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平安的人間

  平安的人間 

  

  聖嚴法師

  

  

  目錄

  自序

  第一篇 安定人心 安定社會

  第二篇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第叁篇 心靈環保─淨心與淨土

  第四篇 開發人人心中的光明

  第五篇 現代青年的生活環境與身心安定

  第六篇 佛法與教育

  第七篇 家庭美滿與事業成功

  第八篇 佛化家庭

  第九篇 日常生活中的佛法

  第十篇 人生爲何

  第十一篇 生與死的尊嚴

  第十二篇 如何因應嶄新的二十一世紀

  

  

  

  自序

  

  法鼓山推動「建設人間淨土」的社會運動,是以心靈環保爲主軸,以安心、安身、安家、安業的四安爲行動;又以提倡禮儀環保、生活環保、自然環保,來配合心靈環保,成爲四環運動,以促進人間社會的平安快樂。

  

  本書的集成,是出于法鼓文化編輯群的確定,所收的十二篇文章,均曾見于《人生》月刊,其中二、五、七的叁篇,是以「別冊」的形式,隨刊夾頁附贈,其余九篇,都是在《人生》專欄「寶鏡無境」中刊出。

  

  本書的文章,依其性質的類別,分爲叁部分:1.四安,2.生命的教育,3.面對未來。都是我在臺灣及美國各地所做的演講內容,講出之時,未想到要出書,故僅有主題及子題,講完之後,如果有人覺得還值得筆錄成稿,經過我親自刪削、增補、修潤,便交給雜志的編輯部門備用,如果無人代爲整理,講過我就忘了。因此,我要感謝爲我整理演講稿的菩薩們。

  

  本書的字數不多,經曆的時間則不是很短,從一九九叁年叁月二十日,在臺灣高雄市講出「開發人人心中的光明」,至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九日,在美國紐澤西州講出「如何因應嶄新的二十一世紀」,大約叁年又七個多月。但實際我的演講場次,當然要多得很多,本書所見,乃是其中比較精彩的部分。

  

  我的演講,是人性化的問題探討,是用正確的佛法,來爲人間常常發生的紛擾及苦惱,提出纾解的看法和作法。我是把佛教的理論及信仰,轉變成爲人人能懂,也都人人會用的觀念及方法。雖然我所提供的觀念及方法,不是魔術棒,不是萬靈丹,但對許多人,的確很有用,而且很好用。這當然不是我聖嚴有什麼能耐,而是佛法本來就有這種功能。

  

  一九九九年是法鼓山推出平安運動的平安年,本書的出版,對于我們,不僅可作爲一項紀念的禮物來奉獻,也希望它能擔負起一份平安運動的任務。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于紐約

  

  

  

    第一篇 安定人心 安定社會

  

  一般人時常要求「安全」與「安定」的保障,總是希望環境給我們安全,給我們安定,如果環境沒有任何安全措施,就會覺得沒有安全感;如果生活上沒有充裕的物質條件,同樣也會覺得不安定。

  

  我們每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就像人與環境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的。環境可以影響人,人也影響環境。可是究竟是誰來影響環境呢?答案是:每個人都能影響環境,甚至于一個念頭、一句話、一舉一動,都足以影響整個社會。

  

  或許有人認爲平民百姓的力量不夠,必須由大人物來登高一呼,才有力量。事實上,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力量,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影響力,大人物的力量也是根據一般人的需求,彙集成他們的聲音和他們的力量;而且,大人物所掌握的也只有他個人影響所及的範圍;可是大衆集體的力量,卻是一股巨大且足以影響整體社會的力量。因此,只要每個人心念一轉或是心理某種觀念一改變,社會便會受到不同的影響,如果再加上身體力行所表現出來的行爲,所産生的影響力就會更大了。

  

  既然個人和社會是互動的,所以社會的態度或社會的風氣,也會使每一個人隨之轉變。但社會風氣又是從何而來?有時候是更大的環境所造成的,例如日本、美國、歐洲社會發生什麼樣的流行,常常很快就被引進臺灣,甚至造成所向披靡的風潮,有些不好的風氣,也會透過這種模式被帶到臺灣來。

  

  雖然說「社會影響我們,我們被社會影響」,但站在宗教教育的立場,人是可以不受環境影響而變壞,反而可以因爲信仰的熏陶而變好,進而影響社會。一般人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宗教教育的精神,是不會對任何人失望,也不會對任何情況絕望。

  

  心淨則國土淨

  

  《維摩經》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大乘起信論》說:「心生則種種法生」,意思是說,當人的內心清淨時,他所看到的環境便是清淨的,心所向往的、心想要完成的,也一定會完成;例如「心靜自然涼」,當心安靜下來時,體溫就不會升高,會比較耐得住悶熱。

  

