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
牟子廣泛地閱讀儒家的經傳和其它各個學派的著作,無論是長卷還是短篇,沒有他不願意看的。盡管對兵法不感興趣,但是仍然閱讀兵書。雖然也看一些談論神仙不死的書,然而並不相信,認爲那是虛幻荒誕之說。當時正值漢靈帝死後,天下紛亂,只有交州一帶還算安定。北方有奇特才能的人紛紛來到這裏,他們大多擅長神仙辟谷的法術。有許多人向他們學習辟谷的方法,牟子卻常常依據儒家的五經對他們提出诘難,那些道家術士們沒有人敢于應對,就像孟轲批評楊朱和墨翟,而楊朱和墨翟無法回答一樣。
在此之前,牟子是爲了避開社會動亂,奉母來到交趾的。二十六歲時回到蒼梧娶妻。蒼梧太守聽說他恪守儒學,就前往拜訪,請他出任官職。牟子那時正當壯年,志在鑽研學問,又目睹社會紛亂,因此無意做官,就沒有應允。當時,各州郡之間互相疑忌,斷絕了交往。太守因牟子博學多識,就委派他出使荊州。牟子認爲,榮譽和官爵容易推讓,但是使命難以推辭,于是就整理行裝准備出發。正碰上交州的州牧敬重有才能的隱士,征召牟子到州裏任職,牟子因此稱病不出。
州牧的弟弟是豫章太守,被中郎將笮融殺害。州牧派遣騎都尉劉彥領兵討伐笮融,由于伯引起沿途州郡的懷疑,軍隊不敢貿然進發。州牧爲此求助于牟于說:「我弟弟被逆賊所害,手足之死令人痛心疾首。打算派劉都尉領兵討賊,又擔心其它州郡産生懷疑出來阻擋,使軍隊無法通過。先生文武兼備,有獨立應對的辯才。現在想委屈你前往零陵、桂陽走一遭,向他們借用道路,爲軍隊打開通路,怎麼樣?」
牟子說:「被這方土地養育,在這裏受到知遇之恩已經很久了,有雄心壯志的人可以舍身忘死,我一定馳騁效力。」于是整裝欲發。可是正在這時他母親去世了,結果未能成行。日子久了,牟子也就打消了走仕途的念頭。由于他明辨通達,看透了時事,隨即悟出了自己的使命,認識到社會紛亂,不是自己顯露才華、施展抱負的時候。
爲此感歎道:「老子抛棄對聖名和智術的追求,修身養性,保持純真。天下萬物都不幹擾他的志向、不能改變他的志趣,天子無法以他爲臣,諸侯無法以他爲友,所以才可貴呀!」于是牟子立志修習佛道,同時研究《老子五千文》,咀嚼玄妙的佛道如品美酒,對五經像彈琴一樣予以玩味。從而遭到世俗人士的指責,認爲他背離了五經,轉向了異端。面對世人的非難,他想起而爭辯,但是那樣就不合乎佛道了。想要沈默,又不能聽之任之。于是牟子采取著書撰文的方式,引用聖賢的話來證明和解說佛道,書名就叫作《牟子理惑》。
原典
牟子既修經傳①諸子,書無大小,靡不好之。雖不樂兵法,然猶讀焉。雖讀神仙不死之書,抑而不信,以爲虛誕。是時靈帝②崩後,天下擾亂,獨交州③差安。北方異人鹹來在焉,多爲神仙辟谷④長生之術。時人多有學者,牟子常以五經⑤難之,道家術士莫敢對焉。比之于孟轲⑥距楊朱⑦、墨翟⑧。
先是時,牟子將母避世交趾⑨,年二十六歸蒼梧⑩娶妻。太守聞其守學,谒請署吏。時年方盛,志精于學,又見世亂,無仕宦意,竟遂不就。是時,諸州郡相疑,隔塞不通。太守以其博學多識,使致敬荊州⑾。牟子以爲,榮爵易讓,使命難辭,遂嚴當行。會被州牧優文處士辟之,複稱疾不起。
牧弟爲豫章⑿太守,爲中郎將笮融所殺。時牧遣騎都尉劉彥將兵赴之,恐外界相疑,兵不得進。牧乃請牟子曰:「弟爲逆賊所害,骨肉之痛,憤發肝心。當遣劉都尉行,恐外界疑難,行人不通。君文武兼備,有專對才,今欲相屈之零陵⒀、桂陽⒁,假塗于通路,何如?」
牟子曰:「被秣伏枥,見遇日久,烈士忘身,其必騁效。」遂嚴當發。會其母卒亡,遂不果行。久之退念,以辯達之故,辄見使命。方世擾攘,非顯己之秋也。
乃歎曰:「老子⒂絕聖棄智,修身保真,萬物不幹其志,天下不易其樂,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可貴也。」于是銳志于佛道,兼研《老子五千文》⒃。含玄妙爲酒漿,玩五經爲琴簧。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爲背五經面向異道。欲爭則非道,欲默則不能,遂以筆墨之間,略引聖賢之言證解之,名曰《牟子理惑》雲。
注釋
①經傳:舊稱儒家的重要代表著作爲「經」,稱解釋經文的書爲「傳」。後來人們把傳也稱作經。
②靈帝:即劉宏,東漢皇帝,公元一六八——一八九年在位。
③交州:原爲「交趾」,東漢建安八年(公元一0叁年)改交趾爲交州。治所在廣信 (今廣西梧州市),不久即遷至番禺(今廣東廣州市)。轄境相當今廣東、廣西的大部和越南承天以北諸省。
④辟谷:又稱「斷谷」、「絕谷」,即不食五谷的意思。初爲中國古代的一種修養方法,辟谷時仍食藥物,並兼做導引功夫。後爲道教承襲,當作「修仙」的一種方法。據道教說,人體中有叫作「叁屍」的邪怪,靠五谷生存,危害人體。經過辟谷修煉,可以除掉叁屍,以至長生不死。
⑤五經:指五部儒家經典,即《詩》、《書》、《禮》、《易》、《春秋》。「五經」之稱,始于漢武帝時。
⑥孟轲:即孟子,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認爲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孟轲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著作有《孟子》,儒家經典之一。
