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科學之比較
王季同居士著
重印王小徐先生名著弁言
蔡序
自序一
自序二
佛法與科學
管義慈讀了佛法與科學的瞎叁話四
答管義慈
讀“唯物史觀與社會學”
科學之根本問題
王季同居士傳
重印王小徐先生名著弁言
王小徐先生者,吾吳中友第一人也。家昔客蕪湖,去蘇州才數百裏。以愛其山水,歲必一遊,遊必至留園,徜徉于水榭林亭,低徊不忍去。望虎丘寒山寺,想夜半鍾聲,辄悠然神往。吳中向乏友,有之,自先生始。民國二十叁年春,因印光大師介,訪之烏鵲橋畔。古木臨流,矮屋數椽,即先生之所居。一見如舊交,互證宿契,殆前緣欤?
初聞先生習靜慮,繼而修淨土。叩其原,乃曰:“余姓懶,罕出門,恒兀坐,作遐想。有時又胸無一物,殆入于無何有之鄉,而不能述其妙。一夕,飧罷經行,忽仆地,弗省人事,久之複蘇,自覺換一軀殼,心靈豁然開朗,境與虛空無二;大地山河,亦都非舊態。亟就詢印光大師,師曰:“爾前世殆一禅和子,參有悟而未了生死者。夫禅境固勝已,如未入無上叁昧,猶不免于輪回,若修淨則可帶業往生,非乘願不再來叁界”。余服其言,遂頂禮求攝受。近雖禅淨雙修,但側重淨土,以其穩妥方便,了生死有把握也”。
嗣複诘其數學師承,笑曰:“師與徒皆一體,蓋冥授默契,不自知其所以然。西人之精研數學而蔚爲近代科學之母者,創自牛頓,成于蔔盎;絢爛則愛因斯坦之相對論。他如羅素移其數學之造詣,以冥披哲理,幾可窺占未來;與周易之玄秘,佛法之神通,似名殊而實匪異”。余聞之,恍然有省。別後,履其地,必過從。及先生臥病,往視彌勤;诟冬來竟成永訣!今取其遺著“佛法與科學比較之研究”而重印之,欲引科學家入佛,且紀念先生是篇者,將幡然悟道,破精神哲學與自然科學之鴻溝,開人世自覺覺他之道路;則宇宙可隳,海洋可竭,而先生救世之精神,永垂不朽矣!
竊嘗向科學家略引聲光天文諸學而言曰:楞嚴經雲:“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毗尼日用亦說:“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在百年前科學人士聞之,未有不嗤爲荒誕。迨近世收音機,顯微鏡先後發明,始確證佛言之真實。至于叁千大千世界中含有百億日月,爲佛經中所習見者,持以質諸夙治天文學之王君,而知太陽不過銀河系中無數恒星之一耳。銀河系外尚有無數星雲亦爲恒星之集團。由此觀上引諸經所說,在科學未證實前,人誰肯信?然科學重大發明,乃近百載事;猶賴其測天儀收音機顯微鏡諸工具,始能見能聞。若佛在二千五百年前,竟以天眼天耳等得之,何其神耶?從可知科學家多一發明,即佛說多一證據。向之目經文爲神話者,其可廢然思反已!
更嘗聞科學家每窮究物質本性之所以,思路往往塞而不通。舉常識,如電力之必需雙線,原子之獨具萬能,辄自問何故何因,終不能得其答案。蓋形下之器,與形上之道,至此始顯露鴻溝。顧器也可以技巧構成,而道也不可思議究诘。若鴻溝泯滅,上下交流,則精神物質融會貫通。科學家大夢忽醒,轉識成智,當恍然由小以見大,因顯而知微,遂舍其矢人之學,以學函人,則未來之戰禍可消,而世界之大同可現。夫迷之,則馳心逐物,顛倒重輕;悟之,則攝物歸心,圓融內外,是則唯心唯物之轉變,即在常人一念間耳!由是化幻緣假合之境,頓歸于寥寂空虛;自知精神之運用,靈活無方,利己利人,靡有窮極。而回顧向者貪微塵物質,圖自身享受,而不恤爲害群之馬者,蓋大相迳庭矣!
今時過冬至,一陽複生;吾不禁拭目俟之,以期報小徐先生之運臺靈爽。蘇州山水佳麗,爲宋範文正公父子之故裏。當代印祖久化其邦,今先生複可祭于社。古德時賢,後先輝映;地靈人傑,信足征已。此亦無惑乎吾之好遊斯土也夫!