  所以,如果內心能夠清淨,對環境、社會的感受,就會大不相同;如果心不清淨,充滿了不平、忿怒、仇恨、嫉妒與不滿,所看到的人,都覺得是壞人,碰到任何事都會覺得討厭,這全都是因爲心不清淨,所以看到任何現象就會引起自身的煩惱。如果心能安定,那麼所看到的社會,也會讓人感到安心。

  

  今天的社會風氣,處處顯示出人心的苦悶,以及得不到安定感的困境。多數人以爲要謀求人心的安定,先要從改善生活做起,所以期望用政治、經濟、法律來改善社會環境,也就是希望人人有飯吃、有屋住、有衣服穿,進一步希望建立良好的政治、經濟措施以及完善的法律製度來保障人民;因此,曆來政治家、教育家、宗教家、企業家們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場,都紛紛提供他們的力量,貢獻不同的才能,期望建立安定的社會。

  

  因此,過去的人,爲了國家、民族、社會而努力奉獻,心中就找到安定的力量。但現代人對國家、民族、社會的意識已逐漸淡薄模糊,所以今天社會上很多人覺得自己茫茫然地一天過一天,不知道每天是爲了什麼而忙,完全失去了生活的目標。其實,如果人心有所寄托,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心都能夠安定下來。所以說,救人必先救心。要使社會獲得真正的安定,仍要從人心的安定做起。

  

  心不隨外境所轉

  

  如何安心?最重要的就是不受外在環境影響。如果心不受環境所左右,那就是智者,心中必定自在安定。若心爲環境所轉,必生煩惱。例如過于強烈的欲望將因無法滿足而産生忿怒,隨之而來的挫折,又會帶來恐懼與猜疑;又例如人家謗你一句,就暴跳如雷;人家贊你一句,就洋洋得意;被人冤枉,就痛苦懊惱;被人恭維,就趾高氣揚。雖然這些反應都是人之常情,但這都是因爲不能自我肯定,才會處處需要別人肯定自己。佛法教我們應該做到心不隨「境風」所動,也就是「八風吹不動」,所謂「八風」是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當然,生活中難免出現逆境,我經常勸勉大家,處理棘手的問題時,應該坦然地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也就是說,遇到任何困難、艱辛、不平的情況,都不逃避,因爲逃避不能解決問題,只有用智慧把責任擔負起來,才能真正從困擾的問題中獲得解脫。

  

  爲了達到內心的安定,我們應該要接受心靈環保的觀念,就是要少欲知足,知足常樂。雖然,在實際生活上不容易立刻做到,更不容易時時刻刻都做到,但是不妨每天練習著,慢慢一點一滴做著安心的工夫。

  

  實踐心靈環保的方法有叁種:

  

  佛教的禅修念佛,能夠讓人心自然安定。

  

  時時生起慚愧心,反省與悔過,就像儒家所說「吾日叁省吾身」。其實一天反省叁次還是不夠的,應該要時時刻刻知道自己的心在做什麼。

  

  經常以感恩心,面對生活環境中的每一個人及每一件事,全心奉獻服務,目的是爲了報恩。

  

  用這叁種方法落實心靈環保,就可以隨時隨地安定自己的身心,成長自己的人格,也能爲社會大衆,帶來安定的力量。

  

  人間需要溫暖,社會需要關懷,人人若能自安己心,必然也能安定他人,所以大家必須攜手合作,共同建立一個安定的社會。(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六日,講于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員工月會)

  

  

  

  

  第二篇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我不是科技的專家,也不是生理、營養、心理分析、家庭問題專家,更不是企業管理專家;我是以佛法來整合問題、疏導問題的法師,站在佛教徒的立場,把對佛法的體驗,將人間所有身、心、環境的問題,做整體性的疏導,提供大家一些原則性的指導,以達成安心、安身、安家、安業的目的。

  

  安誰──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行菩薩道──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一般人總是先求安身,才求安心,也就是說,以爲自己的身體得到安全的保障,內心才能安定下來;也認爲自己應先求得安全的保障,然後再考慮到社會上其他的人。

  

  但是學佛的人,一位菩薩道的修行者與實踐者,觀念恰好相反,是以安心來作爲安身的基礎原則,以安人來完成自安的功德。

  

  因爲心安定了以後,身體自然也會安定。心理健康,身體即使有病也算是個正常健康的人;如果心不健康,身體再怎麼好,這個人也是有問題的,對社會、對家庭,都可能造成困擾。

  

  如果能夠隨時隨地,以他人的安全、他人的安定、他人的幸福,以及他人的利益爲首要考慮,你一定是個很安定的人,你的家人、親友,也都會因此而得到安全。

  

  因此修行菩薩道的人,一定是舍己而利人,安心而安身。

  

  如何安心?最重要的就是讓我們的心不受環境汙染,也不因個人心念的蠢動而影響社會環境,這就是法鼓山所提倡的「心靈環保」。

  

  如何安身?就是要落實法鼓山提出的「禮儀環保」,其中包括了心儀、身儀、口儀,要我們從語言、身體,乃至于面部的表情、動作,都表現出…

《平安的人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