⑦楊朱:又稱楊子、陽子居、陽生。戰國時哲學家,魏國人。他沒有著作傳世,據說他主張「貴生」、「重已」,反對墨家的「兼愛」思想和儒家的倫理思想。他的觀點受到孟子的猛烈抨擊。
⑧墨翟:即墨子,春秋、戰國之際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創始人。相傳原爲宋國人,後長期住在魯國。墨家學派有《墨子》一書傳世,現存五十叁篇。
⑨交趾:古時泛指五嶺以南地區。在本書中是指漢武帝時所設置的十叁個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今廣東、廣西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東漢末年改爲「交州」。
⑩蒼梧:郡名,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一一一年)設置。治所在廣信(今廣西梧州市)。
⑾荊州:漢武帝設置的十叁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相當今湖北、湖南兩省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的一部。東漢時治所在漢壽(今湖南常德市東北)。
⑿豫章:郡名,楚漢之際設置。治所在南昌(今南昌市),轄境相當今江西省地。
⒀零陵:郡名,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一一一年)設置。治所在零陵(今廣西全州西南),東漢時遷至泉陵(今湖南零陵縣)。
⒁桂陽:郡名,漢高帝設置。治所在郴縣(今湖南郴州市)。
⒂老子:相傳爲道家創始人,春秋時思想家。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曆鄉曲仁裏人。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著有《老子》。但 《老子》是否爲老聃所作曆來有不同看法。
⒃老子五千文:書名,即《老子》,又稱《道德經》。全書五千余言,分〈經〉、〈德經〉上下兩篇。但在長沙馬王堆二號漢墓出土的《老子》帛書中,是〈德經〉爲上篇。相傳此書爲老聃所作,但一般認爲最後成書是在戰國時期。
譯文
有人問:佛出生在那裏
有沒有先祖
屬于那個國家
佛有什麼行爲、樣子像什麼
牟子說:問題很多呀!請允許我這不聰敏的人略說大概。聽說佛成爲佛的樣子是積累道德數千億年的結果,其年代已經不可計算了。然而臨近成佛時是出生于天竺國,藉助白淨王夫人的身體生出來的。白淨王的夫人白天睡覺時夢見自己騎著白色的象,白象長著六只牙,夫人感覺非常愉悅,于是交感而懷孕。在四月八日那天,佛從母親的右脅生出來,落地就走了七步,並且舉起右手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當時天地劇烈震動,宮中一片明亮。在同一天,白淨王家的婢女也生下一個男孩,馬廐中的白馬也産下一匹乳白色的馬駒。婢女生的男孩名叫車匿,白馬産的馬駒喚作犍陟。白淨王經常讓車匿和鍵陟跟隨太子。太子的相貌超越凡俗,有叁十二種顯著特征、八十種細微特征。身高一丈六,全身呈金色,頭頂上有肉髻,面頰如獅子,舌頭能蓋住臉面,手上有神奇戰車輪狀的紋路,頭頂上射出萬丈光芒。這是對佛的相貌的大略說明。
太子十七歲時,父王爲他納妃,娶的是鄰國女子。太子不與妃子同座,也不和她同床,但是天大亮時,陰陽相通,妃子隨即孕育一個男孩,懷了六年才出生。白淨王珍愛壯美的太子,爲他興建宮殿樓臺,供給他彩女和寶玩。然而太子不貪戀世間的快樂,胸中懷著對道德的追求。
十九歲時,在二月八日的半夜,太子喚來車匿,騎上犍陟,在鬼神的扶舉下,飛出宮去。第二天宮中空闊寂靜,已不知太子所在了。白淨王和臣民們人人哽咽,追尋太子到郊野。白淨王說:「沒有你的時候,向天地神明祈求得到你。現在既然有了你,生得身如美玉,本該繼承祿位,爲什麼要離去呢
」太子說:「萬物都沒有恒常,有存在就有消亡,而今我要學道,爲的是拯救十方。」父王知道他意志已經十分堅定,只好起身回宮。太子徑直去了。後來對于「道」思索了六年,繼而成佛。
佛之所以在夏季的第一個月出生,是因爲那個時節天氣不冷不熱,草木青翠茂盛,正是脫掉狐皮衣服,穿起葛布夏衫,萬物都向往西方的時候。佛之所以生在天竺國,是因爲天竺居于天地的中心,處在中正和諧的位置。佛所著的經典共有十二部,合計八億四千萬卷。大卷在萬字以下,小卷在千字以上。佛以教化天下、度脫人民爲己任,終于達到最高的精神境界,在二月十五日那天湼盤。
佛所著的經典和製定的戒律流傳下來,如果能遵照施行,也可以達到無爲的境界,從而造福于後世。持五種戒條的信徒,一個月吃六天齋。在齋戒日裏,專心一意,悔過自新。沙門則持二百五十種戒條,每天都…
《牟子理惑論 經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