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七、《六祖坛经》眉注

  

七、《六祖坛经》眉注

  徐恒志 注

  门人许洪亮编录

  长老、大德、同修:

  一、这次学习因缘:

  1、在寺学《心经》后,印老原有学《坛经》打算,因故未学。

  2、在高先生家学《金刚经》后,大家有此要求,因此经与《金刚经》都是般若法宝,印公慈悲支持下,在此学较为方便、有利。(有印老护念、指点)可见万事都有时节因缘。

  二、中国佛教的大乘八宗、小乘二宗

  1、教下三家:华严、天台、慈恩,加三论,禅、净、律、密。(《般若花》236页)

  2、禅宗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特点,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⑴达摩初祖到中国,首遇梁武帝,后面壁九年。

  ⑵二祖神光在大雪中跪着,说要求了生死法门。祖言,得法都千辛万苦。二祖便拿刀将手臂斩断呈上,祖见其诚心,问现有何求。曰“我心未宁………”,觅心了不可得,便豁然大悟。

  ⑶三祖僧身患麻风,要求忏罪,悟罪性不可得,二祖便说与汝忏罪竟。

  ⑷四祖道信,求三祖给解脱法门,三祖问“谁缚汝”,曰“无人缚”,“何更求解脱乎”,四祖言下大悟。

  ⑸唐五祖弘忍,姓周,湖北黄梅人,七岁出家,为人宽厚,同辈欺他,处之泰然。随四祖学法三十年,住在双峰山东边,故称东山法门。唐高宗屡诏到宫内供养,都被拒。他有十大弟子包括神秀、惠能、智、慧藏、法如等。

  ⑹六祖(生平见《般若花》285页前段)(六祖灭是先天二年,即公元七百一十三年)

  三、坛经特点:

  1、中国人所写的经,是唯一的一部经。

  2、六祖不识字,而能说法,说明学佛重在开悟见性,不要执著文字。我们亦要树立“不执文字,但也不离文字”这一观念。“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

  3、此经以明心见性,开悟本性为宗旨,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本人未曾明心见性,当然不能讲好,只是事关生死大事,不妨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希海公法师、各位大德,随时指正。

  4、《坛经》是禅宗宝典,以明心性为宗旨:

  (不可得)1、明妄心幻生幻灭不可得,息下妄心,见自性。

  (体用关系)2、明白心是用,性是体,由体起用,如由水起波摄用归体,如息波还水。

  (不二法)3、明白体用、性相、空有,名虽有二,实即是一,如明鏡照物,有镜就有影,有性必有相,皆不二法门。

  不可得:三心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应生无所住心。

  体用: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不二法:如来者即一切法如义;一切法皆是佛法。

  编者说明:经中括号内黑体字为徐老眉注,下划线为徐老所划。

  

  四、坛经

  东土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 门人法海录

  [此经以人、法、处三者立题。与一般七种单复(人、法、喻、具足)不同。]

  

  行由品第一

  (修行、度生的来由、根源。)

  时(六祖灭是先天二年,即公元七百一十三年。时,无定法,经上都用一时)大师至宝林(即广东曹溪南华寺) 韶州韦刺史(刺史,官名,如清知府)名璩(璩音渠,耳环),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真心)直了成佛(此四句是全经纲领,直接了当曰“直了”,连“但用此心”之法亦了之。了无可了,诸法空净,乃证菩提。)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得法经过)

   惠能严父,本贯范阳(河北),左降(回故)流于岭南(广东省之岭南),作新州(广东新兴县东)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今广东南海县),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明自己本性,与心相印)。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音其,在湖北)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破尽诸相,空我空法空空,了了得见。),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獦獠——野蛮民族,獦,似狗小兽。獠,未开化蛮夷),若为堪作佛?』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福不离性,性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长方型盛器)去。』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工作人),差惠能破[砍(堪)]柴踏碓(碓,音:对。舂(舂,音:冲)米器具),经八月余。

  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在此音:误wu)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福报之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学佛要悟性)。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观察)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本具智慧),各作一偈(音济),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思学即不中用,即直了成佛之意,五祖曰:轮刀上阵,亦得见之。)(一念不生,妄想脱去,了了分明,灵光独耀,这是什么?)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立即、当下),轮(舞也)刀上阵,亦得见之。』(喻利根者)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音:cheng乘)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音:瞒,轻泛)作偈颂,枉用心力。』余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应当仁不让,人人有份,不能依赖。)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五祖堂前,有步廊(行步走廊)三间,拟请供奉(官名)卢珍画棱(音楞)(楞伽经,楞伽:锡兰山名,意谓[不可往],无神通者不能上山。)经变相(神妙难思之相),及五祖血脉图(初祖——五祖如血脉流通的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尚不真切),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是自不用功),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著身、著心、著法。)(神秀之偈,著身、著心、著法。)

  秀书偈了,便却…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七、《六祖坛经》眉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