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遠古篇

  遠古篇

   靈驗和不靈驗

   貪婪渴求人生貧困的「因」,

   心中無欲即遠離求不得的苦果。

   在日本有一個村莊,東邊是高山,西邊是一片寬廣的平原。

   某天,突然有一位老公公來到這個村莊,前面背著一尊地藏菩薩,後面也背著一尊地藏菩薩。他自問自答地說:「你們知道我幾歲了嗎?我已經叁百叁十歲了,我背著這兩尊菩薩已經二百多年了……」

   老公公邊走邊跟大家說:「我要爲這兩尊地藏菩薩尋找地方供奉。這兩尊地藏菩薩,一尊是靈驗的菩薩,有求必應;一尊是不靈驗的菩薩,不論你求什麼,他都不會有所感應。」他又說:「我要把不靈驗的菩薩安奉在寬廣的平地上,再鋪一條路,讓前來禮拜的人容易行走;另外,把靈驗的菩薩供奉在人迹罕至的山上,因爲他很靈驗,所以即使道路再難走、再危險,也一定會有人去朝拜的。」

   結果,不靈驗的菩薩雖然供奉在平坦、好走的路上,卻很少有人去朝拜;而供奉在山上那尊菩薩,卻有絡繹不絕的人潮前來瞻仰禮拜,使得原本枝藤纏繞、野草叢生的小徑,沒多久就被村人走出一條路來了。因爲這尊菩薩很靈驗,村人求健康得健康,求財富得財富,大家所求的都能如願以嘗,因此香火鼎盛。

   經過二、叁十年後,村裏的人都變得很富有也很健康。有人就開始覺得:「這樣的生活過得太安逸了,很沒意思,除非我比別人更富有。」于是許多人心想:「我如果要比別人更富有,只好讓別人變窮、得病苦!」于是,大家就彼此詛咒,希望鄰居遭受貧窮、病痛,而這些詛咒也一一應驗了。

   二十年後,村子又恢複成五十年前的貧窮景況,而且比五十年前的貧窮更苦。因爲五十年前,大家安分守已,勤勞地工作,後來卻因爲菩薩有求必應,大家一夜致富,生活富裕,于是養成什麼事都有不做、不用心的懈怠習慣,現在連謀生的技能也幾乎喪失殆盡,村民間又互相詛咒,日子便過得又窮又苦。

   百年之後,背來兩尊菩薩的老人又出現了,老人來到村莊時說:「有靈驗的菩薩不一定對人有益,因爲人人若貪求無厭,常常就會害人不利已;害人不利已的貪婪心念是靈驗最貧困的,這是貧困的『因』!現在你們應該用誠懇的心去朝拜不靈的菩薩,雖然他沒感應,卻也對人無害啊!你們要用平常心去培養信心,這樣才對。」

   由于百年來沒有人去朝拜那尊不靈驗菩薩,因此道路早已雜草叢生,老人好不容易將他找了出來。從此,村人不再往山上跑了,他們就在平原上朝拜不靈驗的地藏菩薩,因爲不奢求是否靈驗,所以大家都抱著誠懇、無所求的平常心來禮拜,不再貪求,而且靠自己的力量認真努力在生活,終于生活又漸漸出現轉機。

   過了多年之後,這個村莊又恢複以前小康的生活,雖然不是很富有,大這卻能勤合作、相互尊重,以一分純真的心生活,日子過得很平和、自在。

   有些人總是求無止境,富有時還想更富有;又怕自己不夠出色,于是就想盡辦法還要更富有,甚至詛咒、侵害別人。藉此顯耀自己,這就是凡夫心的毛病。

   其實,求佛不如求已,以一顆平常心盡自己的本分,凡事認真去做,將來必有一番成就;更要有「無所求」之心,心中有所求就有煩惱,唯有知足才能常樂!

  除虎記

   平日爲人在懂得縮小自己,

   時時謙虛,以禮待人,則所行無礙。

   佛陀在時世,僧團中有一位比丘經常炫耀自己的貴族身分。

   這位比丘常說:「沒有人能比得上我的出身。我的俗家富甲天下,無人能比。過去我吃的、穿的、用的,樣樣都有是珍貴、稀有的物品;就連傭人所使用的物品,也都是舶來品……」每次這位比丘托缽回來,看著缽中的粗食就會歎道:「唉!過去我吃的是山珍海味的珍馐,現在竟然吃這種粗食!」日子久了,漸漸引起其他比丘的議論。

   佛陀知道後,便對大家說明原由:「這位比丘在過去世很久很久以前就有這種習性。他曾經是一位織布工人,長得高大俊秀。當時有一們非常聰明伶俐、身懷多項技術的人,不但會製造弓箭,連射箭的技術也是一流的。每次比賽都大勝群雄,深獲大家的好評。雖然他有一身的好技術想奉獻給國家,卻因身材矮小、外表不起眼,深怕國王看不起他。」

   因此,他想挑選一位身材高挑、外表看來能被重用的人,一起去觐見國王。結果,長得高大俊秀的織布工人被他挑上了。工于多項技術的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織布工人,並誠懇地說:「不如你放下織布的工作,我們一起去觐見國王;然後告訴國王你有一身的技術,而我則上你的隨從。若國王能錄用我們,那麼往後的生活就不必憂虛了。」

   織布工人聽了,覺得有這麼好的機會,何樂而不爲?立刻答應了。于是,兩人依約前往皇宮,織布工人向國王毛遂自薦有一身的技術。國王很滿意,給了一分優厚的待遇,兩人從此過著非常富裕的生活。

