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總義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中觀源流
佛涅槃後,龍樹菩薩出世,以自力撰造中觀理聚論,抉擇佛陀第二轉無相*輪的密意,從此開創了甚深中觀見派。隨後,有聖天菩薩撰著《中觀四百論》,開顯中論的修行次第。再往後,秉持龍樹傳承的佛護論師創中觀應成派,清辨論師創中觀自續派,自續派的傳持者有智藏、靜命、蓮花戒,及其追隨者的諸多印藏智者成就者,應成派的秉持者有月稱、寂天、阿底峽等,及雪域藏地出世的諸多智者成就者,依靠這些智者成就者所抉擇的宗軌,中觀的二種傳承直到如今都沒有中斷講聞,繼續安住于世。
在藏地,中觀自續派的宗軌,前弘期主要依靠靜命菩薩的言教開顯;後弘期,自鄂·勒巴協繞、鄂·洛丹協繞,至宗喀巴大師父子期間,曾得以廣泛弘揚。其後數百年間,講聞未見興盛。近代,全知麥彭仁波切撰造《中觀莊嚴論釋·文殊上師歡喜教言》,和盤托出自續派宗義,從此甯瑪派的衆多寺院對這部論的講聞持續不斷。
中觀應成派的弘揚,後來有日稱大譯師翻譯了月稱菩薩所造的《中論釋·顯句論》、《四百論廣釋》、《入中論》偈頌和自釋,並且通過講聞加以抉擇。由此,在藏地逐漸盛行應成派的觀點,至今仍然持續不衰。
中觀分類
總的來說,可以從不同角度對中觀進行分類,此處略說五類:
一、由分別解釋第二轉*輪和第叁轉*輪的密意,分爲自空中觀與他空中觀。
二、由是否承認勝義光明和名言唯識,分爲內的細中觀與外的粗中觀。
叁、由對勝義空性是否秉持某一方的宗派,分爲根本中觀與隨持中觀。
四、由名言谛分別承許經部行、瑜伽行及世間共稱行,分爲經部行中觀、瑜伽行中觀和世間共稱行中觀。
五、由是否著重抉擇真實勝義,分爲自續派中觀與應成派中觀。
一、自空中觀和他空中觀
所謂自空中觀,即是把輪涅所攝的萬法抉擇爲遠離一切邊的顯宗大乘宗派,其中,就法界無生的方面抉擇,稱爲自空中觀。如《理聚論》。
最初,修習自空中觀極爲關鍵,因爲斷除輪回根本的實執,完全依賴自空中觀見。而且,如果對自空中觀沒有把握住要點,再說哪種心性光明之類的美妙名稱,也只是名稱動聽而已。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如來藏大綱要獅吼論》中明示:“凡是承許無變之法界爲成佛種性,首先需要認識所謂的法界是于何施設之基——真勝義二谛大雙運極爲不住的中觀義。”
《他空承許獅吼論》中說:“如果想抉擇他空宗,首先應當依隨怙主龍樹的論典,須要抉擇萬法無自性,倘若對此不了知,則不能抉擇世俗自體空、勝義以他而空的妙理。因此,最初應當抉擇離戲各別自證之義。”
所謂他空中觀,即是把輪涅所攝萬法抉擇爲遠離一切邊的顯宗大乘宗派,就無爲光明顯現分的側面抉擇,由此成爲連結顯密之津梁的中觀,稱爲他空中觀。如《寶性論》《法界贊》等,均爲他空中觀的重要論典。
《如來藏大綱要獅吼論》中說:“如是無爲法光明之法界,無有迷亂染汙而自性清淨,無迷亂本性自相與自成之力等果法功德,無離而住,如同日輪與光明一般。”
雖然自空中觀和他空中觀僅僅是西藏論師安立的名稱,印度未曾出現如是命名,然而,二種中觀的所诠義,實爲印度佛教所本有,因爲二者本是第二轉*輪及第叁轉*輪中顯示了義如來藏諸契經的所诠義,也是龍樹菩薩《理聚論》及《贊聚論》的所诠義。
如前論說:“如是究竟法身智慧,乃爲遍一切有寂、平等性、無爲法、無變勝義之自性,以了義經部及究竟觀察之正理均可成立。”
因此,所謂“他空中觀爲覺囊派閉門造車的産物”的說法,並沒有真實的根據。(“他空中觀”的名稱,有些論典說是從覺囊派遍知多洛瓦開始安立的。)按自宗甯瑪派的觀點,自空中觀本與他空中觀圓融無違,如堪布根霍《定解寶燈論注釋》中所說:“自空他空互相诤議大,若墮現空之邊則有過,現空不違雙運宗派勝,持此豈非已勝一切宗。”
二、內外中觀
這一分類源自清辨論師的《中觀寶燈論》。其體性如下:
二者均是將輪涅萬法抉擇爲離一切邊的顯宗大乘宗派,其中,勝義承許唯是空性,名言按聲聞宗承許外境義,稱爲粗的外中觀;承許勝義心的自性光明及名言唯識的宗派,稱爲細的內中觀。
