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念叁寶經
法尊法師譯
一、加倍咒:(叁遍)
嗡桑巴RA桑巴RA、波瑪納薩RA、瑪哈臧巴瓦吽帕的所哈。
二、皈依:(叁遍)
諸佛正法賢聖叁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爲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叁、發心:(叁遍)
願諸衆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
願諸衆生永離衆苦及衆苦因!
願諸衆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愉悅!
願諸衆生永離貪嗔之心、住平等舍!
四、隨念叁寶經正文:
頂禮一切智智尊!
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謂: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諸如來者,是福等流,善根無盡。安忍莊嚴,福藏根本,妙好間飾,衆相花敷,行境相順,見無違逆。信解歡喜,慧無能勝,力無能屈。諸有情師,諸菩薩父,衆聖者王,往涅槃城者之商主。妙智無量,辯才難思,語言清淨,音聲和美;觀身無厭,身無與等。不染諸欲,不染衆色,不染無色。解脫衆苦,善脫諸蘊,不成諸界,防護諸處。永斷諸結,脫離熱惱,解脫愛染,越衆瀑流。妙智圓滿;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涅槃,住真實際。安住遍現一切有情之地。是爲如來正智殊勝功德。
正法者,謂:善說梵行。初善、中善、後善。義妙、文巧。純一、圓滿、清淨、鮮白。佛、薄伽梵,善說法律。正得,無病,時無間斷。極善安立,見者不空,智者各別內證。法律善顯。決定出離,趣大菩提。無有違逆,成就和順;具足依止,斷流轉道。
聖僧者,謂:正行、應理行、質直行、和敬行。所應禮敬,所應合掌。清淨功德,淨諸信施。所應惠施,普應惠施。
五、念誦蓮花生大師心咒:
嗡阿吽班匝格熱貝瑪思德吽
六、發願回向: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生生世世不離師,恒時享用勝法樂,
圓滿地道功德已,唯願速得金剛持。
目 錄
皈依利益…………………………………………………………9
隨念聖叁寶經注疏………………………………………………24
甲一、名義………………………………………………………24
甲二、譯禮………………………………………………………24
甲叁、正文………………………………………………………25
乙一、隨念佛寶之功德………………………………………25
丙一、略述導師功德……………………………………25
丙二、廣述因與果………………………………………31
丁一、利他于世間現相………………………………31
戊一、如何顯現……………………………………31
戊二、成辦事業……………………………………36
己一、佛前晉見別講…………………………36
己二、概述……………………………………43
庚一、堪任有情導師………………………43
辛一、略說………………………………43
辛二、廣述………………………………44
庚二、現導師事業之相……………………45
辛一、顯佛意業…………………………45
辛二、顯佛語業…………………………46
辛叁、顯佛身業…………………………47
丁二、自利斷證圓滿相………………………………47
戊一、斷圓滿相……………………………………47
己一、佛于輪回無染…………………………47
己二、自性超越世間…………………………48
庚一、超越痛苦之果………………………48
辛一、略說………………………………48
辛二、廣述………………………………48
庚二、超越集谛之因………………………49
戊二、證圓滿………………………………………50
己一、體相……………………………………50
庚一、廣大方面……………………………50
庚二、甚深方面……………………………50
己二、功德……………………………………50
己叁、作用……………………………………51
丙叁、攝義………………………………………………51
乙二、隨念法寶之功德………………………………………54
丙一、略說………………………………………………54
丙二、廣述………………………………………………57
丁一、所取殊勝………………………………………57
戊一、略說…………………………………………57
戊二、廣述…………………………………………58
己一、遠離過失………………………………58
己二、具備功德………………………………59
丁二、究竟依托………………………………………60
戊一、略說…………………………………………60
戊二、廣說…………………………………………61
乙叁、隨念僧寶之功德………………………………………69
丙一、闡述僧寶功德……………………………………69
丁一、相續清淨………………………………………69
丁二、勝田功德………………………………………70
丙二、因具功德勝贊無上福田…………………………71
甲四、後義………………………………………………………73
皈依學處…………………………………………………………75
憧憬偈文…………………………………………………………78
隨念叁寶經注疏——吉祥妙音
益西彭措堪布 著
頂禮上師曼殊師利!
