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第一篇 釋歸敬頌 釋難破執 標宗歸識 彰能變體)
于淩波居士講授
佛光山叢林學院.臺中慈明佛學研究所佛學講義
序
第一章 歸敬頌與造釋願由
第二章 釋難破執.破實我
第叁章 釋難破執.破實法
第四章 釋難破執.破余乘
第五章 釋難破執.釋外妨難
第六章 彰能變體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序
成唯識論,是我國法相唯識宗的基本論典。
我國的唯識宗,源自印度的瑜伽行學派。佛典上說,釋迦世尊滅度九百年頃,無著論師出世。他梵名阿僧伽,住世于印度笈多王朝(320|500)時代,他是北印度健陀羅國富婁沙富城人,出身于婆羅門家庭,父名憍屍迦,居國師之位,有子叁人,長即無著,次名世親,幼名師子覺。無著先在小乘佛教化地部出家,相傳他因思惟空義不能得入,曾欲自殺,後得遇賓頭盧羅漢爲講小乘空觀,他初聞悟入,然猶不能滿意。據說天宮兜率內院的彌勒菩薩,應無著之請,在中印度阿瑜遮那國,爲無著說《瑜伽師地論》、《分別瑜伽論》、《大乘莊嚴論》、《辯中邊論》、《金剛般若論》五部大論,無著承彌勒之說,造對法、顯揚等論,集衆宣之,廣弘此宗。此宗以《瑜伽師地論》爲主依論典,故後人稱之爲瑜伽行學派。
無著之異母弟世親,梵名音譯婆薮槃豆,于說一切有部出家,博學多聞,遍通內外之學。據說他爲了取舍阿毗達磨一系的理論,曾匿名化裝,到有部的學術中心迦濕彌羅城,學習有部教理四年,後來回到富婁沙富城,用經量部教義批判有部,集衆宣說。且隨講隨寫,著爲《阿毗達磨俱舍論》。此論一出,頗有爭論,而無能破之者。世親在北印度宣揚小乘,隱蔽大乘,其兄無著憫之,托以疾病,誘其來見,命弟子于鄰室宣讀《華嚴經十地品》,世親聞之,方知其兄苦心。他深悔以往誹謗大乘的錯誤,要割舌以謝過。無著對他說:“你先前既用舌頭誹謗大乘,現在何不用舌頭來贊揚大乘呢?”這樣世親乃舍小入大,廣造論典,如《攝大乘論釋》、《辨中邊論釋》、《唯識二十論》、《唯識叁十頌》、《大乘五蘊論》、《百法明門論》等多種。
世親所造的論典中,特別是《唯識叁十頌》一卷,集唯識教義之大成。原來印度古人造論,是先作本頌,總括全書要義,然後依頌作釋,名曰長行,長行是論著的正文。而《唯識叁十頌》一書,是世親晚年之作,長行未作而已示寂。此際瑜伽行學派的理論已成爲大乘佛教的主流,研究者極多,世親寂後的百余年間,許多學者競爲叁十頌作釋論,其中最著名者十位,後世稱爲十大論師。十大論師的名字是親勝、火辨、德慧、安慧、難陀、淨月、護法、勝友、勝子、智月等人。
我國的唯識宗,創始自唐代玄奘、窺基二位大師。唐太宗貞觀叁年,玄奘叁藏西渡流沙,周遊五印度十有七年,于中印度那爛陀寺,依護法論師的弟子戒賢,學《瑜伽師地論》及十支論奧義,複從勝軍居士學《唯識抉擇論》等論典二年。于貞觀十九年回國,由印度攜回梵典六百五十余部。歸國後廣譯經典,先後譯出經論七十五部,一千叁百余卷,其中關于法相唯識一系的,如《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顯揚聖教論》、《大乘五蘊論》《百法明門論》、《觀所緣緣論》、《唯識二十論》、《唯識叁十論》等多種。其中特別是《成唯識論》一書,系以十大論師的釋論百卷,揉譯爲識論十卷。爲我國唯識宗的基本論典。
玄奘大師的入室弟子窺基,俗姓尉遲字洪道,唐代京兆長安人,爲開國勳臣之子,出生于唐貞觀六年。他禀性聰慧,體貌魁偉,年十七歲奉敕出家,爲玄奘弟子,依玄奘學佛教經論及天竺語文。二十五歲參與譯經。唐高宗顯慶四年,玄奘譯《成唯識論》,原擬將十大論師的釋論各別全譯,並命窺基、神昉、嘉尚、普光四人,分別擔任檢文、筆受、纂義工作,數日之後,窺基請求退出,奘師固問其故,窺基言:“群聖製作,各馳譽于五天,雖文具傳于貝葉,而義不備于一本,情見各異,禀者無依,請錯綜群言,以爲一本……”。奘師乃禮遣叁賢,窺基獨任筆受,譯出《成唯識論》十卷,故此十卷雄文,雖稱揉譯,不谛新造。
但是法相唯識之學,是一門極爲艱深,極爲繁瑣的學問。唯識經論,可說是“文如鈎鎖,義如連環”;亦可說是“字包千訓,言含萬象。”以現代人的語文訓練,不要說不了解它的意義,甚至于讀不通它的句子。特別是十卷《成唯識論》,它一方面字字珠玑,是發堀唯識妙理的寶藏;但另一方面,它揉集十家之說,破斥多家外道及小乘異說,所以在行文之時,有如枝上岔枝,葉旁長葉,順著枝葉走下去很難再回到原點。據說清末狀元夏同和語人,他初讀《成唯識論》,自謂有如月下看花;再讀《成唯識論述記》,直似墮如五裏霧中,由此可見唯識之學,是一門“甚深最甚深,微細最微細,難通達極難通達”的學問。
