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條原則
第一條原則:念佛行人,須敦倫盡分
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恪盡己分。不計他對我之盡分與否,我總要盡我之分。能于家庭,及與社會,盡誼盡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雖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兒女、朋友、鄉黨,不能盡分,則心與佛背,便難往生。以自心發生障礙,佛亦無由垂慈接引也。
一個念佛行人,于世間法,首當“孝養父母”(淨業叁福第一福,即世間福)。所謂“百行孝爲先”,孝,是建立我們道德人格的重要基礎,父母對我們最有恩德,所以淨業行人一定要做到孝道,知恩報恩;“奉事師長”,世間的師長教給我們做人的道德准則和技藝,出世間的師長教給我們佛法,這些都是對我們有恩德的人,所以,恭敬、奉事師長,也是我們必須做到的。
“慈心不殺”,要培養慈悲心,不殺生。這裏印祖對慈心不殺的诠釋,就是要吃長素。你能夠吃長素,就從根本上不殺生了。
如果不能吃長素,就吃花素。在十齋日或者六齋日吃素,叫吃花素。
還有一種人,連花素都很難吃,離不開葷腥菜。對于這種人,即便你斷不了葷腥,但最好不要親自去殺,你就吃叁淨肉,到農貿市場買現成的來吃,在家裏不要殺生。這是對慈心不殺的一個勸導。
“修十善業”,這就要規範我們的身口意叁業。
身業有叁:一是不要去殺生;二是不要去偷盜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人家不給你,你不要自己去拿,即不與取;叁是不邪淫,一夫一妻(遵守國家法律允許的婚姻關系)可以,除此之外都屬于邪淫的範圍,不能去做。
口業有四:一是不能講妄語,妄語包括小妄語和大妄語。小妄語是指見言不見,不見言見,所說見聞覺知都不真實。大妄語是指沒有證到聖果,卻說自己證到聖果,這種妄語千萬不能去造。二是不绮語,绮語屬于那些浮華的語言,誨淫誨盜的語言,不能去說;叁是不兩舌,兩舌即指挑撥離間在東家說西家的事情,西家說東家的事情,挑撥關系;四是不惡口,惡口是指說那些粗惡的語言,如刀如劍,傷害人的語言,這些不能去說。
意業就是要防止邪念出來,貪欲的念頭、瞋恚的念頭、愚癡的念頭,這叁種念頭要防止。這是修十善業。
在世間的五倫關系當中,要盡到倫常之分:即,作爲父親,對子女要仁慈;作爲子女,對父母要孝順;作爲兄長,對弟弟要友愛;作爲弟弟,對兄長要恭敬;作爲丈夫,對妻子要和諧;作爲妻子,對丈夫要柔順;作爲主人,對仆人要仁愛;作爲仆人,對主人要忠心耿耿。這就是各有自己的角色,這些角色有你相應的道德上的職責、義務,所以要把自己的角色意識做好,這是倫常關系。
在人際關系中,不要去計較別人對我是不是盡分?別人對我是不是恭敬?你先須要求自己,對別人要恭敬,你盡到自己的名分,別人是否盡分你都要忍耐。所以,一個念佛人只要能在家庭盡自己的分,能夠在社會單位盡自己的分,這就叫“善人”。
一個念佛行人如果能做到“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和“倫常”,本身你就在弘揚佛法,人家覺得這個人是道德君子,是一個大善人,這都是因爲他是一個念佛人。如果這些你都做不到,你就說你是念佛人,人家都要指指點點,說:“你看看他是念佛的,念佛的人是這樣子,太糟糕了,這個念佛不能去念。”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以身弘法,反之,如果做不好,你就在以身謗法。
善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只要念這句名號,臨命終時決定能夠蒙佛接引往生。何以故?由于他這一念的善心能跟佛心相合,所以能夠感通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現前接引他往生。
如果一個念佛人,雖然每天嘴裏念著佛號,但是心和道不相符,心不依道(道就是慈悲心,就是利益他人的心),你在倫常關系當中也會做得不到位。所以在父母、兄弟、妻室、兒女、朋友、鄉黨之間不能盡到自己的義務,不能盡到自己的一份職責,不能盡到自己的忠恕之道。那麼這樣的心就跟佛心相違背,就很難感通佛力。佛力感通不了,就很難往生。
阿彌陀佛的慈悲願海是平等救度一切衆生。佛心是平等的,但如果你能與佛感通的心發生了障礙,無法與佛力感通,那麼,即使佛的大悲願力再大,也沒有辦法在你的身上體現出來了。臨命終時,你也就只能按照自己的業力去輪轉,不能蒙佛接引了。所以,一個念佛行人要敦倫盡分,心與道合、心與佛的願力合,他才能夠蒙佛接引,橫超叁界。
第二條原則:勸進行者,念佛消災
又須勸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兒女、鄉黨、親友,同皆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菩薩。以此事利益甚大,忍令生我之人,及我之眷屬,並與親友,不蒙此益乎。況且現在是一個大患難世道。災禍之來,無法可設。若能常念佛及觀音,決定蒙佛慈庇,逢凶化吉。即無災難,亦得業消智朗,障盡福隆。況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滿所願。
