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第二篇 異熟能變識诠釋)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第二篇 異熟能變識诠釋)

  于淩波居士講授

  佛光山叢林學院.臺中慈明佛學研究所佛學講義

  第一章 叁相門

  第二章 所緣行相門

  第叁章 心所相應門

  第四章 五受相應門

  第五章 叁性分別門

  第六章 心所例同門

  第七章 因果譬喻門

  第八章 伏斷位次門

  第九章 如何證明有第八阿賴耶識——五教證

  第十章 如何證明有第八阿賴耶識——十理證

  第二篇 異熟能變識诠釋

  (本篇頌文: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不可知執受,處了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唯舍受,是無覆無記,觸等亦如是,恒轉如瀑流,阿羅漢位舍。)

  第一章 叁相門

  論文一:雖已略說能變叁名;而未廣辨能變叁相。且初能變,其相雲何?頌曰: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不可知執受,處了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唯舍受,是無覆無記,觸等亦如是,恒轉如瀑流,阿羅漢位舍。

  講解:在前面第一篇中,诠釋了《唯識叁十頌》的六句頌文,即:“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叁,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以上的一頌半頌文,僅是略標論宗,尚未講到正論。在略標論宗中,僅诠釋了叁能變的名稱,還沒有把叁種能變識的相狀作詳細的分析。現在先講初能變識。論主假設外人問難之辭,曰:“且初能變,其相雲何”。論主以頌文來回答。頌文共十句,即:“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不可知執受,處了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唯舍受,是無覆無記,觸等亦如是,恒轉如瀑流,阿羅漢位舍。”古人解釋初能變的阿賴耶識,是以“八段十義”科分。十義又稱十門,這十門是:

  1.自相門:初阿賴耶識。

  2.果相門:異熟。

  3.因相門:一切種。

  4.所緣門:不可知;執受、處。

  5.行相門:了。

  6.心所相應門: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

  7.五受相應門:(相應)唯舍受。

  8.叁性分別門:是無覆無記。

  9.因果譬喻門:恒轉如瀑流。

  10.伏斷位次門:阿羅漢位舍。

  在十門中,如果把自相門、果相門、因相門合並爲一,就稱爲叁相門;再把所緣門和行相合並爲一,稱爲所緣行相門,這樣就成爲八段。八段是就頌文而分,十義是依識體而解。所以十義中除掉“心所例同門”,因爲它不是識體,不過是例同而已。

  論文二:論曰,初能變識,大小乘教,名阿賴耶。此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故,謂與雜染互爲緣故;有情執爲自內我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自相,攝持因果爲自相故。此識自相分位雖多,藏識過重是故偏說。

  講解:這一段論文,是十門中的自相門,即“初阿賴耶識”。初能變的第八阿賴耶識,大小乘聖教名阿賴耶。阿賴耶是梵語音譯,意譯爲“藏識”,藏識之藏有叁種義,即能藏、所藏、執藏。能藏、所藏,是指出阿賴與前七識的現行雜染等法,互相爲緣而得名。如以阿賴耶識含藏雜染種子而論,則阿賴耶是能藏;如以雜染等法覆藏阿賴耶識而論,則阿賴耶識是所藏。執藏,是由第七識執著八識的見分以爲自內之我而得名。以愛著我故,又名“我愛執藏”。以上所說,就是顯示初能變識所有的自體相狀,自體相狀是由于攝持因果而成的。能藏是因;所藏是果。自相爲總,因果爲別。以自相之總,含攝因果之別;以因果之別,依持自相之總。所以說是“攝持因果”。這第八識的自相,分位的名稱雖多,然而以阿賴耶執藏的過失最重,重于異熟等,所以偏說阿賴耶名。

  論文叁:此是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業異熟果故,說名異熱。離此,命根、衆同分等,恒持相續,勝異熟果不可得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果相,此識果相雖多位多種;異熟寬不共,故偏說之。

  講解:第一自相門的阿賴耶,已如上說。現在該講第二果相門了。果相門即是“異熟”。這初能變的第八識,因爲它能夠牽引造作善惡之業的衆生,在叁界、五趣、四生中輪回,去受那異時而熟的總報果,所以名叫異熟果。如果沒有阿賴耶識,就沒有命根、衆同分等永恒相續生死的殊勝真異熟果體。這就是初能變第八識的所有果相。此識的果相雖有多位多種,以“異熟”之名包括面寬,且能夠不共于其余諸識,是故偏說。(注:阿賴耶識可以分爲叁位,即我愛執藏現行位、善惡業果位、相續執持位。也可以分爲五位,即異生位、二乘有學位、叁乘無學位、十地菩薩位、如來位,故稱多位。此識具有離系果以外的四果,即異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故稱多種。)

  論文四:此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離此,余法能遍執持諸法種子不可得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因相,此識因相雖有多種,持種不共,是故偏說。

