章 明來暗榭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第十九章 假真並觀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

  第二十一章 名聲喪本

  第二十二章 財色招苦

  第二十叁章 妻子甚獄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

  第二十五章 欲火燒身

  第二十六章 天魔娆佛

  第二十七章 無著得道

  第二十八章 意馬莫縱

  第二十九章 正觀敵色

  第叁十章 欲火遠離

  第叁十一章 心寂欲除

  第叁十二章 我空怖滅

  第叁十叁章 智明破魔

  第叁十四章 處中得道

  第叁十五章 垢淨明存

  第叁十六章 輾轉獲勝

  第叁十七章 念戒近道

  第叁十八章 生即有滅

  第叁十九章 教誨無差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

  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

  第四十二章 達世如幻

  前言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不久就要出版了,宣化上人囑我寫個序。我才疏學淺,對佛法的理論研究和實證功夫都很不夠,故對這個工作,實在很不敢當。現在這裏,只能和讀者大衆來共同研討.作個引子。

  根據曆史記載,《佛說四十二章經》是偉大的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第一部重要經典著作。關于這事的因緣時節和詳細經過,上人在“淺釋”前面的釋題部分,有比較詳細的說明,非常生動有趣,讀者可以共享。

  本經是一部既概括簡短,而又十分重要的經典。讀者試想:漢明帝自從永平叁年某夜夢見“金人”以後,爲什麼對此便念念不忘?後來經過大臣們四年多鄭重其事地曆史查考和研究分析以後,確認在西方印度有佛出世,並留有與中國儒、道之教有所不同的教理。因而明帝特地組織了一個具有十八人之多的探訪團,西去印度求法;結果在中印度的地方,遇到了二位神通廣大的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請問讀者:佛經種類數量浩大:真是汗牛充棟,爲什麼這兩位神異高僧,會首先選擇這部《佛說四十二章經》把它傳到中國來呢?

  決非偶然!讀者諸君,請您帶著這個問題,來讀一下這部經典吧!等您讀完之後,您對這個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了。

  有些人說,這是一部講小乘佛法的經典。其實不然。這部經典,佛並不是在一個專門的法會上說的,而是在佛涅槃以後,由他的弟子們,把他一生所說的一些警句,擇要系統編集而成。也就是宣化上人所說的:這是一部“佛的語錄”。把佛所說的某一段話稱爲一章,共選集了四十二段話,編集成了這部《佛說四十二章經》。因此,這部經典實在既不能說單只是小乘佛法,也不能說單只是大乘佛法;而是綜合佛一生所說的大小乘全部佛法。

  這部經典,實在集結得很好,充分反映了佛說法的全部過程。從小到大,由淺入深。從小乘的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四果開始,而至申述“念等本空”:“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強調“真假並觀”:“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以及“無著得道”:“不爲情欲所惑,不爲衆邪所娆,精進無爲”;進而闡明中道要義:“處中得道”“清淨安樂”;最後則歸結于佛法的根本真理:“生即有滅”以及“達世如幻”。通過有生有滅如幻如化的相對真理,而達到真實不虛、如如不動,乃至動靜一體的大乘絕對真理。

  當今西方社會,雖然物質文化已達高度文明,但是一般群衆的道德墮落,物欲橫流,淫欲泛濫,以至社會紊亂,犯罪率高,精神失常者多,殺人放火,無奇不有,乃至怪病叢生,蔓延世界,單靠法治、醫治,不濟于事。在此時刻,宣化上人,只身西來,把佛法帶來西方世界,弘揚不遺余力,真可以說是適時之雨。

  在這部經中,從第二章起,有很多章節,一再強調要:“斷欲絕求”、“割愛去貪”、“舍愛得道”、“財色招苦”、“色欲障道”、“欲火燒身”、“意馬莫縱”、“正觀敵色”、“欲火遠離”、“心寂欲除”,乃至“直心出欲”。在四十二個章節中,共有十一個(四分之一強),反複強調斷欲割愛,絕求去貪,直心離欲的問題。

  由此可見,斷欲去貪對修道得道的重要性了,這也可知,上人所以要作此淺釋和出版此經的苦口婆心了。所以,實在也可以說,這部經典,真是拯救目前西方社會,乃至世界各國社會,因誤用物質文明而産生嚴重流弊的一帖良藥了。

  蔡寬淨寫于柏林根市國際譯經學院

  一九九四年八月二十二日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

  《佛說四十二章經》,這部經的名字有七個字,這七個字有通、有別。通,就是這一個“經”字,這是一個通名,佛所說一切經典的通名就叫“經”。在“經”的上邊又有一個別名,別名就是這一部經自己的名字,它一個特別的名字,和其他經不一樣的名字。這經就好像我們人都叫人,這是一個通名;人又有自己的名字,姓張的叫張某某,姓李的叫李某某,都有一個自己的名字。佛說經也是這個樣子,有通名,有別名。“佛說四十二章”是這部經的一個別名,別名裏邊又分出來這部經是人法立題。人,佛是人;四十二章經,是法,所以叫人法立題。

