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大道

  菩提大道

  悲智學佛會 整理

  甲、法會前歸敬

  講授或聽聞佛法時,講者與聽者,雙方的內心均須具有清靜意樂。因此,在尚未討論佛法之前,爲使內心清淨,我們先念發心及皈依頌。

  諸佛正法衆中尊 直至菩提我歸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 爲利有情願成佛

  誰者有悲心 宣說一切法 斷除一切見 我今當敬禮

  剛才所念的笫二個偈頌:(瞿昙大聖主,憐愍說是法,悉斷一切見,我今稽首禮。)是龍樹菩薩所作中論的最後一頌。內容是導師釋迦牟尼佛,悲憫一切衆生,說一切法使衆生斷除邪見,永離痛苦。以智慧觀察痛苦之因,由于邪見所致,也稱無明。見是五惡見,以正見斷除邪見,就澈底消滅了痛苦之因,從此獲得解脫。因爲佛陀說了一切法,教導衆生如何斷除無明,所以我要向佛陀稽首禮敬。

  乙、佛法綱要

  首先我想介紹佛法的整體架構,多數人應該聽過,可能會覺得煩悶。果真如此,就請睡覺休息,但請不要發出鼾聲,在漫長的法會上,有些和尚都這樣安祥的休息。

  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宗教,不祗是佛教,都是強調如何改變自己的內心爲主旨。我們的內心産生疑惑、畏懼、不安甯、無明、煩惱等,這些負面情緒,造成許多負面的行爲,也就是不好的行爲,因而造作衆多不善業;由這些不善業,産生許多痛苦。佛法就是教導我們如何避免這種不良行爲,斷除業因,即斷除痛苦的根源。所以佛法是解決痛苦的良藥。

  總之,佛法的內涵,就是教導我們如何調伏內心;內心的改變,要以心纔能成辦,無法以外在的事物使內心改變。痛苦是來自前面所說的負面情緒,在佛法中稱爲煩惱;這種煩惱,無論是邪見或非邪見,是造成苦惱情緒的根源,我們稱爲無明。無明是對事物顛倒的認識,也可稱邪見,是顛倒的執著。要如何解除痛苦的因,就必須了知這種執著是顛倒的,那就要認清事物的真相,纔知道何謂顛倒的執著,進一步斷除無明。

  我們必須以智慧觀察,何種心態或情緒,是産生正面的影響,何種心態或情緒,是産生負面的影響;在生活中有不同的情緒變化,那些是需要的,那些是不需要的;了知那些情緒會帶來快樂的話,毋須他人指使,自然而然會樂意行善法,就會排斥內心不善的情緒,也就是煩惱。倘若不經思惟抉擇,即使他人斥責,甚至棍棒加身,施以種種壓力,令我們行善時,也不會提起心力。因爲行善的意樂,最主要是來自內心真正的體會到善行帶來的快樂,以及它的利益。如無法體會到快樂,外在的壓力無論多大,也無法改善我們的內心。

  知道煩惱過患的心,以及厭離煩惱的心,兩者心態是不同的;有些人可由經典說明得知煩惱是不好的,這種人對煩惱所認識的層次,畢竟只知煩惱不好而已,無法從內心深處産生對煩惱的厭離。如何纔能從內心深處對煩惱生起極大的厭離呢?那就必須不斷地反複思惟,經長時間的訓練,以及種種理由的證明,纔能使內心産生極大的覺受,真正的感受,真正的厭離煩惱,希求解脫。所以,光是認識煩惱,是無法生起極大的厭離心,這二者是不同的。當然,有些煩惱必須長期對教理的認識,才能深深的體會。

  當我們生起經驗時,就是一種感受;有些感受會帶來痛苦,是一種負面的影響;有些感受會帶來快樂,是一種正面的影響。如果人沒有感受,無法體會到事物的好與壞,所以人必須有感受;以感受而言,有些會帶來暫時的內心不安起伏,而且還會身體不適,造成身體的障礙。另一種感受,以暫時性而言,不但會使內心安祥,而且有能力使身體適當的調適。後者是我們所需的,也是所謂快樂的感受,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因此,能産生對我們損害的感受是不需要的,有益于我們的感受是必須的。人人爲了獲得快樂的原故,都有離苦得樂的心。要使我們內心充滿快樂,生活充滿快樂,要長時間訓練,如何持續快樂的感受,盡量減少避免帶來損害的感受。這種變化原本富有情趣的,把它轉成正面的情緒,這種轉變也可稱爲「法」——佛法。

  改變的內容可分二:第一、世上的萬物,也就是有爲法,都是因果法則中存在,因和果的改變。倘若法的本身不具改變性質的話,亦即因不能影響果,無論如何努力想要淨化內心的負面情緒時,是無法達到目的,那末學法何益。從曆史上可以了知這個古迹,這座山,這棵樹,它有千年曆史,但實際上其間是不斷在改變中,最後還是會壞滅的。所見到的一切有爲法都在變化中,實際上都是因果變化。因爲有這樣的變化,所以內心也能獲得改變。

  佛教的論典中曾提到這些因果的變化,到底原因何在?每一事物的改變,是否需要其他因緣?第一剎那的事物在笫二剎那時壞滅的,這種壞滅是不需其他因緣,因爲第一剎那事物的本體,就具有壞滅的性質,前因本身就有變化的性質,因所帶來的果,當然也具有壞滅的性質。因此第一剎那的事物自然在第二剎那不可能存在,而且不需其他因緣,也就是前因有壞滅性質。