一個淨業行人,走上信願持名求生淨土的道路後,就會明白念佛一法真正能夠給予衆生真實大利。自然就會勸進與自己有緣份的家親眷屬、朋友,共同念佛,希望能夠和他們共同分享這份真實的利益。
世間的行孝,無非使父母能夠衣食不愁,安度晚年。從出世間講,能使父母出離生死輪回,這才是究竟的大孝。所以我們要用種種善巧方便勸勉父母念佛,還有自己的兄弟、姊妹、妻室、兒女等關系親密的家人,乃至鄉黨,自己的左鄰右舍,親朋好友,都來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菩薩。
首先,念南無阿彌陀佛和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有一個主次的關系。要以念佛爲主,念觀音菩薩名號爲輔。印祖在這有一個注解:如果你每天念一萬聲佛號,那就念五千聲觀音菩薩的名號,是這麼一個比例。如果你念兩萬聲、叁萬聲,都是按這樣的比例關系加減。
其次,印祖常常勸勉大家持念觀世音菩薩,是有他的時代背景的。在印祖那個時代,戰亂不斷,而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輔弼,尋聲救苦,拯救衆生。從這個意義上說,念觀世音菩薩能夠直接感通菩薩的悲願,解決我們的苦難。
第叁,念觀音菩薩可以息災免難。印祖所處的近代,是一個大患難的時代。從甲午戰爭,英法聯軍、八國聯軍、軍閥混戰以及隨後的抗日戰爭。戰火不斷,衆生共業所感,當時的中國老百姓深受其苦。是沒有辦法去扭轉的。所以,在當時就要常念阿彌陀佛、觀音菩薩,以求得佛菩薩的慈悲護佑,逢凶化吉。
在印祖的皈依弟子中,念觀音菩薩名號逢凶化吉的例子很多,在此先舉其一,以爲證明。
有一位商人,是個大胖子,穿的是很好的綢緞衣服,身上帶了很多錢。他一坐上船,就來了一批土匪上來搶東西,他一看跑也跑不掉,就開始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念得非常專心。結果周邊的人都被搶了,唯有他,好像這些土匪對他視而不見似的,就這麼過去了,他可是嚇了一身冷汗。自從經曆這件事情以後,他就覺得很奇怪,自己是一個很胖的人,又帶著很多錢,怎麼周邊的人都被搶了,唯有自己沒有被搶。諸如此類,遇到種種的災難禍事,念佛號、念觀音聖號逢凶化吉的例子,數不勝數,不一而足。
第四,念彌陀、觀音名號,還能夠消除業障,開發智慧。我們無數劫以來的業障、報障,都能夠通過念這兩句名號來消除。業障消除,我們的福德就會興隆,智慧就會顯現。
最後,勸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一個最大的利益,就是成就凡夫作佛。他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決定會成佛。從這個意義上說,你能夠勸一個凡夫衆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等于成就了一個衆生成佛。這樣的勸進行者的功德就很大了,你再把這勸進行者往生淨土的功德,回向自己求往生,也必定能滿自己往生之願。同理,成就他人就是等于成就自己,自他不二。
第叁條原則:種種功德,回向淨土
凡誦經、持咒、禮拜、忏悔、及救災、濟貧,種種慈善功德,皆須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一有此心,便無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則業愈大,再一來生,難免墮于地獄、餓鬼、畜生之叁惡道中。若欲再複人身,再遇淨土即生了脫之法門,難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爲人現生了生死的。若求來生人天福報,即是違背佛教。如將一顆舉世無價之寶珠,換取一根糖吃,豈不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來生人天福報,與此無異。
這一段講回向淨土。
身爲淨業行人,凡是讀誦大乘經典,持種種咒、禮佛忏悔這樣的一些修行的功德,以及在世間赈災救災、接濟貧苦等種種慈善的功德,都要“回向往生西方”。
“回”就是回轉,“向”就是指向一個目標。通過這一“回向”,這些誦經念佛、濟貧赈災的功德,就從有爲的福德轉爲無爲的功德。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用這些修行的有爲福德,來求來生的人天福報。如果一有求來生人天福報的心,就決定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何以故?
由于你是願求來生人天福報,就沒有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沒有這個願,你就感通不了佛力,就不能往生。由于你生死輪回的大事沒有解決,你下輩子投生會得到因今生誦經、禮拜、修福所得的福報。這些福報是法爾自然的因果,但你的福愈大,往往是迷惑顛倒(隔陰之迷)啊!你就會利用這些福報去造業。你沒有什麼福,身上沒什麼錢,還沒有機會、沒有可能去造業。一旦你是億萬富翁了,那你造業可就大了。再一投生就是第叁世了,第叁世就一定會墮到地獄、惡鬼、畜生叁惡道裏面去。…
《一函遍複講記 第叁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條原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