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宝鬘论广释 第一品 别说因果

  

中观宝鬘论广释

  

  

喇拉秋智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嗡那莫萨瓦革热德得瓦白!

  

如所尽所万法汇集一汪洋,

  周匝意吉祥结无尽虚空界,

  悲云中降利乐无边众生雨,

  等界未动事业周遍佛前礼。

  清净胜身皓月界空入定中,

  除恼法海圆满语密遣黑暗,

  佛海意之菩萨三有一尊汝,

  善缘顶戴以此妙音青莲供。

  依佛圣教真实意镜中,

  无余映现圣者深现证,

  折邪说以正道赐慰藉,

  住成就地龙树师前礼。

  何者尊容甘露之光辉,

  触及心间百瓣之莲花,

  享受醍醐能消迷现热,

  恩重如山上师前敬礼。

  诸佛自现智慧现人相,

  智悲自成众多善说法,

  普皆盈盈充满自相续,

  一切传承先师赐吉祥。

  见谛圣著宝鬘论,内容浩如虚空界,

  依真实义以教理,尽己所能净心释。

  

  顶礼能令轻易成事的殊胜对境福德无量,因而在篇首抛撒了赞颂的吉祥鲜花。

  

  接着于所讲的对国王所明示的深广教言——此中观宝鬘论分四:一、论名;二、译礼;三、论义;四、末义。

  

  甲一、论名:

  

  梵语:绕匝巴热嘎塔绕那玛累

   藏语:嘉波拉丹夏瓦仁波切创瓦

   汉语:教王宝鬘论

  

  在印度圣地,共有梵文(天语)、巴利文(土语)、毕合遮文(颠鬼语)、阿婆商夏文(讹误语)四大语种。这四种语系前前退化而演变成后后。本论的梵文:绕匝巴热嘎塔绕那玛累,与汉文相对照:绕匝即为“国王”;巴热嘎塔为“教授”;绕那即“宝”;玛累即“鬘”。关于藏语,则如《藏语语法三十颂》及《音势论》。由于此论主要是教诲乐行王的,因此称为“教王”;又因为本论宣说了《中观理集六论》中满足众生一切所欲的深广法理,故而称“宝鬘”,就像(从深广两方面入于《中论》的)《入中论》一样。关于命名的方式与必要当从其他论典中了知。

  

  甲二、译礼:

  

  顶礼一切佛菩萨!

  

  以往的诸位智者译师在将论典翻译成藏文时,按照国王赤热巴坚规定而作顶礼,由此可表明或认清本论属于经藏的范畴。

  

  甲三(论义)分三:一、入论分支;二、所说论义;三、宣说结行。

  

  乙一(入论分支)分二:一、顶礼句;二、立誓句。

  

  丙一、顶礼句:

  

解脱诸过患,众德庄严者,

  众生唯一亲,佛前我顶礼。

  

  自利圆满:所断之特点,以不复再生的方式解脱了由实执补特伽罗与蕴之无明所生的贪等,及二取迷乱分别妄念的习气所知障这一切过患;所证之特点:以与声闻、缘觉等共不共之力等一切功德所严饰,故称庄严者。“者”字是主人词。他利圆满:以大悲心引发而救度一切有情脱离所有过患,赐予一切善资。这以上是从断证两方面,赞叹堪为众生暂时与究竟的唯一至亲——无与伦比的殊胜导师。作者在以二利为主、通达尽所如所一切法的遍知佛陀前作礼。

  

  以怎样的方式顶礼呢?以三门毕恭毕敬的方式。顶礼者是谁?是作者龙猛我。如云:“我弃余师后,皈依世尊汝,其因唯有您,无过具功德。”这其中间接说明了其他本师没有离开损害众生的行为。比如:自在天焚烧三层城市,遍入天摧毁十八部军队;裸体外道徒声称触而生畏的细微生灵充满虚空,并在摈除弟子时令其还戒(即通常所说的舍戒);有些仙人诅咒、火焚国王及携同的四大军队……,而佛陀的智悲力已远远超胜他们。

  

  丙二、立誓句:

  

王为汝修法,宣说唯善法。

  堪为妙法器,修行将成就。

  

  为了令随信行与随法行的两种法器学修论典,作者首先顶礼殊胜对境而积累福德,接下来以呼唤的口吻称道:国王,出于为了你修法的目的,(我)即将宣说初中末净善、不堕轮回恶趣、始终如一善妙的这些正法。如果对所谓的法进行分类,则有十善等以及证悟真如的智慧两种。此二法的果分别是人天果位与三菩提圣果。本来,“法”所涉及的内含有十种,但此处的“法”是指二种因法,由于依此二因法能成就果法的缘故。之所以特意劝勉国王而宣讲是因为,如果诸位先贤对堪为妙法器者宣说,则对方修行能得成就。国王你具足四轮、三功德,因而堪为法器。所谓的三功德,如云:“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为此,作者才对具足如此法器功德者讲法。