  講解:叁種相的前二種,爲自相、果相,已如上說。現在講第叁因相門的“一切種”。這初能變的第八識,因爲它能執持世、出世間諸法種子,令其生果的功能不致消失,所以名叫“一切種識”。小乘經部譬喻師等,執著離開此第八識以外,別有所謂命根——壽命、衆同分——衆生的共報,窮生死蘊等,爲異熟果。然而,在以上所執中,求之于恒時不斷,生滅相續,是不可得的。這反而顯示了唯第八初能變識,才能執持諸法種子。(注:第八識異熟識的因相,在唯識宗的十因中,異熟識通于八因,即觀待因、牽引因、生起因、攝受因、引發因、定異因、同事因、不相違因。)

  論文五:初能變識,體相雖多,略說唯有如是叁相。一切種相,應更分別。

  講解:初能變識的體相,隨義立名,雖有多種;略而言之,不過只有這自相、果相、因相叁種。但一切種的因相,內容複雜,應該更詳細的加以分別。

  論文六:此中何法名爲種子,謂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此與本識,及所生果,不一不異。體用因果,理應爾故。

  講解:外人問曰:什麼叫做種子呢?唯識家答:第八根本識裏,無始熏習的親因,生起了各種不同的現行果法,這生果的不同功能,就叫做種子。那麼這種子與本識(第八識),及其所生的果法,是一呢!是異呢?答曰:不一不異。因爲本識是體,種子是用,體是體,用是用,所以不一;但體是此用之體,用是此體之用,體不離用,用不離體,所以非異。再者,種子與現行之間,種子是因,現行是果,因是因,果是果,所以非一;但因是此果之因,果是此因之果,這體用因果的關系,在道理上就是如此。

  論文七:雖非一異而是實有。假法是無非因緣故。此與諸法既非一異,應如瓶等是假非實。若爾,真如應是假有,許則便無真勝義谛。然諸種子唯依世俗說爲實有,不同真如。

  講解:外人又問曰:這種子與本識,及其所生的果,既然是因緣所生之法,非一非異,那不就如瓶、缽一樣的假法嗎?唯識家回答曰:種子與本識,及其所生的果法,雖然非一非異,而種子卻有實體做生法的因緣。假法無體,有如龜毛兔角,因爲它不是生法的因緣。外人再問:種子和它所生的現行法,既然都是因緣所生,非一非異,那就應當如瓶、缽一樣是假非實。因爲瓶缽等的假色法,也是以極微爲因緣,而非一非異啊。

  論主反诘曰:假使非一非異的法,都是假有的話,那麼真如法性,也與諸法是非一非異,難道說真如也是假有嗎?若說真如是假有,那真勝義谛不是就沒有了嗎?如果沒有勝義谛,試問依什麼修行成佛呢?

  再者,第八識中的一切種子,依世俗谛,說爲實有;若依勝義谛說,便成了虛妄假法。因爲它不同于真如、在真俗二谛上都是實有。真如不但是世俗谛的勝義谛,而且是勝義谛的勝義谛,這是應當加以區別的。

  論文八:種子雖依第八識體,而是此識相分非余;見分恒取此爲境故。

  講解:種子雖然是依于第八識之體,但它只是第八識的相分,而不是見分,因爲見分恒常緣取相分以爲外境。

  論文九:諸有漏種與異熟識,體無異故,無記性攝。因果俱有善等性故,亦名善等。諸無漏種,非異熟識性所攝故。因果俱是善性攝故,唯名爲善。

  若爾,何故決擇分說,二十二根,一切皆有異熟種子,皆異熟生?雖名異熱,而非無記。依異熱故,名異熟種。異性相依,如眼等識。或無漏種,由熏習力,轉變成熟,立異熟名.非無記性所攝異熟。

  講解:這是以叁性來判別第八識中的種子。第八識中的種子,分爲有漏、無漏二類。其中有漏種子與異熟識,其體性本來沒有差別,都是非善非惡的無記性。但由于能熏的現因,或所結的現果,都有善、惡、無記叁性,所以這種子也可以稱爲善、惡、無記種子。至于無漏種子,因爲不是無記性的異熟識所攝,因果俱屬善性之故,所以只能名之爲善,不名不善或無記。

  這時外人又問曰:如果是這樣的話,爲什麼瑜伽決擇分說:二十二根——無論是前十九有漏根,後叁無漏根,都是異熟種子,都是異熟識所生呢?(注:二十二根,根者能生之義,是促進增生作用的根本,如眼根能生眼識等。二十二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苦根、樂根、憂根、喜根、舍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唯識家回答說:那些無漏種子,雖然名叫異熟,而性非無記,由于所依的識是異熟,故稱異熟種,並不是和異熟識同一體性。這異性相依,好像通于叁性的眼識,依附著無記的眼根,而名眼識似的。識依根是這樣,種子依于識也是這樣。若約新熏一邊說:無漏種子,由熏習的力量,展轉變異到成熟的現行果法時,也立名叫做異熟。但這並不是無記性所攝的異熟。

  論文十:此中有義,一切種子皆本性有,不從熏生,由熏習力但可增長。如契經說:一切有情,無始時來,有種種界,如惡叉聚,法爾而有:界即種子差別名故。又契經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界是因義。瑜伽亦說:諸種子體,無始時來,性雖本有,而由染淨新所熏發。諸有情類無始時來,…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第二篇 異熟能變識诠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