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銳之上師《心經密義闡述》
屈 序 3
蔡 序 3
前論第一 4
甲一 教主應化事迹 4
甲二 聞法與說法 7
乙一 五重玄義 8
乙二 經論叁分 8
乙叁 六成就與五圓滿 9
乙四 聞法者守則 10
丙一 起叁慧 10
丙二 除叁過 11
丙叁 除六垢 11
丙四 具四想 11
丙五 具六波羅蜜 12
丙六 具四依 12
乙五 說法者守則 13
丙一 具五想 13
丙二 具八行 13
譯本第二 14
甲二 各譯本之異同 15
釋題第叁 15
甲一 釋般若 16
甲二 釋波羅蜜多 17
乙一 六波羅蜜 17
乙二 十波羅蜜 18
乙叁 七最勝 19
乙四 叁度 20
甲叁 釋心 20
甲四 釋經 21
乙一 十二部經 21
乙二 五時說法 22
乙叁 諸經八教 23
乙四 七類經題 24
乙五 經有叁體 25
甲五 總釋經題 26
譯師第四 26
甲一 釋“叁藏法師” 27
甲二 奘師簡史 28
正文第五 31
甲一 述法之源 32
乙一 釋觀自在菩薩 33
乙二 釋行深 34
乙叁 釋時 35
乙四 釋“五蘊” 35
丙一 色蘊 36
丙二 受蘊 37
丙叁 想蘊 38
丙四 行蘊 39
丙五 識蘊 39
乙五 釋空 40
乙六 釋苦 43
丙一 叁苦 43
丙二 八苦 43
乙七 釋厄 44
丙一 小叁災 44
丙二 八難 44
乙八 觀空之法 44
丙一 析法空 44
丙二 體法空 45
丙叁 悟空理 45
丙四 觀叁智 46
丙五 密法 47
乙九 度苦厄之理 48
甲二 示法之體 48
乙一 釋舍利子 49
乙二 釋不異 49
乙叁 釋即是 51
乙四 總釋法體 51
甲叁 說法之義 54
乙一 釋諸法空相 54
乙二 釋六不 55
乙叁 破五蘊 56
乙四 破十二處 57
乙五 破十八界 58
乙六 破十二因緣 60
乙七 破四谛 64
乙八 破智 65
丙一 五智 65
丙二 二智 65
乙九 破得 66
乙十 總說法義 67
甲四 明法之用 68
乙一 說用 68
丙一 菩薩依般若得涅槃 69
丙二 佛依般若得菩提 72
乙二 贊歎 73
乙叁 宣咒 74
後 記 76
屈 序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文簡意赅,以二百余字,攝大般若經精蘊,故爲之注釋者無累數百家,今弟子劉銳之出其“心經密義闡述”一稿示余,意者,其何能出此數百家之牢籠,而別曉新意哉,而展卷即釋然矣。蓋言心經者,發揮經文義理匪艱,而懂理其段落組織則惟艱,今劉君科判心經,暢明義理體用,次第井然,可稱便讀者。夫體用原不相離,然非明般若本體,將無以知凡夫,二乘,菩薩以及叁世諸佛得般若之妙用。非直揭般若妙用,將無以顯明超一切時空間際,般若圓頓之體。尤可貴者,劉君此釋,隨文闡密乘義,而不強爲密乘立說。文佛說法,顯密雙融而不相格,于此經更顯然可見,說者偏著一邊,即失文佛本意矣。劉君髫齡即嘗師事,諾那師佛,貢噶師佛,更赴印度求法,得今甯瑪巴法王敦甯波車付以傳承,仍不以此自多,問法于余,今見其闡述心經,乃知其于顯密二宗見識之卓如此,喜而序之。
庚戌七月上浣臨海文六屈映光序。
蔡 序
往者劉銳之上師嘗诏余曰,吾將于心經出義,有所闡述,子其爲我序之!余自維薄寡學,敬謝不敏。顧又因而思之,古今注心經者,無慮數十百家,今上師複爲是書,其必特具卓解,別人發揮,用以去羣疑而明正法,爲今世所必需者。即而上師使其高足弟子以稿本來,展讀即竟,而後知向所揣測之不謬也。
蓋心經古今各注,不無高文笃論,然明空者畧于有,尊密者忽于顯,求其空有圓融,顯密圓融者,已不多見,若不惟空有圓融,顯密圓融也,而且淺深圓融,則惟是書足以當之。
心經明第一義谛,文字順暢,學佛之人,多能諷誦,而卒罕知其義者何耶?豈不以解者但務玄談,不重名相聯系使然?是書不惟于般若旨趣,演釋盡致,而于佛教術語法數,與經文有直接關系,或間接關系者,莫不如數家珍,有裨多聞,是所謂空有圓融也。心經顯說之後,繼以密咒,本爲顯密雙舉,解者或偏于顯,不複涉及密部,上師佩藏密法印,于密說隨文诠釋,而于顯教更條分縷晰,引人入勝,是所謂顯密圓融也。于是讀者或因名相之清晰而恰合初機;或因理論之幽玄而深達奧義;或因顯說之詳盡而從事研求,或因密法之指陳而有益觀想,是所謂淺深圓融也。
昔日靈山演教,博大般若經六百卷,已暢說經之旨。而又有心經二百余字,攝六百卷之義蘊而無余。豈非于詳者極其詳,而簡者極其簡,若以簡解答,則于六百卷之旨,殆難契合。今畢空有顯密之說,而申釋之,使淺嘗深造,各有領會,人手一編,可作佛學入門,而又導之歸向上一路,所謂密義闡述,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余于是書即稍事推尋,雖管窺蠡測,無當高深,仍願畧書數語,與讀者一商榷之!
