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入楞伽經》講要

  《大乘入楞伽經》講要

  講述:淨明山人

  這部經是佛教傳燈的經典,達摩從印度來,他就是帶著這個《楞伽經》來印證心地的。所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那麼,他主要就是直指有根基的人當下見到佛性。如果是已經見到佛性的人就當下能夠印證、明白,能夠開智慧,能夠承當這個本性的真實之道。然後,綿密保護,發揚光大,成就大道。

  現在我們開始。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一

  唐于阗國叁藏沙門實叉難陀奉 敕譯

  羅婆那王勸請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大海濱摩羅耶山頂楞伽城中。與大比丘衆及大菩薩衆俱。其諸菩薩摩诃薩。悉已通達五法叁性諸識無我。善知境界自心現義。

  通達五種法、叁自性、諸識:即八識、無我的道理,善知一切境界都是自心所現的意義。大圓滿也講,一切境界都是自心之所顯現。

  遊戲無量自在叁昧神通諸力。

  在本性的光明裏面做種種遊戲,這個遊戲有無量,而處處獲得自在,具有叁昧神通的一切力量。

  隨衆生心現種種形方便調伏。一切諸佛手灌其頂。

  不用到哪裏去求灌頂,證到這個本性光明的人,諸佛都在空中給他灌頂。

  皆從種種諸佛國土而來此會。

  來這個大會。

  大慧菩薩摩诃薩爲其上首。爾時世尊。于海龍王宮說法。過七日已從大海出。

  在海龍王宮說法,過了七天之後,從大海出。

  有無量億梵釋護世諸天龍等。奉迎于佛。爾時如來。舉目觀見摩羅耶山楞伽大城。即便微笑而作是言。

  梵,是梵天。釋,是釋種。佛看到摩羅耶山的楞伽大城,這個山頂非常的高,人是進不去的,非常高的一個山,這個也不是人間,衆生看不到的地方。佛看到那個山以後,就微笑而作是言。