具大慈悲法中王,一切種智引導師,
福慧功德勝海深,諸佛如來我敬禮。
清淨遠離貪欲塵,善能解脫惡趣道,
最勝無上真實谛,寂靜妙法我敬禮。
己知宣說令他解,善能住于諸學處,
具諸功德勝福田,于諸僧伽我敬禮。
皈命叁寶之弟子,至心頂禮祈賜佑,
禳災增福灑甘露,願此注疏利衆生。
爲一切衆生皈依叁寶,憶念叁寶功德,獲得暫時與究竟利樂而發無上菩提心!
凡是皈依叁寶的弟子,不論學修何宗何派,都應淨心正意,隨時隨地憶念佛法僧叁寶功德,培養自己對叁寶虔誠信敬之心,鞏固與加深對叁寶的認知與確信,將身語意無一不融入于佛法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的安樂八正道之中。在佛法僧叁寶無量功德的感染與熏陶之下,滋長善法欲,精進勇猛學修佛法,自利利他,成就佛道--這才是叁寶弟子的信、願、行、果。
另外,爲了能使更多衆生趨入解脫之道,架起引導的橋梁,使其解除疑惑,了知叁寶功德,鏟除思想中的彷徨與迷茫,獲得真理與安樂……
無邊世間大海中,自他一切有情美好的希盼,純粹都是爲了謀求幸福歡樂。現代社會,整個世界都浸染于西方科學文明的氛圍中,隨之就出現了以科學方式思維、工作和生活的人們。他們以物質領域創新,提高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方式,來展現自我價值的存在,並以獲得超級物質與情趣的享受,當作一生中生命的目標。爲什麼不說精神享受,而是以情趣享受來代替?因爲現代人追求的所謂精神享受其實只是挖空心思在自我小圈子內,人爲扭曲地構造暫時性的情趣而已,諸如生日派對、聯誼會、回歸大自然等等……從根本上來說,現代人已失去精神內含,也就更談不上什麼充滿活力具有永恒價值的精神生活、精神歸宿!
佛教並不認爲物質生活舒適,就是人生目的。它只是達到更崇高目標的條件。佛陀提醒人們,物質與經濟方面的樂趣,比起由善良無過失的生活所生起的精神樂趣來,尚不及後者的十六分之一。
有人問佛,爲什麼他的弟子們,過著簡單平靜的生活,每天過午不食,卻如此神情煥發?佛說:"他們不悔既往,不冥索將來。他們生活在現前的世間中,因此他們都神采奕奕。愚蠢的人又冥索未來又追悔過去,就象碧綠的蘆草在驕陽中被刈斷一般,一下子就枯萎了。"
聰明的現代人,在生、老、病、死的人生旅途中,幸福歡樂總是令人感到那麼稀少、短暫,而憂、戚、哀、痛卻經常在身邊如魔鬼般徘徊……佛醒示人們:"病有兩種。哪兩種呢?就是身體的病和心中之病。有人可以一年、兩年、甚至一百年、一百多年肉體都不生病。但是世間除了心無染著的人(除了阿羅漢等聖者以外),心的方面能有片刻不生病的人,那真是稀有難得的呀!……"對此,有頭腦的人不能不多予思考,面對人生的美麗與哀愁,我們內心世界失去的總比欲想獲得的多!
當然,身爲現代人的確不能盲信。而應依靠自我理智分析甄別加以抉擇--佛告訴人們,不要盲從于我的說教,要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
在衆生依賴、生存的這個世界,前因後果,上至有頂天下至無間地獄之間,苦樂舍受遷變,輾轉不定。森羅萬象的輪回景像,仿若描繪斑斓多彩的圖畫--對此,應當善加思維。若能仔細斟酌,就會知曉,輪回更變,倒象在一鍋沸騰的開水中,煮著上下翻滾的酥油大米--尊貴卑賤,興旺衰敗,痛苦安樂等等……一切的一切,一概沈浮起落,猶如瞬間變幻的戲劇,漂泊如電。在人世間,即使用人生中相依爲命同甘共苦的家庭觀念去抵禦慘淡生命輪回的漩渦,也是那樣脆弱無助,無濟于事。《文殊遊戲經》中雲:"父母難作皈依處,妻女親屬亦不能,彼等終將舍汝去,隨彼意樂他方行。"
進而言之,因被無明欺騙迷惑,心識暗鈍,假使被強迫趨入福善之業,自己亦並非…
《隨念叁寶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