中華民國五十九年浴佛節念生居士蔡運辰識于臺中時年七十。
前論第一
甲一 教主應化事迹
心經爲釋迦佛所說,故于釋尊示現之本迹,首須了知。蓋于過去無數劫前,釋迦早已成佛;且于無量微塵刹土中,皆已示現成佛。雲何釋尊尚住此娑婆世界?乃悲憫此五濁世衆生,煩惱太重,苦業太深,故在些示現,實爲一大事因緣,度衆生了生脫死,證無上菩提。
釋迦示現在住世,共分八個階段,稱爲八相成道。
何謂八相?一、下生兜率;二、降神母胎;叁;出家;四、詣道場;五、降魔怨;六;成等正覺;七、轉*輪;八、入涅槃。
今複將此八相,約畧言之。
佛言“叁界”,其下爲“俗界”,乃天人、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道所居之處。俗界之上爲“色界”;色界之上爲“無色界”。兜率天(新譯教史陀天)者,爲俗界天,居于人間之上。
佛示現前,居“色究竟天”,乃自色究竟天下生降至兜率內院,以俟降世因緣。
雲何降世因緣?
依“過去現在因果經”雲,佛居兜率,乃觀五事。一者,觀諸衆生熟與未熟。二者,觀時至與未至。叁者,觀諸國土何國處中。四者,觀諸種族何族貴盛。五者,觀過去因緣,誰最真正應爲父母。此五事觀已,因緣一一具足,佛始由兜率下生。
此即八相中之“下生兜率”。
釋迦降生,爲迦毗羅衛國主淨飯王之太子。母爲摩耶夫人。“佛本行集經”雲摩耶夫人于睡眠中,夢見一六牙白象,其頭朱色,七支拄地,以金裝牙,乘空而下,人于右脅,釋迦即此入胎
此即八相中之“降神母胎”。
釋迦住神母胎將滿十月,一日,摩耶夫人往蓋毘尼林攀尤樹枝,釋迦便從右脅而降,爾時大地六種震動,放大光明,現種種祥瑞。太子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五百侍者,五時侍女同誕生,上象,嘉瑞感應,乃錫嘉名曰:“一切義成王子”。
太子即長,娶瞿夷爲第一夫人,耶惟檀爲第二夫人,鹿野爲第叁夫人(見佛說十二遊經)。如此是釋迦以常人面目示現于世。
一日,太子聞伎女歌詠,歌及園林木之勝,便欲出城遊現。即出城東門,淨居天化作一老人,頭白背伛,拄仗羸步,示太子以“老苦”;經少時,太子又出遊南門,淨居天化作一病人,身瘦腹大,喘息呻吟,骨消肉竭,顔貌痿黃,舉身戰掉不能自持,示太子以“病苦”;又經少時,太子出遊西門,淨居天化作一死人,家室大小,號苦舉殡,示太子以“死苦”;複經少時,太子出遊北門,淨居天現比後身,爲太子言:“我所修學無漏聖道,不著色聲香味觸法,永得無爲,到解脫岸。”並現神通力,騰空而去。太子因此思維,求覓出家因緣。
太子年十九時,終于一夜,以諸天力,使宮中內外眷屬悉皆昏臥,乃乘白馬犍陟,由四天王托馬足,從北門喻城而出。當時太子說誓,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誓不再返此城。
此即八相成佛中之“出家”。
出家後,釋迦嘗行後詣阿羅仙人及郁陀仙人住處,從彼問道。因覺其修行之法尚未究竟,乃舍之而往王舍城,抵尼禅河東岸訪道。
此即八相成佛中之“詣道場”。
其後,釋迦即至摩竭佗伽耶山,專心修持,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如是六年。複渡河至伽耶山旁,菩提樹下,金剛座上,跏跌而坐,作誓言曰:“不成正覺,不起此坐。”
時第六天魔王,生大煩惱、恐釋迦成正覺後,廣度一切有情,乃示現種種色相,俗壞其修持。釋迦次第加以降服。
此即八相中之“降魔怨”。
即降魔怨,了然生死之義,及生死流轉之理,乃語十二因緣。釋迦遂于十二月八日清晨,明星初出時,得無上正等正覺——梵言,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此即八相中之“成等正覺”。
釋迦成等正覺後,應帝釋天之請而轉*輪。
輪,爲古代印度武器。余赴印度向,敦珠甯波車求法時,嘗于靈驚山見一遺器。以鐵爲之,直徑攀手始及,其巨可知。古代戰爭,以鐵輪滾下,用以轉斃敵衆,威力猛巨,轉*輪者,蓋亦取*輪輪動,可厭伏煩惱、愚癡之意。
佛會叁轉*輪:
初轉四谛*輪,爲㤭陳如等五人說。雲何爲“谛”?意爲真實之理。何爲四谛,乃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等四者是。
二轉般若*輪,說般若經。今所諸說之心經,即屬二轉*輪時所說經之一。
叁轉*輪,說法華涅槃等經。
此即八相中之“轉*輪”。
佛法說四十九年,住世八十歲。于波婆城示疾背痛,至拘屍那迦羅城,娑羅雙樹下入大涅槃。何爲涅槃?此蓋梵言,猶雲寂滅。
此即八相中示現之最後一相:“入涅槃”。
甲二 聞法與說法
上來畧說釋迦八相成佛之道,不過稍明佛說諸法因緣。今將釋經文,應先明聞法者與說法者所應具足之條件,以爲緣起。
乙一 五重玄義
雲何五重玄義?乃說…
《心經密義闡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