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商培訓系列 擁抱吉祥

  佛商培訓系列

  

  擁抱吉祥

  釋清淨 編輯

  山東佛教在線印經處

  

  

  

  佛教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多年,

  已與中國文化融然一體。

  而我們卻對佛教一無所知,

  甚至有著種種的誤解和偏見。

  

  你想知道佛教怎樣看待世界和人生嗎?

  你想知道世界上爲什麼這麼多人信仰佛教嗎?

  你想了解你自己的人生和未來嗎?

  你想獲得人生真實的快樂和幸福嗎?

  你並不一定要信仰佛教,但卻不能不了解佛教!

  

  ——走近佛教,改善生命!

  

  

如果能從此書中得到利益,那麼讀完後敬請將此書送到佛經流通點,或者推薦給您的親人、朋友、有緣者,讓他們同沾法益。甯傳閱至破,勿束之高閣。

  

  

前 言

  第一次見到《佛說吉祥經》,是因爲一個居士發心要印在年曆畫上,征求清淨的建議。清淨略掃了一遍後很是疑問,感覺文辭太過現代,似乎不是原經。實在拿不准,就建議居士先別印,等搞明白再說。但由于外出參學,就沒深入探究。一年後,在一個念佛堂作短暫停留,居士們要求講講課。一時無從說起,結果看到桌上放著這部經,就拿起來順著講了一遍。深入思維,頓感這部短經義理博大,文辭精要,言簡義豐,深契法印,通于五乘,集佛教倫理之大全,世出世間之司南,堪稱四衆佛子的行爲規範、修行寶典。于是追蹤查閱,才知道這部經是由李榮熙先生于民國時期從南傳巴利文大藏經中翻譯過來的。李榮熙先生是心中心密法開山祖師大愚法師在俗家時的兒子,曾受太虛大師委派赴斯裏蘭卡學習,建國後曾擔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得此法要,清淨一發不可收拾,到處宣講,倡導共修,聞者歡喜,持者受益。吉祥利益,贊莫能窮。

  “吉祥”是巴利語MaGgala的翻譯。MaGgala 被定義爲斷除邪惡、斷掉不善法。凡是吉祥的,一定在本質上是健全的,也就是善的。因此,本經上所說的吉祥不僅是祝福和念誦,更應被作爲一種修持法門。

  對此,以清淨的教訓可知,對于無上的法寶,我們如有疑問,應追蹤探究,深入學修,絕不能泛泛而過,更不可以憑經驗揣測,否則自誤誤人,不堪設想。

  

  

彌陀稚子:釋清淨

  

于2010年11月吉日

  

  

  

佛說吉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夜深,有一天神,殊勝光明,遍照園中,來至佛所,恭敬禮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

  衆天神與人,渴望得利益,思慮求幸福,請示最吉祥。

  世尊如是答言:

  勿近愚癡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爲最吉祥。

  居住適宜處,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爲最吉祥。

  多聞工藝精,嚴持諸禁戒,言談悅人心,是爲最吉祥。

  奉養父母親,愛護妻與子,從業要無害,是爲最吉祥。

  布施好品德,幫助衆親眷,行爲無暇疵,是爲最吉祥。

  邪行須禁止,克己不飲酒,美德堅不移,是爲最吉祥。

  恭敬與謙讓,知足並感恩,及時聞教法,是爲最吉祥。

  忍耐與順從,得見衆沙門,適時論信仰,是爲最吉祥。

  自製淨生活,領悟八正道,實證涅槃法,是爲最吉祥。

  八風不動心,無憂無汙染,甯靜無煩惱,是爲最吉祥。

  依此行持者,無往而不勝,一切處得福,是爲最吉祥。

  

  

佛說吉祥經白話

  我親自聽佛說的:有一次,世尊在舍衛城給孤獨園的祇陀林精舍駐錫。

  有一位天人,于深夜時分,身發燦爛的光輝,照遍了整個祇陀林;他來到了世尊的地方,到了跟前,向世尊頂禮畢;恭敬地在一邊坐定後,以偈頌向世尊禀告說:

  許多天衆與人們,希求于幸福,思惟著有關如何才能獲得吉祥的事;懇請世尊慈悲教導,什麼是最上吉祥的事!

  佛陀這麼回答說:

  遠避愚癡的人;親近有智慧的聖賢者;尊敬值得尊敬的人:這是最上吉祥的事!

  居住在適當的仁厚的處所;過去曾積善業;現在又自修善德:這是最上吉祥的事!

  于衆多技藝能廣學多聞;精進地持守戒律,使自己有高雅品行;說柔軟喜悅的話:這是最上吉祥的事!

  恭敬地侍奉父母;好好照顧妻子兒女們;從事正當和平的職業:這是最上吉祥的事!

  實行布施及端正如法的行爲;濟助親屬們;所作行爲沒有可以受責難的:這是最上吉祥的事!