筆者十余年來,濫芋于南北佛學院、所,講授唯識學一系列的課程。但當講到《成唯識論》時,發覺有些同學視此門課程爲畏途,並且市面上也買不到诠釋此論的參考書(坊間有售每套五大本、演培老法師的《成唯識論講記》,售價千余元,不是一般學生所能買得起的)。筆者爲解決學生用書困難,發願以簡單明了的方式,把此一钜著語譯出來,命名曰《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窮兩年之力,語譯完成,與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簡豐文、林國營二位居士談及此事,他二位認爲此書可由基金會印出,普遍贈人結緣。這是這本書問世的因緣。
《識論》一書,素稱難讀,其中隱晦難解之處極多。筆者不自量力,貿然語譯,缪誤之處,在所難免,尚祈方家賜正,無任銘感。
公元二ΟΟ二年十二月于淩波序于臺中雪廬紀念講堂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第一篇 釋歸敬頌.釋難破執.標宗歸識.彰能變體
(歸敬頌,頌文第一頌至第二頌的上半頌)
第一章 歸敬頌與造釋願由
論文一:稽首唯識性,滿分清淨者,我今釋彼說,利樂諸有情。
講解:印度古人造論,是先作本頌,總括全書要義,然後依頌作釋,名曰長行,長行是論著的正文。而《唯識叁十頌》一書,是世親菩薩晚年之作,完成了頌文之後,長行未作而已示寂。當時瑜伽行學派的理論,已成爲大乘佛教的主流,許多論師都研究唯識叁十頌,爲叁十頌作釋論(長行),作者爲述發願造釋之意,故先作頌以致敬。
所以本釋論的頌文,即:“稽首唯識性,滿分清淨者,我今釋彼說,利樂諸有情。”,此頌並不是世親菩薩所造,這是後來護法等諸大論師,于解釋叁十頌時所加的。這四句二十個字的頌文是什麼意思呢?它的意思是說:向萬法唯識的法性致敬,向圓滿清淨的佛陀致敬,也向多分清淨的菩薩致敬。我現在解釋世親菩薩的《唯識叁十頌》,是爲了給有情衆生帶來利益和安樂。
論文二:今造此論,爲于二空有迷謬者生正解故;生解爲斷二重障故。由我、法二障俱生,若證二空,彼障隨斷。斷障爲得二勝果故。由斷續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由斷礙解所知障故,故得大菩提。
講解:前面頌文中說:“我今釋彼說,利樂諸有情”。意思是我解釋《唯識叁十頌》的目的,是爲了給有情衆生帶來利益和安樂。何以故呢?這要分做叁層來說,一者是爲那些對我、法二空迷惑不解的人,使它們對于二空生起正確的理解。如果理解得二空的道理,就能斷除去煩惱障和所知障。果能斷得二障,證得二空,就能得到大涅槃和大菩提兩種殊勝的果報——斷除了使衆生生死相續的煩惱障,便能證得真解脫——就是大涅槃;斷除了障礙對事物正確理解的所知障,便能證得大菩提。以上是第一層造論的理由。(注:一、真解脫:是擺脫一切系縛、煩惱的一種精神境界,即是涅槃。二、大菩提,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譯,意譯爲覺。大菩提即佛果——無上正等正覺,此對小乘聲聞、緣覺而言,稱大菩提。)
論文叁:又爲開示:謬執我法,迷唯識者;令達二空,于唯識理,如實知故。
講解:其次是第二層造論的理由:開,是開導迷謬;示,是指示真理。于二空理不生正解的外道、二乘,執著內而身心的我,外而萬有的法,都是實在而有其自性。不知這完全是自己識心之所變現,所謂:“識所緣,唯識所現”,這便是“謬執我法、迷唯識者”。現在造此論,就是爲給這些迷謬的人一個開示,教它們了達我法二空,于唯識的真理,如實而知。
論文四:複有迷謬唯識理者,或執外境,如識非無;或執內識,如境非有;或執諸識,用別體同;或執離心,無別心所。爲遮此等種種異執,令于唯識深妙理中得如實解,故作斯論。
講解:這是第叁層說明造論的理由:因爲更有一些對唯識的道理,迷謬而不生正解的人,他們的迷謬可分爲四種:一者、或執外境,如識非無;這是小乘薩婆多部的迷執。他們執著經上說有色、心二法,即認爲心識以外的色等五塵境界,也同心識一樣的非無。二者、或執內識,如境非有;這是中觀學者清辯論師等一派的謬執。他們依勝義谛,說內識也同外面塵境似的非有。叁者、或執諸識,用別體同;這是大乘性宗一類論師的謬執,他們認爲諸識雖各有功用,但本體卻是同一阿賴耶識。四者、或執離心無別心所:這是小乘經部覺天論師等的迷執。他們執著經上“士夫叁界染淨由心”之說,認爲離開心王之外別無心所。
以上四種,唯識家通統認爲他們是唯識理的迷謬者。因爲前二種的執著,與唯識家有識無境的主張有異;第叁種的執著,與唯識家諸識各有體用的主張有異;第四種的執著,與唯識家離心王外別有心所的主張有異。現爲遮斷此種種異執,教他們于唯識的妙理如實了知,故作此論。
第二章 釋難破執.破實我
論文一:若唯有識,雲何世間,及諸聖教,說有我法。
講解:這是假藉問難的因緣,以引起頌端的話。唯識的主旨,在于說…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第一篇 釋歸敬頌 釋難破執 標宗歸識 彰能變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