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語微言(阿姜敦)

  阿姜敦: 法語微言

  [英譯]坦尼沙羅尊者

  [中譯]良稹

  Gifts He Left Behind——The Dhamma Legacy of Ajaan Dune Atulo (Phra Rajavuddhacariya)

  Compiled by Phra Bodhinandamuni

  Translated from the Thai by Thanissaro Bhikkhu

   原文版權所有 © 2005 美國慈林寺。本文允許在任何媒體再版、重排、重印、印發。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與分發以對公衆免費與無限製的形式進行,譯文與轉載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引言

   有不少人想聽讀龍普的佛法開示,因此來索取資料。我必須坦白地說,龍普的開示少而又少。這是因爲他從來不作正式的講演和長篇談話。他只傳授禅定、訓誡弟子、解答疑問、或者與其他長老談論佛法。他的話簡短、謹慎、中肯。此外,他從來沒有在正式儀式上作過演說。

   因應衆人對龍普之法的期求,我把他的簡短教言編輯成本書——他解說的至高清淨真谛、給弟子的教誨與訓誡、答問、以及他素愛引用的經典佛語。我在他身邊生活多年,直到他圓寂,這些段落或者來自我的回憶,或者來自我的筆記。我在此還記錄了事件、地點、有關的人名,使內容易懂、可讀。

   盡管龍普平時不願說,盡可能少說,他的表達方式敏捷、銳利、從不失准頭。他的言辭簡短,富有內涵,每句話訊息完整。好似他對聽者施了催眠術,迫得他們用自己最深的明辨久久思索他的微言。

   本書諸段落所包含的教導,有的平凡、有的幽默、有的寓涵至高的清淨真谛——注意到這點的讀者也許想問,何以這些片段沒有按照內容的深淺、高低漸次編排。我的理由是,這裏的每一節文字自成一篇。我希望借著不同主題的穿插,調節閱讀的氛圍。如果這樣做有任何不適、不當、錯誤之處,我請求有識之士慈心原宥作者的寡智。

  帕-庫-難陀般若拔羅那

  (現名帕-菩提難陀牟尼)

  1985年7月1日

  --------------------------------------------------------------------------------

  1.以法對答

   1979年12月18日,國王與王後陛下私下拜訪了龍普。向他問候健康、與他對談佛法之後,國王發出一問: “在斷棄雜染時,應當首先斷棄那些

  ”

   龍普答:

   “種種雜染在內心成群升起。直接觀心。哪個雜染先升起,就先斷棄哪個。”

  

  --------------------------------------------------------------------------------

  2.不違拒造作

   每次兩位陛下拜訪龍普之後,告辭時,國王會說: “我們懇請您,繼續維護您的諸蘊,讓它們活過百歲,讓大衆有一個崇敬的對象。您可以接受我們的懇請嗎

  ”即使這只是一種禮節,是國王祝福龍普的一種形式,龍普也不敢接受,因爲他不能違拒造作的本性。因此他會如此答複:

   “恐怕我不能夠接受。這完全取決于造作的自然發展。”

  --------------------------------------------------------------------------------

  3.四聖谛

   1956年雨安居的第一天,一位林居禅修傳統的比丘長老來拜見龍普。龍普對一些甚深主題給予一番指教之後,對四聖谛總結如下:

   “朝外送出的心是苦的集因。

   朝外送出的心的果報是苦。

   看見了心的心是道。

   心看見了心的果報是苦的止息。”

  --------------------------------------------------------------------------------

  4.超越言語

   一位博學的居士與龍普交談,他說: “我堅信當今時代,修得道、果、涅槃境界的比丘不止寥寥幾位。爲什麼他們不把自己的智識公諸于世,令有志修行者了解自己的程度,給自己鼓勵和希望,全力加速修行

  ”

   龍普答:

   “覺醒者不談他們覺醒了什麼,因爲它超越了一切言語。”

  --------------------------------------------------------------------------------

  5.警示失慎比丘

   “一位失慎的比丘,只會照著教本數他的戒,驕傲于他有227戒,

   “至于他真正用心持的戒,又有幾條

  ”

  --------------------------------------------------------------------------------

  6.真,又不真

   修定的人開始有果報時,對自己的體驗有疑問,是正常的——例如,體驗到相互不一致的視相,看見自己的身體部位等等。許多人來見龍普,請他爲自己解疑,指點如何繼續修練。不少人說,自己在禅定中看見了天界、天宮,不然就是在自己體內看見了一座佛像。 “我看見的東西是真的嗎

  ”他們會問。

   龍普會如此回答:

   “你看見視相這件事是真的,不過你從視相中看見的內容,卻不是真的。”

  --------------------------------------------------------------------------------

  7.放開視相

   發問者也許又問: “您說這一切視相都是外在的,我還不能利用它們做任何事。您說如果我只是粘在那個視像上,就不能繼續進步。這是不是因爲我在這些視相中滯留過久,已經避不開了

   每一次我坐禅,心一收攝入定,它就直接往那個層次去。您能否指點我一個有效的方法,放開那個視像

  ”

   龍普會如此回答:

   “啊,的確,這些視相中有些可以是十分有趣、迷人的。不過如果你卡在那裏,就浪費時間了。要想把它們放開,一個十分簡單的辦法是,不看視像的內容,看是什麼正在看。那樣,你不想看的東西自己會消失。”

  --------------------------------------------------------------------------------

  8.外在事物

   1981年12月10日,龍普參加了坐落在曼谷素公維路的達摩蒙功寺的年度慶典。附近一所師範學院一大群短期出家的女士,前來討論她們的毗婆奢那修行成果。她們告訴他,心靜下來時,她們看見心裏有一座佛像。有的人說,自己看見了等待她們的天界大廈。有的人看見了庫拉摩尼塔(天界一座保存佛舍利的紀念塔)。她們對自己成功地修完了毗婆沙那似乎都十分自豪。

   龍普說:

   “所有這些顯現出來讓你們看見的東西仍然是外在的。你們根本不能把它們當成真正的歸依。”

  --------------------------------------------------------------------------------

  9.止而後知

   1964年3月,一大群學問僧和禅僧——他們是第一批“赴外傳法僧”——前來拜見龍普,請求開示與教誡,以便應用于傳播佛法。龍普爲他們講授了甚深佛法,既可用于教導他人,也用于個人修行,親證該真谛的層次。結束時,他講了一段智慧之語,留給他們觀想:

   “無論思考多少,你不會知道。

   只有止息思考時,你才知道。

   不過,爲了知道,你還得依靠思考。”

  --------------------------------------------------------------------------------

  10.佛教的興衰

   那一次,龍普對那批傳法僧作了一番訓誡。有一段是這麼說的:

   “你們出去宏揚佛陀的教導,既可以使佛教繁榮,也可以導致它的衰敗。我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爲每一位傳法僧都是起決定作用的因子。如果你去的時候,行爲端正,心裏牢記自己是一名出家修行者,行爲舉止與之相稱,那麼見到你的人,還未有信心者,將升起信心。有信心者,你的行爲會增進他們的信心。不過,逆此道而行的傳法僧,將會破壞有信心者的信心,把尚未確立信心者推得更遠。因此,我要求你們,知行具足。不要失慎、自滿。不管你教他人做什麼,應當親自作出榜樣。”

  --------------------------------------------------------------------------------

  11.終極層次,乃是無欲

   1953年雨安居之前,龍普的一位晚年出家的親戚龍普淘,在跟隨阿姜貼與…

《法語微言(阿姜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