   過了一段時間,國境內傳出老虎爲害人畜的事件——老虎經常在進出城門的要道附近出沒,已經有很多人被老虎吃了。國王聽到消息後,立刻將這項任務交給織布工人,要他爲民除害;織布工人接到任務,非常擔心自己的身分被識破,趕緊將這件事告訴他的隨從。

   這位技術高超的人就告訴織布工人說:「不要怕,你必須用沈著的態度來應付。首先,在捉拿老虎之前,要記得向大家宣布捉拿的時間,到時候人人一定會各執弓箭前來相助。等大家聚集起來,你再到老虎出沒的地方引它出來,然後趕緊躲進草從中裏趴著。這時,大家看到老虎,心裏一定很害怕,就會發射弓箭。等老虎射中後,你就拿著繩子索站出來說:『我原本打算要活捉這只老虎去見國王,到底是誰把老虎射死的?』聽你這麼說,一定沒有人敢承認,最後你就把被射死的老虎送到國王面前;國王看到了一定會很歡喜,然後大大地賞賜你。」

   織布工人聽了,就按照「隨從」所教的方法去做。果然不出所料,老虎被射死了,國王賞賜了許多金銀寶物給他。

   隔了一陣了,又發生野牛爲害百姓的事。織布工人依樣畫葫蘆,用上次的方法把野牛除掉了。因此,國王又給他很多的賞賜,而且更信任他了。

   自從織布工人除掉虎、牛之患後,又得到國王的器重,就變得非常貢高傲慢,漸漸對傳授方法給他的「隨從」愈來愈不尊重。他常說:「你別忘了,你是我的隨從,是服侍我的人!」這位技術高超的人只好忍氣吞聲地過日子。

   又過了一段時間,鄰居的國家突然聯合起來,要攻打這個國家。國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織布工人,因此就對他說:「你的箭法這麼好,是不是讓你打頭陣去抵抗亂人?」織布工人聽了國王的命令,心裏忐忑不安,也憂喜參半,因爲如果打輸了,那既得利益就會喪失;如果打勝了,就可以更上一層樓,名利兼收。

   當鄰國的大軍臨近邊界時,織布工人因沒有真實技術,心裏非常擔心害怕,他的「隨從」看他如此,就緊跟在後。

   出發時,織布工人騎在大象背上,看起來還頗爲威風,但當對方的大軍到時,他卻嚇得大小便拉了一褲子、險些從大象背上跌下來。他的「隨從」就用繩子將他綁在大象背上,並告訴他說:「當你得勢之時,多麼洋洋得意;現在大軍在前,你卻如此害怕,真可憐!趕快回去把身體洗一洗吧!這次的戰役就交給我了。」

   于是織布工人撤退下來,換這位身材矮小的「隨從」去應戰。由于他武術高超又懂得應用戰術,沒多久就打敗了敵軍,贏得勝利。

   凱旋歸來後,「隨從」用自己真正的身分觐見國王。國王非常歡喜也覺得可惜,原來一位「高人」只因身材矮小,就讓自卑感埋沒了這麼久,于是封他爲大將軍。而過去不可一世的織布工人,經過這次戰役後,完全失去昔日貢高自大的形態。

   佛陀說完之後,對大衆說道:「你們知道嗎?過去那位織布工人就是現在這位比丘。他出身賤族,內心有自卑感,卻又生起傲慢心;他常常炫耀自己的身分,其實,只是爲了掩蓋自己卑劣的心態。」

   不管學佛或是平日爲人皆要縮小自己;待人處事要事事謙虛。如果貢高自大,在修行或人生的路上就會遇到許多障礙。

  琉璃太子

   怨恨是非常可怕的心念,

   一念瞋心起,八萬四千煩惱生。

   兩千多年前(佛陀成道後的十幾年間),印度曾經分成幾個小國家。當時佛陀回到迦毗羅衛國(即佛陀出生地)弘法,佛陀至高無上的成就,使得全印度的人都認爲釋迦族是一個高智慧的宗族,若能跟釋迦族聯婚,後代的子孫一定會跟佛陀一樣智慧具足。

   在諸多小國中,有位波斯匿王剛接掌中印度憍薩羅國的王位。他認爲釋迦族是智慧之種,所以想娶一位釋迦族的女子作爲他的第一夫人;于是命令大臣到釋迦族,傳達想跟釋迦聯婚的意念。

   大臣到達迦毗羅衛國,傳達想跟釋迦的五百位大臣集會之時,就向五百位大臣說明波斯匿王想娶釋迦族女子的心意。五百位大臣聽到這訊息後即議論紛紛;有些人根本就看不起波斯匿王,因爲他們自認爲釋迦族是很尊貴、至高無上的宗族,因此都不願將女兒嫁給波斯匿王;甚至有人還破口大罵:「波斯匿王憑什麼資格,竟敢妄想娶釋迦族女子爲妻?」

   此時,有一位摩诃南的大臣,心平氣和地提出他的見解:「波斯匿王年輕氣盛,個性暴躁,還是小心不要得罪他;必須想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這件事就交給我吧!」回到家裏,他看到奴仆的女兒中,有一位長得很漂亮,靈機一動,說收這位婢女當義女,然後風風光光地將她嫁給波斯匿王。

   波斯匿王看見花容月貌的新娘子,非常地喜愛,說立她爲每一夫人,因爲她的名子叫末利,因此被尊稱爲末利夫人,末利夫人十分賢淑,凡事應對得宜。一年後,她爲國王生了一個白白胖胖、可愛的兒子。波斯匿王非常欣喜,請來國內的婆羅門宗教師替太子命運名爲——琉璃太…

《遠古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溯今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