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了凡四訓序文講記

  了凡四訓序文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了凡四訓》這部書,是明朝袁了凡先生,爲教訓他的子女而作,並不准備對外流傳。近代虛雲老和尚在《參禅法要》裏面,提到修學佛法必須具備四個條件:第一、深信因果。對于因果報應的道理,要深深的相信,不能有絲毫的懷疑。第二、嚴持戒律。戒律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我們初學的人,不必在律學上斤斤計較,能把五戒十善持好就行了。不但是在家同修,就是出家同修,能將五戒十善持好就很好。明朝的蕅益大師,通宗通教,著作很多。在律宗裏,他也算是一位律宗的大德。但他在戒學裏卻自稱是出家沙彌。他的學生成時法師,不敢跟老師比,就自稱出家優婆塞,就是守五戒。所以我們能嚴守五戒就很好。近代的弘一大師,也是嚴持五戒,自稱出家優婆塞。

  第叁、堅具信心。不能被外面邪知邪見所動搖。第四、決定行門。八萬四千法門,我們選擇修那一門,決定行門以後,絕不輕易改變。具備這四個條件,才算是真正學佛。所以,老和尚這四個條件,可以說對我們今後弘法利生,不但是弘教,就是在宗門裏面,也是不能缺少的;總而言之,確確實實指出了,今後弘宗演教的方向,這是我們必須要遵守的。

  在《四十華嚴》裏面,甘露火王這一章裏,也提到了修學有六大綱領。這也是值得我們注意的。那是佛陀在華嚴會上所說的,世出世間的學問,也超越不了這六樁事。經文裏述說得非常詳細。甘露火王是一國之主,每天還會犯錯。他除了處理政事以外,還要抽一點時間來聽講經。在宮庭裏有講堂,要請誰來講呢?總是一些有大智慧的大沙門、婆羅門,或者證了道果的聖人,請他們來演講。國王率領大臣們,天天也都上課,習以爲常。所講的內容,可歸納爲六大類:告訴我們什麼是善法、什麼是惡法、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那些法與我們有利益、那些法與我們有害,就是這六樁事情。世出世間學問,歸納起來亦不外這六樁事。也就是叫我們能辨別善惡、辨別正邪、辨別是非、認識利害;學問之道無他,如此而已。

  《了凡四訓》既然是袁了凡先生教訓他兒子的四篇文章,我們讀起來,當然與經典不相同。這四篇文章從頭到尾細看一遍,幾乎都是說我們的毛病;知道毛病就得要改,不改就不能入道。所以這四篇當中的兩篇,是《四訓》的重點—改過、修善。我們印的這個本子,有印光法師的序文,我們可以把它當作四訓的玄義來讀,是介紹這部書的。

  序文的小注,是尤惜陰居士作的。相當扼要,可以幫助我們理解。

  聖賢之道。唯誠與明。

  祖師的這篇序,這兩句是總綱。“聖”可以稱爲佛,“賢”可以稱爲菩薩。我們通常講“叁賢十聖”。十住、十行、十迥向的菩薩,是賢位的菩薩;初地以上至十地菩薩,則稱爲聖。我們要想成佛、成菩薩,這一條道路,從綱領上講,就是這兩個字—“誠”與“明”。八萬四千法門,無論修什麼法門也離不開這兩個字。離開這兩個字,方向就錯了,就是常言說的盲修瞎練。我們如果能守住這兩個字,這就是菩薩道,也就是聖道。

  怎樣叫做“誠”?“誠”很不容易做到。在佛法裏講“誠”,就是“定”。“明”就是“慧”。誠是體,明是用。懂得這個意思,《金剛經》、《楞嚴經》裏面說得很多。“誠”就是如來藏的性體,就是常住真心;在菩提心裏面講,就是直心。佛在《無量壽經》裏,給我們說的“至誠心”,就是“誠”的意思。

  “明”是智慧,對于一切事相、一切事理,都能夠通達明了,而沒有錯誤,叫做“明”。所以“明”在我們初學佛的人來說,就是省察的功夫。我們要常常反省、檢點、觀察,而後才能做到改過,才能做到積善。所以改過與積善,在世尊教法中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是要建立在“誠”和“明”的基礎上。

  如果我們沒有誠明,就不曉得什麼是惡,什麼是善,那還談得上改過與積善。唯有誠明的人,才懂得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要改惡,要修善。“誠”也就是講的自淨其意。這兩個要同時具足。即誠而明,即明而誠。就是佛法裏講的定慧雙修。修到定慧不二的時候,自自然然就證果了。證的什麼果呢?聖道當然就是證得聖果、無上菩提。《華嚴經》上講的無障礙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聖果。所以祖師在這裏給我們一語道破:“聖賢之道無他,誠明而已”。這兩個字,不但整個《了凡四訓》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可以說世出世間法,都是以這個爲根基。《了凡四訓》教給我們什麼?就是教我們“誠”、“明”這兩個字。祖師後面還有詳細的說明。

  聖狂之分。在乎一念。聖罔念則作狂。狂克念則作聖。

  “聖”就是聖賢人,“狂”就是凡夫、愚昧狂妄之人。愚狂之人和佛菩薩,他們分別在什麼地方?祖師給我們指出來,在于一念;一念可以說就是上面的“誠”與“明”。以下祖師引用《書經多方章》的兩句話:

  “聖罔念則作狂”。簡單的講:佛菩薩如果要失掉了覺察,就是凡夫。“罔念”就是失掉覺察,“念”就是覺察的意思,“罔”就是失掉,沒有了。《大乘起信論》裏面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罔念就是不覺,起了無明,聖人就變成凡夫。

  “狂克念則作聖”。“念”是覺察,“克”是克服。凡夫要是念念覺悟,他就是佛菩薩。可見得凡夫與佛菩薩,不過就是迷悟一念而已。由此可知,覺察的功夫,太重要了。在佛法裏講,就是“照”的功夫。“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就是誠,“照”就是明。誠而明,寂而照。明而誠,照而寂。聖凡分別就在此地。

  其操縱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縱任也。

  “操縱得失之象”。“操”是操守,“縱”是放縱。我們要是有操守,聖賢之道就可以得到了。我們要是失掉了操守,放縱、放逸,我們就得不到了。這種現象,確實是好比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爲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因爲我們無始劫以來,就把操守失掉了;生生世世都是放縱,而養成了放縱的習氣。現在叫我們操守,很難提得起來。因此真正有志要想修聖賢之道的人,就不可不勉力操持了。這就要帶一點勉強,誰勉強你呢?你得要自己勉強自己,要勉力自己奮發自強,不可以“稍生縱任”。

  須知誠之一字。乃聖凡同具。一如不二之真心。

  剛才已說過,“誠”是說體,宇宙萬法的理體。就是講的常住真心,也就是《楞嚴經》所說的“如來藏性”。四聖六凡皆是依據如來藏性。藏性雖然隨緣,現十法界依正莊嚴之相;但藏性確確實實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我們再作一個簡單的比喻:我們每天照鏡子,鏡子好比真心,清淨光明。鏡子裏面所照的影像,好比真心照十法界依正莊嚴之相;無論照好的相、醜的相、善的相、惡的相,鏡子的體從來沒有變過。性體亦然,所以凡聖同具不二,隨緣不變,這是真心。

  明之一字。乃存養省察。從凡至聖之達道。

  “存養”的“存”,是講我們的存心,“養”是修養,“省”是反省、省察。我們要是能不斷的在這裏存養反省,我們就可以從凡夫達到聖賢的果地。這是把超凡入聖的原理、原則,給我們指出來了。

  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間。萬境交集。一不覺察。難免種種違理情想。瞥爾而生。

  我們現前是博地凡夫,既然在凡夫地位中,我們很少會用誠明的功夫。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不覺察,就會做錯事。一不覺察,內心裏面生愚癡煩惱,這是講意業;身與口,免不了要造種種罪業。貪、嗔、癡、妄等等的邪念,忽然發動了。爲什麼有這些呢?因爲我們沒有覺察;如果能覺察,就不會有貪嗔癡妄。我們想想看,有幾個人會用?會用覺察,就是我們常講的提起觀照功夫。觀照功夫叫“覺察”,像《金剛經》裏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如果能在日用平常,依經訓的標准觀察內心外境,絕不會起貪嗔癡妄,這叫誠與明,這叫行菩薩道。《楞嚴經》裏也有兩句經文說“觀相原妄”、“觀性原真”這八個字。我們要能夠時時刻刻提得起來,境界相一現前、根塵相接觸的時候,立刻就覺悟到相是虛妄、性是真實的。這裏面就不會有妄念,不會有貪嗔癡慢了,這就是“覺察”,也就是前面講的省察功夫。這一點我們千萬要記住,不能會錯了意思。覺察我今天做了什麼事情,這樣你覺察一百年,也還是一個凡夫,那是不覺。這就是會用功和不會用功的區別。我們讀誦大乘經論,有沒有受用,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依經中的教訓去做。

  此想既生。則真心遂受锢蔽。

  我們不能覺察善惡、是非、利害,“則真心遂受锢蔽”。佛經常講:真心被無明煩惱蓋覆住了。

  “如金生鏽。如鏡蒙塵。一片天真。遂爲人欲所蔽。”金、鏡子,比作真心。生鏽蒙塵比作貪、嗔、癡、無明。有了這些東西,一片天真,遂被人欲所蔽。這個意思是五欲六塵,把我們的真性蓋覆住了。

  而凡所作爲。鹹失其中正矣。

  我們的所作所爲失掉了中與正,都是偏都是邪。既偏且邪,就落于小人無忌憚之一路。我們想一想,我們現在所作所爲,是不是偏與邪呢?要說我們偏見,我們就不高興;說邪行,我們也不高興。自己要檢點自己,如果自己時時刻刻,還被外面境界牽著鼻子走,如何能得到中與正呢?自己要明了、要曉得、要承認,這才叫勇。勇于認錯、勇于改過,這是超凡入聖的根本。

  若不加一番切實功夫克除淨盡。則愈趨愈下。莫知底極。徒具作聖之心。永淪下愚之隊。可不哀哉。

  祖師這幾句話,都是爲發心,想學聖學賢的人所講的。既然發心想學聖學賢,就一定要做切實功夫,這裏著重在“切實”兩個字。

  “克除淨盡”,克除五欲六塵、偏邪之見;不但要除,還要除得幹幹淨淨。如果不能把這些偏邪的知見去幹淨,就愈趨愈下,沒有底極。

  我們一定要曉得自己有過失,要發心改過自新,能改過才叫“大勇”。我們中國聖人所講的叁達德:智、仁、勇。…

《了凡四訓序文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