  能遠離作惡的行爲;不要沾染致醉及易上瘾的物品;努力遵行正法:這是最上吉祥的事!

  虔誠恭敬又謙遜;知足且常懷感恩心;隨時地聽聞正法:這是最上吉祥的事!

  忍辱、和藹,樂于親近賢聖沙門們;隨時地參加正法的討論:這是最上吉祥的事!

  行克己簡樸之生活;修清淨梵行,斷絕與異性的糾纏;參悟四聖谛;實證于涅槃:這是最上吉祥的事!

  雖然身涉此世間法,但心卻不爲所動;無憂,無垢離貪、無染,安穩:這是最上吉祥的事!

  誰能實行上述諸吉祥事,則因無恐怖而隨處不會被他人、他事所征服;如此,所到之處將會獲得安樂幸福:這些都是能給他們大吉祥的事。

  

  

  

1、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由阿難尊者結集經典時所說,爲佛經開卷語。

  如是,指佛經經文內容如此;我聞,阿難自稱我聞之于佛。意思是“這是我親自聽佛所說”。《佛地經論》:“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己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如是。” 本師釋迦牟尼佛入大般涅槃前,曾囑咐四件事爲:(1)佛弟子應依“波羅提木叉”(戒)爲師;(2)佛弟子應依“四念處”爲住;(3)集結經文之首應冠以“如是我聞”;(4)對待惡性比丘應用“默擯”爲之。

  從前有一位在山上住茅蓬的出家人,幾十年來都是一個居士在護持供養他。這位師父平常也沒什麼特別的表現,普普通通、老老實實,就是堅持天天受持《法華經》。突然有一天,這個師父對居士說,過幾天我就要走了,往生了,臨走前給你講一次《法華經》吧,以報答你多年的護法之恩。哦?沒想到自己護持的師父竟然有了大成就,預知時至,那個居士又驚又喜,于是就按照吩咐准備好了法座。到了那一天,這個出家人搭衣持具,禮完佛就上座了,下面居士一家恭恭敬敬地合掌等著,希望能聽到從來沒有聽過的妙法。師父說:注意,我現在要把《法華經》的奧秘告訴你們,注意聽了,“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說完“啪”地拍了一下桌子,就往生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正是《法華經》及叁藏十二部一切經典的奧秘所在。“如是我聞”又作“我聞如是”,我所聞見,本來如此;諸佛實相,衆生本具;世間幻象,事理圓融。憨山大師雲:死生晝夜,流水花謝,今日方知,鼻孔朝下。“一時佛在”,一時一切時,佛性不生滅,不來亦不去,生死大涅槃。原來佛陀早就把宇宙時空、生死涅槃的真如實相放在每部佛經的開頭,開宗明義,和盤托出。

  

  

2、一時佛在

  “一時佛在”又作“一時佛住”,宣明時間人物地點。

  學術界看“一時”,認爲印度文化的特點是沒有時間觀念。佛經不記載佛是在哪一年哪一天說的,只用一個籠統的名詞“一時”代表盡了。如果拿形而上觀點來看,這“一時”的文字記載是最高明的,不管過年萬代、未來千年萬代,就是“一時”,沒有過去,亦無未來,只有當下。因爲時間是相對的,沒有固定的。地球的時間不是月球的時間,月球的時間不是太陽系統的時間。過去已去皆空,未來沒來是空,現在當下空。因此“一時”即是“一切時”,《金剛經》之“無壽者相”即是“無時間分別”之義。

  “佛”者覺悟也,“住”者常也,一切衆生皆有覺悟之性,名爲佛性。性者不改之義也,通因果而不改自體是雲性,如麥之因,麥之果,麥之性不改。華嚴經:“佛性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佛身充滿于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坐。”涅槃經:“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在華嚴經中,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可以以神通把時間和空間任運整合,把刹那化作一大劫,把未來搬運至當下,一芥子可納叁千大千世界,世界不小,芥子不增。《法華經》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至“藥王品”時,忽然入定,在定中到達靈鹫山,佛在靈鹫山講《法華經》,出定後告訴門人“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這一會還沒有散”。近代科學之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令好萊塢導演們拍出大量關于“時空隧道”、“時間飛船”的電影,使主人翁得以自由穿梭于過去現在未來。由此可知,衆生念阿彌陀佛可以求生于極樂世界;如若稱念釋迦牟尼佛聖號,發願求生兩千五百年前的印度,以期在佛前聽法,也完全可以如願往生。

  佛法的解釋分爲俗谛解經和真谛解經,俗谛爲以文解字,真谛爲以理說義。“一時佛在”俗谛解釋爲“那個時間佛住在……”;真谛即爲“時間空間皆幻化,常樂我淨無生滅”…

《佛商培訓系列 擁抱吉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