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舟贊講記(益西彭措)

  般舟贊講記(一)

  依觀經等明般舟叁昧行道往生贊講記

  比丘僧 善導 撰

  益西彭措法師 講授

  這篇贊文的依據是《觀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往生論》等淨土經論,所贊是般舟叁昧行道往生的利益。

  全文分叁:一、引言 二、正贊 叁、結勸

  甲一、引言分四:一、慚謝佛恩 二、普行贊順 叁、淨業因行 四、般舟樂義

  乙一、慚謝佛恩分二:一、起信 二、教行

  “慚謝佛恩”就是在慚愧心當中感謝佛的大恩德。佛恩體現在“起信”、“教行”兩方面。“起信”是設法發起我們對淨土的信心。“教行”是教我們修淨土的方法。

  丙一、起信

  【敬白一切往生知識等:大須慚愧!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

  善導大師恭敬一切修行人,對求往生的人都敬稱爲“善知識”。

  “大須慚愧”是因爲自己還在輪回生死、煩惱深重。還有釋迦佛大慈大悲爲我們宣說出生死的妙法,自己竟然像石頭一樣無動于衷,不依教奉行,這也是慚愧之處。又比如,佛用心良苦,以種種方便勸導我們厭離娑婆、往生極樂,自己卻仍然樂著生死,不精進修持,也是慚愧之處。

  釋迦如來確實是慈悲父母,以種種方便來發起我們對淨土的無上信心。比如,佛示現不同往常的容顔,佛放光顯現極樂世界,佛無問自說,佛宣說阿彌陀佛的本願、建立極樂淨土的緣起、極樂淨土的莊嚴、往生的利益,佛用種種比喻、種種比較、說種種因緣果報、解答種種疑問,再叁殷勤勸導,在多達幾十部的經典中頻頻贊歎西方淨土,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世尊的用心是何等良苦,就因爲只要發起真實信心,就能發願求生,永超苦海,所以以種種方便勸導,引發我們的信心。想到這一點時,我們佛弟子怎麼能不慚謝佛恩呢?佛的恩德一定要知道。

  丙二、教行

  【又說種種方便,教門非一,但爲我等,倒見凡夫;若能依教修行者,則門門見佛,得生淨土。】

  不但引導我們起信,佛還宣說種種方便,施設種種教門,唯一就是爲了度我們有顛倒見的凡夫。能按佛的教法真實修行,無論從哪一門進入,都能見佛,得生淨土。

  釋迦佛以無比的慈悲要把衆生救出生死苦海,就像父母見到自己的兒女被淹在大水裏,一心想把他救出來一樣。而衆生的根機千差萬別,有種種顛倒見,所以要說種種法門,破除他的顛倒見,讓他真正見佛、往生淨土。

  從大前提來說,佛說法的目的就是要讓衆生最終見佛得生淨土。八萬四千法門只是施設的方便不同,最終還歸的是同一法性。一切法門最終都歸入淨土,也就是到初地時見本性,這時見自性佛、分證自性的淨土,也就身居在報土、常常聽報身佛說法;到八地時,無分別智自在、淨土自在;最後成佛時,徹見本性佛,證常寂光淨土。所以一切法門都以淨土爲歸。法門之間本來沒有什麼矛盾,只不過隨個人的根機、因緣,選擇進入的途徑不同。

  真正懂得佛法最終歸元無二,最終都歸入淨土,就知道所有的佛弟子都是在這條路上走的同行道友,最終達到的目的都是同一個,而一切佛法也都是導引衆生趨入淨土的妙法。

  以這個原因,要對一切佛的教法普行稱贊、普行隨順,對一切行持如來教法的人也都普行稱贊、普行隨順。這是每個佛弟子應該做的,是最重要的一個行爲。這就引出下面一科。

  乙二、普行贊順分二:一、初勸 二、重勸

  “普行贊順”就是凡是人依佛法修行,就都贊歎他、隨順他,“贊順”當中還包括協助、隨喜、成全、成就等等。

  丙一、初勸分二:一、示行 二、明理

  丁一、示行

  【若見聞有人行善者,即以善助之;若見聞有人行教,贊之[1];若聞人說行,即依行順之;若聞人有悟,即依悟喜之。】

  如果見到或者聽到別人在行持善法,就以善心去協助他。如果見到或聽到別人在行持佛的聖教,就依著這個教誠心地贊歎他。如果聽到別人在演說某種菩提行,就依著這種行隨順他。如果聽到別人在佛法上有種種領悟,就依著他的領悟去隨喜他。

  丁二、明理

  【何意然者?同以諸佛爲師,以法爲母,生養共同,情親非外。不得輕毀他有緣之教行,贊自有緣之要法,即是自相破壞諸佛法眼;法眼既滅,菩提正道,履足無由,淨土之門,何能得入!】

  爲什麼要這樣做?因爲都是佛的弟子,同樣以諸佛爲師、同樣以聖法爲母。各宗派的佛弟子都是以釋迦佛爲本師,所以“同以佛爲師”;又都是以佛大智慧、大慈悲中流現的法乳來養育自己的慧命,所以“同以法爲母”。

  每個佛弟子慧命的出生和長養都是共同的,生是佛生,養是佛養,或者生是法生,養是法養,這是“生養共同”。大家本來是很親的佛門兄弟,並不是外人,這是“情親非外”。既然是同一家人,就不能輕毀兄弟姊妹所修的有緣教法和修行,而贊歎自己有緣的法門。如果自贊毀他,就是佛家的人自己破壞諸佛的法眼。法眼已滅,怎麼在菩提道上行進?又怎麼能進入淨土之門?