  這部經是佛所說的法,佛的弟子在結集經藏的時候,把它一章一章地結集在一起,這也可以說是佛的語錄,把佛所說的話,聚集在一起,成爲一部經。四十二章就是四十二段的語錄。

  這是最初傳到中國的經,由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尊者用白馬馱經到中國,在洛陽那兒就造了一座白馬寺。白馬寺是皇帝造的,就是在漢明帝的時候。

  漢朝時,佛法就傳到中國了,這是佛教在中國最初的一個開始。可是當時中國盛行的是道教,佛教傳到中國,道教有一些道士就生了妒忌心,對皇帝說:“佛教是假的,是外國的宗教,不是中國的,所以不應該令它在中國流傳,要把佛教趕出去!若不把佛教趕出去,就要來比較一下。”

  怎麼樣比較呢?“把佛所說的經典和道教所說的經典放在一起,用火燒。誰的經典若燒了,誰就是假的;誰的經典若燒不了,就是真的。”

  當時道教有一個道士叫褚善信,他是道教的首領,帶著五百個道士把道教的經典、靈文都放在一起,就祈禱太上老君說:“道德天尊哪!您一定要顯大靈感,令我們道教的經不要燒了,讓佛教的經燒了。”

  當時的道士很多有神通的——有能騰雲駕霧的,有能飛天遁地的,有能隱形的。隱形就是你這麼看著,他在前面這兒,忽然間就沒有了!這麼樣有本事的道士都有。他能藉著遁法——奇門遁甲就逃跑了,藉著道教這種的符啊、咒啊,就有很大的神通。

  可是這時候用火一燒,怎麼樣呢?佛教的經典都沒有燒著,都放光!佛的舍利也放五色的光,經典也放光到空中,好像太陽照耀世間似的。

  而道教的經典呢,一燒就燒著,都被火燒沒有了。能騰雲駕霧的,也不能騰雲了,也不能有神通了;能飛天的,也不能飛天了;遁地的,也不能遁地了;能隱形的,也不能隱形了。他們的符咒也都不靈了,沒有功效了。這時候,道教的經典都被燒了,褚善信和費正清這些道士當場都氣死了,他們這些徒弟也當場把頭發都剃去,有二、叁百人都做了和尚。所以這是最初佛教和道教鬥法,把道教鬥失敗了。

  之後迦葉摩騰、竺法蘭這兩位尊者就踴身虛空,現十八變,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在虛空裏走路;在虛空裏躺著睡覺,在那兒現種種的神變。當時這一班人,連皇帝也都一起信了佛教,所以這一部經是很重要的。最初佛經傳到中國,就是這一部經,所以今天和大家共同來研究這一部經典。

  現在先講一講這個“佛”字,“佛”是梵語,具足叫佛陀耶,翻譯成中文是覺者。覺有叁種: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自覺和凡夫是不同的,凡夫是不覺。二乘人他能自覺,自己覺悟了,所以和凡夫不同。二乘人雖然能自覺,而沒有覺他,你若再能覺他,這又和二乘人不同,這就是菩薩了。菩薩既能自覺,又能覺他;既能自利,又能利他。他看一切衆生都平等,所以他自己覺悟了,也願意一切衆生都覺悟,這叫覺他。菩薩雖然能覺他,可是沒能做到覺行圓滿。佛是既能自覺,又能覺他,覺行都圓滿了,因爲叁覺圓滿,所以就成佛。

  “說”,這部經是佛說的。“說”的意思是悅所懷也,什麼叫悅所懷呢?就是把自己心裏所歡喜的事情說出來,就覺得更歡喜了。

  “四十二章”,這部經有四十二章,就是四十二段佛的語錄,也就是佛所說四十二章的佛法。

  “經”,這一個字具有貫、攝、常、法四種意思。“貫”就是貫穿所說義,好像一串念珠似地貫穿上了,把經的道理一個字、一個字貫穿在一起,這叫貫穿所說義。“攝”是攝持所化機,攝持所化的一切衆生。怎麼叫“常”呢?古今不變曰常,過去也不變,現在也不變,將來也不變,古今都不改變,這叫常。“法”,叁世同遵曰法。叁世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叁世都遵照這個法去修行,所以叫貫、攝、常、法。

  此外又有“湧泉義”,好像水從地裏湧出來了。“繩墨義”,經就好像木匠用來畫直線的東西,是一條繩,上面沾了墨,這比喻經是法的准繩。經還有很多種的意思。“經”,就是教人修行的方法。又有一個“徑”的意思——是修行的一條道路。以上…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一念光明就是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