  以長期變化而言,當然是促成因緣聚合時,這事物就會存在;當其他違緣使它壞滅時,事物就不存在。但從深細變化第一剎那的事物,爲何笫二剎那就壞滅?因爲一切有爲法可見到生起時的本體,就有壞滅的性質,所以很自然的第二剎那就壞滅。其實每個果的生起,也是壞滅,所以生也是滅的性質。當然乍看之下,覺得生和滅是二種不同的性質,但仔細思惟,在存在的同時,本身就具有正在壞滅的性質了,因此生滅是有其密切關系。這是我們的內心可以獲得改變的主要基礎和原因之一。

  第二、以外在事物來說,也有相違的。例如熱和冷,光明和黑暗,有了光明,黑暗自然消失了。同樣的,內心産生相違的情緒,在生活中都允許,但是只要我們培養正面的情緒,負面就消失了。這是可以改變內心的主因。

  以上面二種原因,確認心是可以改變的。當然最主要由于煩惱是我們痛苦的主因,是一種錯誤的認知。了知這一點,就可肯定的,而且歡喜的認識,原來痛苦是可以澈底斷除的。因爲對事物錯誤的顛倒認識,虛妄的執著爲實有,不好認爲好的,這稱爲顛倒執著。

  對事物正確的認識,實際它的本體具有一種條件或性質,無有偏差,如實論事,這叫正確的認識,也叫做證量;只有持續培養增長此種證量,自然能把強有力的顛倒執著漸漸消除。對實際的事物,沒有偏差的認識,會産生極大的快樂感受和力量,但從長期而言,會帶來損害。這種無法以智慧成辦的。由智慧輔助的,卻另有一種感受,一時雖無法令我們內心帶來安甯和快樂,也不會感受産生極大的力量;但以長期而言,它卻能幫助自己和他人帶來極大利益。同樣的感受有以上不同點。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內心的感受,心類學(佛學院的初級課程)是很重要的,更廣泛了解這兩種情緒,何者是正面,何者是負面。

  由智慧成辦的感受,是有利益、有力量的,這是我們所需要的。如何産生呢?首先必須具有抉擇事物的智慧,了知對事物的認識是否正確。因此要學習外在的一切事物的定義,才知道是對或錯,才知內心的認識是證量,或是錯誤的顛倒執著。

  外在的事物分爲常法及無常法,無常法的種類有不同的性質。在佛經中常說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其用意是要我們廣泛的,了知外在的常和無常萬法。若只以虔誠心信佛,就不必學這些了;學佛只靠信心可以維持下去的話,學法無意義。因由這些事物定義的認識,才可以了解真正的智慧和正量,進一步得到必要的感受。佛法是探討真實情況,是以正知去觀察,不能墮黨類的心去觀察。如同科學家,他們在做實驗時,是以正直的心態,不滲雜個人意見或自私念頭。同樣地,一位佛教徒要觀察事物(萬法)變化時,必須具有此種精神及態度,不能以自私的念頭堅持主見;假使主見和了知的宗義,只是一種幻想、捏造、誇張的理由,是無法由此而獲得真實的安樂。

  因此,有了正確基礎和學習精神,改變我們的內心。觀察事物的心態及觀察後所得的決定,和強有力的感受,以佛教教義爲智慧及方便,觀察事物變化時所生的心態,稱爲智慧,由此所獲得的決定和感受,稱爲方便。

  

  丙、正釋

  一、禮敬

  (道炬論)

  頂禮妙吉祥童子

  禮敬曼殊師利菩薩。

  禮敬叁世一切佛 及彼正法與衆僧 應賢弟子菩提光 勸請善顯覺道燈

  這是禮敬叁寶及造論前的承諾,一定要好好的著這部論。

  道炬論是阿底峽尊者所造的,尊者在阿裏地方,就是國王菩提光迎請入藏之後。原本國王名智慧光,菩提光叔父,他想去迎請尊者入藏,在邊境被捕,後來逝世在獄中。繼位國王菩提光爲了完成前王的心願,再度派人迎請尊者入藏弘法。菩提光要求尊者說一部利益所有藏人的論典,于是尊者說了這部菩提道炬論。本論在西藏如同日月,弘揚西藏所有地區,非常廣泛。

  二、釋菩提道

  菩提二字,藏文菩是淨化,提是覺悟;原本未淨化的內心,以甘露法來淨化,使我們內心的汙垢獲得淨除。因爲斷除了內心的煩惱及所知障之後,自然可以圓滿內心領悟一切事物的能力,而成辦一切遍智;因爲得到這些智慧,稱爲覺悟。了知萬法,是獲得覺悟的智慧。大菩提唯有佛果位、佛的境界。淨化和覺悟是由心成辦的,菩提的境界,是經由內心改變,得到淨化,使內心獲得覺悟的智慧。菩提是由內心成辦,成辦菩提的方法,是由菩提的道路,同樣也由內心形成的。

  道有五種: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由這四種而獲得無上道,也就是無學道。以上略分爲方便品及智慧品,我們修學時,爲了使我們去除對法的疑惑及顛倒的認識,必須具有火炬般的智慧,讓我們知道何謂善,何謂惡,何謂所取,何謂所斷。因此這部論典,如開啓我們智慧的火炬,讓我們了知如何學法?如何淨化內心。爲使我們對法的性質、數目、次第能圓滿了解,說了這部菩提道炬論。

  菩提二字再以兩種角度解釋:一、于何處菩提。…

《菩提大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