  這個問題很重,確實不能隨便輕毀其他教門。哪個法不是釋迦佛的智慧眼觀照、以大悲心順應衆生的根機宣說的?哪個法不是真正能讓行持者離苦得樂的?如來以大悲心,爲利益不同因緣、不同根機的衆生,設立不同的教門,是要讓衆生依著他有緣的教法離苦得樂,如果我們輕毀這些教門,就是直接輕毀佛,破壞諸佛的法眼。

  佛教內要形成好的風氣,不同教門之間要互相贊歎,而不是彼此輕毀,對人家有緣的法門要多隨喜、多贊歎。他所修的是釋迦佛傳的法,既然是佛傳的法,哪裏有不好呢?如果自贊毀他,除了自己生傲慢、破壞別人的信心之外,其它有什麼好處?和他有緣的法就是那個,真實讓他得利益的法也就是那個。如果真正爲他好,就應該贊歎他的法才對。而且你贊歎、隨喜,實際就是在贊歎釋迦佛的教法,在隨喜釋迦佛的功德。

  別人修他有緣的法門,應當支持他。有能力時,就護持他、成就他;沒有能力,也發善願,希望他修這個法成就,要有這樣的存心。

   【傷歎曰:生盲信業走,隨業墮深坑;

  縱此貪嗔火,自損損他人;

  長沒無明海,遇木永無緣。】

  這是善導大師傷歎的話:“生盲信業走”,就是不知因果取舍的盲人,盲目地隨著自己的業力走。“隨業墮深坑”,就是隨著所造的謗法、謗大德等的大惡業而墮入惡趣深坑。

  “縱此貪嗔火,自損損他人”:貪嗔就是貪著自宗、嗔恚他宗,以宗派偏執就引起對法門的貪嗔。佛教有禅、淨、密、律等種種宗派、法門,如果隨自己的心緣著各宗法門,起計較分別,說長短是非,這樣放縱自己的心緣聖法起貪嗔的猛火,就會燒毀自己和他人。

  結果就是“長沒無明海,遇木永無緣”,在無量劫中沈沒在暗無光明的惡趣海中,無緣得人身。“遇木”是盲龜遇木轭孔的縮寫,盲龜的頭伸進木轭孔表示得到暇滿人身。謗法業力非常深重,異熟果也就格外漫長,要長劫墮在地獄裏受報,沒有緣分再得人身。

  善導大師最爲大家操心的就是造謗法重罪,自絕去路,自己給自己製造往生的大障礙。所以首先叮囑大家千萬不要誹謗佛法。這個一排除,甚至是五逆都可以往生。所以把這個最大的問題放在前面來講。

  丙二、重勸分二:一、勸行 二、明理

  丁一、勸行

  【行者等必須于一切凡聖境上,常起贊順之心,莫生是非慊恨也。】

  行者必須在一切凡夫和聖者境上,常常發一個贊歎的心、隨順的心,切切不可生起是非嫌恨。

  心不能想、口不能說“我是你非”,有“我是你非”就會生起貪嗔。和自方相同、滿自己的意,會生貪著;和自方不同、不符合自己的執著,就會生嫌恨,由此造下無量的罪業。

  丁二、明理

  【何故然者?爲自防身口意業,恐不善業起,複是流轉,與前無異。】

  爲什麼要常常稱贊、隨順呢?就是爲了小心防護自己的身業、口業、意業,害怕起不善業,造下生死的業因,將來又隨這個不善業流轉生死,變得跟以前一樣,又落在輪回苦海裏長劫難以出頭。所以非常害怕因果,由害怕因果就戰戰兢兢地管住自己的身、口、意,不讓自己想是非、說是非、起貪嗔。

  【若自他境上,護得叁業,能令清淨者,即是生佛國之正因。】

  不論對自己或他人能管好身口意,讓身保持清淨、讓口保持清淨、讓心保持清淨,就是生佛國的正因。

  以上“重勸”這一部分是善導大師進一步教導,不但在佛法的境上不能自贊毀他,一定要普行贊順,而且拓展到一切凡聖境上,都要常常修贊歎、修隨順,不能生是非嫌恨。爲什麼要這樣?凡夫有人我分別,做什麼都是維護自方,損害他方,這樣一種心就是一切衰損的根源,是導致不能和清淨境界相應的大障礙。如果能在一切境上普行贊歎、隨順,只看自己不對,不看別人不對,把別人都看成佛菩薩,只有自己是凡夫,凡是好的都贊歎隨喜,這樣做的話,自己的業就會清淨,心會清淨,就真正和淨土相應,和阿彌陀佛相應。

  這一點非常重要,怎麼來和淨土相應,就是要在這上面做好。這上面做不好,天天生是非嫌恨,今天我是你非,明天張叁長、李四短,業不清淨,就跟淨土的氣氛不相應。身口意不清淨,就和淨土的氣氛不相接,和阿彌陀佛的願海不相合,就又跑到生死裏去了。

  上面這條“普行贊順”,初勸和重勸的內容如果能真正做得到,然後有真信切願求生淨土,就能往生。這是非常關鍵、重要的條件。

  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善導大師所說就是阿彌陀佛所說。如果我們聽阿彌陀佛的話,那就要重新開始,任何一種誹謗佛教其他法門、障礙其他法門、障礙其他修行人的事,一點都不能做。以前做過的要痛加忏悔,今後再不能做。一定要按照阿彌陀佛的教誨來作,斷除是非嫌恨,普行贊順。任何人修任何佛法,…

《般舟贊講記(益西彭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