  昔諸如來應正等覺。皆于此城說自所得聖智證法。

  過去的佛都在這個山頂的那個楞伽大城上,說自己所證得的聖智諸法,這就是佛的自證自受用身,自己成就的。有的法是爲衆生方便講的、方便建立的。

  非諸外道臆度邪見及以二乘修行境界。我今亦當爲羅婆那王開示此法。爾時羅婆那夜叉王。以佛神力聞佛言音。遙知如來從龍宮出。梵釋護世天龍圍繞。見海波浪。觀其衆會藏識大海

  這個羅婆那王,他見到佛從龍宮出來,有這麼多的梵釋護世天龍的圍繞,甚至見到海的波浪,他觀到“衆會藏識大海”,在衆會當中,象第八識叫藏識大海。

  境界風動轉識浪起。發歡喜心。

  衆生都在第八識的藏識當中起種種風波,變現根身世界,他看得很清楚,這個時候他發起歡喜心。

  于其城中高聲唱言。我當詣佛請入此城。

  他說我應當去請佛到這個城中來。

  令我及與諸天世人于長夜中得大饒益。

  得到大的饒益。

  作是語已。即與眷屬乘花宮殿往世尊所。

  他不是乘著車、乘著馬,乘著華麗的宮殿一直到世尊所在的地方。

  到已下殿右繞叁匝。作衆伎樂供養如來。所持樂器皆是大青因陀羅寶。琉璃等寶以爲間錯。

  “間錯”,互相間錯起來的。

  無價上衣而用纏裹。其聲美妙音節相和。于中說偈而贊佛曰

  羅婆那王乘著宮殿去請佛、用音樂供養佛,這個時候他就贊歎佛了。

  心自性法藏

  其實他是示現的大菩薩,他在這個偈裏面就首先講,心的自性就是最廣大的法藏,一切佛法、一切世界都在這裏包含。

  無我離見垢

  當我們沒有我的時候,離開了一切知見的垢。垢,就是染汙、垢染。

  證智之所知

  以證悟自性的智慧,達到所知的境界。知,就是我們本性的這個作用,智慧的所在,知也就是叫明白。我們聽到聲音、看到形色,都是我們的知,叫靈知。證到本性的智慧,然後顯現這個清淨無分別的知,叫妙知或者叫妙光常智。這妙知以後才能起方便用,才能知道怎麼用,恰到好處的用。所以開悟的人,他最微妙的地方在哪裏?在這個知上。所以神會大師講了這麼一句話:知之一字,衆妙之門。從本性裏面流露出來,就指六根門頭都是放光的,他就是這個靈知。所以說,證悟到真實智慧的人,他所知的是什麼?他知的是怎麼用,那麼

  願佛爲宣說

  這些境界是只有佛才能說,所以說“願佛爲宣說”,這是禅或者說密最高的地方,是佛所自證的地方。

  善法集爲身 證智常安樂

  變化自在者 願入楞伽城

  我們世俗的人以身體爲身,四大和合爲身體,然後有飲食、衣服、睡眠爲莊嚴,莊嚴這個身體。但是,修道的人以善法爲身,修一切善法作爲自己的身體,這個身體就叫報身,善法積聚的報身。證到真實智慧的人會常安樂,一直會安樂自在。“變化自在者”,在這裏面有種種的用,這個用就是變化,化身之用、神通之用,就是叫變化。在這個變化當中得自在的人,“願入楞伽城”,願你們到楞伽城來,有佛來宣說這個無上的大法。

  過去佛菩薩 皆曾住此城

  此諸夜叉衆 一心願聽法

  爾時羅婆那楞伽王。以都咤迦音歌贊佛已。複以歌聲而說頌言

  世尊于七日 住摩竭海中

  就是海龍王龍宮裏說法。

  然後出龍宮 安詳升此岸

  我與諸婇女 及夜叉眷屬

  輸迦娑剌那 衆中聰慧者

  悉以其神力 往詣如來所

  各下花宮殿 禮敬世所尊

  複以佛威神 對佛稱己名

  我是羅刹王 十首羅婆那

  今來詣佛所 願佛攝受我

  這是做爲一個弟子對佛的祈請:願佛攝受我。

  及楞伽城中 所有諸衆生

  過去無量佛 鹹升寶山頂

  住楞伽城中 說自所證法

  世尊亦應爾 住彼寶嚴山

  菩薩衆圍繞 演說清淨法

  我等于今日 及住楞伽衆

  一心共欲聞 離言自證法

  我念去來世 所有無量佛

  菩薩共圍繞 演說楞伽經

  此入楞伽典 昔佛所稱贊

  願佛同往尊 亦爲衆開演

  請佛爲哀愍 無量夜叉衆

  入彼寶嚴城 說此妙法門

  此妙楞伽城 種種寶嚴飾

  牆壁非土石 羅網悉珍寶

  此諸夜叉衆 昔曾供養佛

  修行離諸過 證知常明了

  夜叉男女等 渴仰于大乘

  自信摩诃衍 亦樂令他住

  惟願無上尊 爲諸羅刹衆

  甕耳等眷屬 往詣楞伽城

  我于去來今 勤供養諸佛

  願聞自證法 究竟大乘道

  願佛哀愍我 及諸夜叉衆

  共諸佛子等 入此楞伽城

  我宮殿婇女 及以諸璎珞

  可愛無憂園 願佛哀納受

  我于佛菩薩 無有不舍物

  乃至身給侍 惟願哀納受 

  這是羅婆那王對佛的贊歎和勸請,勸請佛入這個城市對大衆說法。

  爾時世尊聞是語已。即告之言。夜叉王。過去世中諸大導師。鹹哀愍汝受汝勸請。詣寶山中說自證法。未來諸佛亦複如是。此是修行甚深觀行現法樂者之所住處。

  “此是修行甚深觀行現法樂者之所住處”這句話很重要。這是什麼呢?這是修行大道的人,他證入甚深觀行的時候,要現法樂者,得現法之樂。現在明心見性,就不再有煩惱,不再有執著,他住于現法的大樂當中的人所住的地方,其實這個地方在哪裏?就在我們每個人的本性當中,那個楞伽大城也就是我們的法城,每個人的本性的覺性之城。說地方,其實都是指自心的。