  

  乙二(所说论义)分四:一、总说增上生与决定胜之因果;二、教诫修学无上菩提之因——二资粮;三、教诫修学国王无过之行为;四、教诫欲得解脱之出家菩萨广行学处。

  

  丙一(总说增上生与决定胜之因果)分二:一、分别说增上生与决定胜之因果;二、轮番说增上生与决定胜之因果。

  

第一品 别说因果

  丁一(分别说增上生与决定胜之因果)分二:一、总说缘起;二、真实宣说。

  

  戊一(总说缘起)分四:一、二因资粮之次第;二、归纳而认知因果;三、二因之差别;四、宣说法器之法相:

  

  己一、二因资粮之次第:

  

先增上生法,后得决定胜,

  因获增上生,渐至决定胜。

  

  首先宣说增上生之因十六法,关于十六法,下文中有明示。(听闻者)如理如实修持之后,才该讲解获得决定胜之道的所缘空性等法门。原因何在呢?因为需要连续得到增上生的果报方可渐渐达到决定胜的果位。除了接连投生为人、天的身份以外,依靠恶趣的身份无法获得解脱。听闻者最初获得了所传的教言再进一步实修,当相续成熟时才可为他讲授空性深义。否则,闻者可能颠倒执著空性之义而诽谤因果,结果会导致舍弃空性而堕入恶趣,诚如本论下文中所说“(若误解此法,毁坏诸愚者,如是无见者,沉落不净中,另外邪执此,愚起智者慢,)性情极粗鲁,倒堕无间狱”。假设必须宣说空性,就要不危及业果而结合业果来讲解。

  

  己二、归纳而认知因果:

  

增上生许乐,定胜许解脱,

  彼因若略摄,信心与智慧。

  

  所谓的“增上生”被认为是人、天人相续所摄的安乐与行舍[ 行舍:即平等舍,于身于心无损害故不欲远离,无利乐故不欲值遇,平等正直无功用住,十一善心所之一。];所谓的“决定胜”,被承许为依靠证悟无我的智慧而无余断除苦集的离系果——解脱,因为是具备断而不复返之法相的“离系”。善趣与解脱两种果位的因虽然有许许多多,但归纳而言,根据刚刚所说果的定数为二,最主要的因也有两种,概括地说,即是对三宝、四谛、业果等的清净信、欲乐信、诚挚信以及证悟诸法实相空性的智慧。

  

  己三、二因之差别:

  

具信故依法,具慧故知真,

  此二主为慧,前行即信心。

  

  正如人们所说的“信根极稳固”一样,信心是一切法的根本或门扉,由于具有信心的因,故而才能诚心诚意地依止、奉行增上生之因——十善及皈依等法门,因为具足不愿离开善法的精进即是具有信心的标志。由于具备能证悟甚深空性之因——智慧的缘故,才能了知实相真实义。对于无倒的实相以诚挚信而获得体验即是具有智慧的标志。在这两种因当中,主要的还是智慧,因为只有依靠智慧才能明晓三有之因、解脱业惑之缚。《摄集经》中云:“以慧彻知法自性,真实超越诸三界。”如果不具备信心,那么就无法生起闻慧等智慧,因此智慧的前行就是对业果等的诚挚信心。倘若没有具备这一前提,则无法依靠智慧摧毁烦恼。如(《宝性论》中)云:“自然之胜义,依信而证悟。”又如云:“胜义当依信心而证悟。”信心被称为间接解脱之因;智慧称为直接解脱之因。

  

  己四、宣说法器之法相:

  

谁不由欲嗔,怖痴而越法,

  彼谓具信者,定胜妙法器。

  谁能善观察,身语意诸业,

  知利自他已,恒行即智者。

  

  那么,堪为法器的具信者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具慧者又是怎样的人呢?

  

  由于贪图肉、皮等而进行杀生等抛弃正法,是以贪心或欲望而越法;诸如,由害心等驱使而杀生,是以嗔心而越法;害怕国王的惩罚而舍法是以怖畏而越法;秉持诸如为了父母等杀生无有罪过而舍法,即是以痴心而越法。任何所化众生,远离以上四种越法后不以欲望、嗔恚、怖畏、愚痴而违越正法并对业果等诚信不移,这种人称为具信者。正由于此人能逐渐被引向解脱,因此堪为决定胜的殊妙法器。在讲到“不越”之时,诸如,为…

《中观宝鬘论广释 第一品 别说因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