《中觀寶燈論》中說:“世俗谛依聲聞宗承許者,爲粗的外中觀;安立其爲唯識,稱爲細的內中觀。”又說:“今當宣說微細瑜伽,此爲微細的意義如何呢?諸法唯一以自心幻化中出生而顯現,並如夢般幻化的唯識。進而,此種幻化唯識,超離叁世,無諸形色而自性清淨光明,無有顯現之故,當知諸法爲幻化唯識。”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大乘莊嚴經論釋》中說:“名稱普聞古印度聖境的大智阿阇黎清辨論師,也曾在其統攝一切中觀關要的《中觀寶燈論》中說道:瑜伽行中觀爲細的內中觀;承許外境的中觀爲粗的外中觀。該論明顯言及:以實修時中觀瑜伽行殊勝的緣故,就連具德月稱實修時也按如是而承許。”
內外二種中觀的觀點大致與自空他空中觀相同。
叁、根本中觀與隨持中觀
承許輪涅萬法無生平等的顯宗大乘宗派,成爲自空中觀所依的本源,並沒有直接著重抉擇自續派或應成派,稱爲根本中觀。如《中觀理聚論》、《四百論後八品》、《現觀莊嚴論》。
承許輪涅萬法無生平等的顯宗大乘宗派,依隨相似勝義和真實勝義中的一種,而特別著重加以抉擇,稱爲隨持中觀。如《中觀二谛論》、《中論釋·般若燈論》、《顯句論》、《入中論自釋》等。
雖然佛護論師曾經就中論的密意創立了應成派而加以解釋,但是尚未廣泛闡述有關應成合理、自續不合理的破立,對于佛護之宗,清辨論師在其著作《般若燈論》等中,宣說了許多過失。從此之後,分爲應成派和自續派兩大宗派。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般若經》等宣說諸法皆無自性、無生滅等,其能無倒解釋經者,厥爲龍猛。解彼意趣,有何次第?
答:佛護、清辨、月稱、靜命等大中觀師,依聖天爲量,等同龍猛。故彼父子是余中觀師所依根源,故諸先覺稱彼二師名根本中觀師;稱諸余者,名隨持中觀師。”
四、經部行中觀、瑜伽行中觀及世間共稱行中觀
這叁種中觀在究竟勝義方面並無差別,僅僅是以安立名言谛而劃分的。其體性爲:
承許輪涅諸法無生平等的顯宗大乘宗派,由名言安立的方式不同,分爲叁種宗派:名言安立隨經部的承許,稱爲經部行中觀;名言安立隨唯識承許,稱爲瑜伽行中觀;名言安立隨眼識等前的顯現那樣暫時承許,稱爲世間共稱行中觀。
五、自續派中觀與應成派中觀
甯瑪派自宗認爲:中觀自續派和應成派,在承許勝義中萬法爲遠離戲論的大平等性,及名言中爲如夢如幻的方面,並沒有差別。換句話說,自續派雖然暫時著重抉擇相似勝義,但究竟而言,唯一真實勝義是真實性,因爲《分別熾燃論》、《中觀二谛論》、《中觀莊嚴論》等中宣說的緣故;而且,承許世俗猶如幻化,如果以勝義理論觀察名言,則不可得,這也是《般若燈論》、《二谛論》的頌詞及自釋等中宣說的緣故。
但是,在“是否最初即著重抉擇真實勝義”這一點上,二派存在差別;而且,對于世俗猶如幻化,一者只在他方前承認,另一者不僅在他方前承認,自方也承認,這也是有差別的。
二種中觀的體相爲:承許輪涅諸法無生平等的顯宗大乘宗派,著重抉擇相似勝義,是自續派;承許輪涅諸法無生平等的顯宗大乘宗派,著重抉擇真實勝義,是應成派。
中觀釋詞
不住任何戲論邊故,稱爲中觀。《叁摩地王經》雲:“謂有或無即二邊,淨與不淨亦爲邊,是故善滅諸二邊,智者亦不住中間。”《大寶積經》雲:“所謂常爲一邊,無常爲一邊,二邊之中觀,乃無所觀、無所依、無所現、無所了、無依處。迦葉,是名中道諸法實觀。”《中觀光明論》對此解釋道:“法界是此是彼,無法觀察,是無所觀;無法爲人表示,故無表;不住內界及生處的自性,故無所依;不會如外界與生處那般顯現,故無所現;超越眼識界等的自性,故無了別;並非貪等一切煩惱的依處,故無依處。”
榮素班智達說:“所謂中觀者,即遮破外道常斷二邊及有無的一切增益損減邊,並且能顯示輪涅無二之法及無住涅槃妙道的諸大乘義,故稱中觀。”
中觀所破
一般來說,對于抉擇遠離一切戲論的實相義,顯宗和密宗具有衆多的方便。譬如,密宗有生圓次第修持氣脈明點的方便,有灌頂、修習上師瑜伽的方便、有脫嘎四種坐式的方便等等。顯教中的中觀宗到底以何者爲方便呢?中觀宗依據了義的教證,尤其依靠真實的勝義理論,趣入諸法實相。譬如,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自述其傳講緣起真實性的方法爲:“如彼通達甚深法,依于經教及正理。”
依靠正理抉擇離戲實相的意義時,需要把握以下四個方面:
一、所破;
二、對其能破的正理;
叁、以此如何破斥之相;
四、對自方沒有同等過失。
以比喻顯示,所破如箭靶,能破如箭,如何破斥如射擊方法,沒有同等過失如護身盾牌。
《中觀總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