  我及諸菩薩哀愍汝故受汝所請。作是語已默然而住。時羅婆那王。即以所乘妙花宮殿奉施于佛。佛坐其上。王及諸菩薩前後導從。無量婇女歌詠贊歎。供養于佛往詣彼城。到彼城已。羅婆那王及諸眷屬。複作種種上妙供養。夜叉衆中童男童女。以寶羅網供養于佛。羅婆那王施寶璎珞奉佛菩薩以挂其頸。爾時世尊及諸菩薩受供養已。各爲略說自證境界甚深之法。時羅婆那王並其眷屬複更供養。大慧菩薩而勸請言

  這個時候,羅婆那王勸請、供養以後,佛簡單的給他們指點了自證的法門。這個時候,大慧菩薩出來了,作了一種勸請。

  我今諸大士 奉問于世尊

  一切諸如來 自證智境界

  一切如來他自己證到的是什麼樣的智慧、什麼樣的境界呢?

  我與夜叉衆 及此諸菩薩

  一心願欲聞 是故鹹勸請

  我們大家都想聽佛的自證境界。

  汝是修行者 言論中最勝

  是故生尊敬 勸汝請問法

  自證清淨法 究竟入佛地

  離外道二乘 一切諸過失 

  爾時世尊以神通力。于彼山中複更化作無量寶山。悉以諸天百千萬億妙寶嚴飾。一一山上皆現佛身。一一佛前皆有羅婆那王及其衆會十方所有一切國土皆于中現。一一國中悉有如來。一一佛前鹹有羅婆那王並其眷屬。楞伽大城阿輸迦園。如是莊嚴等無有異。一一皆有大慧菩薩而興請問。佛爲開示自證智境。

  “智境”,自已所證的智境。這裏是變化,化作了每個山都有佛,佛前面都有羅婆那王、還有大慧菩薩請法,等等情景。

  以百千妙音說此經已。佛及諸菩薩皆于空中隱而不現。羅婆那王唯自見身住本宮中。作是思惟。向者是誰誰聽其說所見何物是誰能見。

  這裏就是像禅宗的公案一樣,他在這裏觀照了,作是思維,“向者是誰”,我所面對的是誰?“誰聽其說”,是誰在聽說?那麼,比如說,羅婆那王他是修行了很多劫數了,他是經常請佛說法,難道你這點不懂麼?所以說,這個問題提出來就給我們反照:聽法的是誰呀?誰聽他說法?所見是何物?我們見到茶杯、見到世事物是什麼東西呢?是誰能見?是什麼東西能夠見這些世事物呢?這就是禅宗的參究了,就叫你回光反照。

  佛及國城衆寶山林。如是等物今何所在。

  現在沒有了,佛都隱退了,又在哪裏呢?

  爲夢所作爲幻所成。爲複猶如乾闼婆城。爲翳所見。

  “翳”,就是眼睛有病,眼翳。

  爲炎所惑。

  陽炎,太陽照下來,地上的陽炎。

  爲如夢中石女生子。爲如煙焰旋火輪耶。複更思惟。一切諸法性皆如是。

  這樣想過以後,現在佛剛才在說法,現在都隱沒了,是不是幻化呢?種種比喻。那麼,突然之間他就思維到了,更進一步。其實是告訴我們,應該如是思維,“複更思惟。一切諸法性皆如是”,都是空性,一切諸法都不是真實的。

  唯是自心分別境界。

  都是自心的分別境界。

  凡夫迷惑不能解了。無有能見亦無所見。

  其實沒有能…

《《大乘入楞伽經》講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