民國四十叁年甲午嘉平 佛成道日新學沙門本際于臺灣中坜月眉山圓光寺懷柏山房。
蔡序
自孔德分人類進化爲叁級:由神學,而玄學,而科學;認現代爲科學時代,于是有實證哲學的建設。未幾,美國詹姆斯亦有實用哲學的標榜。這兩派哲學,都把玄學上的問題,存而不論;把哲學作爲現代科學的綜合;並非再進一步,把科學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設法解決它。然而科學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如精神與物質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絕對的真理有沒有?是人人所切望有一個答案的,于是不得已而由一部分的科學家來答覆它:就說精神是物質的作用,而宇宙不外乎物質;絕對的真理是有的,就是唯物論。這種說法,現代科學家與非科學家附和它的很多。而吾國科學家中,有不以爲然而別尋出路的,就是王小徐先生。
小徐先生有數學的天才;二十歲左右,即有關于數學的著作,爲前輩所推許。數學,一方面是科學的工具,一方面,又是玄學的導線;所以希臘的畢泰哥拉斯,法國的笛卡兒,德國的萊布尼茲,荷蘭的斯賓挪莎,都是以數學家兼哲學家的。小徐先生以數學家治科學,尤長于電機工程,承認科學之所長,而又看破他能力的限度。以數學家治邏輯,認西洋之邏輯,僅能應用于科學,而哲學上非采用印度之因明不可。以數學家治玄學,認爲佛法中相宗的理論,非特與科學不相沖突,而可以相成。既已認科學與佛法不相沖突,則科學家如有不能解答的問題,而可用佛法解答的,何妨利用佛法?此小徐先生所以有佛法與科學一書。
佛法與科學,對于一部分科學家“物理外無心理”,“物質絕對”等迷信,均根據科學,疏通證明。“以子之矛刺子之盾”苟爲真正科學家,應無不贊同。惟提倡佛法的理由,則以唯識論爲基礎,而以修觀爲方法,乃與現代柏格森的哲學相類似。柏氏假定宇宙本體爲一種生命原動力,近于佛法上的阿賴耶識;以生命爲“綿延”爲真的時間,因名之爲“生命流”,近于阿賴耶的“相續不絕,喻如水流。”其認識法不恃理智而恃直觀,近于佛法中之重現量;又聞柏氏亦用靜坐觀照法,尤近于佛法的修觀了。
然佛法的不易爲科學家所信仰,乃正與柏氏的玄學相等;其最要關鍵,即在超感覺的意識,尚未能積極證明。佛法的宣傳,隨順衆生根器,本無定法;欲爲科學家說法,應用科學方法作積極的證明。
佛法的目的,在“脫輪回苦而得涅槃樂”。苟能證明輪回爲可信,則解脫輪回的需要,自然起信。今欲以科學證明輪回,照我所見到的,有下列各點:
一、通靈術的證明。此爲現代靈學家的工作,但結果尚未圓滿。
二、借屍還魂的證明。此爲筆記上常有的事,然真僞甚不易判定。若于此等事發見之初,即經科學家詳密考證,認爲確有其事,則所謂超物質的精神,得一強證。憶十二叁年前,山東有一農人,暑中猝死,不久複生,簡直別爲一人。對于妻子,若不相識;語言互不相解,索筆硯,自書姓名籍貫,爲朝鮮某地崔某,並詳其家世頗悉。乃一有田産而曾讀書的人,非複如本人的赤貧而不識字的了。蔡君儒楷時爲山東省長,曾令此人到省署試驗,試令擔水,幾不能舉步;然其先是能任勞作的,今已轉爲文弱書生了。又山東水道素多伏流,此人新有探流的技能,循其所指,掘即得泉;據說,朝鮮人習此者頗多;然本人則素無此技的。如此事果確,則是官體上後天習得的能力,也可附隨于靈魂的移轉而獲得,豈非值得研究的事。可惜崔君的事,已成過去,但現在報紙上亦偶有借屍還魂的記載,若于發見的機會,爲科學的探討,不輕放過;積少成多,便可爲有力的證據。
叁、前生記憶的證明。記憶前生,在佛典上有多數敘述,現已無從檢驗。中國筆記小說中所記,亦複甚多;即小徐先生所記的蘇州小孩,不習文字而能讀曆書,念招牌,識扇子上的字,一周歲左右,能看時報,就是一例。其他傳聞所得,或重認舊居、或追尋墓地,尤與普通的早慧不同,而確爲記憶的一種。苟其事果確,則靈魂的能經甲體而流入乙體,殆無可疑。若遇此等事實,而以科學方法探核之,也可爲有力證據的一種。
至于六種神通,則其事尚在科學與玄學交錯的限際。例如愛克司光的透照,無線電的播音,催眠術的療病,在未曾普及以前,涉學稍淺的,何嘗不斥爲妄談?亦惟于事實發現時,嚴密檢驗,始可斷定有無。
其他若佛法各書,真僞的甄別,先後的考訂,譯文與原書的對勘,法語與寓言的疏證,均用最新的科學方法整理一番,也足以減少學者的懷疑,而引起其信仰。
以上所舉,皆爲介紹佛法于科學所需要的工作,小徐先生既以科學家的資格,爲佛法與枓學一篇,以開其端緒,尤望積極提倡,促成種種科學的工作,以完成自度度人的弘願,這是一個信仰小徐先生所要求的!
中華民國二十一年一月十五日蔡元培
[附注]校者按蔡先生序中所引借屍還魂的例子,以事過多年,只憑記憶,故于姓氏地點稍有錯會處。我查得民國五年二月間的神州日報,對此有詳細的記載,曾以告著者王先生。先生因現任江西高等法院梅撷雲(光羲)院長深悉此中原委,爲鄭重起見,未願遽信報章,囑爲轉詢。旋得梅先生八月十六日覆函,謂當時曾有信致上海狄楚青君,詳及此事等語。現訪得原信,先行刊布如後,以資證明:
山東省臨尹龔積柄,因公來省,談及一借屍還魂之事,玆以奉聞。山東聊城縣人崔姓者,其家中曾有被盜之事;縣官乃派委員前往崔姓家中,查看彼家之被盜情形。其時該家主有病不能出見官長,乃由伊子出見。委員遂問彼家如何被盜?乃彼開口答話時,語音不似本地之人。該委員問其何以口操如此之音?時有旁人在旁答曰,此即所謂借屍還魂之人是也。委員聞此,乃詳加詢間,則是如此雲雲之事也。(詳在龔道尹筆記中,故不贅。)後此委員晉谒龔道尹,談及此事。龔道尹者,乃佛教中人也,遂囑此委員將此人帶至彼道署之中,詳談一切雲雲。此次龔道尹來省,曾向各機關(將軍巡按等處是也)言及。各機關頗欲一見此人,以資研究。數日之前,龔道…
《佛法與科學之比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